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师柴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2588
人物姓名: 林师柴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11/001
起始页: 0098.pdf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06年
卒年: 1935年10月5日
籍贯: 安溪县龙门大溪乾边
亲属: 林溪水;白要(卜)

传略

“荆棘塞满了旅途;黑暗占领了长空;许多人在流泪、啜泣。惨呼、悲号,—转徙在狂风暴雨之中。努力吧!振起精神,牺牲心力,去救那人群。从这年这月这日起。前进!奋勇!” 这是安南同边区革命先驱林师柴烈士生前亲笔写下的壮丽诗篇,表达了他同反动派进行不妥协斗争的决心,道出了彻底革命的心声。 林师柴,1906年出生于安溪县龙门大溪乾边农民家庭。其父林溪水是一个油漆工,母白要(卜)是个贤慧的家庭妇女。林家数代都是油漆工,手艺精,加上勤劳节俭,稍有积攒,置有田地10多亩,此外,还有海外亲人接济,算是村中富有人家。林师柴性格豪爽、刚毅,为人诚实,富有自我牺牲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他在学期间,每见同学家境贫困,皆慷慨解囊,毫不吝惜。参加革命后,毅然变卖田地,充作革命活动经费。他8岁进龙文小学读书。1925年秋,进入集美师范学校第21组。当时集美学校已建立共产党组织,许多学生思想倾向革命。师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组织活动,与同组同学、该校学生会主席李纯青(解放后曾任中央台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意气相投,曾一起公开与反动校长作斗争。1928年冬,李纯青转上海就读后,师柴仍与他通信,每当寒暑假见面时,往往是彻夜长谈,纵论时政,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探求真理和革命之路,互相勉励,共同前进。 1929年7月,林师柴毕业于集美师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民党当局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林师柴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在厦门赋了本文开头援引的那首诗篇,喊出了拯救民族于危亡的吼声。他曾到南安县高山小学任校长,既努力办学,又秘密组织当地农民,向他们宣传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 1934年春,林师柴与李纯青、陈择民应聘前往安溪长坑崇德学校任教。长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山多林密,有利秘密活动。虽然这里反动势力强大,民军横行,土匪肆虐;但是当地民众由于深受其害,生活困苦,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因此,他们决定在长坑开辟革命根据地。他们以教师公开身份,进行秘密活动,计划利用当地民军的内部矛盾,策动吴某率部起义。林师柴与李纯青冒风险,多次秘密找吴进行说服动员工作,要他深明大义,举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军阀的旗帜,参加人民革命。正当吴心有所动之时,忽然平地起波澜,当地民军爆发混战,枪声四起,人心惶惶,学生无法上课。李纯青只好返回厦门找党组织,林师柴回家乡龙门。 这年8月,经原任龙文小学校长林成竹(地方人士)向国民党安溪县教育局推荐,林师柴取代其校长职务。之后,师柴以校长身份为掩护,很快地团结了陈琼瑶、林庆睦、易光英等进步教师,并培养高年级进步学生白凤毛、许瑞图、白志勇、白宗兰、林水芸、白佑启、林和銮等作为骨干,迅速在龙门石路头、埔顶、大溪边、圩头、庵内办起夜校。他们教农民识字,向农民讲授时事,教唱时代歌曲,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口行径,号召群众组织起来,打倒国民党和豪绅地主。同时,他还通过陈琼瑶等联络龙门地区各校教师白廉(白春晖)、白成章、王安居、白伯宗、白天与等。这些人都有一颗爱国爱乡之心,大都怀有报国济世之志。至此,群众已经发动起来,创立革命根据地时机已经成熟。 同年11月,林师柴到厦门找中共党员、民族武装自卫会闽南分会组织部长李纯青,向他报告了龙门农民已经发动起来和准备开展游击活动的打算。李及时把情况向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作了汇报,中心市委认为安南同边区是厦门市通往安南永红色区域的走廊,创建龙门革命根据地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肯定林师柴政治上可靠,工作卓有成效,由中心市委书记以及李纯青介绍,吸收林师柴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之,中心市委领导人与李纯青、林师柴等一起在鼓浪屿研究,决定龙门游击区的发展路线。嗣后,厦门中心市委指示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派干部易培祥、林德玖帮助开展安南同边区的工作。从此,在厦门中心市委和安溪中心县委领导下,林师柴积极开展这一地区的革命工作。为壮大革命力量,他不怕风险,日夜奔忙,进行秘密活动。他在校内吸收了陈琼瑶、林庆睦等人入党;在校外通过自己和同志的努力工作,发展王安居、白廉、白成章等入党。1935年1月,成立中共安同南边区临时特委(隶属于厦门中心市委)及龙门党支部,林师柴任特委宣委兼龙门支部书记。随后,党组织又到各重点村落,陆续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在各村落办起夜校,以入校的农民为基础,组织农会、妇女会、赤卫队、互济会、儿童团。一时间,歌声、读书声、抗日救国的呼声,打倒地主豪绅的口号声响彻整个安南同边区,鼓舞着穷苦民众的斗志,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对此,地主豪绅如坐针毡,惶恐不安。 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反动派加紧对闽南红色区域的疯狂“围剿”。1935年春,为对付敌人的“围剿”,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根据厦门中心市委关于撤销安同南边区临时特委的指示。决定加强安南同边区工作,扩大安南同游击区,把中共龙门支部升格为中共安南同特别支部。并派刘由协助林师柴组建游击队,全面开展反“围剿”斗争。这年3月,在坑内召开安南同边区党员干部会议,易培祥代表厦门中心市委宣布林师柴任特支书记.3~5月间,在特支领导下,全区多次展开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攻势,把绣有镰刀铁锤的红旗插上翔云高院尖和寨山尾。这期间,南起同安梧峰、半岭,北至官桥、五里埔,东起南安翔云,西至赤岭大路街,到处都贴上“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消灭封建制度”、“妇女要翻身解放”等标语。同时,在较有政治基础的地方,开展抗捐、抗税、抗粮、抗租、抗债斗争。与此同时,坑内赤卫队员镇压了反动粮胥白忠和白奎声,五里埔、红塘内、坑内的赤卫队相互配合,先后烧毁三角坑、乌冬格的公路桥梁,砍断电杆,破坏敌人交通和通讯设施。边区人民斗志昂扬,敌人惊恐万状。林师柴等特支领导人抓住时机,在坑内大溪埔召开农民代表大会,建立安南同边区农会组织,选举林文斧为边区农会主席。 林师柴等特支领导人充分认识到,要同敌人斗争,并取得胜利,不建立自己武装不行。于是,建立了一支由10多人组成的游击队,并策动4名敌军投诚起义。后在红二支队第三大队长刘由帮助下,将这支队伍扩建为“中国抗日义勇军西南军区闽南第二支队第五大队”。为了清除革命阻力,他们先后打击和镇压了地痞流氓、地主豪绅白飞、白洪玉、白什婶、林培基、陈柳等人。由于边区一系列革命斗争的胜利,反动派调兵遣将,进一步加紧了对安南同的军事“围剿”。 1935年夏,安溪中心县委为了巩固安南同游击区,派二支队政委彭德清率一个分队往龙门,会同特支书记林师柴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7月间,林师柴在坑内召开特支紧急会议,贯彻中心县委“七·七”会议精神,特支委员作了分工,深入重点村落,继续发展党员,巩固党团组织,壮大农会,建立抗租委员会,开展夏季抗租斗争。在彭德清政委领导下,安南同特支运用各种斗争策略,同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游击队先后同敌人展开数十次的殊死战斗,缴获敌人大批武器,并镇压了一批反动分子,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9月上旬,敌调二十六旅五十一团陈竞部两个营兵力进驻龙门,并设临时旅部和“自新事务所”,对安南同边区实行全面“围剿”。林师柴不愧是党和人民的儿男,时刻把自己的命运同党和群众连在一起,坚持领导边区人民同敌人作不懈的斗争。他既是个优秀政治领导者,又是个机智勇敢的军事指挥员。9月中旬的一天,敌探知安南同特支主要领导人在坑内活动,即3路包围坑内。林师柴等在这紧急的关头,沉着应战,选择敌围薄弱环节,杀出重围,无一伤亡。敌人屡次失败,恼羞成怒,纠集林敬芳民团,实行逐乡“清剿”。由于敌强我弱,众寡悬殊,游击队被冲散,边区一些领导人相继被捕。 9月下旬,安南同边区处在白色恐怖之下,敌人到处搜捕林师柴。师柴隐蔽在山洞里。民团长林敬芳组织匪兵四出搜山,并悬赏500元大洋缉拿林师柴,但都未能得逞。狡猾的敌人对林师柴胞兄林丁已施加压力,说什么只要师柴出来自新,将不咎既往,让其出洋,否则,将焚毁林家房屋,以此要挟林丁已出面邀请林师柴到林成竹家中谈判。为了不连累亲人,况且林成竹“将以身家性命保他无事”,同时想借机摸清敌人的一些情况,林师柴答应了胞兄的要求。结果不幸误中诡计,为敌人所欺骗,酿成奇冤,遗恨无限。10月2日午夜,他横下一条心,作了牺牲的准备,决定与林敬芳会面。他身佩手枪,小腿裤管内也暗藏一支手枪,以备事变时与敌同归于尽,只身进入林成竹家中。讵料,林敬芳背信弃义,露出了凶残面目,在屋内外布下埋伏,要师柴交出组织名单和所有武器,并立具自新声明书。林师柴在敌人面前,威武不屈。林敬芳气急败坏,暗出号令,夜幕中冲出几个匪兵。林师柴正欲奋起搏斗,即被匪兵夺下手枪,当场被捕。次日凌晨,被送往龙门国民党二十六旅临时旅部关押。 1935年10月5日,敌人把林师柴等押赴龙门圩尾埔刑场。面对荷枪实弹、张牙舞爪的刽子手,他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从容就义。年仅28岁的林师柴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 林师柴壮烈牺牲虽然至今已50多个年头了,但是,在安南同人民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他的光辉战斗事迹,人民永远缅怀这位壮志未已的英豪: 当年浩气贯长虹,浴血边区百战功。壮志未酬身殉难,名垂青史仰高风。 烈士生前好友和入党介绍人李纯青现年逾八旬,获悉为师柴立传,感叹之余,于1988年11月29日在北京赋《悼林师柴烈士》诗一首: 死生本是寻常事,夫识奸谋恨无穷。欣看红旗出大地,莫忘鲜血祭东风。 林师柴的可贵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安南同边区儿女前仆后继,开创新的未来。

知识出处

泉州英烈

《泉州英烈》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本书收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46位烈士的传略。这里的每一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烈士的生平事迹都是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