一、生产水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514
颗粒名称: 一、生产水平
分类号: F307
页数: 6
页码: 201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养殖业的畜牧业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养殖业 畜牧业

内容

民国时期,广昌畜禽饲养纯属农户自给性副业。谚云:“粮户(富豪之家)不离书,穷人不离彘(猪)”;“穷人一头牛,吊在床脑头”;“一只母鸡(解决)一年盐”。农民贫困买不起一条耕牛,2~4家合养1头,至为普遍。
  1929年(民国18年)11月~1930年4月,广昌县靖卫队残酷镇压农民革命运动,趁机抢掠耕牛达120多头,猪禽无数,以致甘竹、苦竹等地猪牛空栏、禽空笼。此时,畜禽生产受到空前破坏。
  1935年生猪存栏18559头,户均0.58头,人均0.18头;耕牛存栏4763头。
  1937年养牛最多,存栏11300头。
  1945年生猪出栏9528头(存栏数不详);耕牛疫病流行,死亡相继,存栏数下降为3961头;家禽存笼有鸡59427羽,鸭9904羽,鹅1000多羽。
  1948年耕牛存栏6000余头,菜山羊存栏1000多头,马30匹。畜牧生产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振兴牧业政策,不继纠正“左”的工作失误,全县畜牧生产迅速发展。
  生猪耕牛,1950~1957年是恢复发展阶段。人民政府结合爱国丰产运动的开展,动员农民多养畜、多积肥、多打粮。土改后农民手中有粮,养猪积肥热情高涨。1956年农户的耕牛作价归合作社,社员养牛、交肥有合理报酬,耕牛护养和繁殖工作也得到重视。6年中猪饲养量年递增12.6%,耕牛年递增6%。役牛每头负担耕地33市亩。
  1958~1965年,猪牛生产受到挫折后又得到恢复发展。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时,急于在畜牧业生产领域扩大公有制成份,大抓集体养猪,浮夸成风。塘坊公社把社员的猪抬到猪场充数,凑成千余头猪,号称“万猪场”。全县在此召开现场全,各地相继出现有名无实的“千猪场”、“百猪场”。集体养猪场饲料缺乏,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社员饲料地归公共食堂所有,生产队供应饲料粮也未落实,耕牛全部归人民公社集体所有。5年间(1958~1962年)耕牛交易市场没有开放过,又限制生产队出售多余耕牛,猪牛饲养各下降3.15%和4.26%,社员家庭养牛几乎没有,生产队牛力不足,依赖国家支援。1958~1963年,国家贷出耕牛款37.89万元,民政救济3.5万元,共买回耕牛820头。1963年春耕期,仍有16个生产队缺牛而用人拉犁。是年秋,重新给养猪户饲料地,发饲料粮,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猪给予奖售粮食照顾(个体重59.5公斤的,每头奖售稻谷12.5公斤);农户完成生猪派购任务后,允许宰杀上市出售。同年10月22日,中共广昌县委颁发《保护和发展耕牛十项规定》,着重解决养牛报酬、鼓励繁殖小牛,保护私人养牛。1963~1965年,猪牛年均递增27.6%和9.11%。生猪人均0.67头。3年平均出栏率达108.39%。
  1966~1978年,全县上下把不搞集体养猪作为“资本主义复辟”行为来批判,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办猪场,不惜成本地搞集体养猪,只求猪养得多,不管投资效益,集体养猪无法巩固,私人养牛受到取缔,猪牛生产出现负增长。
  1979年彻底纠正畜牧政策上“左”的错误,积极扶植农户饲养猪牛,解散经营亏损的集体养猪场。1980年农户养牛增至1091头,比上年555头增长96. %。1982年集体所有耕牛作价归农户所有,农村出现养猪专业村、专业户。发展商品生产:1986年水南圩乡黎家源村小组农户养猪户均15.8头,人均近3头;苦竹镇严坑村小组户均养母猪0.8头,肉猪10头,全县户养10头猪以上有1600户,占农户总数5.93%。这个时期,全县猪牛生产直线上升。
  广昌县生猪生产水平比较表单位:头、% 广昌县耕牛生产水平比较表广昌县生猪、耕牛生产水平比较表单位:头家禽以鸡、鸭、鹅家庭饲养为主。1958~1966年,国营翠雷山垦殖场畜牧场曾养鸡300~1200羽,鸭300羽,因经济效益不佳而停产。1980年县鱼种场养产蛋鸡500羽,1984年起有养禽专业户。1988年,头陂镇办养鸭场养绍兴鸭6000羽,甘竹镇坪上村办养鸭场养鸭2000羽,甘竹、大株建养鹅基地。
  1949~1990年,养禽业两起两落。1949~1957年年增12%;1958~1978年年递减2.03%;1979年开始大幅度增长,至1990年止12年年递增2.78%。
  广昌县家禽饲养情况表单位:千羽家兔,分为菜兔、长毛兔、皮肉兼用型兔。
  群众养菜兔自食,因体型小,出肉率低,饲养量日趋减少。1958年统计有菜兔337只。
  1958年,国营翠蕾山综合垦殖场引进英系安哥拉毛兔和琴其拉、力克司等皮肉兼用型兔共计377只,集中于洽港畜牧场饲养,至1963年发展到900余只,因经济效益不佳,次年兔场解散。
  1980年在邻近县兴起的养兔热的影响下,广昌也大抓养兔。至1981年4月,共引进西德长毛兔种兔1865只。在新安、苦竹、尖峰、塘坊、千善、吁江、柯树等公社实行分户饲养,并兴办潘田、新安、千善等集体养兔场。1982年5月,全县有220个养兔重点户,3个养兔场,共养兔6877只,出售种兔1289只(收入7962.3元)、兔毛248市斤(7013.79元),总值14976元。1982年下半年兔毛滞销,兔毛收购单价降低,不久停止收购,群众杀兔吃肉,年底毛兔实存591只,县农牧渔业局采取保种措施,至1983年全县保存种兔300余只。1985年兔毛提价,毛兔增至717只,随着兔毛售价下挫或回升,以后各年毛兔饲养量续有小的增减。1986年有毛兔557只,1987年仅有46只,1988年有80只,1989年有200只,1990年有306只。
  马,1950~1955年有马13匹,多系解放初期剿匪中缴获的战利品,部份归县党政领导下乡乘骑,多数拨给县搬运队用于运输货物,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驮马被淘汰。
  羊,1958年,县民政局烈、军属畜牧场引进绵羊195头,适应性差,雨季多发病,死亡率高,至1963年仅存活52头,1973年商业局引进绵羊92头,并从产地请来牧民作技术指导,但饲养仍归失败。
  1979年,赣州地区大抓养羊事业。当年春,广昌从陕西省富平县购入沙能乳山羊87头,试养3个月,成活率达81%,母羊日产乳2公斤,养羊初见成效;当年6月~1980年6月,再购入乳山羊1191头;并从贵州省桐梓县、福建省霞浦县、江西玉山县等地购入菜山羊1114头,实行分户饲养,各交押金(乳山羊每头20元,菜羊10元)借羊还羊的办法。起初,群众争着养,一年后不愿养。主要原因是,群众不习惯吃羊肉、羊乳,县内销路不畅,商业部门不愿收购,乳羊分散,收乳不易集中;鲜乳产量少,无法加工奶粉(曾购进加工设备,耗资5万余元,已成废铁)。县畜牧水产局只得雇请临时工,自行收购鲜乳,小部分供应社会订户,日销量仅50余公斤;大部分用土法加工炼乳,亦无销路,积压日久,酸败报废,后停止收购鲜乳。养羊户无现金收入,纷纷退还所借种羊,甚至驱羊出门,任其自生自灭。
  菜山羊,到1980年6月底止,共繁殖成活小羊92头,死亡388头,存栏918头,统由县食品公司收购调往赣州市。
  乳山羊,至1981年2月,繁殖成活小羊265头,死亡723头,售往邻县228头,存栏592头,到1983年全部售与外县。
  荷兰乳牛,1959年,县民政局烈、军属畜牧场购入纯种荷兰种公牛1头(单价3000余元),杂种母牛3头,至1966年初发展到8头(繁殖成活小牛4头),移交给县农科所,时值“文化大革命”混乱之际,饲养员停工“造反”,牛关栏内,饥不得食,渴不得饮,半年中先后饿毙。
  蜜蜂,以中蜂为主,1958年曾引进意大利蜂4箱。1963年养蜂34箱,产蜜0.05吨。1986年发展至183箱,产蜜2吨。1988年养蜂194箱,产蜜2.0吨。1990年养蜂163箱,产蜜1.80吨。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