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带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597
人物姓名: 林士带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153.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6年
卒年: 1943年
国别: 中国
籍贯: 永春县蓬壶乡美中村

传略

林士带,1916年出生于农民家庭,永春县蓬壶乡美中村人。他少时就读于美中村振文、溪西小学,1931年春考入永春中学初中班,后转到厦门中华中学高中部就学。 1930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派许侠夫到永春整顿组织。尔后,永春各种地下组织有了新的发展,永春中学、崇实中学相继建立了党、团支部,青年学生中的革命宣传工作相当活跃,士带就是其中出色的一员。他言辞激烈,个性倔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力投入安南永德游击战争。 1935年秋,安南永德游击根据地受到严重摧残,党组织和游击武装完全被破坏,领导人大多牺牲或转移,林士带坚持到斗争的最后关头。为避过敌人的搜捕,他经泉州、厦门前往马来亚他大哥处。大哥在马来亚经商,经济收入颇丰,他庆幸弟弟度过了一场大劫大难,希望弟弟从此改弦易辙,从事商业活动。但士带一心关注着祖国革命的命运,和当地进步力量密切联系。 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士带从他大哥那里拿了一笔钱,并劝服他哥哥和一批爱国青年归国参加抗日。他辗转投奔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他大哥家里的人一直找不到他,后得知他奔赴延安时,不无感慨地说:“真是棉被里不睡觉,跑到蚝壳里翻筋斗。” 1938年春,士带在抗大结业,遵照党组织决定,回到泉州地区开展革命工作。6月,他任泉州中心县委委员,化名林从儒,在南安县诗南外柯小学(后改为诗南小学,现金吾小学)任代课教员。根据中心县委分工,他以外柯为据点,以诗(山)淘(金淘)码(头)地区为工作重点,并兼管成功中学和永春的工作,致力于恢复南安、永春的革命活动,重建组织。为宣传、组织群众,他在金吾、诗坂一带领导建立了“民先队”,并组织队员宣誓,表示“义结金兰,同生共死”。这个组织对内总称为民先队,对外男的叫兄弟会,女的叫姐妹会。民先队成立之后,即开展宣传活动,出墙报,抵制、清查、烧毁日货,下乡宣传抗日救亡,组织救亡剧团,编写剧本,演出《锄头歌》、《麒麟寨》等剧目。宣传活动范围遍及码头、南埔、金淘、斗南、诗坂、九都、吴田等地,深受群众欢迎。 其间,士带又在金吾发动群众,大办农民夜校和午班(妇女识字班),仅报名上学的妇女就有40多人,分为甲、乙两班。他通过农民夜校、妇女识字班这个阵地,宣传抗日救亡,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教唱救亡歌曲。在林士带的组织下,学校师生和农民群众广泛发动起来,投入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形成群众性的热潮。一些青年妇女,献出了珍藏的金戒指等钱物支援革命活动,并冲破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成为革命骨干。 在抗大时,士带是学军事的,中心县委决定由他在码头、九都做抗日游击战争的准备工作,重点做船工、农民的工作。当时码头一带有小船30多条,船工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为解决武器问题,士带耐心争取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经过多次接洽,开明士绅答应借出私藏的长短枪70支(后因情况变化,实际没借出那么多,不久又归还)。1933年冬,经过斗争实践的考察,林士带发展了林章斌(外柯小学校长)、陈孔雅(医生)入党,建立了党支部,由他兼任支部书记。此后,许运伙、曾白羽、陈昆海、柯昆山、史爱珠、吴珊等地下党员,均先后被林章斌聘为教员,侯如海、吴天亮、叶文霸等人也到这一带工作,外柯小学实际上成为泉州中心县委的重要活动据点。 1938年7月,林士带回到永春,和颜江淮(化名颜泗,曾参加厦门罗扬才领导的工人运动)接上关系,在永春桃场建立中共永春支部,由林士带任书记。支部在城关、儒林一带组织民先队,印发《萤光》小册子,组织民先队员、社会青年到山区察看地形,准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年底,永春支部书记改由吴雪痕接任。 1939年8月,士带通过关系,由陈荣统介绍到培元中学(内迁九都)任教,发展林金榜入党,建立培元中学党支部;又在码头成功中学发展两名党员,建立党组织。 林士带身体本来很壮实,但由于党的经费短缺,他把微薄的薪金用于革命活动,因此生活过得十分清苦,长年营养不足,加上紧张的工作,他的身体被累垮了,以致骨瘦如柴,前后判若两人。金吾的民先队员们对此深为不安,自动捐钱献粮,交给士带,要他滋补身体,而他却把大家给他的钱又用作党的活动经费,帮助党组织度过经济难关,表现了一个共产党时刻为党和革命利益奉献的崇高品质。 1940年9月,泉州中心县委青年委员吴德辉被捕叛变,中心县委部署各地党组织分散隐蔽,让有关的同志尽早撤走。士带奉命转移到晋江、同安一带进行隐蔽活动。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调兵进攻省委机关和各革命根据地。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开辟内地山区和新区的工作,以粉碎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1941年4月,闽南特委决定派林士带开辟戴云山区游击根据地。戴云山脉山高林密,位于福建省中部腹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南通安溪、南安、永春,东北接连仙游、永泰,西北毗邻大田,进可攻,退可守,大有回旋余地。7月,林士带以德(化)永(春)党组织特派员的身份,化名黄钟凡,带领林金榜(化名林文炳)等人进入德化、永春边境开辟工作。11月,由士带主持在戴云山麓的长基村建立中共德永特支,书记为林金榜,领导两县的革命斗争,以开辟戴云山区游击根据地。这期间,士带深入土坑尾、石城村、枣坑、毛厝、南山等地,和毛厝的毛修“结拜兄弟”,在穷苦农民中扎根串联,做了大量的宣传发动工作,毛厝村的革命工作从此打下了基础。 大田县的桃源,住有不少德化、永春籍的群众。他们因国民党抓丁、派饷,或受欺压而逃离家乡,在这里开荒种田、打杂工过活。当地顽固派的统治力量较为薄弱,对开展工作很有利。林士带分析了这些情况,经闽南特委同意,于1943年春带领两位同志到桃源一带山区开辟活动。但不幸的是,他在大田石牌格被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警逮捕。入狱后,林士带备受严刑拷打,始终守口如瓶,忠贞不屈,最终英勇牺牲,时年27岁。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

相关专题

教师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