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昌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0120020230002517
颗粒名称: 王家庄的变迁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61年4月6日南昌报登载的关于蔣巷公社滁北大队的靑年生产队所在地王家庄的变迁过程的文章。
关键词: 生产队 农业 农村 收入

内容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走訪了蔣巷公社滁北大队的靑年生产队。从滁北河边沿着一条平坦的馬車道往北走約三华里,便可看到前面小土坡上有三間小草屋,屋前旗杆上,高挂着一面三角形的紅色队旗,这便是靑年生产队所在地的王家庄。
  王家庄眞是一个好地方。东边有一个很大的山洞湖,放养了許多魚苗,前后左右沟渠纵横,綠肥菜花紅黄相間。一羣小伙子和姑娘們排成一字长蛇陣,飞跑似地把禾草运到滁北河边,又从河边挑回一担担新从鄱阳湖里打来肥田的湖草。从他們那搶分夺秒的勁头和欢暢愉快的談笑声中,不难看到这羣年靑人对于夺取今年粮食丰收的信心是多么高,意志又是多么的坚决。但使我疑惑的是,在这样一个号称王家庄的村庄上,为什么除了新搭盖起来的三栋茅屋以外,竟沒有什么人家住在这里。
  靑年队的同志和我談起了王家庄的变迁。
  几十年以前,王家庄原住有好几十戶人家,只是因为东边的山洞湖,每到春天积水上漲排不出去,不但淹沒了附近的田地,而且进出也非用木船不可。于是庄子上的人,只好走的走,散的散,当时就流行了这样一首歌謠:有女不嫁王家庄,十年倒有九年荒。
  解放后,王家庄开始了变化,尤其1955年,在党的指引下,广大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依靠集体的力量,蔣巷洲上的农民从义成圩到联圩閘筑成了一条四十多华里长的联圩大沟,山洞湖积水便可从这条大沟排入鄱阳湖。从此王家庄附近的田地由无收、欠收变成有收。但因洪水多年冲击,土地非常貧瘠,来到王家庄作田的人,又都住在三、四里路以外,每天往返浪費了不少时間,肥源又困难,种出来的禾「长不过三寸,兜不过三根」,庄稼长得又矮又小,一亩田一年只能收到一百多斤谷。1958年,蔣巷实現了人民公社化,滁北大队党支部組織大家討論了全国农业发展網要,决心消灭所有的三类田。于是从各个生产队抽調了三十九名精壮的劳动力,由党支部委員閻賽吾率領,于1959年冬来到王家庄安营扎寨。在这三十九名劳动力中,除两名老农外,全是靑年,所以命名为靑年生产队。这伙年靑人来到王家庄的时候,一片荒草齐膝,連路都沒有,他們一面割草盖屋,一面就开始挑塘泥积肥。党的亲切敎导,年靑人的雄心壮志,鼓舞着他們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开初,他們露天住宿,露天做飯;在风雪交加的日子里,他們还在挖塘泥;春寒料峭,他們漏夜前往鄱阳湖打湖草;夏秋百日苦旱,他們脚板不停地車水。奋战一年結甜果,王家庄的面貌改变了。1960年,靑年队在四百二十八亩土地上,收获了二十万零八千斤粮食,平均每亩产谷五百四十一斤,相当于过去的三倍,生产收入由1959年平均每人全年一百六十元增加到三百元。目前,这个队四十六人吃飯的食堂拥有十一亩菜地,养了三十四只猪,二十多只鳮。
  「今年,情况比去年又更不一样了。」王家庄上的年靑人都是这样充满信心而又自豪地对我說。今年的粮食包产計划虽然已經落实为二十二万八千六百斤,但是他們却决心要爭取再超产三万斤。見肥如同見到谷,为了多积肥,他們簡直忘記了休息,队长劝都劝不住,只以現在所有的綠肥来說,最少也要比去年多60%这羣生龙活虎的年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打算,一定要把王家庄建設得更漂亮!

知识出处

南昌日报

《南昌日报》

出版者:南昌日报社

出版地:南昌市

《南昌日报》为中共南昌市委机关报,地址位于南昌市红谷滩丰和北大道,其前身为《南昌晚报》,创刊于1958年7月1日。

阅读

相关人物

公水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昌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