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982
颗粒名称: 一、剧团
分类号: G249.27
页数: 2
摘要: 三角班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一种民间戏班,多来自临川县,一般只有四五个角色,稍加化装,衣袍简单,道具粗陋,仅以锣鼓二胡伴奏,有时角色不够,则由伴奏者帮腔。演出内容,主要是传统戏,多以通江辞,见景唱物,见人唱事,以即兴表演,插科打诨,噱头笑料为特色。这类戏班,遭遇悲惨,常被赶逐,栖身破庙,形同乞丐。半班有二三十人组成,采用农忙则散,农闲则练,有请则赴的方法来适应群众的要求。全团分成2个队演出,全年演出411场,演出收入达5.74万元。
关键词: 剧团 群众文化活动 金溪县

内容

三角班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一种民间戏班,多来自临川县,一般只有四五个角色,稍加化装,衣袍简单,道具粗陋,仅以锣鼓二胡伴奏,有时角色不够,则由伴奏者帮腔。演出内容,主要是传统戏,多以通江辞,见景唱物,见人唱事,以即兴表演,插科打诨,噱头笑料为特色。俗话说:“听了三夜三角班,房门也不会关”,是指这种戏内容淫荡,庸俗不堪,有伤风化。这类戏班,遭遇悲惨,常被赶逐,栖身破庙,形同乞丐。
  半班有二三十人组成,采用农忙则散,农闲则练,有请则赴的方法来适应群众的要求。演戏旺季,往往一个戏团分两地演出,故称之“半班”。上演的戏目,由请者挑选,乡民颇为满意。
  邻月剧社创办于民国32年(1943),是私立应钦中学师生员工的业余京戏社,有演员、中台(伴奏)、后台(管服装道具)、勤杂共60余人。节假日在校内演出,寒暑假则赴浒湾、县城或抚州演出。所演京剧有《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古城会》、《孔雀东南飞》等一百余出。校长曾仲鲁和几个女儿常登台演出,在县内外享有“曾家班”的盛名。
  京剧俱乐部民国期间的一种京剧票友组织,由县城和浒湾的一些京剧爱好者自由组合而成,仅参与外来剧团个别节目的演出。
  金溪县人民文艺戏团 1950年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在中小学教师中及社会上调招50余人组成,专演京剧,1951年夏解散。
  金溪县私营专业剧团 1954年由民间艺人邬计生等发起建立,成员大都是“三角班”艺人及进贤县剧团部分自动离团的演员,演出半年后,因内部发生矛盾而散伙。
  金溪县采茶剧团1956年成立,由琅琚、浒湾、双塘等地业余剧团的骨干共26人组成,经济上自负盈亏,由县文教局委托文化馆代管。1958年,县委向该团委派党支部书记和团长,不足的经费开始由政府补贴,1960年经省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又在中小学生中招收一批学员,人员发展到50多人。1966年,剧团人员精减到20人。1970年,剧团纳入国家计划编制,改称金溪县文工团,排练大型革命现代剧。1977年恢复原名,上演传统古装剧和部分现代戏。1978年招收小学员28名。至1985年,全团共有演职员46人。剧团自成立以来,先后上演现代剧、历史剧和传统古装剧一百多个,并创作演出了历史剧《汤显祖》、现代剧《红色小山鹰》、《英姿朝阳》。演员陈海英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县采茶剧团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四定一奖(定场次、定人员、定收入、定支出、超额给奖)承包责任制。全团分成2个队演出,全年演出411场,演出收入达5.74万元。这年,参加了全省16个专业剧团“体改”座谈会。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