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171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摘要: 第一节 乡(场)所在 地建设 乡所在地一般都接近公路或处于全乡的中心位置,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前,乡所在地几乎没有建设。因此,解放初期乡政府只好设在祠堂、庙宇或借群众的民房办公,也有部分乡政府利用没收封建地主的房屋办公。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乡所在地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般有如下机关和公共设施:乡党委、政府、广播站、……
关键词: 金溪县 地方史志 村建设

内容

第一节 乡(场)所在 地建设 乡所在地一般都接近公路或处于全乡的中心位置,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解放前,乡所在地几乎没有建设。因此,解放初期乡政府只好设在祠堂、庙宇或借群众的民房办公,也有部分乡政府利用没收封建地主的房屋办公。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乡所在地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般有如下机关和公共设施:乡党委、政府、广播站、卫生院、中小学、幼儿园、派出所、财政所、银行、信用社、税务所、粮管所、商店等。乡所在地建设和占地面积大抵如黄通乡和石门乡,有的大些,有的小些。
   黄通 黄通乡所在地,主要街道长1000米,南北走向。新街和老街相衔接。其中新街长400米,宽15米,由沙石路面铺砌;老街长600米,宽3米,由石块铺砌,中间是板石,两旁为乱石结构,是解放前的^试街道。由于年代久远,板石毁坏较多。黄通东西宽300米,占地总面积30万平方米。
   石门石门乡所在地。主要街道两条:一条为石门乡铺砌的水泥路面,长200米,宽10米,其中水泥路面宽8米,在水泥路面靠抚河端延仲300米沙石路面,全长500米左右。另一条为老街,全长约1000米,宽2米,也是仃块铺砌。石门占地面积与黄通相差无几。
   1985年,全县乡镇户数为39295户,乡镇场用地面积81万亩,其中集镇用地47万亩,村庄用地34万亩。乡镇场有房屋面积33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71万平方米,公用面积43万平方米。生产用面积25万平方米,全县绝大部分乡(场)所在地都用上了电。
   第二节 村建设 解放前,农村的房子大都是砖木、泥本结构。砖的体积是25×15×2.5厘米(长×宽×厚)。砖木结构的房子,一般用坚硬的石块筑墙基。墙的厚度也就是砖的长度。墙斗中用预制成的方形泥块填实。砖木房子一般是四面砖墙,开门多向东南。房子内部是用若干木柱子支撑而起,柱子之间用横梁衔接。房顶是中间高,两边低,从开门方向的两侧看,呈人字形。大一点的房子都有天井。房闻厅堂一般是用木板制成的壁隔开,房间里(卧室)的窗子一般都是开得高且.小。这种窗户在解放后大都进行了改装扩大。泥木结构的房子是用夹板填泥夯实的土墙。房内一般无天井,且没有砖木结构的大。其它设施与砖木结构的房子相类似,一个村庄的建房的总的原则是越靠东面的房子就越矮,越靠阳面的房子就越高。
   解放后所造的房子一般是用青砖砌成。近年来也有用红砖替代青砖的。砖的规格一般是24×14×4厘米。在农村大多是砌墙用砖,房梁仍用木,只有少数房子是钢筋混凝上结构。
   自解放初期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农村建房不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建设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仅1984年全县农民就建房915栋,面积7.34万平方米,投资总额441.43万元。1985年农民自筹建房资金2346万元,当年竣工4440平方米。乡村道路建设85万平方米。全县有452个村用上电,占村个数的31%。
   “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一些寺庙、戏台、祠堂等建筑物毁坏很多,不少古建筑也遭到破坏。80年代开始后,一些古建筑物得到了修复。

知识出处

金溪县志

《金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出版地:1992

本书建置 区划; 自然环境;居民; 政党;政权; 政协;政法;民政 人事;军事;群众团体;农业;林业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