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祥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605
人物姓名: 林伯祥
人物异名: 原名:林松龄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187.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6年4月24日
卒年: 1946年2月24日
国别: 中国
籍贯: 台湾省嘉义县
亲属: 林维馨
非亲属: 许展新

传略

林伯祥,原名林松龄,在永春改名伯祥,1916年4月24日出生,祖籍台湾省嘉义县。他的父亲林维馨以行医为业,于1917年携家定居厦门。 1921年伯祥5岁时,父亲就教他识字,上小学前已能认500多字。6岁进入旭嬴书院读小学一年级,因成绩优异,老师让他跳级升入三年级。 林伯祥的父亲乐善好施,医德高尚,热心解除病人痛苦,并结交许多朋友,患者常来林家漫谈家常、政局。伯祥在旁聆听,耳濡目染,从小同情穷苦人。他善思好问,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就请教父亲,父亲总是有问必答,满足他的求知欲,使他的学识大有长进。 伯祥在小学和中学勤奋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中学时代,他开始接触革命真理。当时有一个缅甸侨生洪醒中,因在暨南大学附中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由友人介绍来厦门向林伯祥的父亲学医,就住在林家。伯祥与洪醒中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相处融洽。每到晚上,洪醒中就到林伯祥卧室,教其兄妹学唱《国际歌》,并阐述国际歌中的革命真理,还经常拿进步书刊给伯祥阅读。虽然洪醒中不久就离开了林家,但革命的种子已在伯祥心中萌芽。 “九·一八”事变后,厦门市场充斥日货,林伯祥和他的父亲愤愤不平,决心用实际行动来体现爱国心。父子俩怀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开始创办工厂。于是,伯祥的父亲拿出存款,让他购买原料、机械,自己制造肥皂、雪花膏、花露水等日用工业品。这虽成效不大,但对少年的伯祥来说,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使他爱国思想不断得到深化。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伯祥最终认识到工业救国理想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必须唤起民众,才能救国。 1934年秋,伯祥以优异成绩考进厦门大学,他抓紧时间学习,从不浪费一分一秒,经常涉足图书馆、书店,博览群书,汲取知识。他还常常与高云览(时任中华中学教务主任)等进步人士畅谈形势,抨击时弊,深得师友赞赏。 1937年春,民族危机深重,厦门成立文化界救亡协会,伯祥始终如一,热情踊跃地参加协会的各种救亡活动。他的表现引起了协会领导人许展新的关注。后来,他又参加了宣传工作团,在许展新的培养与帮助下,于1938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人民谋解放的革命道路。 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陷。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成立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厦青团”),伯祥被选为干事会干事,成为厦青团领导人之一,为抗日救亡活动而奔走呐喊。 厦青团转战漳州、海澄一带时,伯祥带领一个工作队,到港尾(龙海县)开展活动。在“抗日救国保乡”的口号下,他们组织起一支有10多条枪的民兵队伍,在群众中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 厦青团的活动受到闽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和迫害。10上旬,国民党军一七五师用暴力把厦青团员押送到沙县集训。面对国民党当局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反共磨擦事件的行为,集训队成立了共产党的支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伯祥是支部领导成员之一。1939年2月,厦青团被强行解散,伯祥转到明溪县当教员。他按照分手时党组织的布置,于同年上半年秘密潜回泉州,向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报到,担任了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公开身份是养正中学教员。在养正中学,伯祥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介绍许集美等一批有志青年入党,为泉州地区地下党组织培养了领导骨干。 1940年7月,伯祥被选派到中共福建省委在武夷山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玉山县工作。由于当地党组织已受破坏,他又潜回闽南。这期间,因泉州中心县委遭到严重破坏,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于是,他一面积极寻找组织,一面独立作战,坚持斗争。 1942年,伯祥到永春崇贤中学任教。他通过种种关系,写信给在新四军的老上级许展新,倾诉“渴念回家(指根据地)”之情。许展新复信勉其“等待天明”。 1943年上半年,伯祥到漳浦县纯美中学任教,因领导该中学开展学生运动而被解聘。是年秋,他经厦大校友,永春毓斌中学校长林鹤龄介绍,受聘为毓斌中学教务主任。 伯祥治学严谨,勤探索,肯钻研,因而学问渊博,人称他为“百科全书”。他待人以诚,对学生循循善诱,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他讲时事,把中国地图挂在墙壁上,剪了红、白小旗,说到日军侵占那里,就把白旗插在那里;讲到抗日军队攻克那里,就把红旗插到那里,使学生了解抗战时局,胸怀祖国,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心。而学生们也处处尊敬他,喜爱接近他,聆听他的教诲。 从1940年底至1945年10月,伯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到处寻找组织,组织也积极寻找他。当泉州中心县委书记许集美于1945年10月在永春找到伯祥时,伯祥激动得热泪盈眶,像孤儿又回到母亲身边那样兴奋。许集美是他的学生,又是他在养正中学介绍入党的,但他还是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向许集美汇报了自己与组织失去联系后的经历,以及在玉山和永春的工作情况,让组织审查。这时,伯祥的活动已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组织上要他转移,而他以大局为重,认为学期尚未结束,中途离开,反而容易暴露身份,引起敌人对党组织的注意,决定等学期结束再作打算。 1945年12月初的一天下午,国民党永春县警察局长带队到毓斌中学,出示公文,要逮捕林伯祥。林鹤龄校长一面和警察交涉,一面派人把正在打篮球的伯祥叫来,要他在校内好好呆着,随传随到。这时,他知道意料中的事终于发生了,但仍镇静如常,思考脱身之计。而林校长正在据理力争,愿负担保责任,反对逮捕伯祥,双方僵持不下。当夜幕已经降临时,伯祥对林校长和看管他的警察说要解手,警察见他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文质彬彬,周围又都是他们的人,就同意了。伯祥一步跨出门槛,一转身,用铁锁把门锁起来,快步穿过操场,跑林荫小道。被锁在房内的警察知道中计,急忙砸开门往外追赶,可是伯祥已经脱身。 第二天凌晨,伯祥走到苏坑,被当地一个保长发现告密,不幸又落入魔掌,被关押在永春看守所。毓斌中学的学生知道伯祥老师被捕,非常难过,到县狱看望他。但伯祥已被押往莆田,失去了与学生见最后一面的机会。他仍交代难友向学生转达自己的留言:“多做事,常常批评自己”。短短两句话,寓意深刻,表明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 在狱中,敌人几次开堂审讯,伯祥痛斥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同敌人展开面对面的斗争。他告诫难友们,要丢掉幻想,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 1946年2月24日,伯祥在莆田被秘密杀害,时年30岁。牺牲前他书写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借古诗以明志,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 1958年,永春第三中学(毓斌中学)党支部,发动全校师生献工献料,在校园内兴建“伯祥亭”,作为对青少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作为对林伯祥烈士的永久纪念。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