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迁哲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0360
人物姓名: 李迁哲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377.pdf
亲属: 李袭志;李敬猷;李袭誉;李怀俨

传略

在隋唐统一战争中,陇西李氏的一支仍在其家乡甘、陕、川边境战斗着,这就是李迁哲家族。 《旧唐书》卷59说李袭志字重光,本来是陇西狄道人,他的五世祖李景因避难逃到安康(陕西安康),所以李袭志又自称是金州安康人。又说李袭志是北周信州总管安康郡公李迁哲的孙子。《北史》卷66说李迁哲一家世为山南豪族。李迁哲的父亲在南朝萧梁政权中做过州刺史、散骑常侍之类的官,并封沌阳侯。李迁哲初也在萧梁政权中为官,后降北周,官至信州总管,封安康公。其子李敬猷在隋也官至台州刺史,封安康郡公,其孙李袭志、李袭誉在唐朝为官也有名气,其重孙李怀俨官至礼部侍郎。 该家族之所以为山南豪姓,盖有三大保家之长。 其一,有识度,投英主,光大家族。 李迁哲孙子李袭志的年青时代正碰上隋末大乱,李袭志的家乡安康一带盗贼丛生,为了保家乡保宗族,李袭志变卖家产招募兵勇3000多人守卫安康城,萧铣等人率众来攻,李袭志坚守二年。在此期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国家无主,许多人说: “你们家是山南一带望族,爱抚百姓,与蛮夷一直结好,您虽是隋臣,实际上已是我们的君主了,现在皇帝已死,四海沸腾,王号又不是一个人所独有,希望您向南经营,割据称王。”李袭志却说: “我家五代忠贞,今江都虽陷贼人手中,但大隋江山尚在,应与大家努力保中原,不做不义之举。”但是由于李袭志势单力薄,固守安康城二年,即被萧铣攻破,成为后梁的工部尚书。高祖初年,高祖派其儿子李玄嗣带书信去劝降李袭志,李袭志感到偏安一隅的后梁小朝廷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与郡守李光度共同降唐,被皇帝列为皇室族籍。 李袭誉自幼就有见识,隋朝末年在大将阴世师手下为下级官吏,隋炀帝去江都寻欢作乐,让阴世师辅佐代王杨侑留守京城长安。当时,全国各地起义已经轰轰烈烈,长安一带也有多股农民起义军,盗贼趁机祸乱百姓,李袭誉认为要安定百姓,就应采取两手政策,一方面,对贫民开仓赈济,使其保证有基本的生活条件,不与盗贼为伍;另一方面加强军队建设,对祸乱百姓的盗贼坚决镇压,对在镇压盗贼中有功的士兵要重赏。当时永丰仓靠近长安,李袭誉建议阴世师进据永丰仓,开仓赈民和犒赏有功之臣。然而阴世师不采用李袭誉的意见,于是李袭誉要求外出招兵买马,扩大军队,阴世师同意后,李袭誉竖旗招兵,在汉中招兵时,长安陷落,高祖李渊召其为官,李袭誉欣然接爱。 乱世出英雄,但英雄有多种类型。有杀富济贫的草莽英雄,有占山为王或割据一隅的霸主英雄,唯独有雄才大略的一统天下的英雄才是一代英雄之主。人处乱世,要想展其才,就须投英主,有见识者投英主,见识不足者投霸主,少见识者投草头王。投英主者立国后封王封侯,光宗耀祖,李迁哲、李袭志、李袭誉祖孙三人先后投奔宇文泰与李渊二位英主,故其族光大一时。 其二,善御群下有谋略。 李迁哲青年时在家就训练家兵,“抚驭群下甚得其情”,在战争中遇有困难,总是与战士同甘共苦。在信州镇守白帝城时,军粮匮乏,而信州又无仓储,于是他让士兵到山野中拔葛根,将葛根与谷米磨细,与士兵一同食用。 李袭志归唐后为地方大吏.在桂州任总管,都督一方,但不烦苛百姓。《北史》载,“袭志前后凡任桂州二十八载,政尚清简, 岭外安之”。李袭誉在大唐一统后,历任光禄卿、蒲州刺史,转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为江南道巡察大使。忠于职守,对不法行为,多所揭发上报。扬州这个地方的风俗是好商贾,对农业不重视,李袭誉却重视农业,引水修塘,灌溉田地800多顷,老百姓受益者甚多。 其三,弃奢崇俭,轻武重文,传家之宝。 李迁哲虽有功于北周与隋,却生活奢侈,妻妾百余人,子女 69人,沿汉水百余里,皆有其宅第,子女们引酒作乐,虽相安无事,但成才者少,只有第六子李敬猷尚有志为官,至其子李袭誉接受其祖父教训,鄙视钱财重文才。李袭誉仅是地方大吏,俸禄不厚,其支岀主要是两项,一是周济本宗族的人,二是买书写书。从扬州离任时,其经史书籍装了好几车才运走,一生撰书数万言,其中《五经妙言》40卷、《江东记》30卷、《忠孝图》20卷。他常对子女们说:“我们家有皇帝赐给的田地十顷、桑树千棵,耕织可以丰衣足食,我一生所积累的书和所写的书足够子孙阅读,读之可以做官,等死之后,大家要在耕、织、读三项上下功夫。”他的儿子李怀俨谨记父亲教导,以文才著名,卒于吏部侍郎。耕可足食, 织可丰衣,只要有田地,耕织可以作为读的基础,但仅耕织不读书,则为草芥一民,耕、织、读结合则是保家旺族之道。(《周书》卷 44《李迁哲传》、《北史》卷66《李迁哲传》、《新唐书》卷91《李袭志传》、《旧唐书》卷59《李袭志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