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声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600
人物姓名: 蔡振声
人物异名: 乳名:蔡尤田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169.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3年6月
卒年: 1945年
籍贯: 南安县官桥镇漳里村
亲属: 蔡世概;陈草姑
非亲属: 陈培德

传略

蔡振声,乳名蔡尤田,生于1913年6月,南安县官桥镇漳里村人。祖父和父亲蔡世概侨居菲律宾,少年时代的蔡振声随母亲陈草姑在老家生活。他先是在家乡读书,后于1929年升入安海西隅师范学校就学。 在西隅师范,他学业成绩优良,在进步教师指导下,还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革命书刊,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其间,他积极参加学校学生的爱国活动,并响应共产党的号召,利用暑假时间到农村秘密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会,先后在砌坑村、长埔村、割洲村建立据点,并在官桥、山边、梅岭等地建立秘密交通站,从事地下斗争。师范毕业后,他到长埔村小学任教,白天教书,夜间除了办夜学还勤奋读书,博得村里农民兄弟的赞扬。 “九·一八”事变后,他组织儿童团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抵制日货,募捐支援抗日,还经常到官桥散发抗日传单。1932年秋,晋江南安边界革命活动有所发展,在党的领导下,他参加组织了文教界“反帝大同盟”,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同时在农村发动群众抗租抗税,组织武装力量,打击捐棍粮胥。在这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几年间,振声一直坚持在农村参加武装斗争,历尽艰辛,得到了锻炼。 1936年10月,振声离开家乡,到了菲律宾怡朗市。在这里,他亲眼看到广大华侨日益高涨的抗日运动,以及支援祖国抗战的热情,十分感动。他加入当地的抗日团体,同广大爱国侨胞一起,为争取团结抗日而到处奔走。1937年7月7日,祖国全面抗战开始,振声以怡朗中华商会秘书的名义,与宿务青年张青等毅然回国参加抗战,奔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汉搞工运。武汉沦陷后,他又转移到福建省龙岩县工作。1938年12月,他又辗转回到家乡南安县官桥一带活动。在党的领导下,他以归国华侨的身份,先在官桥农村组织抗日救亡协会,任秘书;随后,他又在漳里、五峰、东头乡分别成立抗日救亡协会,开展抗日宣传发动工作;同时在内迁漳洲寮的南星中学和内迁岭兜的安海养正中学开展工作,发动教员、学生宣传“救亡图存”,组织演出抗日剧目和大唱抗日歌曲,以提高广大师生和民众的民族觉悟,激发抗日救国热情。蔡振声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遂对他的活动加以种种限制和破坏,甚至扬言要将他逮捕。在这种情况下,1940年初,党组织决定让振声第二次转移到菲律宾去担负向乡侨募捐的任务,以支援家乡的抗日救亡斗争。 蔡振声第二次到了菲律宾,经仔细调查,审慎地与当地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党组织的统一安排下,他重点抓洪光学校和建国中学的学生工作,目的是通过挑选和培养骨干,建立核心,以逐步扩大骨干队伍,以便在这个基地上团结更多的学生,为建立学生联合会创造条件。1941年,党内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振声担任书记职务。他负责领导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几个党支部。经过一批青年骨干的同心协力,使华侨青年学生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在广大华侨青年学生中相继成立了戏剧、音乐、歌咏以及学习有关抗战的学术理论等群众团体,打开了工作的新局面。 菲律宾沦陷后,振声调任南岛特委书记。特委的工作范围是整个米西耶群岛,其中主要是怡朗市和宿务市。这两个市的华侨抗日运动规模仅次于首都马尼拉市,是十分重要的坚持抗战的城市。马尼拉市沦陷后,由于正常的海路交通断绝等原因,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调整抗日组织、转移干部、把公开抗日活动转入地下是很艰巨的。振声欣然接受任务,带领郭建、张荣明等几个干部匆匆告别坚持在吕宋岛中部领导全面工作的许敬诚等领导人,从马尼拉出发到吕宋岛南部吗东牙示市港口,然后乘民间机帆船前往怡朗市。小小机帆船,在大海中航行,时有惊涛骇浪,又有海盗拦路,险情丛生。同志间互相照顾,互相鼓励,冲破了重重困难,经过3天3夜的航行,终于平安地到达怡朗市港口。振声体弱多病,艰苦备尝,但每想身负重任,便将眼前一切困难置之度外。当振声和同志们到达怡朗市时,他登岸后即在救亡协会办公的地方先后召开党支部紧急会议和各抗日团体干部会议,传达了形势和当前几项主要工作,要求对许敬诚等领导人的指示立即执行,把几位早已公开暴露的群众领袖,如陈曲水、郑士美和高其星迅速转移;同时要组织协助华侨商会的几位著名人士妥善转移,避敌锋芒,保存力量。接着,他重新组建了怡朗党支部,对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党员的生活、工作以及如何继续联系群众积极分子的具体问题作了安排,把党的组织和活动立即转入地下。不久,振声带着几位干部离开怡朗市,先到西黑人省抗日运动基础较好的“密株惹”社住下来,对派往已沦陷的宿务市工作的干部作了布置,送他们上路。振声自己则留在“密株惹”社着手筹建南岛特委的领导机关。“密株惹”这个社镇抗日力量较强,有几位群众干部很得力,如傅梦云、蔡衍衷兄弟等;又是马尼拉《建国报》的美范印务馆经理许振文的老家,许家有一个甘蔗园和几间店面,许的二哥许万雷和三哥一向支持抗日,在当地颇有名望;同时这里水陆交通方便,既有帆船通怡朗、东黑人省和宿务市,又有长途汽车行驶。振声住下来后,经常抱病工作,到处奔走,还独自远行去联系两个党员:洪玛〓和黄传基,并分配他们具体工作。过了几个月,许振声和吴金宽夫妇也调到南岛特委工作,接着又调来杨灯、杨查争、吴回渊等几个干部,于是特委就在西黑人省省会描戈律市建立一个党支部,由许振文常住特委机关,照应各方。同时,振声又向特委建议把郭建从怡朗市调回来,分工其联系怡朗市和描戈律市的工作。上述这些干部调配停当后,振声便经常到工作据点和宿务市巡视、指导工作。在特委各个成员和各地干部共同努力下,怡朗市、宿务市和西黑人省、东黑人省以及三描、礼智等地抗日组织都恢复了联系,工作有了新的发展。虽然米西耶群岛除怡朗市、宿务市外,别的社镇华侨较少,且居地分散,但振声领导各地干部扎根基层,团结群众,工作仍然搞得出色。 1943年底,振声调回马尼拉市,党组织为照顾他的身体健康,让他住在他舅父店中养病。1944年底,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急需大批干部,许敬诚等领导人决定商请仍在病中的振声担任“菲律宾华侨青年抗日锄奸迫击团”的领导工作。这个抗日团体,原是华侨中由国民党系统组织的一个秘密地下社团“华侨战地血干团”的一个大队,后由陈曲水先生介绍与“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取得了联系。1944年以来,迫击团因种种原因屡遭敌人被坏。陈培德团长暴露了抗日身份,敌人跟踪追捕甚紧,不宜留在马尼拉市工作,乃转移到华侨抗日游击队参加战斗。陈培德不幸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迫击团的另一个常委郑书鹄也被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正当迫击团处于群龙无首、急于加强领导的情况下,振声被派到该团工作。他就任之后,团结原有的干部和新参加的干部,共同努力,使迫击团工作焕然一新。此后,迫击团同兄弟抗日团体并肩战斗,战斗力日益加强,影响不断扩大,团员与日俱增,在华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誉。不久,振声正式当选为迫击团团长。他十分重视进行政治教育,健全学习制度,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干部团员的思想觉悟。 1945年2月2日,菲律宾首都马拉尼市光复,各个华侨抗日团体纷纷打出旗号,公开进行抗日活动。对此,广大华侨欢欣鼓舞,抗日情绪空前高涨。当时日军败退前夕,曾在马尼拉市内重要建筑物内埋有定时炸弹,阴谋火烧首都。而美军进城部队行动缓慢,并采取先轰炸日军战略要地和据点,炮轰后再进占城区的战术手段;这样日军放火,美军炮轰,造成了全市大火蔓延,使华侨主要聚居区和繁荣商业区无一幸免,社会秩序十混乱分。当地的流氓盗匪趁火打劫甚为猖獗,打家劫舍,图财害命,屡有发生。就在这严重混乱、意外事故随时都会发生的情况下,迫击团团部探悉与市郊百阁区毗邻的菲人聚居区仙但那内有座军火仓库。为了保证仓库安全,避免损失,团部立即决定派出卡车一辆,由团长蔡振声和常委胡翰清等人驱车前往保护。仙但那是偏远郊区,在那些日子里,盗匪常出没行凶抢劫,出入这个地区很不安全,但振声顾不了这些。结果,“迫击团”的卡车刚开进该区,就被一群盗匪发现加以拦阻,佯装检查。当卡车一停,盗匪涌入,喝令车上所有人员下车,遂即行凶,振声、翰清等惨遭杀害。盗匪们行凶抢劫后即驱车扬长而去。惊悉这不幸的惨案,侨胞们莫不悲痛万分,深表哀悼! 振声为追求真理,寻找光明,从国内到国外,长期坚持革命,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在太平洋战争前和菲律宾沦陷后,他在许敬诚等革命前辈直接领导下,努力投身于抗日救亡斗争,在广大华侨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牺牲时年32岁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