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拱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662
人物姓名: 丁拱辰
人物异名: 又名:君軫;字:淑原;號:星南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4/001
起始页: 0143.pdf
性别:
时代:
民族: 回族
亲属: 丁宗璧

传略

丁拱辰,又名君軫,字淑原,號星南。淸嘉慶五年出生於一個簡人家庭。父親丁宗璧,早年到浙東、臺灣等地經商,雖終年奔波而收入不多,家資澹薄。母親蘇縣娘紡紗織麻以助生計。拱辰幼入村塾讀書,聰慧勤學,日有長進。十一歲時因家境更加貧困,祇好停學從事耕牧。拱辰天性好學,仍然堅持自學於“田間牛背之上”和“負薪挂角之時”。家道稍有好轉時,父親爲他捐買一個“監生”虛銜。拱辰十七歲時,隨父親到浙江學習經商。二十歲時父親病逝,他又隨堂叔丁杜賢到廣東經商。拱辰精於會計,又善經營,頗獲贏利。他在留心商務的同時,仍堅持自學,掙到一點錢便選購書籍,利用業余時間潛心硏讀。他曾自述:“素好購書,暇即讀之。每有會意,欣然忘睡”,"會計之暇,頗涉群書,……尤喜天文、算學,間有所得,便欣然忘食”。拱辰原已粗通“三角八綫之法”,曾自制“日畧”等小型儀器,猶感不足,一再虛心地向“明於度數之學”的中外人士求敎。爲了硏究天文,觀測星象,拱辰對古代的天文儀器——璇磯玉衡進行改造,制成“象限全周儀”(即量角器),用以測量星座度數,推算運行時辰,都很準確。道光十一年,拱辰隨海舶出國經商,先後到過呂宋島和波斯、阿拉伯等地,大開眼界。在遠航期間,他把自制的象限全周儀帶在身邊,幷在實踐中加以檢驗;測量水程的遠近、地勢的高低、北斗的方位等,均準確無誤,引起西方司航人員的重視和欽佩。他們也把各自珍藏的有關圖書、儀器借給拱辰閱讀、揣摩。拱辰一面認眞學習,一面實地觀察,努力理解和掌握西方各式火炮和船舶的構造原理與操作方法。他在航經各地時,更留心考察訪問,對幾何、三角八綫、弧弦等的推算原理,參酌盡善幷加以發揮。當拱辰從海外回國時,正値英帝國主義挑起鴉片戰爭。他看到由於中國所鑄大炮“似未合度”,而且炮法未精,發射炮彈“多無準”,致使國家備受欺凌,人民慘遭涂炭。他決心運用歷年所學以報效祖國,殫心竭力繪制成鑄炮、制彈、演炮差高和用滑車拉炮、舉重等圖說,連同測量炮位高低的象限儀一具,於道光二十一年閏三月呈交前任兩廣總督鄧廷槓,由他轉呈駐廣東的靖逆將軍奕山和兩廣總督祁填等人,得到肯定和褒獎。後經廣東軍政當局許可,拱辰在廣州附近監造火炮,配制彈藥。當時廣東紳士潘仕成捐資制造火炮四十門,又從國外買回一些西洋火炮和彈藥,拱辰通過觀摩比較,提高制造技術水平,所制重一千至八千斤的大炮,可以利用滑車上下調動和改變方位,調節射擊角度,靈巧堅固,便於操縱。又用象限儀測視演放,大大提高命中率。拱辰奉命在燕塘炮局向團練火炮手傳授火炮發射方法,把演炮要領深入淺出地擬成幾則說明,附有簡圖,挂在炮臺前面,讓演放的炮手易懂易記,學會操作技術。爲了普及演炮的科學的方法,拱辰一面訓練炮手,一面勤奮寫作,道光二十一年冬編成《演炮圖說》一書,由御史陳慶鏞(泉州人)出面,請精通數學、機械的山東丁守存、安徽鄭復光等人校訂之後,於道光二十二年初自費刊印問世。淸宣宗得知拱辰著有《演炮圖說》和在廣東演炮有準的消息後,命奕山、祁墳査明具奏幷進獻該書。同年十二月宣宗在得奏後贊許拱辰"矢志同讐,留心時務,可嘉之至”,幷賞給“六品軍功頂戴”。爲此,陳埭丁氏特制“名達九重”匾額,懸挂於祠堂之上,以爲顯耀。拱辰爲了報效祖國,根據實踐效果,繼續對《演炮圖說》進行硏究修訂,三易其稿,於道光二十三年重訂成《演炮圖說輯要》,再經陳慶鐺、鄭復光、丁守存等人的校訂,由縣城泉州會文堂刊印出版。《演炮圖說輯要》共四卷五十篇,附有插圖一百一十多幅,圖文幷茂。主要內容包括西炮、西輪和火藥炮彈的制法,炮位的安放,測量目標遠近高低的方法,各種火炮的類型和演練方法,各種炮臺和炮位的建造安置方法,演練火炮時應注意的事項,以及西洋的戰船、火輪船、量天尺等的制法與運用等等。拱辰在書中對當時中國與西方火炮的優劣長短進行比較和論證,有力地批判當時有些人的恐外心理。《演炮圖說輯要》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詳細介紹西方軍械技術、普及火炮火藥常識的專著。它的出版受到當時許多愛國志士的重視和贊許。在此期間,拱辰還制造蒸氣機車和機動火輪船模型,幷饌寫《西洋火輪船圖說》。咸豐元年,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爆發。拱辰應欽差大臣賽尙阿之聘,帶其姪丁金安到廣西桂林,與丁守存等人共同督造各種類型火炮一百零六門,以及火藥、火箭、火噴筒、抬槍、鳥槍等火器。通過這次實踐,他總結新的經驗,譔寫《演炮圖說後編》一冊二卷,主要內容有:對火炮和各種小型火器的制造操作技術,槍炮的測量和敎習演練,西洋選將和練兵方法,火藥庫存的製式等,作更詳細的說明。在此期間,拱辰還對由德國天主敎傳敎士湯若望口述、安徽寧國人焦勖筆錄整理成書的《則克錄》進行檢校,加以修訂、補充,重新增編爲《增補則克錄》,幷於咸豐元年出版。《增補則克錄》共三卷,附圖八十八幅,對原著的增補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增添“中綫差高加表”,補寫《演炮差高圖說》一文,使火炮能準確命中目標,殺傷敵人;二是對原著中的《火攻挈要》三十七條,逐一加以批注和正誤。咸豐、同治年間,洋務運動興起。拱辰經同鄕龔顯曾推薦,被江蘇巡撫李鴻章調到上海襄辦軍器,硏制西洋武器。同治二年,他又編著《西洋軍火圖編》六卷,十二萬字,附圖一百五十幅,被授予廣東候補縣丞,旋擢爲知縣,留廣東補用,幷賞給五品花翎。此時拱辰已回歸故里。拱辰四十五歲後攜眷歸里,在陳埭建造居宅稱爲"還圃”,取“鳥倦飛歸林”之意。他居家自學,敎育後輩,幷爲家鄕做了不少好事,如倡修村塾,調解村莊之間的械斗等,因而受到鄕人的稱頌。拱辰在政治上是個有卓識遠見的人才,也是善於“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愛國知識分子。道光二十三年,他緘對鴉片戰爭失敗的經驗敎訓,在《演炮圖說輯要》中就向當道者提出“變通籌備久遠之策”幾項建議,主張要“因時變通,戰艦悉用夾板”;準許沿海商民“用夾板船貿易,裕國通商”;倡議在京師及沿海各省設立學堂,聘請“西洋人敎習天文、測量、航海之法”,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拱辰不僅在自然科學方面卓有創見,而且在文學藝術方面也富有修養。他出資重刊本鄕先賢、著名詩人丁煒《丁問山文集》,自撰《改良分類指南尺牘》,將梨園戲傳統劇目《陳三五娘》改編爲章回小說《荔鏡西廂》。光緖元年,拱辰病逝於家鄕“還圃”。

知识出处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

《陳埭丁氏回族宗譜》

出版者:綠葉敎育出版社

吾丁氏之回族,係來自阿拉伯的穆斯林之後裔,南宋末年,由蘇行賈卜住於閩泉,元末遷居晉江之陳埭。自一世祖節齋公爲始,歷今七百餘載,裔傳二十七世二萬多人,遠播海內外者亦不計其數。若此之綿且遠,世而增昌,發展成了被譽爲“陳域萬人丁”的大姓巨族。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