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包医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10199
颗粒名称: 背包医院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71年9月22日南昌报登载了关于南昌第二医院一连医疗小分队在梅岭地区治病救人的动人事迹。
关键词: 南昌报 背包医院 动人事迹

内容

在梅岭地区郁郁葱葱的群山峻岭中,活跃着南昌第二医院一连派出的医疗小分队。一年多来,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风雪交加的严冬。这支小分队的医务人员,怀揣红宝书,肩背药包,深入工厂、工地、农村,热情宣传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大家都亲切地称赞小分队为山沟里的“背包医院”。
  山间的脚印
  梅岭山间。羊肠小道上,留下了医疗小分队一串串脚印。这脚印记录了他们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的动人事迹。
  去年六月,南昌第二医院一连的革命医务人员,从城市来到梅岭地区安营扎寨,防病治病。面对着一片杂草丛生的山沟,连党支部办起了学习班,组织大家学习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老三篇”,同工农兵群众一起愤怒控诉刘少奇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医疗卫生路线的罪行,认识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医疗卫生战线上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也是斗、批、改中的根本问题。于是,他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到工厂、农村和群众家中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他们并组织医疗小分队,肩背药包,走出大门,到基层巡回医疗,培训“赤脚医生”,开展群防群治工作。一年来,医疗小分队走遍了梅岭南麓的每一个工厂、工地和农村公社、大队,巡诊五千余人次。还设立了一百张简易病床,收治了二千四百七十余人次。并发动群众自采、自制中草药,用“一根针、一把草”防病治病,走勤俭办医的道路。
  有一天,医疗小分队听说二十多里外的双岭附近,有一个贫农社员的女儿患有肝癌病,决定为她建立“家庭病床”。到双岭要翻过四座山,三步一坑,五步一洼,每前进一步都要费很大的力气。革命医务人员凭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送医送药上门半年之久。当他们发现病人出现腹水,急需服莲钱草时,又过水沟,攀悬崖,采草药,与风雨搏斗了十二个钟头,连夜把莲钱草送到病人身边。病人的父亲含着泪花,感动地说:“毛主席派来的医生,为我们把心都掏出来了!”
  “背包医院”战胜艰险,抢救阶级兄弟的事例何止这些!去年八月,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急需输血抢救,但是这里没有血库,怎么办?“背包医院”就是血库,人人都是血源。医生、共产党员虞庆年、徐贱根毅然卷起袖子,伸出胳膊,说:“我们的血是‘O’型的,抽吧!快抽吧!”殷红的血,凝结着白衣战士的无产阶级感情,顺着输血皮管,流入了病人的心房,病人苏醒过来了,同志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草棚的灯光
  夜深人静,梅岭的群山沉睡了。山顶的一间草棚里却灯光闪烁。灯下,白衣战士在用木板搭起的“手术台”上,紧张地做着阑尾切除手术。他们正用全部精力和心血抢救一位阶级兄弟!
  这发生在去年十一月的中旬。医疗小分队背着药包,爬东岗,上西岗,串东家,走西家,巡回医疗,奔波了一天。晚上,当他们在一间草棚准备休息时,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从幸福水库抬来一位患有阑尾穿孔限局性腹膜炎的贫农社员,如不及时动手术,患者就有生命的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
  要开刀,设备、器材都很缺乏,连个手术室也没有。如果送连部医院,黑咕隆咚,要跑二十几里路,山高水险,途中颠簸很厉害,弄不好病情会恶化……
  “推出去,还是接下来?”两种思想在激烈地斗争着。当时,有的人怕设备不全,消毒不严,出了问题“担不起风险”。他们针对这个问题,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的伟大教导,大破唯条件的形而上学观点,大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雄心壮志,摆正了“人”和“物”的辩证关系: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勇于向困难作斗争,就能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战胜困难赢得胜利。“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要为无产阶级掌牢手术刀,就要排除万难,为阶级兄弟解除痛苦!于是,他们决定把病人接收下来,因陋就简给患者动手术。
  草棚里的灯光亮了,一场抢救病人的战斗在“背包医院”打响了!他们以“压倒一切敌人”的精神去实践,架起几块木板当手术台,借社员的蒸笼代替消毒设备,……大家一起动手,群策群力,紧密配合,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手术。经过三天三夜的精心治疗,患者的病情好转了,临别前,这位贫农社员激动地说:“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回去以后,我一定要用‘抓革命,促生产’的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毛主席的关怀!”
  实践使小分队的医务人员进一步懂得:只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统帅医疗技术,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就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背包医院”打破资产阶级权威的“禁令”,靠人的思想革命化,先后成功地做了八百九十例急症手术,为适应战备需要作出了新贡献。
  风雨的考验
  “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背包医院”的同志们在为工农兵服务的过程中,虚心接受再教育,努力改造世界观,不断攀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精神的高峰。
  有这么一件小事:一天,医疗小分队接受了一项紧急防治任务,在前往目的地途中,工地、田间有的工人、贫下中农要求他们看病,他们欣然答应了,同意执行任务完毕后再来。一路上,工农群众带病坚持劳动,轻伤不下火线的顽强革命精神,给医疗队的同志们以深刻的教育。当他们完成任务回来时,突然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哗哗地落个不停。他们肩背药包,迈开大步,一个劲地往前走着。这时,后面开来一辆汽车,司机刹住车招呼同志们上去,准备把他们送回去。
  “舒舒服服坐车回家,还是顶风冒雨,送医上门?”——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他们面前。风雨之中,一连连长、共产党员杨建民领着大家重温了毛主席关于“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顿时使大家心明眼亮:天气变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红心不能变,自觉改造世界观的决心不能变!当他们想到沿途有的工人、贫下中农正在等待着医疗队看病时,心里更是焦急如火,巴不得一口气飞到患者身边!
  风还在呼呼地吹,雨还在哗哗地下。医疗队的同志婉言谢绝了司机,带着一身泥水,继续徒步前进。有的腿陷在泥坑里,有的脚板打起了血泡。他们心红胆壮,自找苦吃,既为沿路的工人、贫下中农治病,又在风雨中磨练了革命意志。
  斗争的实践使小分队医务人员深深地懂得:旧的世界观不彻底改造,人下去了,思想没有下去,只是单纯的“医院搬家”,到哪里都不能真正为工农兵服务。因此,医疗小分队在极为分散、独立工作的情况下,“天天读”雷打不动,学习班经常举办,讲用会定期召开。他们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不怕暴雨淋、烈日晒。经常步行数十里,一点一滴磨练自己、改造自己,促进入的思想革命化。
  一天,梅岭山下猛烈刮起大旋风,把某工地的屋顶揭开了,碎瓦、土块纷纷下落,眼看房屋就要倒塌,工人兄弟就有受伤的危险。前进还是后退?“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这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冷省三、共青团员林顺弟、张铭文等同志挺身而出,丢下药包,不顾个人安危,冲进门去,抢救战友……群众赞扬说:“‘背包医院’的医生,肩上有药包,脚上有泥巴,心上有无产阶级感情,头脑里有毛泽东思想!”
  (本报通讯员、本报记者)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本报记者
责任者
刘少奇
相关人物
虞庆年
相关人物
徐贱根
相关人物
杨建民
相关人物
冷省三
相关人物
林顺弟
相关人物
张铭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本报通讯员
责任者
南昌第二医院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