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采衡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福建新四军人物传 下卷》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3075
人物姓名: 杨采衡
人物异名: 乳名佛水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27/001
起始页: 0100.pdf
性别:
出生年: 1909年
籍贯: 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传略

杨采衡,乳名佛水,年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父亲杨茂能,长年靠手工缝制衣服维持生活;母亲张茂菊,农家妇女,经常往黄土畲、回垅、官庄替人挑担卖苦力。父母生下兄妹三人,杨采衡为老大;老二杨佛明,参加赤卫队牺牲在战场;老三是妹妹,嫁往庙前。 杨采衡小时候就读于芷溪崇实小学。这是一所英国牧师创办的基督教学堂。学校除了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外,还要按照教会礼仪做礼拜。繁琐的礼仪、严格的教规使杨采衡一伙青年很反感。当时从长汀第七中学回来任教的黄本服积极宣传进步思想,使本已躁动不安的杨采衡思想更为活跃。年初,朱毛红军转战闽西,连南大地一片欢腾。月间,红四军在芷溪的坪头大草坪召开群众大会,前委书记毛泽东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农民参加革命。红四军还在芷溪的大街小巷墙壁上刷写标语,最令采衡感动的是 “农民起来打土豪分田地!” “最勇敢的青年到红军中来 !”。 这年的月,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芷溪地方党组织在清正甲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芷溪乡苏维埃政府 ,同时建立芷溪乡党支部。此时,青年杨采衡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毅然报名参加红军。 年 ,杨采衡奉上级指示在闽北洋登、洋口秘密组织游击队,在一次活动中不幸被捕,关押在福州第一监狱。在狱中,他积极参加党领导的秘密斗争,写了充满激情和坚定革命信念的诗篇 《狱中吟》:“满地干戈满地愁,城分南北一鸿沟。风涛鼓荡长江水,雨过天晴红日浮。” 年月,十九路军发动 “福建事变”,杨采衡获释出狱。同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中共福州市委派往闽东参加武装斗争,历任连江红军独立十三游击队 [后改编为连 (江)罗 (源)红军独立十三团]参谋长,闽东红军西南团团长。 年月,红军主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随之开始,杨采衡被留下坚持闽中地区的游击战争。这期间,他成为闽中游击战争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年月,闽东西南团遭国民党重兵 “围剿”,在强敌压境的紧要时刻,杨采衡率骨干多人冲出重围,转移到闽中山区继续开展武装斗争 ,任闽中工农武装游击队第一支队参谋长,为开辟罗汉里游击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 。 年月,何庄桥伏击战中,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闽中特委侦知福建银行有一批钞票要解送省城,决定由第一支队负责在福清公路选择有利地段截击。杨采衡先带领一个小分队赶到琯口地段,确定以福清与闽侯交界相思岭下的何庄桥为伏击点。日下午,我伏击部队在目的地埋伏好,先把一辆区间车开到阻击点并横停在桥上。福泉联运快车到后,敌宪兵见山上有人影,想开足马力冲过去,因区间车横在桥中,无法通过。我伏击部队开枪扫射,敌宪兵闻声指挥运钞车掉头,但已经晚了。杨采衡等多名指战员如猛虎下山,将福泉联运汽车团团围住,搜出福建银行总经理韩疆士和名押运宪兵,缴获现款余万元。 为避开敌人的报复,杨采衡同战友刘突军、吴清标遵照上级指示,分别转移到莆田、永泰交界的山区岭尾山、珠仓山、丁岩山、石沙坑、东山等险峻高山隐蔽。 敌人强迫群众带路,伐树烧山,采取步步近逼的战术,妄图把游击队一网打尽。杨采衡等领导游击队在强敌面前沉着应战,他们冒风雨,顶饥寒,与敌周旋于高山密林中。由于游击队熟悉地形,灵活机动,能吃苦耐劳,把敌人拖得筋疲力尽。 杨采衡还配合政委刘突军成功地袭击了福厦路莆、仙交界地段的长岭驻军一个排,缴获步枪支。他所率游击队作战灵活,变化多样:有时扬言攻打莆田城关,而实际却向南前往灵川斗霸;有时化装为国民党保安队,直抵何寨联保主任办公处,佯装下乡办案,令保长宰猪备饭,让游击队员饱餐一顿,又于次日黎明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包围了何寨,逮捕了地方恶霸何承租等人,缴枪支,罚款余元 。有一天,杨采衡率领游击队从莆 (田)永 (泰)边急行军到琯口,敌人还以为游击队被困在莆、永边,警戒松弛,被我一举歼灭,反动联保主任兼民团头目潘德仁亦被我当场逮捕镇压 。他们还利用敌人的电话机,向县政府通话 ,声称“共军多人攻至琯口,逼近福州……”,弄得福州戒严三天。待敌人调兵遣将扑向琯口时,游击队早已沿罗汉、一都撤回莆、永游击根据地。这次虽然是最后一仗 ,但也戳穿了国民党反动当局散布的所谓 “闽中红军已被肃清”的谎言。 年月,杨采衡作为中共闽中工委代表,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达成停战抗日协议。红军游击队改编为独立大队,杨采衡任副大队长。年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制造 “泉州事件”,谋杀了大队长刘突军,又把游击队包围缴械。面对突发事件 ,他临危不惧,领导指战员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迫使对方归还武器。 年月,杨采衡率闽中红军游击队开赴皖南,编入新四军,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军事教官,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教育科科长,特务团参谋长。皖南事变后,调任二师 “抗大”八分校训练处处长,师部参谋处教育科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训练大队大队长、第二纵队教导团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南下服务团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杨采衡先后任第十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处长、漳州军分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勤部训练处长、南京军区战史编辑室抗日战史组组长。年转业到国家地质部,历任地质部办公厅第一副主任、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水文局副局长和顾问。 “文化大革命”中,杨采衡和家人都受到冲击 ,精神和身体遭受很大的摧残,但他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 ,始终以革命乐观主义安慰自己,经常唱革命歌曲和做诗 、练书法,度过艰难日子 ,经受住革命战争以来又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年 “四人帮”被粉碎后,杨采衡回到地质工作岗位。在任水文局顾问的日子里,他为了尽快把过去损失的时光夺回来,废寝忘食 ,夜以继日地工作。年,他主编纪念周恩来诗词集 《万束心花》,发行余册;年 ,他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搜集整理军史资料余万字。他擅长做诗和书法 ,许多落款为洛滨 (老兵的谐音)的作品曾分别发表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刊物上。年,为了让更多的部队老兵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杨采衡提议并创办 《老战士诗文集》,亲自出任主编,陆续出版三辑多万字,受到老战士的普遍欢迎。年以后,应闽中党史界邀请 ,他不辞辛劳,回到曾经战斗过的闽东、闽中山区十几个县 ,回忆撰写革命史资料多万字,为地方党史写准 、写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世纪年代中期,杨采衡离休后仍发挥余热,坚持诗文创作和关心青少年一代成长,还担任北京市东城区帽儿胡同小学、福建连江县丹阳镇小学和福安县城关小学校外辅导员,每年都自费购书分别赠送各所学校,并主动作革命传统报告。同时还经常关心家乡文化事业,芷溪文化活动站建立时,他欣然购买新书余册相赠。他曾庆幸自己晚年能为小辈做点事而吟诗 《余光余热为小辈》。年月,他荣获全国 “老有所为精英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编辑 :余华)

知识出处

福建新四军人物传 下卷

《福建新四军人物传 下卷》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载了83名新四军老战士的战斗历史,他们都是当年参加新四军,离休或终老在福建的正军职和省、部级以上的干部,以及长期在福建工作的新四军老战士中英雄模范和著名文化、妇女工作者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