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图书馆
南昌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昌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超星发现
首页
知识信息
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9629
颗粒名称:
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
并列题名:
沈阳部队某部军医赵普羽先进事迹之三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71年8月23日南昌报登载沈阳部队某部军医赵普羽先进事迹之三。
关键词:
军医
先进
事迹
内容
聋哑“禁区”被打开三年多了。今天,这个医学史上的创举,已经在我们的伟大祖国到处开花落实,并在世界上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三年过去了,打开聋哑“禁区”的卫生战士们又有些什么新的成就呢?特别是冒着生命危险在自己哑门穴上试针,对创造这一奇迹做出重要贡献的赵普羽,又有些什么进步呢?
三年来,赵普羽在一个个成绩和荣誉面前没有自满,没有停步,而是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地从一个高坡登向另一个高坡。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毛泽东思想武装了他,使他能够坚持实践,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实践,不断地从胜利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排除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在这里,让我们看一看,他在打开聋哑“禁区”以后是怎样继续前进的。
一九六九年六月,赵普羽从广州交易会向国际友人介绍经验回来,住在北京一个机关招待所里。一天深夜,他正在给群众扎针,服务员忽然跑来告诉他:楼下有个同志得了急病,你快去看看吧。小赵跑到那里,见房间里挤满了人,病人躺在床上,疼得满头大汗,口喘粗气,双手抓胸,挠出一道道血印。小赵想:喘粗气是“呼吸不畅”,手抓胸是“胸闷不舒”。于是,他便按这个诊断扎了针。谁知扎了半天却没有一点作用。小赵抬头一看,满屋里人都十分焦急地瞅着他,他有点着急了,赶紧收起银针,为病人按摩;按摩不见效,又拔罐子。三招全使尽了,病情还是不见好转。他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不知不觉急出了一头大汗。正当他感到为难的时候,猛然发现床前有呕吐的痕迹。一打听,刚才病人吃过的药全吐出来了。这时小赵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先前诊断错了,患者的病是在胃而不在胸。经过仔细分析,是急性胃痉挛,他立即在病人的中脘穴上扎了个强刺激,使胃来个高度痉挛,促使病情向反面转化,不一会儿,疼痛就止住了。
胃痉挛是一种并不难治的常见病,小赵曾经治过多次。为什么这回却被一个熟悉的题目考出一头大汗呢?夜里,他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地睡不着,仔细琢磨着这次治疗的经验教训。他想来想去,觉得主要原因是调查研究不周密,没有把发病的全部过程和各种情况调查清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可是,调查研究不周密又是为什么呢?当时,他并没有找出应有的答案。
不久,赵普羽作为工农兵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才把这个答案找到了。会上,他听了中央首长的报告,听了代表们的发言,受到深刻的触动。他对比了其他工农兵代表的先进事迹,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会议上的所见所闻,使赵普羽打开了眼界:真是医道无止境啊!医学上的问题是那么多,党和人民对医疗工作的要求是那么高,同志们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贡献是那么大,正象毛主席教导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而自己原先所想的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圈子,有了一点成绩,就把自己摆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不去思考广阔天地中还有多少没有认识的事物。这就是自己问题的所在,这就是那天晚上急出一头汗的答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赵普羽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时候,为人民求知的强烈愿望,使他勇敢地冲破了原来的小圈子。而这种小圈子一旦被冲破,他在实践中又一步一步地前进了。
有一次,赵普羽给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治耳聋病。耳聋病,小赵治好过很多,有一定的经验。可是给这位大娘治耳聋,把过去的全部经验都用上了,仍然没有效果。是知难而上,还是畏难而退?在医疗上有一个难点不解决,就可能有千万个群众遭受痛苦,作为一个革命的医务工作者,他不会因病人的安慰而放弃自己的责任。赵普羽继续仔细观察老人的病状。
有一天,他跟大娘上街,突然,汽车喇叭在他们身后一声尖响,大娘侧着耳朵好象听到了什么。这个发现,对小赵是个很大的鼓舞。原来,老大娘的听觉神经并没有完全坏死,耳聋有希望治好。同时,小赵发现在前段治疗方法上,也存在着严重缺点,没有深入事物里面精细地研究矛盾的特点,只考虑到大娘年老体弱,适应针刺能力差的一面,一直采用弱刺激,忽视了大娘年老,感觉迟钝,正需要强刺激的一面。事实上,同样的刺激量,在年轻人身上反映为强刺激,在老年人身上就可能反应为弱刺激;在年轻人身上是弱刺激,在老年人身上就可能是无刺激。小赵继续给大娘治疗,便大胆地采用强刺激,有时刺激量超过了年轻人所能承受的强度。果然,针针有效。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治疗,老大娘聋了三年的耳朵终于恢复了健康。
在一次讲用会上,赵普羽谈到给老大娘治耳聋这件事情,说了一段很深刻的话:“医疗技术上的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我这个‘半拉子’卫生员,在医疗上完全处于无知的时候,自己是重视实践的。但是,当自己有了一些知识的时候,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单靠老经验治病,轻视当前的实践。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是宝贵的,但只有把过去的经验不断拿到新的实践中去检验、修正。完善,这些经验才是有用的东西。在医疗工作上最为有害的,就是用昨天的经验代替今天的实践,用昨天的认识代替今天的认识。”这里,赵普羽讲的是看病的道理,其实,也是对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宣扬的认识可以“一次完成论”的有力批判。
一种病治好了,有了成功的经验,可能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一种病暂时治不好,一次次地受挫折,也可能成为继续前进的障碍。赵普羽不仅敢于突破过去的经验继续前进,也敢于冲破失败和挫折继续前进。
去年,有位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请小赵治腰椎间盘突出。用针刺治疗这种病,小赵还是第一次。但为了给同志解除疾苦,他毅然决然地答应了病人的请求。开始,一连扎了几天,一点效果也没有。这时,有人劝他趁早收场,免得带来不良后果。
在失败面前,赵普羽没有退却,象过去遇到困难时那样,到毛主席著作中寻求前进的动力和进攻的武器。毛主席说:“……失败正是成功之母,从失败经验中取得了教训,即是将来胜利的基础。”他想:治病,如同其它革命工作一样,当着自己没有取得经验的时候,总得要碰些钉子,不经过多次失败,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失败纪录最高的时候,也常常是接近胜利的时侯。一个革命战士,应当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找出成功的因素,转败为胜。
为了找出失败的教训,赵普羽和同志们作了认真的讨论,大家向他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针刺治疗主要是靠银针的作用兴奋神经。可是,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受到了压抑,你单用银针治疗,能起作用吗?小赵听了这话,很受启发。他想,对啊,事物是复杂的,对于复杂的事物可不能想得太简单了。他经过苦心钻研,改变了原来的治疗方案,采用按摩和针刺相结合的疗法,很快就使这个老同志基本恢复了健康。
不久,这个老同志到一个高寒山区工作,由于劳累过度,病又复发了,右腿肌肉萎缩,呈半瘫痪状态。有的医生主张开刀,老同志不同意,又找到了赵普羽,请他继续治疗。
情况变了,可是小赵仍按过去的老办法治疗,结果又碰了钉子。在新的失败面前,赵普羽不灰心,不泄气,经过反复琢磨,发现由于病人的右腿已处于瘫痪状态,再象过去那样扎一个穴位,针感传不下去,起不了作用。于是,他想了个“接力”的办法,先在腰部挟脊穴扎一针,再在臂部环跳穴接上一针,然后在腿部殷门穴加上一针,使针感从腰部一直传到脚尖。不久,这个老同志的病迅速好转,腿能伸开,肌肉复活,现在已经行动自如了。
事后有人问赵普羽:“很难治的病,你治好了,这里边有什么秘诀?”
赵普羽说:“我治病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听了毛主席的话,遇到问题多想一想,做革命的有心人。”
多想,已经成为赵普羽的良好习惯。在医疗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他就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有了看法,再到实践中去检验;成功了的,作为一条经验;不成功的,当成一条教训,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不断探索医疗科学上的奥秘。他把多想看得很重要。他说:“我们当医生的,如果学会用毛主席的哲学观点想问题,就能变不治之症为可治之症,为阶级兄妹解除痛苦;如果不勤于动脑筋,只是闭着眼睛看病,能看好的病也看不好,就会给阶级兄妹带来痛苦,更不要说有所发明创造了。动脑子,这里有个阶级感情问题。”
几年来,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赵普羽同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甚至可以说,他走得很快。但在认识真理的大道上,他走过了多远呢?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个进步的呢?
今年三月五日,赵普羽同志参加了沈阳部队举行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大会。在这里,小赵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题词,读了雷锋的事迹和日记,听了各单位先进人物的报告,他的心情很激动。他觉得自己和雷锋比起来,思想觉悟还差得远,对人民的贡献还差得远。正在这时,有个领导同志带着一位青年来找小赵。这位领导同志微笑着向小赵介绍说:“赵普羽同志,这位同志有一种病……。”小赵看看那个青年,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可他的一只手得了一种怪病,已变成一只超过正常手三倍的大手。小赵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病,他托起这只大手,慢慢地抚摸着,静静地看着。他多么想象雷锋那样,立即帮助阶级兄弟解除痛苦啊!但是现在,他还不认识这种病。他明白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没认识的事物,真理的长河是没有尽头的,任何人都没有值得骄傲自满的理由。今后怎么办?赵普羽的耳边响起了一个伟大的声音:
“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人民日报》通讯员
《人民日报》记者
新华社记者 (本文有删节)
(新华社沈阳二十二日消息)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普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