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烜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595
人物姓名: 陈忠烜
人物异名: 字:迥民;乳名:乌葛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136.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20年3月21日
卒年: 1941年6月
国别: 中国
亲属: 陈侨相

传略

陈忠烜,字迥民,乳名乌葛,1920年3月21日出生于缅甸仰光市一个华侨知识分子家庭。在他快满周岁时,母亲王氏不幸病故,父亲陈侨相即把他托付给大伯母张氏抚育。 陈忠烜的大伯母家生活贫困,平时三餐吃蕃薯糊汤,遇上荒年,少不了还要借粮背债。忠烜就在这种贫苦的生活中度过了童年,养成了勤劳、吃苦、俭朴、刚毅的品质。 忠烜8岁就读于该村梅山小学;1934年2月,转学于县城竞新小学读高小;1935年夏,小学毕业后即考入惠安简易师范学校。1936年9月,陈忠烜洹同堂兄忠炳一起转学到设在泉州城区的省立晋江初级中学二年级读书。其时,日军魔爪伸向华北,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强烈。陈忠烜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在他的倡议下,他与几个要好的同学组织了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有惠安籍的陈忠炳、许墉、黄雷元、陈春晖、林耀宗,后来晋江籍的侯如海等人也参加了。读书会的宗旨是阅读进步书刊,联系实际,研讨问题。其间,忠烜从亲戚处借来不少进步书刊,如《新青年》、《中国青年》、《向导》、《群众》和《辩证唯物论》(胡绳著)及有关革命人生观论述的著作等,分给大家秘密交换阅读。每逢假日、假期,读书会会员便集中在岭头村过坑陈家学馆学习交谈。后来经常在学校前的孔子庙边魁星楼内学习、讨论。他们结合时局,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攘外必先安内”,致使大片国土沦丧的反动本质,同时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他还曾两次和读书会同学一起特地赶回岭头村,以省立晋江初级中学学生会名义书写了“和平统一要共同抗日!”“谁发动内战,谁就是民族的罪人!”“国难当头,抗日第一!”“枪口对外,一致抗日!反对内战,不打自己人!”等一批标语,秘密带回学校,趁夜间分组外出,偷偷地张贴于泉州城内各个交通要道上,以唤起民众的抗日救国热情,推动泉州爱国抗日运动的发展。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是年9月初,陈忠烜同忠炳、许墉一起转学到厦门中华中学初中部读书。这时,厦门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他和一些同学还经常找林松龄(又名伯祥)和许印滴两老师(均为中共党员)求教抗战局势、民族前途及青年使命等问题。两位老师总是悉心给予指导,认真地给他们解答问题,还拿出进步书刊给他们阅读,介绍他们加入学校的歌咏队、宣传队,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0月19日,忠烜等人参加了厦门市各界联合召开的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会上各界代表发言,一致声讨日本侵略中国的法西斯暴行,表示要学习鲁迅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抗战到底,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去。忠烜在会上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有力量的,能够克敌致胜,拯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中华民族。 这一年寒假,忠烜和忠炳、许墉回到家乡岭头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激发乡亲们的抗战热情。这时正好在外地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陈健相秘密回到家乡,住了10天时间。在这期间,忠烜等人经常向陈健相请教抗战前途和任务等问题,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领导同胞,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1938年初,忠烜等人由林松龄、洪学礼(又名雪立)和许印滴3位老师介绍,参加了厦门市抗敌后援会宣传工作团(简称“宣工团”,系中共厦门工委秘密领导的革命组织)。当时台湾海峡战云密布,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军舰经常袭扰厦门等沿海城乡。市里的抗日救亡工作非常繁忙,大中学生几乎都停课投入抗日宣传工作。初时,忠烜担任中华中学防疫队队长,每天按时带领同学们背上卫生包,深入市区给市民打预防针。接着他又任该校募捐队队长,带领同学走街串巷,发动群众解囊捐献,把募集来的物资寄往江苏省救济沦陷区的难民。他还参加该校演出队,前往厦门沿海前线演出,慰问守岛的爱国将士,并赠送慰问品。 3月间,陈忠烜由林松龄、洪学礼介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入党的还有陈××、许墉、高倩妙、楚云等同学。随之成立中华中学学生党支部,由陈忠烜任书记、高倩妙任组委、陈××任宣委。 5月初,日军侵扰活动频繁,厦门前线局势紧张。当月9日,厦门市举行抗日示威大游行,各界人士愤怒声讨日本侵华罪行。在学校党支部深入发动下,中华中学师生几乎全体参加。当天夜间,日军突袭厦门前沿妄图入侵,中国守军坚守阵地,战斗十分剧烈,死伤惨重。为此厦门宣工团奉命紧急集中全体人员,分组投入支前工作。忠烜负责运送慰问品到厦门岛东面的前沿阵地,慰问守岛抗敌的国民党军队和人民义勇队。他和同志们挑着、背着、扛着一筐筐、一包包食品、用具和慰问信件,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给前线将士送去了广大爱国同胞的一片片赤诚之心和温馨、感激之情,鼓励将士为捍卫国土而英勇杀敌。 后来由于国民党军七十五师撤走,只留下人民义勇队孤军奋战。5月11日上午,日军终于攻占海口码头,并迅速入侵市区,厦门沦陷。在危急时刻,上级通知宣工团撤离市区向西转移。陈忠烜随团于当日转移到“万国租界”鼓浪屿,傍晚,又乘船撤至嵩屿,随即上岸步行到海沧,驻在一个学校里。次日,宣布重新组成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厦青团”)。陈忠烜被分配到同安县,协助县抗敌后援会工作。其间,他和团员们一起经常深入工厂、农村、商店、学校,组织抗日义勇队和救护队,支援前线军民抗敌和救运伤员;发动民众捐献钱财、粮食、衣物等慰问前线将士;组织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他还日以继夜、不辞辛苦地编写墙报、绘制宣传画、教唱歌曲、导演戏剧、上街演讲等,积极为抗日宣传作出自己的贡献。不久忠烜同工作队奉命内撤,他随同总团进驻漳州龙溪师范学校开展抗日宣传工作。6月,他在龙溪师范参加入党宣誓仪式,被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7月间,国民党政府下令调厦青团到三元(现三明市)集训。地下党组织和总团领导人识破国民党顽固派施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扼杀厦青团的这一阴谋,遂决定部份同志疏散转移到沿海县开展工作。组织上安排陈忠烜回到惠安县。 忠烜等回到惠安,同中共惠安特支书记曾炉(又名初山)接上关系后,便在家乡岭头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8月初,忠烜同地下党员柯昆山、谢霆(又名耀辉、白寒)等组织了县第二抗日巡迥宣传工作队,到各区乡演出抗战戏剧及歌舞节目。该队隶属于福建省抗敌后援会惠安分会宣传股(股长柯昆山),由中共惠安特支直接领导,其成员主要是中小学教员和大中学生,队长谢霆、副队长曾远踪。忠烜在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中扮演青年工人,慷慨激昂,感人至深;在独幕剧《三江好》中扮演具有爱国倾向的警察,表演也真切感人。忠烜还深入群众教唱抗战歌曲,绘制宣传画,出版墙报等。由于宣传队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大大地激发了群众抗日救国的热情。 9月上旬,经组织安排,忠烜回到岭头村,受其六叔父陈佳相(字六友)校长的聘请,任教于梅山小学。其间,他介绍流亡的厦门籍爱国同学汪延章、孙国生前来该校任教。他们即以教员职业为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着手创造岭头革命据点。 忠烜等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首先把小学布置成为抗日救国的宣传阵地。他们在学校大屋前壁上写上“动员起来,抗敌救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驱赶出中国去”、“中国必胜、日寇必败”等大幅标语;在学馆内写上“驱除倭寇,还我河山”,画上爱国御侮的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和戚继光、林则徐的半身像,使人们一踏进学校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激发起抗日救国的热情。此外,他们还在古大道上的路亭、房壁、石碑上写宣传抗战的标语,画宣传抗战的漫画,向行人宣传;挑选高年级学生组成梅山小学歌咏队,教唱抗战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游击队歌》等,有时带歌咏队到村里和邻村宣传演出,并以教员和高年级学生为主,吸收村内外爱国知识青年组成梅山剧社,演出了不少宣传抗日救国的话报剧、话剧和旧曲填新词的闽南小调及歌舞节目,受到乡亲们热烈欢迎。此外,还开办了成年人夜校和妇女班,扫盲学文化,讲述反帝爱国的道理,号召大家行动起来,投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去。 厦门、金门沦陷后,日军的飞机、炮舰经常袭扰闽南沿海城乡,与敌占区仅一水之隔的惠安等县成为抗战前线。根据上级指示,为巩固和发展抗日力量,忠烜等人着手组建抗敌自卫队。他们先在岭头村组成小队,有陈傅相(字弼友)、陈生传、陈云雕、陈云彩、陈秀聪等骨干参加,后扩展到周围的诗口、赤涂、前吴、白玉店等村,组成岭头抗敌自卫队,拥有一个连,100多人,配备有五六支枪、20多支镖枪和数把大刀。自卫队领导人为陈忠烜,教官李成元(县驻军派来的原十九路军军士)。自卫队平时负责站岗放哨,防敌破坏;听到敌机声音,即敲锣发警报,带领乡亲们疏散掩蔽;到洛阳和附近乡村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向乡亲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并募捐支前;打击汉奸、敌顽分子的破坏活动。该队成立后即进行每天两次历时半年的军事训练。忠恒等人常给自卫队讲抗战形势和教唱歌曲,勉励大家努力学好杀敌本领,报效国家。 1938年10月,中共惠安特支在东园乡葛上村和辋川乡南庄村先后成立两个党支部,有10名党员,陈忠烜为南庄党支部成员,负责岭头点。根据上级指示,忠烜等人在地处交通要道的岭头村和邻近的下曾村曾旭(吉成)家里建立起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安全地接待、掩护来往的李刚、许运伙、侯如海、朱汉膺和曾炉等同志。这年冬末至次年春,忠烜在抗日斗争中培养了一批青壮年积极分子汪延章、孙国生、陈傅相和陈忠瑱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岭头村党支部,由忠烜任书记。这个党支部成为领导岭头一带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核心力量。 1939年初春,经许运伙安排,由陈炳廉、陈忠炬和谢霆等人,在县城东关水关尾建立党小组,由陈炳廉任组长,党小组经常聚会学习讨论《新华日报》和《政治经济学》等进步书报,先后坚持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间,忠烜常到炳廉任教的县城竞新小学(现为人民小学)协助工作。他们常常往返于县城、岭头和洛阳、东园一带,以教员身份,深入群众,在校内外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7~3月暑假期间,忠烜和柯昆山、谢霆、许墉、陈忠炳、陈忠瑱、陈屏南、曾远踪、曾毓贤、卜继业等聚首县城,他们研究后将几个巡回宣传队合并,统一组成惠安县抗敌剧社,下乡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多幕歌剧《大路》和《麒麟寨》。 9月初,陈忠烜和林松龄、邓贡直转到战时内迁于南安县官桥岭兜的晋江养正中学,他们表面上插入第十三、四组读书,实际上做党的工作。他在课余时经常联系一些品学兼优的同学,从交谈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入手,进而探讨国家命运和人生意义,启发这些同学提高政治觉悟。秋冬间,养正中学相继发展了一批党员。 1940年3月6日到月底,忠烜经组织安排,由朱汉膺介绍,到崇武区东坑村锺山小学任教导。他与李吉阳、李亦趋同心协力,在校内既搞好教学工作,又开展了党的工作。 忠烜为抗战而积极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憎恨和恐惧。泉州警备司令部内定搜捕这个“危险的赤匪”,并命令一旦抓获,“就地抢决”。忠烜的二哥忠焘得到好友密告后,立刻请堂叔陈声洗夤夜奔往崇武通知忠烜火速躲避。 1940年4月,为打击奸商,解决群众粮荒,中共闽中特委和泉州中心县委在泉州发动了“抢米斗争”。这天清晨,他和同志们来到涂门街水门巷哄抬米价的“美耕米店”附近,等待行动。当在对面三江旅社里的李刚及负责现场指挥的苏棠影发出讯号后,他们遂借机发难,高呼“打倒奸商”、“反对贪官污吏”、“坚决抗日”等口号,把该店几十包大米抬到街道上,分给群众。接着组织民众沿街高呼口号,前往国民党县党部请愿。忠烜用手帕作联络信号,掩护指挥者及时撤退。午后,忠烜同李刚、侯如海、柯昆山、许文辛等人迅速撤离市区,准备赶回惠安隐蔽。当他们走到洛阳桥南候船过渡时,对“抢米斗争”感触万端,诗兴大发,遂由李刚起句,忠烜等联句成韵,集体填写《卜算子》一词,以纪念这一斗争壮举: 洛阳桥中断,何事避风雨。塔影双斜江山秀,凭吊叹无主。 绅商勾暴政,民情低声怨。吃尽居奇囤积苦,谁乱谁“戡乱”? 5月下旬,忠烜前往永泰县闽中特委机关,途经莆田县四亭地下交通站时,遇到李刚和史爱珠两同志。其时,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制造严重的反共磨擦事件,白色恐怖笼罩城乡,莆田局势十分严峻。他们在二三天里都住在荔枝林覆盖着的小河的木船里,白天学习讨论,晚上才搞点活动。由陈阿莲(可能是张阿廉,莆田县委负责人)负责安置他们隐蔽活动。 同年6月初,忠烜同侯如海一道到安溪县,由洪遂明介绍在县中心小学任教,主要负责开展内迁于安溪的集美中学的革命工作。月底,他和侯如海离开安溪县回到泉州、惠安一带活动。其间,国民党顽固派到处捕杀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破坏抗日群众组织,泉州城内一片恐怖。忠烜留着一头长发,衣袖上戴着黑纱,只身进入泉州城区联系工作。当他来到城内地下联络点苏同志家时,许多同志都感到愕然,对他这一身打扮迷惑不解,还以为他家里发生不幸。他狡黠地笑了笑说:“头发长,衣袖上戴块黑布圈走在街道上,顽固派看了会以为是父母亲亡故而戴孝的,就不会注意了。”说得大家都笑了,心里暗暗佩服他机智勇敢。 7月间,忠烜转移到惠安县山腰乡三朱村,同史爱珠和吴珊一起住在后宅村朱汉膺家里,隐蔽了一段时间后,前往仙游、永泰交界山区的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同史爱珠、陈必明、黄强、谢衬西和朱伦炎等同志在一起工作,随后,又奉调回惠安。9月初,他经组织安排,转到洛阳半岛东边的白沙小学任教,并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时,他通过五哥在该校当校长的关系,介绍吴珊到下曾小学任教,开展革命工作。不久,他的行动被当局发觉,只得撤到山腰乡三朱村。接着,吴珊也引起顽固分子的注意,为同志的安全,忠烜马上安排史爱珠佯称是吴的表姐,赶到岭头村向联保当局托词请假,将吴珊接回三朱村隐蔽。 9月下旬,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指令陈忠烜担任惠安特支负责人。他经常来往于惠安山腰乡三朱村、辋川乡南庄村及五柳村、县城和洛阳镇岭头村、东园乡葛上村等地,领导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0~11月间,他同许运伙、林松龄一起到莆田县宁里乡参加闽中特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了7天。随后,他和吴天亮、朱伦炎来到惠安县城东关外猪罗潭党的地下交通站许马旦点心店隔壁的房间。他与有关同志交谈了当前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的形势、方针和任务,并对一些同志的工作作了安排。在半年多的时间里,陈忠烜就是这样紧张地为党和抗日救亡事业奔忙,努力打开各方面工作的局面。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共闽中特委和泉州中心县委执行中共中央关于隐蔽斗争的工作方针,一方面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一方面继续发展党的组织,团结和发展抗日进步力量。这期间,改任中共闽中特委惠安特派员的陈忠烜,以山腰乡三朱村为据点,经常出没于辋川、城关和洛阳、东园等地农村及泉州市和晋江县东石乡塔头村等地,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路线方针,领导党组织和革命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2月的一天傍晚,忠烜带刘祖丕、吴天亮、朱伦炎、许运伙到惠安城东关外猪罗潭地下交通站许马旦点心店隔壁会见。会上许运伙介绍了“皖南事变”前后的情况,分析了形势。讨论同意由陈忠烜介绍入党的刘祖丕(陈的表弟)转正问题,并同意让祖丕到晋江县中山街阳溪小学去当教员,以开展革命工作;还安排许墉到仙游县枫亭镇阜莘小学任教,建立闽中特委情报交通站。会上谈到为了开辟福建沿海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闽中特委拟抽调各县骨干举办干部学习班的问题。 5月的一天,忠烜接到上级通知,要他马上动身到闽中特委参加学习。闽中特委干部训练班设在永泰和莆田交界的永泰县岭路乡寨下村,主要学员都是工农分子,有100多人,编成几个班。忠烜被编在福清县班(有10多个知识分子,陈元修、张文凯为负责人)学习。学习班主要学习党的建设和目前形势,由省委新派来任军事部长的黄国璋讲授,同时结合进行一些军事技术训练,借以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 学习班的生活条件十分艰难,还要时刻提防顽固派的袭击。忠烜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自己的抗日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理论水平。他还同学员们一起研讨游击战术,苦练军事技术。 学习结束后,受训人员陆续分配工作。忠烜受命前往莆田沿海一带敌占区开展武装斗争。 1941年6月,陈忠烜不幸牺牲,时年22岁。1951年春,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