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星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603
人物姓名: 洪瑞星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179.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22年
卒年: 1945年
籍贯: 泉州郊区人
非亲属: 张海天;王福庆

传略

洪瑞星,生于1922年,泉州郊区人。父母早亡,由姨娘和姐姐抚养长大。 洪瑞星幼年就读于泉州新风小学。因姨娘生活困难,无力资助他继续升学,他小学毕业后不得不辍学。由于他秉赋高,有理想,求上进,各方面的表现突出,且有写作能力,便被器重他的老师留校执教。此间,他接触了在该校任教的地下党员。在党组织的启发教育下,他认识到自身贫困、岁月艰难的缘由,萌发了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参加了革命,决心为追求进步与光明而奋斗。其时,他经常更换笔名撰写揭露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评论文章在报上发表。他还积极参加并负责该校抗敌后援会组织的“新风剧团”的工作,运用文艺武器,为宣传抗战到底而大声疾呼。他爱好音乐、文学、戏剧、绘画以及世界语,并有一定的造诣。他工作认真,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勤奋坚毅,不但在学校师生中有很高威信,在文艺界也很受尊重。 1944年秋,洪瑞星与张海天等接受地下党组织的派遣,一道往惠安前林狮峰小学任教。他们以教员公开职业身份为掩护,参与建立党的地下交通站,开展革命工作,并在是年10月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45年春,洪瑞星与张海天、王福庆等,转到惠安崇武港墘复兴小学任教。其间,他们开办渔民学校,积极开展革命工作,并正式成立党支部,洪瑞星担任组织委员。此后,他和任支部书记的张海天等一起以港墘为据点,在惠东南一带开展革命活动。不久,他和张海天等遭受顽固派通缉,一同隐蔽到泉州,在旧馆驿建立交通站,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城区,革命环境十分恶劣。地下党领导同志劝洪瑞星暂避一时,但他坚定地说:“有危险加以警惕就是,我不能离开革命阵地!” 1945年6月,洪瑞星被捕,关禁于国民党泉州兴泉“剿匪指挥部”。不久他被押送到莆田监狱。在狱中,他仍然对革命必将胜利充满信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给同志和难友讲革命故事,揭露顽固派迫害革命者的罪行,激励同志和难友们坚定革命斗争的意志。在受严刑审讯时,他始终泰然自若,横眉冷对,表现了革命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1945年冬,年仅23岁的洪瑞星被敌人押往刑场活埋,在通往刑场的沿途上,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等革命口号。 洪瑞星把瑰丽的青春贡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浩歌一曲惊鹰犬,今日鲤城有口碑。身可活埋心不屈,千秋英烈铁男儿。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