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里湖底稻谷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11416
颗粒名称: 三十里湖底稻谷香
并列题名: 记大沙大队学大寨夺丰收的战斗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71年11月11日南昌报登载的大沙大队学大寨夺丰收的战斗事迹。
关键词: 农业 农业学 成果

内容

鄱阳湖畔,大沙湖边,丘丘油菜绿,处处稻谷香,田野上歌声伴着笑语,呈现出一幅丰收景象。正在与群众一起战斗的大队党总支书记姜堂婆同志,满怀喜悦的心情告诉我们:“大沙今年早晚稻两季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超千斤,比去年增长六成。油料作物也比去年增长一倍多,鲜鱼、家禽、家畜都比以往任何一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长。”最后,老姜同志深有体会地说: “这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胜利,农业学大寨的成果啊!”
  南昌县泾口公社大沙大队,处于小沙湖、大沙湖、温洲湖、东港湖和白沙湖边,五湖三十里,处处是湖底。解放后,大沙的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向五湖进军,围湖造田二千多亩,产量逐年增长,对国家的贡献逐年增大。
  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大沙的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满怀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的雄心壮志,决心把向湖滩进军的战鼓擂得更响。他们豪迈地说: “我们要以大寨人治山的精神来治水,叫三十里湖底变粮川。”
  大沙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在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要确保年年大丰收,就要消除水患,掌握制伏恶水的主动权。大队党总支经过详细调查,作出了“外修防洪堤,内开排涝渠”的全面规划。这规划一交给群众讨论,广大贫下中农欢欣鼓舞。但也有少数人认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大沙的面积扩大了。产量逐年上升了,贡献不小了。差不多了,主张“规划缩小点,要求放低点,步子放慢点,稳当保险点。”
  是大干还是小干?是满足现状还是继续前进?这是个坚持什么方向,走什么道路,执行什么路线的大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大队党总支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广泛征求贫下中农的意见。贫下中农豪迈地说: “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天大困难踩脚下,重新安排山和水,誓叫大沙盛开大寨花。”贫下中农的雄心壮志使那些满足现状的同志受到很大的教育。群众充分地发动起来了, “尖刀排”、“小老虎”、 “老来红”、“铁姑娘”战斗队相继出现,全大队群众和干部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杀上了冬修水利第一线。
  寒冬腊月,从湖面上吹来的北风。显得格外刺骨;冰冻的大地,锄头打下去震得手发麻。战斗在鄱阳湖畔的大沙人。心红红似火,志坚坚如钢。
  “共产党员的先锋作用和模范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围湖造田的战斗中。大队党总支成员和广大共产党员始终战斗在前头。大队党总支书记姜堂婆、副书记姜时模,带头冲锋陷阵,哪里有困难,他们就出现在那里,实打实干。共产党员姜士力,穿着汗衫挑泥,打着赤脚戽水,高烧到四十度,一边服药。一边坚持战斗。大家劝他休息,他说: “罗迈生同志十几种病还坚持工作,我这点小病算得了什么。”
  大沙大队的革命干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了群众。他们说:“我们身上有几多泥。大沙的干部身上就有几多泥,我们流了多少汗。干部就流了多少汗;干部能学陈永贵,我们要争当大寨人。”六十八岁的贫农社员曹铺得,以大寨人为榜样,锄头拣大的使,担子找满的挑,双脚冻得裂了口子。坚持不下火线,十四岁的曹顺文,肩上生着疖子,扁担压得流血,从不少挑一担泥,三十三级的土坡爬不上去,滑倒了爬起来再干。军属老大娘胡凌香,主动邀集了二十一个妇女。组织了“老来红”战斗队。天天坚持在围湖造田的战场上。她说:“有了毛主席,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有一分力,就要为革命作出一分贡献。”
  大沙人就是这样经过艰苦奋战,新修和加固圩堤二十多条,长达三十多华里;新开和扩建排灌渠道四十多条,共长五十多华里,使六千多亩稻田旱涝保收,今年,水稻早晚两季都夺得了丰收。
  现在,大沙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满怀革命的战斗豪情,又投入了固堤护岸的战斗……
  (泾口公社通讯组)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姜堂婆
相关人物
姜时模
相关人物
姜士力
相关人物
罗迈生
相关人物
陈永贵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大沙大队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