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0367
人物姓名: 李光弼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388.pdf
出生年: 代宗广德三年(764)
籍贯: 营州柳城(今辽宁辽阳)
亲属: 李楷洛;李光进;李汇

传略

李光弼的祖先是契丹酋长,营州柳城(今辽宁辽阳)人。其父楷洛,以骁勇果敢闻名,开元年间官至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 赐姓李氏。李光弼岀身在习武世家之中,善骑射,却爱读《汉书》,讲究节行,并有谋略。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时,李光弼任河东节度使,率步骑万人,弩手三千出井陉关,收复常山及所属七县,接着与郭子仪会兵一处,骑十余万,在九门城(今河北藁城西北)及常山郡东的嘉山先后大败史思明。安史叛军的老巢在范阳,而这时叛军的主力在洛阳。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占据了洛阳到范阳之间的部分,使叛军前后方失去了联系,洛阳叛军北退无路,西进有哥舒翰大军守潼关,也无胜券,叛军人怀恐惧,形势对大唐极有利。潼关守将哥舒翰,决定利用潼关天险,守险御敌,叛军屯兵陕州,徘徊半年,只能望关兴叹,无法进取。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让哥舒翰坚守潼关,然后用河朔之兵攻范阳,将叛军家属活捉,乱其军心,从而一举击溃叛军。但玄宗却听信杨国忠馋言,认为哥舒翰按兵不动,坐失良机,不断逼哥舒翰出关与叛军作战,哥舒翰被迫带病岀战,结果大败,潼关失守。接着两京(洛阳、长安)又失守,唐玄宗逃到蜀郡。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下诏书令天下勤王,李光弼被授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光弼得诏书,带兵五千赴太原,整肃军政不修的太原守军。时河朔精兵皆在朔方,太原守军不足万人,兵寡势弱,史思明亲率十万大军攻太原,李光弼亲率将士百姓在城外掘濠作堑数十万条,又暗掘地道,夜间突袭,重创叛军,月余,斩叛军七万多, 史思明只好退兵。皇帝下诏书表彰说:李光弼“全德挺生,英才间出,干城御侮,坐甲安边。可守司空、兼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晋封魏国公,食实封八百户。”肃宗乾元元年(758),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客使,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共60万人进讨邺城的安庆绪,但九节度使无统帅,鱼朝恩乱指挥,不听将领建议,九节度使竟被叛军打败。诸将败退,沿途剽掠,唯李光弼所部纪律严整,并在洛阳附近的中潬城大破叛军,以功晋封临淮郡王。这时观军容使鱼朝恩在皇上面前屡言应速灭叛贼,朝廷令李光弼速收洛阳,李光弼多次上表:“贼锋尚锐,请候时而动,不可轻进。”在皇帝再三催促下,两军在邙山列阵,结果李光弼大败,军资器械皆被叛军抢去, 李光弼退兵山西闻喜县。后浙东袁晁发动了农民起义,李光弼受命征讨,平定了义军,又进攻徐州,赶走史朝义。代宗即位,晋封临淮王,赐铁券,画像于凌烟阁。 邙山之败后,李光弼惧鱼朝恩加害,不再入朝,也对国事忧愤,从而成疾,于代宗广德三年(764)在徐州病死,时年57岁。皇帝下令辍朝三日,以致哀悼。李光弼病重时,将吏问以后事,他说:“吾久在军中,不得奉养老母,既为不孝之子,又何言哉!”于是将多年来所赐绢布各3000匹、钱3000贯全部分给将士。 李光弼善带兵,又识才,其部下李怀光、李抱玉等17人皆唐中朝名将,新旧《唐书》单列传者10人,列附传者7人。 李光弼之弟李光进字太应,代宗时任检校太子太保,封凉国公。自肃宗即位以来,即与李辅国掌禁兵,为皇帝心腹,代宗永泰年间(765—766)封武威郡王。李光弼、李光进兄弟二人共为一品,其母荣耀,封韩国太夫人,时以为荣。 李光弼子李汇,有志操,廉介自持,官至泾原节度使。 根据《李氏族谱》记载,李光弼后人先定居金陵,后又从金陵分房迁徙到福建、广东、四川诸省,因此李光弼后人分布南方诸省。(《新唐书》卷136《李光弼传》、《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