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591
人物姓名: 郭光灿
人物异名: 又名:郭独晃;郭灿;郭石;郭倩灿;郭世民;笔名:丁英;鲁默;别号:胖郭;化名:酉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115.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0年
卒年: 1937年4月
籍贯: 南安县蓬华乡
亲属: 郭云漳;陈壁

传略

郭光灿,又名郭独晃、郭灿、郭石、郭倩灿、郭世民,笔名丁英、鲁默,别号胖郭,化名酉,1910年出生于缅甸彬文那市,原籍南安县蓬华乡山后村。父亲郭云漳,早年在缅甸彬文那市做土产、大米生意,又是该市的侨领,家庭经济富裕。 光灿的童年、少年在彬文那市渡过。1928年春,他回到厦门,住在堂亲郭江河家,经常与乡亲郭子仲(当时在厦门泰山小学当教员,中共党员)、郭礽疆(又名郭维新,时为共青团员,现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往来;同年进入厦门市第十三中学当插班生,后就学于集美中学,在集美中学参加了共青团组织。 1930年8月间,他接受了由槟城到缅甸进行建党活动的马共郭荫棠的建议,回到缅甸彬文那市,与该市中兴学校校长胡亚夫(又名胡资周)一起负责组织华、缅青年联合会,作为推动华侨和缅甸人民团结反帝的促进机构。当时世界处于经济大恐慌的年头,缅甸被英政府划为印度自治领的一个省,印度、缅甸各党纷纷亮相,发出各种各样的号召,社会动荡不安。英、缅反动政府为了转移缅甸人民的视线,便在仰光等地先后挑动缅甸群众和旅居缅甸的华侨群众的冲突。消息传到彬文那市,华缅青年联合会立即召开会员大会,动员所有会员到华侨和缅甸群众的家庭进行慰问,宣传华侨、缅甸人民的民族感情、姻亲关系,揭露了英、缅反动政府的罪恶阴谋。并以华缅青年联合会的名义,用中、缅两国文字联署发表宣言,寄往各报社及知名人士,制止了冲突的扩,大缓和了民族矛盾。 1932年春,因华缅青年联合会遭破坏,英、缅政府当局根据印度自治领的紧急治安法令拘捕了郭光灿,并将他驱逐出境。于是,光灿携妻子陈壁(又名赤仔)和儿子从缅甸彬文那市回到厦门,住在厦门市光彩街四楼一个小房间里。不久,他与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负责共青团的工作。 这年6月,郭光灿担任共青团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改用郭灿名字,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闽变”时,他又改名郭独晃,就读于福建省厦门职业学校采矿科,以读书作掩护,在学校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反帝大同盟”,并开展宣传工作,出版《晨光》壁报。 “闽变”后,厦门集美学校学生中的共青团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团厦门市委联系密切。郭光灿负责发送团的宣传品,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集美共青团组织通过林醒民(林敦星,现上海市邮电局离休干部)到共青团厦门市委领取团的读物和宣传品,总是与郭光灿接头。而郭光灿也总是谨慎地安排接送办法,使林醒民安全地把文件送回集美。1934年间,光灿迁到思明监狱左后方山坡上的一间平屋里,与林醒民住在一起,两人以“读书”作掩护,早出晚归进行革命活动。其间,光灿曾以共青团厦门中心市委的名义向团中央写过报告;给共青团安溪中心县委写指示。此外,还以丁英的笔名,为团市委刊物《团的武器》撰写大量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号召为参加建设100万红军而奋斗。 1934年7月,郭光灿担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执委、常委,共青团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等职务。同年11月初,厦门中心市委在厦门市郊禾山一酱油作坊里召开革命活动分子大会,与会者约有30人,光灿和醒民都参加了会议。在会上,由厦门中心市委负责人作了纪念“十月革命”动员后,光灿接着代表团市委讲话,表示拥护市委号召,要组织共青团和群众参加纪念活动。随即,在厦门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飞行集会”。不幸,因厦门中心市委组织部长被捕叛变,厦门党组织遂遭破坏,光灿也因此暴露色彩。为隐蔽起见,党组织派他以特派员的身份到安溪、南安、永春苏区巡视指导工作。在那里,他累遭危险,但终化险为夷。一次他从安溪的魁斗到南安巡视,路经一个山头时已黄昏,埋伏着的匪特见他单身一人,横出拦路,并喊“缴枪”。光灿见势不妙,机警敏捷地对准前面匪特当头就是一枪,迅即闯入密林安然脱险。1934年11月23日,厦门中心市委进行改组,郭光灿被选为中心市委执委。市委决定他从安永德巡视回来后继续留在厦门工作。 1935年秋,国民党第九师进驻泉州,派二十六旅谢辅三部进至诗山,采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策略,加紧对苏区进行疯狂的“清剿”。在斗争十分尖锐,形势十分严峻的时刻,光灿以厦门中心市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安溪,召开安溪中心县委扩大会议。在光灿的主持下,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研究和制定了对敌斗争新策略,并对消极动摇的干部进行教育与帮助,提出了“巩固组织,开辟新区”的新战略方针,改组安溪中心县委,由光灿任中心县委书记。8月后,光灿返回厦门汇报工作,由翁成金接任中心县委书记。 光灿返厦门后的一天,在街上与叛徒易培祥相遇,冷不防被对方拦腰抱住。这时,他镇静自若,朝叛徒的眼睛狠击一拳,然后左右开弓,拳打脚踢,把易打倒在地,在嘈杂的人群围上来之际,他乘机挤进人群,摆脱了叛徒的魔掌。 光灿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个人的一切。他一家3口,经济十分拮据,远在南洋的双亲又无法接济,家庭生活难乎为继。也就在这时期,党组织和游击队处境极端困难。为了革命的利益,他变卖了妻子珍藏的嫁妆—黄金首饰,将全部所得交给安南永党组织,并说服妻子陈璧携带幼子往缅甸父母身边生活。妻子怎能离开患难的丈夫?但她理解他的事业和心情,含泪离开祖国和亲人,带着幼儿漂泊海外(目前均在仰光市)。 1935年冬,斗争形势十分险恶,光灿在厦门隐蔽待机。他与故友胡资周(厦门《星光日报》社社长)协商后,即到《星光日报》社星星副刊当校对,利用这个公开职业作掩护,继续做革命工作。他写得一手好文章,经常给副刊撰文,与国民党的统治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此,国民党当局勒令星星副刊改组。为适应当时斗争的需要,他这时化名鲁默,于1936年春,与郑书祥、克里(即曾逸梅)等一起成立“实艺研究社”,利用这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团体,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其间,由光灿和尹林平首倡,曾逸梅出面活动,把向《星星》、《实艺》投稿的进步青年组织起来,组成“青年读书会”、“诗歌学习会”,并以这些“读书会”、“学习会”名义,经常召集各种座谈会。光灿、肖林还是主持时事座谈会的中心人物。此外,他和肖林还与漳州、泉州两地文艺界朋友筹建“闽南文艺协会”。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中共厦门工委研究决定成立“追悼鲁迅先生筹备会”,成员有尹林平、肖林、光灿、克里等。筹备会先后在《星光日报》社和升平路永记钱庄二楼开过几次会,确定首要任务是发动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介绍鲁迅的作品和他战斗的一生。筹备会的决定,得到文化界进步人士的热情支持和拥护。自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各报副刊相继组织纪念鲁迅专版,发表纪念诗词、文章。光灿和郑书祥、克里、胡一川等人主办的“实艺研究社”,在10月28日《星光日报》上编发了追悼鲁迅先生特辑。 光灿因长期进行地下革命斗争,生活艰苦,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于1937年4月突发重病。虽经医院抢救治疗,但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遂与世长辞。 光灿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他历尽艰辛,出生入死,英勇奋斗,为发展、壮大和巩固党的组织,为开辟游击区作出重要的贡献。他不愧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德,将永远鼓舞着人们前进。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