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94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科技
分类号: G322.7
页数: 4
摘要: 1956年成立金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配专职干部1人。1958年10月,成立金溪县科学工作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改称科学技术协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1972年,县革委生产指挥部下设科技组,1978年改称科学情报研究所。1978年6月恢复科学技术委员会。同时先后建立农学会、林学会、水电学会、医药卫生学会、建筑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气象学会、金溪一中科协。青年辅导协会、数理化学会和科普创作小组,有会员530人。1984年6月,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分开办公。1985年,各学会的会员增至809人。50年代起,金溪先后成立了4个专门科研机构。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科技

内容

第一节机构设置一、县级组织 1956年成立金溪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配专职干部1人。1958年10月,成立金溪县科学工作委员会。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改称科学技术协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构瘫痪。1972年,县革委生产指挥部下设科技组,1978年改称科学情报研究所。1978年6月恢复科学技术委员会。1979年恢复科学技术协会。同时先后建立农学会、林学会、水电学会、医药卫生学会、建筑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气象学会、金溪一中科协。青年辅导协会、数理化学会和科普创作小组,有会员530人。1984年6月,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协会分开办公。1985年,各学会的会员增至809人。
  50年代起,金溪先后成立了4个专门科研机构。
  农业科学研究所1959年5月成立,设所长1人,工作人员3人,负责水稻、棉花、土壤肥料的试验研究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1960年,并入县畜牧繁殖场,实行两块牌子,一班人员的方式开展工作。1962年分设,1968年撤销,1970年又复设,1985年,并入水稻良种场。
  生物防治试验站 1971年在珊城公社试办,归公社管辖。1973年正式成立,有工作人员15人,重点研究试验放养赤眼蜂,进行生物综合防治,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1977年,并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林业科学研究所 1976年建立,隶属县林业局,主要进行林木引种培育试验繁殖推广。
  茶叶科学研究所原属秀谷华侨农场管辖,1982年2月划归县管,有工作人员23人,茶园150亩,板栗60亩,负责茶叶的试验研究。
  一、基层组织金溪1956年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以后,分别在农业、卫生、文教、工、青、妇6个部门成立了分会,并在浒湾、旸田、黄通、石门、双塘、琅琚、琉璃7个区所在地建立了13个会员工作组。至1963年,全县每个公社、镇、场都建立了科普协会,每个大队都建立了科普领导小组。1968年,各级科协组织瘫痪。1979年,各社恢复了科普协会,115个大队恢复了科普领导小组,部分生产队还成立了科学实验小组。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至1981年,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科普组织分别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户(包括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联系户),通过这些农科户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实行科学种田。1985年,全县农业科技户达614户。
  第二节科技队伍 1978年6月,对全县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全县共有各类自然科学技术人员419名,分布工业系统51名,农林水系统45名,医药卫生系统195名,科技管理部门9名,教育系统119名。1980年,恢复对科技人员套改,评定技术职称。至1985年,全县各类专业科技人员增至2321名,分布工业系统59名,农林水系统99名,医疗卫生系统342名,教育系统1673名,文化系统66名,其它系统82名,取得各类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414名,未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907名。
  表17-8 1985年全县科技人员一览表单位:人第三节.科普活动 1954年至1957年,坚持“当时、当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科普活动,重点是宣传推广江西水田犁、双轮双铧犁和钙镁磷、肥田粉的使用技术。1958年至1959年,主要是围绕各种工具的改革,试制推广插秧机、播种机、摇臂收割机等,并定期印发《科技简报》。1960年至1962年,科普活动处于停滞状态。1963年以后,科普活动逐步活跃,中心是围绕“红壤土改造”和“沙质土壤改造”开展活动,并通过《金溪科学》杂志、农业科技展览,层层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在全县推广琉璃公社曾泗生产队红壤改造和浒湾公社火箭生产队沙壤改造的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了科普活动。1977年以后,科普活动又逐步走上正轨。1982年至1985年,全县共办科技培训班4574期,参加的有261838人次;办科普讲座809次,参加听讲的有89600人次;办科技夜校61个,办科技咨询亭18个,接待91000人次;放映科教电影380场,观映的有19.5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1.18万份,建立科技阅览室64个,科普宣传栏684个,选派参加上级科协举办的科技讲座20人次。
  第四节科技情报 1976年开始与外地建立科学技术资料交换关系,邮订、收集科技资料,开展情报调研。
  1981年,成立金溪县科学技术情报所,科技情报工作开始走上正轨。情报所广泛收集科技资料,印发科技资料交换卡,建立和健全全县科技情报网,对现有的科技资料进行整理编目,并向本省和外地印发《金溪科技》。订阅各种科技期刊396种(其中外文期刊7种)。到1985年,共收藏科技期刊1.3万份,科技图书300册,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建立了科技资料交换关系。农业局、林业局、水电局、卫生局、无线电厂、农机厂、黄通乡、左坊乡、枫山乡等单位先后建立科技情报资料室,分别配有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
  第五节科研成果 1958年以后,开始对生产工具(主要是犁、耙、车、插秧机等)进行改革。陆坊公社农民设计的插秧机受到地区科委奖励,奖金100元;对桥公社农民改革的插秧机,经地区科委鉴定,选送到省进行了操作表演。
  1963年至1966年,红壤低产田改造和沙壤低产田改造被列为全省重点科研项目。红壤低产田改造,从浒湾公社荣坊大队到琉璃公社,采用开环山沟排冷、锈水,施有机、磷、钾肥,增施石灰等措施,获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奖金1万元。1964年省科委在金溪召开全省红壤低产田改造现场会,华东大区科委参加了会议,几个有红壤低产田的省也派代表参加r会议,改造红壤低产田的经验传到国外,并在一家杂志上刊载。沙壤低产田改造,主要在浒湾公社丁家大队进行,采取掺客土、施有机肥等措施,改造后的沙壤田种棉花,亩产皮棉200斤以上。火箭生产队“百王”基地上的棉花王,株高四五米,用楼梯摘棉花,获得省、地科委科技成果奖。
  1971年试验推广沼气发电,设计“罐子”形沼气池,其特点是不受土壤类别的影响,既经济又耐用,适应农村小家小户的需要(每个池需要水泥400公斤,石灰100公斤)。经省科技组鉴定,肯定池形结构合理,列为全省重点科研项目。到1974年止,全县建池400多个。琅琚公社苕溪大队全面普及沼气池,受到省科技大会嘉奖,全区各县先后都派人来参观取经,并为外省、地,县培训了30多名施工技术人员。苕溪大队曾两次出席全国性沼气工作会议,得省.地科研经费3万余元。
  1971年进行针刺麻醉试验,列为全省重点项目之一,受到省科技组奖励。省科技组、省卫生厅、省医学院曾联合在金溪召开“针麻”现场会,全省各地有关部门曾分别前来参观学习。试验组还出席了全省先进科技工作会议。
  1972年开展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列为全省蘑点科研项目之一。广东省和华东昆虫研究所曾来总结经验,江西大学并同省科技组到金溪举办全省生物防治学习班。
  1972年至1973年,试验成功了1、5分子筛制氧机,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
  1974年至1981年,省、地下达金溪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有: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牛新品种选育、针刺及中草药避孕研究,高频榨油机试制、猪的人工授精、机械化养鸡、激光育种机试制、高频电场种子处理机的试制、30烷醇在水稻中的应用、鸡良种改良、病牙再植等40多个课题。金溪自定的科研项目主要有:低光呼吸育种、四用装载机、化学杀雄杂交水稻试验、稻田耕作制度改革、牛的锥虫病治疗研究,痔疮治疗研究、东乡省柴灶推广、红麻引种推广试验等40多个课题。通过试验、试制,这几年来的科技成果主要有:7227-0.2装载机(1976年度)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FC-820新式农用风车,1980年获省经委技术改造三等奖;红麻青皮3号引种与推广’(1978),1980年获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推广奖,奖金100元;推广红麻综合栽培技术(1978),1980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奖金80元;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措施(1978至1981),1981年获行署农业技术改造四等奖,奖金50元;金鸡牌电唱机试制(1978至1979),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奖金50元;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1979至1981),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农业技术改进四等奖,奖金50元;套扎法治疗内痔(1979至1982年共214例,其中直肠息肉2例)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奖金50元;病牙再植(1980至1982),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奖金80元;高血压病调查(1980),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三等奖;甜叶菊的引进和试种(1981),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奖金50元;猪的人工授精(1976至1981),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农业技术推广四等奖,奖金50元。螟虫发生地区及主要危害对象的调查研究(1976至1978),1982年获行署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四等奖,奖金50元;耕牛锥虫病的普查与防治(1978至1981),获行署科技大会农业技术改进四等奖,奖金50元。
  1981年12月,艾冬太代表黄通公社植保公司出席中国科协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承包(包括多种经营)经验交流会,介绍了《植保专业化,承包好处大》的经验。
  1983年至1985年科研成果主要有:耕牛锥虫病防治,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三等奖;水稻种子精选加工,1983年获省农牧渔业厅三等奖;农机化区划工作,1983年获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省农业区划委员会二等奖;农业区划工作,1984年获省、地区划办二等奖;农业经营管理技术,1984年获地区农牧渔业局三等奖;红麻引种技术推广,1985年获地区科委技术推广三等奖;三毫米分离机,1985年获地区科委三等奖;种植业技术改进,1985年获省农牧渔业厅农林总站二等奖;种子质量检验,1985年获地区农牧渔业局三等奖。1985年1月,大仙岭乡科协冬瓜研究会副会长黄富民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获中国科协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表彰奖。1985年3月,郑伯仁撰写的《汪福昌的养鸭高招》获江西省农业科普百花奖和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三等奖。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