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广昌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333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9
页码: 104
摘要: 本章节介绍广昌县自然灾害的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高温、低温、地震等情况
关键词: 广昌县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干旱洪涝一、干旱干旱主要是7~9月期间的伏旱、秋旱。其次是3月春旱和11月至次年1月间的冬旱。
  广昌早春旱年数甚少,平均7、8年一遇;伏旱平均4至5年一遇;秋旱平均4年一遇;伏(夏)秋连旱平均3至4年一逢。伏(夏)、秋旱多数年发生于7~9月,少数年提前到6月或推迟至10月。旱象的持续天数大多为20~30天,累加天数常在40~50天。冬旱颇多,平均3年一遇。
  宋淳熙五年至清道光六年(1178~1826年)大旱23次。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大旱成灾,谷价高涨,民无以为食,聚众万余,涌进县衙索食。知县张学体“率县兵240名弹压之”。人民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1934年(民国23年)旱,各种农作物损失殆尽,为数十年所罕见,灾民8万余人。
  1939年,旱灾奇重,仓储3670石谷,使用殆尽,因灾毙命与乞讨者不计其数。
  1955年9、10月秋旱。
  1956年6、7月伏旱;11、12月旱。成灾面积0.56万市亩。
  1957年7~9月旱,成灾面积4.61万市亩。
  1958年6、7月伏旱;11月、12月严重冬旱。成灾面积0.95万市亩。
  1960年6~10月旱。
  1962年7~10月旱。
  1963年8、9月旱,为1949年后旱灾严重的三个年份之一。
  1964年7~9月旱;11、12月严重冬旱。
  1965年8月旱。
  1966年9、10月旱。
  1967年11、12月旱。
  1970年7、8月严重旱灾。
  1971年3月早春旱,6、7月伏旱;11、12月冬旱。
  1972年3月严重早春旱,6~9月旱。
  1974年3月旱,8~10月严重秋旱。
  1976年9月旱。
  1977年3月旱;8、9月旱。
  1978年6~9月旱,为1949年后旱情较严重的年份。
  1979年11、12月旱。
  1980年7月伏旱,9~12月旱。
  1981年8、9月旱。
  1983年7、8月旱,11、12月旱。
  1984年11、12月旱。
  1986年8月7日~9月12日,出现连续37天的干旱天气,干旱期总雨量仅135.5毫米。受旱面积109003市亩,其中断水的34119市亩,开裂的29635市亩,发白的有20154市亩,枯萎的10652市亩。
  1988年7月1日~8月5日,干旱期总雨量352.8毫米,受旱面积14.55万市亩。
  一、洪涝洪涝主要发生于春夏之交的4~6月汛期。其次,在夏秋之际的8~10月间,也因降水一时过于集中而形成夏秋之间的短期“秋汛”。
  春夏间的连续性大到暴雨,或局部强降水,往往会引起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威胁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暴雨强降水大多集中于4~6月,尤其是5、6月更为频繁。局部洪涝常有发生。
  宋淳熙五年至清道光六年(1178~1826年)洪涝17次。
  咸丰四年(1854年)大水,“吁江水溢,县城西、北、南城墙被冲破九十余丈”。平地水深丈余,城内衙署、民房淹没无数。五月二十二日水溢,西、南、北三面城圮,民淹死者以万计,宦廨民居仅存十之一、二。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四日大雨;十一年(1872年)六月二十八日至七月初二日大雨,坏庐舍无数。
  1935年(民国24年)6月2日,霪雨连旬,河水猛涨,长生桥、长廊下、下沭桥、刘家堡、罗家堡等地480市亩农田受灾。早稻歉收六成,晚稻四成,家畜死伤17头,房塌2栋,堤决1座。
  1952年水灾,成灾农田0.69万市亩,塌房21间,冲坏水利设施10座;1953年水灾,成灾农田0.11万市亩,粮食减产11645万公斤。
  1954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478.6毫米。6月19、27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57.4、133.7毫米的大暴雨,为近三十年最大水灾。危及4个区35个乡,仅头陂区毁田1530市亩,塌房336间,死4人,重伤8人。从头陂至甘竹毁桥197座,毁公路9公里。这一年全县水灾成灾农田1.4万市亩,粮食减产115835万公斤,房圮806间,毁水利设施1882座,死耕畜3头。
  1956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16.1毫米。5月5日、6月16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01.9、109.5毫米的大暴雨,成灾面积5.57万市亩。
  1961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69.6毫米。6月1、11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19.7、244.7毫米的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1962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556.4毫米。5月27日、6月21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327.4、134.5毫米的特大暴雨和大暴雨,造成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全县普遍受灾,严重的有9个公社,170个大队,997个生产队。被淹农田7.78万市亩(含自留地);冲毁水利工程6000余处、小水电站6座、公路桥50座、普通人行便桥677座;倒塌仓库37个,住房3274间、猪牛栏934处;伤57人,死11人;冲走耕牛20头、猪263头。12个村庄整个被冲毁。人民政府除及时组织抢险和给以大量救济外,还发动群众排水、洗苗、补苗、改种,开展生产自救。
  1968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79.9毫米。6月15、18、22日出现日降水量分别为147.2、165.7、101.9毫米的大暴雨。
  1970年10月秋汛,18日出现日降水量为107.6毫米的大暴雨。
  1980年8月秋汛,29日出现日降水量为119.7毫米的大暴雨。
  1984年汛期洪涝,4~6月降水量1069.6毫米。5月31日出现日降水量为201.5毫米的特大暴雨,出现了仅次于1962年的特大洪水。6月15日6时至14时,驿前、赤水、塘坊、大株、杨溪、高虎脑6个乡镇雨量大而集中,又一次造成河水暴涨,水位比6月1日的最高水位125米还高0.4米。半月内的两次洪水,364个村庄被淹没;财产受严重损失的有3021户,全县死14人,伤15人;死亡牲畜451头;损坏房屋1536间;毁房屋970间、猪牛栏961间;冲坏小型水电站26座;冲毁各种水利设施672座、河堤259处,渠道43.9公里,桥梁723座;冲走木材5260立方米、毛竹5620根、电杆816根;淹没农田9.1万市亩,其中毁1017市亩;早稻基本无收的2.7万市亩。
  灾害发生后,县政府积极组织抗灾(详“民政”)。当年农业总产值仍比1963年增长0.3%。粮食虽然减产,但经济作物都增产。
  1985年5月26日出现暴雨。塘坊乡134毫米为最大。局部洪涝;损伤建筑物2间,受淹面积459市亩,农作物绝收约100市亩,减产约300市亩,估计总减产约4.00万公斤;水陂受损112处,水利受损127条;冲坏河堤46米;电站过水渡槽被冲跨,中断供电约1个月。估计经济损失约1~1.5万元。
  1986年4月19日暴雨,16~20日5天总雨量达1600毫米。损坏房屋55间,受淹面积1236市亩,冲毁水陂104座,水圳434处,河堤44处。总经济损失达66.19万元。
  1987年7月13日暴雨大风;17:35~18:35最大降水量达44.6毫米,17∶44出现17米/秒的大风,持续11分钟,最大瞬时风速达33米/秒。死亡1人(系雷击),损坏房间50间,造成约100市亩农作物减产。1989年6月28日暴雨,持续6天,总雨量2809毫米。洪水造成3人死亡,淹死260头牲畜,有160间房屋倒塌,冲坏堤坝36处、塘坝126座、渠道158公里、桥梁52座,粮食减产1275万公斤。
  第二节大风冰雹一、大风大风往往伴随雷阵雨或冰雹,来势凶猛,常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广昌县十有九年出现不同强度的局部短时大风(风力大于或等于17米/秒)。5~8月是大风的盛行季节,以7月的午后雷雨大风居多;而冬半年的冷空气大风(亦称“寒潮大风”)最少。
  一、冰雹冰雹通常产生于春夏暴风骤雨的局部强对流天气里,它的骤然降临可造成危害程度不同的雹灾。多年来,县城附近降雹平均15~16年才遇一次,但高丘山区春夏常降雹,惜无记载。仅据1978年农业气候资料考察,广昌县冰雹的常年主要源地有3处,并各有2_3条带状路径。
  冰雹源地路径表三、风雹记录明正德四年(1509年)夏六月,雷大焚县仪门,雨雹皆作。
  嘉靖四年(1525年),雨雹杀禾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大风。
  隆庆元年(1567年)秋七月大雨雹。
  万历四年(1576年)五月霪雨,风甚……;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五月大冰雹;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大风,昼晦。
  崇祯元年(1628年)秋七月朔,风烈伤禾;崇祯三年(1630年)雨雹害稼;十二年(1639年)春大风;昼晦。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初五大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大风伤稼。
  嘉庆五年(1800年)雨雹杀禾苗。
  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十四日,大风伤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雨雹;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雨雹;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雨雹。
  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雨雹。
  民国(缺考) 1949年后除1958~1960年未出现短时大风外,其余各年都有。
  1954年3月13日和5月9日、13日均降局部小冰雹。8月2日出现短时大风。
  1962年3月19日出现局部小冰雹。6月30日九级大风,全县塌房200余间,早稻受风灾减产20%。7月10日、8月31日和9月6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65年4月27日,瞬间极大风力达12级,成灾。损失红花籽近万斤,毁油菜和新栽烟叶200市亩,塌房37间。7月14日,26日和8月8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66年2月22日,3月7日、18日、21日、22日,7月14日、22日,8月12日和11月30日共出现九次短时大风。
  1967年1月15日,5月1日、7日、11日,6月27日,7月14日、21日、22日、23日,8月2日、4日、15日、30日共出现13次短时大风。
  1976年4月22日晚,4个公社、22个大队遭受冰雹袭击,灾情较严重。8月11日和9月4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78年3月30日,5月30日,6月14日,8月28日和9月4日共出现五次短时大风。
  1982年3月31日下午和5月9日晚~10日早两次狂风暴雨,局部地区风力最大时达10级,降鹅蛋大小的冰雹几十分钟,全县各地均受不同程度损失。其中最为严重的有驿前、贯桥、杨溪、塘坊、新安、尖峰、水南等7个公社的24个大队、87个生产队。驿前公社河东大队赖云仔房后五株直径50厘米的大松树,被连根拔起,砸倒四间房。这两次大风冰雹及暴雨,受灾农田6.6万市亩,损失稻种3.05万公斤,毁电站5座、桥50座、河堤12处、山塘水陂水圳668处,倒房118间。全部损失约111.19万元。7月29日出现短时大风。
  1983年4月29日、5月11日和6月14日均出现短时大风。塘坊等8个公社受灾,倒塌房屋1420间,死2人,伤5人。
  1984年7月30日、8月14日、15日均出现短时大风。
  1985年6月6日、7月25日、9月11日出现短时大风。
  1986年9月13日出现短时大风。
  第三节低温冻害一、低温早春低温平均每隔年一遇,其中,春分寒平均3年一遇;清明寒平均十年一遇;春分寒连清明寒,平均七八年一遇。以3月中旬至4月上旬出现的春寒对早稻育秧危害最大,常造成大量烂种烂秧。
  小满寒平均2~3年一遇,都发生于5月中、下旬,其中大多出现在春末的小满节之前,—般持续3~4天。小满寒对早稻幼穗分化不利,影响产量。
  寒露风一般出现在寒露前后的9月中旬初到10月中旬末,时跨1个多月。轻度寒露风出现在9月中、下旬的年份占71%,且十年中有六年在秋分之前;重度寒露风出现在9月下旬末到10月中旬中的年份约81%,且十年有七年是在寒露之前。
  广昌县1954~1980年寒露风出现机率和危害程度表一、冻害大雪多遇冬雪,少见春雪,且降而少积,积而不厚。平均二三年一遇,一般出现在12月中旬到2月中旬期间,以1月下旬和2月上旬居多。1971年1月29日雪深达20厘米,是历年最深厚的一场雪。
  冻雨冻雨往往产生于昼夜严寒的小雨夹冰粒天气里,隔年可遇。但冻时短促,厚度不大,主要形成于隆冬的1、2月间,—般持续1~3天。
  冻雨时,山区出现冰凌较多,危害较大。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都可能出现冰凌,不仅油菜、红花草无法越冬,严重时,山上竹木折枝断干,受损不轻。县城在近27年里,有15年出现冰凌,其中1963、1968、1976年三个年度里,都出现持续7天以上的冰凌天气,影响公路运输和电话通讯三四天。
  早、晚霜冻早霜冻偏晚,晚霜冻常偏早,主要出现于11月中、下旬和3月上旬,故其危害不大。
  三、低温冻害记录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大霜;万历二十九(1601年),霜杀稼。
  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陨霜杀稼。
  清顺治九年(1652年)冬,大雪;顺治十年(1653年)九月,大雪;顺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陨霜;顺治十六年(1659年)春,大雪。
  康熙十年(1671年)冬,大雪。
  乾隆十年(1745年)七月二十八日,陨霜,禾歉收I乾隆二十年(1755年)七月,陨霜歉收;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陨霜,秋歉收。
  民国(缺考) 1954年12月11日,降大雪。
  1955年3月22~28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56年2月18日出现冻雨。小满寒持续8天。
  1958年小满寒持续7天,危害早稻。
  1961年3月21~25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65年3月7日出现晚霜冻;3月25日~4月1日出现重度清明寒;小满寒持续7天;12月18日出现冻雨。
  1968年2月2日出现冻雨;2月14日降大雪;3月3日出现晚霜冻。
  1969年1月30日和2月3日均降大雪;1月30日和2月20日均出现冻雨。
  1970年1月15日出现冻雨;3月15~26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71年1月29日降大雪。
  1972年2月6日出现冻雨;2月8日降大雪。
  1974年2月24日出现冻雨。
  1975年12月13日降大雪。
  1976年3月19~27日出现重度春分寒;3月30日~4月5日出现重度清明寒。
  1977年1月4、30日均降大雪;1月7、28日均出现冻雨。
  1979年1月15日出现冻雨;1月31日降大雪;3月15~20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80年1月28日和4月13日均受寒潮影响,水稻红四-〇等品种受到冻害;2月7日出现冻雨;2月8日降大雪;3月23~27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82年3月25~29日出现重度春分寒。
  1983年1月9、12日均出现冻雨;12月29日降大雪。
  1984年1月21日降大雪;3月20~27日出现重度春分寒;4月6~8日出现轻度清明寒;9月12~16日出现特早轻度寒露风。
  第四节高温广昌县夏季高温主要对早稻开花授粉和灌浆、乳熟不利,造成早稻高温逼熟,也推迟新插晚稻返青。中等以上危害程度的高温逼熟天气一般为二至三年一遇,严重的十年一遇。高温逼熟在甘竹、沿江、头陂、赤水四个乡易出现;海拔200米以上的乡村极少出现。
  广昌县1954~1980年高温逼熟统计表说明:1.“天数”为6月中旬~7月中旬符合指标的天数合计,不是连续时段。
  2.还有未列入的15年,没出现或只有1~2天这种灾害天气。
  第五节地震广昌有历史纪录的地震7次,其中县境内3次,受境外地震影响2次,另有府城地震纪录2次。这7次地震发生时间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春、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一月,清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夜(同治六年《广昌县志》),1926年(民国15年)2月、1941年9月、1978年6月(据赣州地区地震资料)。
  另据南昌中心地震台《地震纪录目录》载,1971~1990年,没有发现震中在广昌的地震。

知识出处

广昌县志

《广昌县志》

出版者:江西省广昌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出版地:1994.12

广昌位赣东边陲,盱河上游,居阂粤赣交通要冲。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三大特产(白莲、晒烟、泽泻)蜚声中外;文物古迹颇丰,风景名胜众多;代有人杰,名人志士迭起。于公元1138年建县。修志之举,源远流长,历代修志12次,始于元至大二年(1308),终于清同治六年(1868)。民国曾修续志,但因战乱未果。历代志书,散失殆尽,现存康熙二十二年(1683)版本(孤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和清同治六年版。《广昌县志》断修逾百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