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的历史沿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临川文化史》 图书
唯一号: 140220020210000164
颗粒名称: 名胜古迹的历史沿革
分类号: K9
页数: 7
摘要: 临川自古文化昌盛,英才辈出,名人荟萃,宗教广播,孕育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弓了不少学者名流前来游览观光,为临川文化增添了光彩。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人文地理

内容

临川自古文化昌盛,英才辈出,名人荟萃,宗教广播,孕育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弓了不少学者名流前来游览观光,为临川文化增添了光彩。
  临川灵谷峰属武夷山余脉,座落在金溪、临川、东乡三县交界处的临川县湖南乡坪山村境内,距抚州市东25华里,海拔320.6米,以其山峻景秀而名扬天下,许应瑛称:“灵谷之秀,甲于东南”。王安石称赞说:“吾州之东南有灵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龙蛇之神,虎豹、翠翟之文章,梗楠、豫章、竹简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与夫仙人、释子、恢谲之观,咸附托焉。至其淑灵和清之气,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万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属之于人……”① 灵谷峰顶原有一千年道观,宋为隐真观,是金、临、东3县历代香火最盛之地。观分前、中、后三殿。前殿门首白石匾上书有“灵谷峰”3字,两边嵌有著名诗人白玉蟾题的对联:“雨过玉萧清夜月,一庭黄鹤舞;云深丹灶冷青风,几度碧桃开。”殿内正中,是真武公大帝神像,其左脚踏龟,右脚踩蛇,威武雄壮;大殿左右两边,分别站立着杨戬、哪叱、雷公、电婆诸神。与前殿并排的是“斗姥宫”,中殿有浮邱及其弟子王、郭三真君塑像;中殿左边是签房,内有观音金身,右边是“夫人娘娘”之阁。东边是厢房,为观内大师及香客栖息之所。后殿是“人造神仙岩”,上面塑满了不同佛像,各种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地上天空,应有尽有,所以后殿又称之为“天涯海角”。
  灵谷峰以其俊秀昭世。南北朝后,许多名人竟相至此,流连忘返,吟诗遗墨,其中最著名的有临川内史王羲之、谢灵运,抚州刺史颜真卿、戴叔伦,临川才子晏殊、晏几道、王安石、汤显祖等。据光绪《临川县志》载:谢灵运“为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异永嘉。铜陵古蹬,灵谷墨池,皆其遗迹”。谢灵运曾在灵谷峰开辟十大胜景:洗墨池、瀑布泉、棋坪石、漉酒泉、南北井、文印峰、退心石、驻云亭、石门关和古牛石。其中瀑布泉、漉酒泉、棋坪石、南北井还在,驻云亭遗址尚存。谢灵运在临川任内史期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百姓安乐,人民为纪念他,便把此山命名为灵谷峰,并在山下建了个灵运祠。
  南丰军山又名军峰山,距县城西20公里,海拔1760.9米。旧传汉长沙王吴芮伐越时驻兵山下,派梅销将军祭祀山神,礼成后见云雾中隐若出现千军万马奔腾之状,遂名军山。山中有齐云院、三仙祠、云梯石、乱石桥、迎仙观、茶花岭、半山亭、龙潭、鼓潭等圣地。旧时每年农历7月前往朝山谒神信徒日以干百计。今则为省内旅游胜地,夏秋之际,登山游览者络绎不绝。曾致尧在宋淳化三年写的《齐云院碑》中赞叹军山高巍奇特:“南丰县县西有山,高万余仞,翠压五嵌,根盘万里,奇峰怪石,灵草异药,罔不在焉。” 抚州市城外东北郊有座晋代建立的麻石单孔石拱桥——“孝义桥”,闻名遐迩。此桥长28.8米,宽5.2米,高4.5米,横跨水池。初造时有石柱雕栏,上刻有飞禽走兽,花草鱼虫,整座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如“新月浮云,彩虹卧波”。它的名字来历于民间流传的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相传晋代大臣王祥,年轻时带继母避难此地,时值寒冬腊月,继母病重需活鲤鱼治病,王祥无钱卖鱼,就赤身卧冰,融化池冰,捕得鲤鱼,医好了母病。后来百姓追慕王祥孝义,就在他卧冰求鲤处造桥修庙祀祭他,桥和寺均以“孝义”命名,并在池畔立有《晋王祥卧冰池》石碑一块,表现了我们古代人民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寺院早废、孝义桥屡经兴废,宣统元年(1909)重新修建,保存至今。
  南丰县城西门外,滔滔的盱江边,矗立着一尊赫赫闻名的奇特石佛,这是唐代圆觉禅师化缘筹款由民间工匠雕刻的。这尊石佛不是座落在堂皇肃穆的大殿上,也不是安在群像林立的石窟中,而是一座独立于郊外江边的石龛。石龛高1丈,龛深5尺,宽8尺许,佛身有1.6丈,出土1丈,陷地6尺。石龛设计巧妙,别具一格,雕刻精湛,佛像情态庄严慈祥。龛前建有一亭, 供行人歇脚,龛边刻有《金刚经》,其意佑民太平。1965年石佛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10年浩劫时,石佛被列为“四旧”炸毁,今只存佛龛,龛中佛像轮廓尚清晰可见,游者莫不为之惋惜。
  在抚州市城里有一名人古迹颜鲁公祠。颜鲁公,就是唐代中叶的朝廷大臣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大历三年(768)他因弹劾宰相元载而被贬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5年。他兴修水利,勤政爱民,并写下了《南岳魏夫人仙坛记》、《宝应寺翻经记》、《麻姑山仙坛记》等文,勒为石刻,以及诗作《临川集》,深受人仃的敬佩。事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抚州城建立鲁公祠忠孝堂,并在一些庙宇里供起鲁公菩萨,岁时祭祀。
  在抚州城内还有一处名胜古迹——金棍园,它座落在抚州市一中的校园里。这里从唐末起就是州(府)衙所在地,金辊园就是州(府)衙后花园。园内有“景贤书屋”、“福祐祠”、“怀谢亭”、“观音阁”、“登高亭”等建筑及“梦草池塘”。这儿古树参天,繁花似锦,风景非常优美,历代墨客骚人多有来此题咏,晏殊和王安石就赞美过“金棍园”。王安石写道:“临川楼上棍园中,罗帏绣幕围春风”。赞叹金辊园佳丽的景致。清初,金棍园尚存。清末,金棍园被废,现在仅存金棍亭一座,以及清末知府内眷居住的绣楼一座,“文革”后,政府拔款对金棍亭进行了修葺。1985年被列为抚州市重点保护文物。
  祭祀王安石的“王荆公祠”建在抚州城内东南隅的盐埠岭(即今荆公路邓家巷林业公司所在地)。此地原为王安石祖籍的住宅,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抚州知府田登为首集资,将王安石祖籍住宅改造为祠堂。祠堂内悬挂有王安石及其夫人的肖像。王安石肖像“照写精妙,形态逼真”,“著帽束带,神采如生”。这是一幅临摹画像。王安石原像是王安石退休金陵期间,丹青名手李公麟为他在定林庵照文斋墙壁上画的肖像。定林庵后遭火毁,原像已不存在,这幅王安石像的摹本,便成了珍贵的文物资料。荆公祠规模并不大,建筑简朴,为一般常见祭祠。荆公祠建成后,时兴时废,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抚州知府钱象祖主持了一次祠堂大修,并扩大了建筑,祠旁还建有“崇儒书院”。理学大师陆九渊为此写了《荆国王文公祠堂记》。到清代,荆公祠就完全颓废,1936年重修过一次,19442年又被日机炸毁,从此不复存在了。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改革家。1986年在抚州市赣东大道南端西侧建成了王安石纪念馆。这是一座占地20亩的仿宋府第园林式建筑群。其布局呈凹字形,主体建筑是优雅堂皇的两层楼的陈列销,馆内展厅以版面陈列形成,向游人介绍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一生的成就和贡献。陈列馆东侧有游廊、水榭、踯躅园、辛荑园、接待室和小卖部,陈列馆西侧有碑廊、荷池、荆公亭和怀义堂。“凹字”的空场绿地中央,耸立着3.3米高的王安石塑像,王安石纪念馆落成开馆以后,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学者和游客前来瞻仰。
  南丰县曾巩读书岩也是一处饮誉海内外的名胜古迹。它座落在县城琴城镇南门,盱水河畔的半山腰,是一处背山面水的天然岩洞。其深丈许,高8尺,宽丈余,构成天然石室,内有石桌、石凳和小洞。岩前有一块石台,宽阔平坦,石台上建有亭阁,石壁上镌刻着南宋理学家朱熹手书的“书岩”2字。岩穴左下方有一方池,池边石碑上刻着朱熹“墨池”手迹。书岩旁边还有“曾文定公祠”,岩后侧有“瓣香亭”,山颠有巨石天然分为3榻,皆朝东,相传曾巩和诸弟经常并坐在榻上晨读。读书岩景色秀丽、壮观,树掩亭岩,红绿相间,盱水西来,倒映如画,美不胜收。嘉祐二年(1057),曾巩与弟曾布、曾牟同中进士,“读书岩”因此声名远扬。“读书岩”历经800来年,到解放前已衰微破败了。 解放后“读书岩”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人民政府将亭阁修葺一新,使这一名胜焕发出新的光彩,“文革”期间,岩前亭阁又被人拆除。“文革”后,1983年政府又复修“读书岩亭”、“曾文定公祠”,还新建了博物馆、仰风厅,思贤堂。1985年以读书岩为立足点的曾巩纪念馆被定为江西省1 0大名人纪念馆之一。海内外知名人士和游客来此参观腼怀先贤者络绎不绝。
  雄距抚州市城东的拟岘台,系北宋嘉祐二年(1057)州守裴材所建,曾巩为之作《拟岘台记》。因其地山川形势颇似湖北襄阳之岘山,故名拟岘。拟岘台建成后几经兴废,曾4次修复,原台规模 ,已无从查考。只知清道光年间在台上修建“文昌阁”,“上下二层,其高三丈三”、“高甍巨窗,气象雄伟”。拟岘台地处高丘,登台远眺,临川山河佳景,尽收眼底,春夏秋冬,气象万千,招来许多墨客骚人为之吟咏作赋。王安石回归故里游览拟岘台时,也不由发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问此间”的感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抚州任职1年,游履纵横,吟鞭四提,写过许多诗篇,其咏吟拟岘台的诗篇就有8首。他高歌:“我行万里跨秦吴,此地固应名二绝”。他在《登拟岘台》一诗中赞赏拟岘台高峻巍峨:“层台缥缈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幽深奇特、巧夺天工的潮音洞,位于南城县东北40余里的伏牛墟南侧,东临盱江,是一处人工开凿的石龛窟。民间传说:“打出潮音洞,修起万年桥”,可知万年桥的石头出于此洞,此洞大约开凿于此时。潮音洞是一处难得的人文景观,洞内呈长方形,宽1 0米,深约20余米,内建楼阁,雕梁画栋,十分精致。两旁石壁上浮雕着10 余尊形态各异的罗汉佛像,还有一尊拔地而起的观音佛像。洞外群山叠翠,果木葱笼,怪石突兀,江水如练。登临潮音洞,如入仙境,自古引来众多的游览朝拜者。如今,洞内建设遭到毁坏,有待修复,已被列为我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南城的聚星塔,位于县城东武岗山上(今塔山),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 4),初名“启元”,清康熙元年(1662),易名“双江”,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后,改名“聚星”。聚星塔是座空心七级八角飞檐式砖塔,塔高30米,塔基为八面形,分左右两个石梯迂折而上,左梯可上至七级,右梯只能上至五级,每级均开窗牖,这种设计堪为稀有。整个塔身向北倾斜,其势似呼之欲倒,这是建塔人根据地势、风向、风力而把塔设计成向北倾斜形,十分科学。300余年来,此塔历经风雨至今仍完整无损,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1987年12月列入省重点保护文物。197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曾函取该塔的史料和照片。
  临川区域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历史上人文荟集,宗教昌盛,宫观寺院遍布各县,上面介绍的只是其中的部分最显扬的名胜古迹。从各地文献记载可知,各县名胜古迹还很多,如南城有盱江1 2景,南丰有琴台8景,乐安有鳌溪8景,宜黄和广昌有县邑1 0景等。钟灵毓秀,胜迹遗芳最多又要数赣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有近2000年文明史的古代临川(抚州府)郡治暨临川县治所在地——现在的抚州市了。据《临川县志》记载,这座临川故邑、抚州新城历史上带有纪念性及可供游览观赏的楼、台、亭、阁、园、池、湖、泉等风景点就有70来个,庙宇、祠堂、寺观90余座,桥梁14座,书院9处。由此可见,抚州市确是一座文化古城。

附注

① 《王文公文集》卷第36《灵谷诗序》

知识出处

临川文化史

《临川文化史》

出版者: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地:1993年11月

该书上起远古,下迄近代,共19章,约35万字。全书以中华文化为总体背景,观照赣文化的发展态势,论述了临川文化的生态环境,界说了临川文化的概念涵义及该文化的结构、特征,阐述了临川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分期,在此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临川文化在哲学、文学、史学、教育、戏剧、艺术、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繁荣景象,评说了有关代表人物的业绩和成就,分析了临川文化兴盛的原因、地位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可以说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的地方文化史佳作。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安石
相关人物
曾巩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丰
相关地名
乐安
相关地名
宜黄
相关地名
广昌
相关地名
金溪
相关地名
临川
相关地名
东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