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图书馆
南昌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昌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超星发现
首页
知识信息
一顆紅心两只手 自力更生繪新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6814
颗粒名称:
一顆紅心两只手 自力更生繪新图
并列题名:
——河南省林县人民学大寨重新安排河山夺取粮食丰产
分类号:
F329
摘要:
“引漳入林”红旗渠,高悬在太行山腰,蜿蜓伸展。历来奔腾不羁的漳河水,被英雄的林县人民牵着鼻子,乖乖地流遍全县。在一九六四年粮食产量就跨过《纲要》的林县,尽管遇到七个月的大旱,一九七一年的小麦又获得了丰收。
关键词:
红旗渠
林县
农业
内容
“引漳入林”红旗渠,高悬在太行山腰,蜿蜓伸展。历来奔腾不羁的漳河水,被英雄的林县人民牵着鼻子,乖乖地流遍全县。大大小小的水库、排灌站、水轮泵站、水井、旱井、旱池等星罗棋布,跟红旗渠及其他渠道,结成一个能蓄、能排、能灌的水网。山头上郁郁葱葱,不时可以看到层层绿油油的梯田。早在一九六四年粮食产量就跨过《纲要》的林县,尽管遇到七个月的大旱,今年的小麦又获得了丰收。这一派令人欣喜的景象是从哪里来的?林县人民响亮地回答:靠的是毛泽东思想,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方针,是斗争得来的。
“手牵漳河回家乡”
林县,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山连着山,沟套着沟,土薄石厚,水源奇缺。五百多个行政村,竟有三百七十多个缺水。解放前,这里人穷地穷,山穷水穷。“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因为缺水,不得不有四分之三的人力到几里以至几十里外去担水;因为缺水,水浇地不足全县耕地的百分之二;因为缺水,粮食亩产从未达到二百斤。
解放了,林县人民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修筑起三个水库和几条水渠,水浇地面积扩大到六万五千亩。但是,一九五八年冬到一九五九年春,一场大旱,水库蓄不上水,渠道仍旧是干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林县,因为缺水,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山区建设。
一九六〇年,在“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口号下,三万七千名男女社员,浩浩荡荡地开上太行山,修建“红旗渠”。贫下中农坚定不移地说:“我们要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不修好红旗渠决不罢休!”
听说要修红旗渠,叛徒、内好、工贼刘少奇及其代理人恨得牙根痛,阶级敌人也从阴暗角落里刮起冷风。林县革命干部和革命人民同他们进行了激烈搏斗:是上马还是下马?是自力更生还是依赖国家?是就地取材,“土”法建造,还是钢筋水泥,“洋”法修建?是发动群众还是迷信少数“专家”?
在一九六一年六月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说:“我们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人民公社的强大靠山,跃马上阵了,要一直前进,决不下马!”
共产党员、贫农王师存,在红旗渠工地担任连长。他听说走资派要红旗渠“迅速刹车,立即下马”,感到不对头。这不是同毛主席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唱对台戏么?他马上找社员们商量,大家表示决不下马,不修成红旗渠决不回家!
怎么修建呢?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
英雄的林县人民,在自力更生伟大方针指引下胜利前进。
芦寨岭曙光洞全长四千米,是红旗渠第三干渠的咽喉工程。一位“专家”来到这里。折腾了半个月,说书本上找不到在这样复杂的地形上开凿大型隧洞的先例,灰溜溜地不告而别。“专家”不设计,怎么办?共产党员王师存、郭兴宝等人坚定地说:“专家不设计,我们照样干!靠毛泽东思想,靠群众的智慧,芦寨岭就是一座铁山,也要把它戳个窟窿!”立下愚公移山志,不叫智叟笑掉牙。广大贫下中农遵照毛主席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伟大教导,在原县委和工地指挥部革命干部的支持下,组成了三结合小组,在芦寨岭上自行设计、钻通了三十四个竖并,然后从每一个竖井里向两头打洞,大大加快了整个隧洞工程的进度。深洞施工,灯火象个香头。王师存想到毛主席关于“要提倡顾全大局”的教导,提着家里的马灯,添足油拎到工地。洞里除险需要电灯,王师存把家里存的鸡蛋,闺女割的草都卖了,买了手电带到工地。日子久了,有的同志问:“那里来的油灯、手电?”师存只是简单地答一句:“是指挥部发的。”
洞里放了炮,排不出烟。他们摘核桃枝插到筐上,在竖井里上下提动,煽风排烟。师存看到这样排烟太慢。他想,慢,就要推迟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计划。共产党员遇到艰险要挺身而出。想到这里,他脱下衣裳,钻进硝烟翻滚的洞里,来回跑着撵烟。一股股白烟从竖井底下冒出来了,师存也被硝烟呛得晕倒在洞里。同志们把师存救上来,在树荫底下凉了凉,他一醒过来,又继续战斗。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经过一年零四个月的苦战,漳河水终于沿着红旗渠流过了八里长的曙光洞。
这样的斗争,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比比皆是。在浊河,河水和渠水发生了交叉。群众大胆地设计了一座一百五十五米长的双洞空心坝。有的专家想搞洋的,用大量钢筋水泥。群众不理他的碴儿,说:“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勤俭办水利,就地取材,用石头拱砌就很好,何必要去浪费国家的钱和物资呢?”英雄炮手常根虎,冒着严寒,脱下棉衣和鞋袜,手攀悬崖,脚踩疙针,点了两个老炮,劈下扁山,制伏另山,炸出两万多方料石,砌完空心坝还余下小一半。在焦家屯工地,老石匠路银,不为名,不为利,同资产阶级专家进行了斗争。在省革命领导干部的支持下,路银的省工省料的设计取得了胜利。红旗渠的建筑史是一部斗争史。这里的每一块料石,每一寸渠线,每一座建筑物,都记载着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的剧烈斗争。
一九六六年四月,滔滔不绝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林县人民“脚踢太行劈开路,手牵漳河回家乡”的宿愿,终于实现了。人们纵情欢呼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欢呼自力更生方针的伟大胜利。
“红旗渠畔大寨花”
在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指导下,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战斗洗礼的林县人民,把红旗渠的建成看作是万里长征中的第一步。他们在县革委会的领导下,克服松劲情绪,批判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错误思想,大立继续革命,彻底革命的雄心壮志,掀起“农业学大寨”的新高潮,开始了支渠配套工程。
红旗渠带来的不仅是一渠水,一渠粮食,而且是一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林县人民深深懂得:“毛主席给我们带来了幸福,自力更生赶走了一穷二白,奋发图强迎来了万紫千红。”依靠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林县人民修成了红旗渠,红旗渠的建成,更激发了林县人民的自力更生的精神。过去全县办的工程,现在几个公社就承担了;过去要几个公社修建的建筑物,现在几个大队就拿下了;过去几个大队才能办的事,现在一个生产队就解决了。丁冶岭的曙光渡槽,全长五百五十米,高十六米。公社革委会把底交给群众,五千名男女社员齐上阵,自己设计,自己备料,自己筹款,自己施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渡槽就从南边的招军脑,登上北边的虎头山。
愚公精神代代传,红旗渠畔盛开大寨花。老英雄王师存、常根虎、路银等在为水利建设继续作出贡献,年青的一代在茁壮成长。八角大队的韩用的是个代表。
东岗公社八角大队是一个只有一百五十户人家的小队,原先有一条渠道通到这里。可是流一次水需要二十个小时,而且一寸水到这里只剩二分了。大队革委会同贫下中农商议决定在八角岭上凿个隧洞引水。为了早日摘掉八角的干旱帽,为埋葬帝、修、反多打粮食,二十岁刚出头的韩用的,和几个小姐妹也争着要去打洞。
妇女下井打洞,这在全林县也是头一遭呀!开始,她们只是帮助提灯照明,后来,看到男社员打钎很累,提出也要打钎。可是,她们从来没有扶过钎、抡过锤呀。第一天,三个姑娘两个受了伤。韩用的被打破了嘴,肿得好几天没有吃饭。这下风凉话传开啦。用的娘本来对闰女下井不放心,现在听了闲话,更不愿用的去打洞了。用的想,毛主席教导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受了轻伤,遇到一点小困难,就不干了吗?不行!铁锤可以打破我的嘴,却打不掉我要干革命的心。她组织起家庭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跟爹一起帮助娘提高觉悟。她们向会打锤的男同志学习,并且利用休息时间,在平地上插个木棍当钎子,苦学苦练,终于掌握了扶钎打锤的技术,一气能打二百多锤。不仅能打平眼,还能打斜眼、了天眼。
韩用的她们刚刚闯过第一关,有人对她说:“你的本事还不算全,学会装点炮才算好样的。”韩用的想,为水利建设贡献力量,就是牺牲也值得。她们在洞口学习毛主席关于“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教导,十二个女青年都学会在井下装药、点炮。炮声一响,彻底冲破了一些人轻视妇女的旧观念。从此,韩用的她们就被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姑娘队。
在铁姑娘队的带动下,得到兄弟罗筐大队的支援,一千零五十米长的“在险峰”隧洞,只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通水了。
林县人民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大寨精神鼓舞下,靠自己的一双铁手,一副铁肩膀,同天斗,同地斗,同山斗,同水斗,同阶级敌人斗,斗出了红旗渠,斗出了自力更生的精神,斗出了一辈英雄。修建三百四十三华里长的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用了六年时间。总投资中,社、队自筹资金占百分之七十八。修建一千九百华里长的支渠配套工程,只用了一年零二个月的时间;国家投资仅占百分之一点五。
“红旗渠”干渠和密如蛛网的支、斗、农、毛渠配套完成,使林县的水浇地面积由解放前的一万余亩扩大到六十多万亩。全县还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缺水。在县革委会的带领下,英雄的林县人民决心继续革命,不断前进。他们修起大大小小的水库、水塘、水池,采取常年蓄水,节约用水等办法,千方百计解决水利灌溉问题,使一条红旗渠顶三条用。高山地区的采桑公社土门大队,红旗渠水浇不到。这个大队的贫下中农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身上流汗,手上出血,手上茧磨掉一层又一层,在石头上抠出六百八十眼旱井,使粮食亩产达到五百六十多斤。淅河边上的临淇公社石门寺大队的贫下中农说:“大寨人凭着一双铁手能换来幸福,我们凭着两个铁肩,也一定能赶走贫困,叫河水上山。”他们冒着严寒,破冰下水,筑起大坝,安上十几台水轮泵。泽下公社七峪大队,地处高山深谷,红旗渠灌不到,附近的淇河水也只是从它的山脚下流走。七峪人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拦山谷,修水库,绕山越岭,跨沟筑渠,实现了高山水利化。七峪大队由一个落后队,一跃而为平均亩产六百斤的大寨式先进集体。如今,一个光彩绚丽的景象已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渠道绕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
千年石滩变粮川
“走大寨路,建大寨田”,这是林县人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提出的一个战斗口号。林县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地块碎小,加上十年九旱,灾害甚多,因此,英雄的林县人民要想不断增产粮食,就必须在兴修水利的同时,解决改土造田问题。
“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七峪、北小庄、东冶、蒿地掌等山区社队的贫下中农,常年累月,栉风沐雨,奋战在高山深谷里,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一锄一镢,挖山不止,硬是把沉睡千年的荒山秃岭修成了层层梯田和林海果园。李家寨等丘陵地带的社队开展深翻改土运动,把岗凹不平的石板地——“扁担坳”、“煎饼翘”,劈高垫低,垒石砌坝,修成大面积丰产方、水平田,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李家厂等背靠高山,旁临旱河的社队拦河筑坝,人工造田,与洪水夺粮,害河滩变成了金银滩。古城大队在南漳河边上治水办电,建大寨田,水稻棉花双高产,被誉为“山间江南”……用毛泽东思想哺育的当代愚公,斗山山低头,斗水水听唤。
临淇公社李家寨大队是个半山半川的丘陵地区。全大队四千多亩土地,分布在五岭七凹六道沟,淇河两岸东西荒上。群众过去流传说:“到处红夹板,使人瞪红眼。”许多碎小的地面,土层只有二寸半,午前浇水午后干,“天旱硬得象石头,下雨粘得掉锄头,犁地三寸毁铧头,秀的谷穗不弯头,结的红薯象指头,三年两头常不收”。总之,“土薄石厚地不平,怕旱怕涝不打粮”,是这个地方的症结所在。
为了响应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彻底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党支部带领广大群众,决心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革命精神,深翻改土,平整地面,走大寨路,建大寨田。但是,在这里战天斗地的确不易。有人散布说“平整土地,要坏脉气”;有人则耽心:“费工费时费力气,捉鸡不成蚀把米。”大队支书张汝东,这个无限热爱毛主席,勤勤恳恳干革命的老贫农,手捧红宝书,身长千斤力,不怕困难不信邪,一股牛劲干在前。他带领一批积极分子先在第八生产队土质最差的二十亩红夹板地上做试验。大伙儿顶风冒雪,猛打硬拼,终于一镢套一镢,刨掉了夹板层,乱石堆,深翻了一尺五寸,建造出又厚实又松软的大寨田,种上了良种玉茭,单产一下子由历史上只能收五、六十斤,提高到六百多斤,打了第一个鼓舞人心的大胜仗。无所作为的“智叟”认输了,战天斗地的活愚公干得更欢了。
几年来,李家寨大队轰轰烈烈的深翻改土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这里的社员群众为革命种田,连年深翻改土,一镢一锨,填平了六沟七凹,把一百二十多块,一千八百多亩岗凹不平的地,建成了大块连片的海绵田,使全队将近一半的土地,达到了“小雨不出地,大雨不冲田,产量一年高一年”。
一九六九年,全大队亩产五百二十七斤,已跨过了“黄河”,比公社化前翻了一番。随着深翻面积的扩大,产量的逐年增高,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多。大队集体储备粮已达到一百零四万斤,平均每人四百斤。社员自己还做到了家家有储备,户户有余粮。
东姚公社的李家厂大队,过去村前有一条又宽又长的干河滩。平时没点水,涝时水漫山。每逢雨季,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一九六八年六月,大队成立了革委会。新的领导班子从大寨参观学习回来,决心自力更生干革命,劈山改河造良田。但是少数思想保守的人却认为“山难改,河难移,石滩造地没门哩!”党支部及时引导社员学习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批判无所作为的“智叟”思想,大家坚定地说:“大寨能治山,我们能造田,红旗渠那样困难能修好,我们劈山改河一定成!毛主席指引的革命路,我们走定了!”
“乡村中一向苦战奋斗的主要力量是贫农”。李家厂的广大贫下中农在穿着棉衣还要烤火的严冬季节,挥汗如雨,干得热火朝天。大地冰封有二尺多厚,人们抡起铁锤打钎,一块一块地破冰施工。汗水把衣服湿透了,人们干脆脱掉单衣赤着脊梁干。过路人见了称赞地说:“李家厂人干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好样的!”
一冬一春的苦战,河对岸的大东山被劈成两截,一条八百米长、八米宽、十米深的新河沿着山腰向北延伸开去。人们在新河与老河接口处,垒起了拦洪大坝,奔腾不羁的洪水被制服了。广大贫下中农远学大寨,近赶七峪,在老河道上展开了攻坚战。首先把一块块巨石抬掉,一层层卵石掀走,然后从远处一担一担把土运来,人工垫造了近二百亩大寨田,每亩垫上八千多担泥土,种上了玉茭、小麦等各种庄稼。连年获得了丰收。
李家厂大队劈山治水,拦河垫地,使害河滩变成了米粮川。农业获得了大发展。这一个在一九六五年还吃国家统销粮十五万八千多斤,领教济款一万元的穷队,到了一九六八年亩产超过《纲要》,不仅不吃统销粮,而且还向国家提供十一万斤粮食,一九六九年亩产增至五百一十斤,向国家交售的余粮比一九六七年增加一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林县革委会根据七峪、李家寨、蒿地掌、古城、李家厂等社队治山开荒,深翻改士,拦河造田的先进经验,不断加以总结和推广,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落实好,传下去,使大寨之花在林县遍地盛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战斗洗礼,林县各级领导班子努力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发挥朝气蓬勃的战斗指挥部的作用。他们遵照毛主席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教导,把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跃进的新起点,不断学先进,找差距,率领群众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目前,林县革委会在深入开展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群众运动的基础上,正在掀起一个以深翻改土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新高潮。打一场深翻改士,拦河垫地的人民战争,决心夺取粮食更大丰收,为国家建设和世界革命做出更大的贡献。
(转自《人民日报》一九七〇年九月七日)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地名
河南省林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