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图书馆
南昌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昌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超星发现
首页
知识信息
全面规划展宏图 群策群力改山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9626
颗粒名称:
全面规划展宏图 群策群力改山河
并列题名:
都昌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查报告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71年8月23日南昌市登载都昌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查报告。
关键词:
农田
水利
报告
内容
鄱阳湖边的都昌县,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过去是“汛期受涝,旱季靠天。”有人说:都昌是“生成的眉毛长成的相,难变”。果真是这样吗?否。能变不能变,关键在于执行什么路线。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都昌县人民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照耀下,大兴水利建设,使全县水利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水利面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来。一九六八年,都昌县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委会成立后,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全县农田水利建设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年来,全县完成筑堤建库土石方四千二百多万方,等于文化大革命前两倍;总蓄水量达到三亿三千多万方,新增加蓄水量等于文化大革命前的三倍;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五十二万亩,等于文化大革命前的一倍半,使全县百分之九十的农田旱涝保收。
全县新建起三千华里盘山渠道,把新建和续建的三十九座一百万至四千万方的水库和大量的小塘小库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骨干工程为主与一般工程相结合的水利自流灌溉系统;新建成的总长一百廿余华里的一百三十余条圩堤和文化大革命前建的圩堤连接一起,沿湖筑起了一条御水“长城”,基本建成了一个拒鄱阳湖水于圩堤之外,拦蓄高山溪水灌溉全县农田的大好局面。
在治水的同时,全县还新建起十一万亩大寨式水平梯田,植树造林二十三万余亩,并把一部分红壤土改造成了“海绵地”。
全县粮食亩产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百来斤,提高到七百余斤,今年早稻一季达到五百八十斤。“双抢”前后,虽遇严重干旱,但在都昌却是“天旱田不旱”,全县超额完成了三十万亩二季晚稻栽种任务,十万亩棉花也普遍生长良好。
“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使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这只是都昌变化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是:锻炼出了一个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打出了一支过得硬的队伍,培养出了一个良好的战斗作风。这个班子革命化程度不断增强,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坚持认真看书学习,深入调查研究,带领群众扎扎实实干革命;这支队伍在斗争中坚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为执行和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学大寨人,爱国家,爱集体,为革命争贡献;作风上雷厉风行,敢打大仗,敢打硬仗,攻必克,战必胜,勇往直前。
坚持调查研究,在斗争中提高 两条路线斗争觉悟
事物总是在斗争中前进的。没有斗争,就没有变革。都昌县农田水利的巨大变化,始终是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
一九六八年县革委会成立后,一开始讨论农田水利建设时,就发生了争论。有的同志主张制定一个水利规划,全面治水,大干几年,争取基本上改变都昌水利面貌;但也有的同志认为国家没有投资,重点工程搞不起,主张各社、队自己能搞多少算多少。
两种争论,实质上是多快好省与少慢差费之争,自力更生与伸手向上之争。两种意见,针锋相对,相持不下,领导班子没作出决议。这件事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周遇炳心里很不安。周遇炳同志出生于都昌县一个雇农家庭,解放前给地主放牛,打长工。解放后,毛主席和党把他教育成为一个共产党员,由支部书记到县委副书记。都昌县沿湖地区的水害,他见过;丘陵地区的干旱,他经历过。但是,在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干扰下,十几年来,都昌县贫下中农迫切要求治水除害的愿望没有实现。他感到对不起都昌县广大贫下中农,对不起伟大领袖毛主席。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周遇炳担任县革委会主任后,他下定决心带领群众大干几年,根治水患,彻底改造都昌面貌。但是,当时他还提不出一个完整的计划和措施,因此,在一部分同志反对下,建议没有通过。
会后,周遇炳带着一个技术员到了从前经常受涝最重的土塘公社,和群众一起,用两个多月时间,建起了二十多华里长的三条圩堤。一九六九年,一场洪水,却把三条堤冲倒了,使即将收获的早稻变成了一片汪洋。群众在倒堤后对他说,教训是堤修小了,修矮了,要和三汊港公社连起来修就好了。倒堤的教训,使周遇炳同志既震动,又难过。原来自己只是一心想把堤快些修起来,没有从全面考虑,结果把好事变成了坏事。他问县革委会副主任陈金涛:“这次抢险你参加了,群众想的,要求的,你都听到了。你看都昌的水利建设到底该怎么搞好?”陈金涛同志沉思一会说:“反正我们不能象旧县委那样搞。我们要闯新路,决不能走老路。”周遇炳同志听了,非常激动地说:“我们是新生的革命委员会,新就要新在忠于毛主席,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上。不能领导群众迅速改变都昌面貌,怎么叫忠于毛主席呢?”
周遇炳和陈金涛同志从土塘的教训中,更深刻地感到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制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划的重要性。两个人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查。这次,他们同土塘和三汊港两个公社的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历年湖水涨落的规律,一起标桩、测量,一起确定大堤位置,一起坐在湖洲上讨论修堤计划,用了很短的时间,就把两个公社联合兴建四十二华里的东风大堤计划和时间安排、劳力组织等都确定好了。
两次实践,使周遇炳同志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班长”,光有朴索的阶级感情是不行的,一定要有高度的路线觉悟和正确的工作方法。新班子仍有个执行什么路线的问题,不提高自己路线觉悟,洗刷唯心精神,不认真改造世界观,看不到变化了的情况,凭老经验办事,就会穿新鞋走老路。
实践教育了周遇炳同志,也使班子其他成员受到了教育。要解决都昌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班子的路线觉悟问题。遵照毛主席关于“努力作实际调查,才能洗刷唯心精神”的教导,他们组织班子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毛主席光辉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带着全县治水的问题,分别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取“学、问、看、想、干”的方法,对全县社会和自然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高了班子的路线斗争觉悟,大破了主观唯心论,使原来不同意搞规划,只能慢不能快的同志转变了认识,通过了“全面治水,争取三到五年基本解除山洪、鄱水、干旱、血吸虫病四害,使百分之九十的农田达到旱涝保收”的水利规划。
坚持大搞群众运动,因地制宜闯治水新路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说:“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都昌县委在领导农田水利建设中,始终坚持大搞群众运动,大打人民战争。
一九六八年冬和一九六九年春,都昌县农田水利建设因为没有规划,班子意见不统一,领导不集中,仗打得还不理想;从一九六九年冬到一九七○年春,经过一场战斗,两个战役,使都昌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胜利,提高了班子和队伍的水平,形成了一个班子带队伍,队伍促班子的新局面。
一个战斗,是一九六九年八月至十月间组织的大港水库前哨战。这一仗由于狠抓突出政治,大搞群众运动,使原计划要一万五千人,一个冬春拿下的大港水库工程,在上人不到原计划三分之一的情况下,十月底就完成了工程一半以上。群众的革命实践触动了班子,使原来认为至少要一个冬春才能完成大港水库的同志,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看到了政治挂帅和群众运动的威力。在群众的推动下,县革委会遵照毛主席关于“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的教导,修改了原定计划,组织了一九六九年冬到一九七○年春的第一个战役。
这个战役的目标是:一九七○年元旦前完成大港水库,再组织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春节前完成百里渠道、“老三篇”圩堤和东风圩堤三项工程,一举解决十三万亩农田旱涝问题,把原定三年计划一年实现。为了打好这场关键性战役,他们认真总结了大港水库前哨战的经验,战前向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在群众中迅速掀起了一个踊跃要求参战的热潮。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象战争年代消灭敌人一样,父子争相报名,夫妻要求参战,写申请,表决心,争任务,下保证,到处热火朝天。各行各业也都走上工地“安家”,为治水大军服务。各级领导班子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按照解放军建军原则把队伍组织起来,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开展四好连队运动。从上到下,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忆苦思甜,开展革命大批判和群众性大辩论,恰当议定了受益和非受益单位的负担,妥善安排社员家庭生活,使大兵团安心打好主攻仗,留在队里的人,尽量完成小水库和配套工程,把大兵团和小兵团作战结合起来,前方后方一条心,一股劲,打响了改变都昌水利面貌的关键战役。
一九七○年元月三日,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的第一把手带领六万群众开上了百里渠工地,四万人走上了“老三篇”圩堤和东风圩堤。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四十万人的都昌,组织了十万大军投入这场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战斗。战斗刚一开始,就落起大雪,天气骤冷,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面对寒天大雪,高唱:“冰天雪地摆战场,北风呼啸好乘凉,开渠大军不怕冷,胸中有颗红太阳。”南峰公社铁姑娘战斗队二十名队员,冒着雪花,高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歌,坚持战斗。共产党员、铁姑娘战斗队队长赵仙娥豪迈地说:“我们是为革命开渠,红心能化雪,热血能融冰,困难再大,也斗不过我们一双手。”她和同伴们苦干加巧干,三天完成原定半月规定的任务。随后,她们又开赴新的地段,支援兄弟单位。象铁姑娘战斗队这种排难而上,勇抢重担挑的事例,到处皆是。广大贫下中农干劲充沛,十二天即完成了开渠道的任务,打了一个出色的速战速决的歼灭战。随后,他们又组织了四千人专业队伍,进行圩堤护坡、建闸和水库配套,使百里渠道于一九七○年七月一日党的生日这一天正式通水。
由于正确处理了集中力量短期突击和组织少量专业队伍施工的关系,使大港水库做到了当年建库,当年配套,当年受益。“老三篇”圩堤和东风圩堤也于当年完工。加上各社、队自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使全县有近二十万亩农田达到旱涝保收,一举解决了全县三分之一农田的水利灌溉问题。
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在第一个战役之后,都昌县委领导群众进行了大总结。在一九七○年冬到一九七一年春,又针对不同地区的条件和情况,组织了以配套为主的小兵团作战,作为第二个战役,使都昌水利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前要全县组织力量的,现在一两个公社自己就联合干起来了;要几个公社干的,几个大队就搞起来了;要一个公社搞的,一两个生产队就搞起来了。凡是符合全县统一规划的,能干的都自己干起来。三汊港公社竹林一队有二百亩田,需要做堤一里,原来想请公社、大队支援,一直没做起。一九七○年冬天,他们自己动手,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冬春就围好了。群众自豪地说:“从前是水赶人走,现在是人逼水改路。”汪墩公社为了把全社三座蓄水百万方以上的水库和全社的小塘小库连接起来,一个多月的时间,挖了一百二十七华里盘山渠道。大沙公社自己设计、施工,自己投资,三个月建起一条长四华里,高二十三米,堤脚宽八十米的大坝,使内湖七个大队万亩土地解除了水涝。被称为水利“死角”的春桥公社,干部和群众大战一冬春,使百分之八十的田达到自流灌溉。在百里渠战斗之后,紧接着土塘、徐埠、张岭、左里、春桥、汪墩和三汊港七个公社,都建成了自己的百里干渠。
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都昌县通过几个战役,把山区、丘陵、平原地区以骨干工程为主、一般工程相结合的自流灌溉网逐步建立起来,也使滨湖地区的治水、防涝、防旱的综合治理逐步向全面发展。在山区建立起来的骨干工程,由于完成了沿山开渠,把小塘小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长藤结瓜,上下疏通,四通八达的自流灌溉网,做到了天旱田不旱;在丘陵地区,由于创造了“连山建库,增加蓄水”,“开渠积水,引水入库”的方法,保证了水源不断,使长期干旱的丘陵地区活水长流:沿湖地区由于采取了“沿湖筑堤防涝”、“沿山开渠排洪”、“堤内建库蓄水防旱”和有计划地消灭钉螺的综合治水措施,把山洪蓄入水库或引向湖内,拒湖水于堤外,从而解决了长期无法解决的内涝、内旱和外害,使水害变为水利,为整个都昌治水闯出了一条新路。
坚持自力更生 实现多快好省
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材料、技术不足怎么办?是向上伸手,消极等待,还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这是又一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斗争。
正确的路线总是同错误的路线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当全县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一开工,碰到技术不足的困难时,出现了“技术、材料不足无法建设”的论调。“不破不立。”他们用革命大批判开路,狠批了刘少奇的“国家拿钱,农民建库”、“专家绘图,群众担土”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狠抓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大大提高了干部和群众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在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指引下,他们采取了三种办法,解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一、在施工实践中,选拔党、团员和贫下中农积极分子,进行现场培养,边干边学,“从战争学习战争”,建立和培养贫下中农自己的技术队伍;二、对过去从旧学校毕业、业已从事多年工作的技术人员,“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使他们与工农结合起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人民立新功;三、在群众中采取“能者为师”的办法,互教互学,开展群众性的掌握技术运动。实践证明:这样做,方向正,路线对,办法多,解决了技术不足的困难,较快地培养出了一支无产阶级自己的工程技术队伍。
技术员彭建平是原南昌水利学校一九六四年毕业生,大家称他“彭技术员”。其实,他连建水库怎么安涵管也没有干过。百里渠战斗一开始,领导上要他负责马涧渡槽施工,起初他信心不足,通过领导教育和群众帮助,他增强了信心,接受了任务。在施工现场,他受到了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思想变了,感情也变了。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开始有所创造,试制成功了工效提高四倍的手摇半自动升降机;大胆修改了渡槽设计,把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高空现场浇注改用钢丝薄壳结构、预制构件吊装,使每节槽身由二十吨减到六吨半,节省了大量钢筋、水泥、木材和人工。就这样,用七个月时间,十八万元资金,架好了长四百米、高二十五米、可流七个流量的大渡槽,使“洋专家”“要两年时间,三十六万元资金”才能建成渡槽的预言完全破产。群众夸赞说:“我们的小彭就是行!”
春侨公社农民技术员游推玉,亲身体会到春侨贫下中农缺水之苦,在建造大港水库和百里渠中,他怀着改变春桥水利面貌的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从勘测设计到现场施工,样样都学。回社后,他跟随公社书记刘理鑫,爬山过岗,冒暴雨,顶烈日,跑遍了春桥每个地方。他经常手提脚盆,身揣瓶子,拿着皮尺,走到那里,测量到那里,半年之内,他跑遍了春桥每条山拢,摸清了每条水的流向、集拢,和群众一起创造了“连山建库”“开渠积水,引水入库”的治水方法,测定和设计好了两个各蓄水百万方以上的水库和全社自流灌溉的百里渠道。群众称他是春桥自己的
“水利专家”。象游推玉这样的土技术员在都昌已经不是一、二个,二十四个社(场),每个社(场)都有二、三个。一支贫下中农自己的技术队伍,在斗争中已经成长起来。
对于建设中材料、设备、资金不足的困难,都昌县坚持自力更生,充分依靠群众,没有的,自己动手造;有了的,处处厉行节约。修百里渠道,总共用了十三吨多炸药,他们自己动手造了十二吨多,满足了工程需要。开山工具不够,一只风箱一把锤,自己造镐,自己锻锤;土箕不够,在工地自编土箕十万多担。对于有了的材料,也处处精打细算,能省就省,能代就代,“节省每一个铜板”用于水利建设。修百里渠要建四千七百多米挡水墙,水泥需要量很大,贫下中农采取劈山建槽,把挡水墙缩到一千七百米,节省了大量水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用少量资金和有限物资。建起了大量水利工程。仅以百里渠道为例,原造价要三百六十万元,他们只用了三十六万元就建成了,只占原造价十分之一。广大贫下中农以铁的事实,宣告了“技术、材料不足无法建设论”的破产。他们深有体会地说:“坐等技术、材料,必然少慢差费;坚持自力更生,就能多快好省。”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象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都昌县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从班子到队伍并没有丝毫满足。中共都昌县委一位负责同志讲得好:“已经取得的胜利,只是改变都昌面貌的开始。今后,我们要加倍地干下去,闯下去,斗下去,一直到共产主义。”
本报通讯员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少奇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