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0354
人物姓名: 李峤
人物异名: 字:巨山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04/001
起始页: 0374.pdf
亲属: 李畅

传略

李峤字巨山,早孤,事母孝。爱学,15岁通《五经》,20岁中进士,不久,又举制策甲科,年青时与撰写讨武则天檄文的骆宾王齐名,中年后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年为文章宿老,为学者所效法。 李峤任监察御史时,来俊臣诬陷狄仁杰等,李峤正直判案, 诉狄仁杰之冤,因忤武后旨,出为润州司马。不久召回任中书舍人,渐升为宰相,任相职,谏加强监察、阻止武后巨资建大像。玄宗即位,贬为庐州别驾,卒年70岁。其子李畅官至虔州刺史。(《新唐书》卷123《李堺传》、《旧唐书》卷94《李堺传》、《新唐书》 卷152《李绛传》、《旧唐书》卷164《李绛传》〉

知识出处

历代李氏望族

《历代李氏望族》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家族史、家族文化及其酿造的家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并非所有的家族都能雇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家族印记。大浪淘沙,风云流散,只有那些人才相继,名流辈出,从而对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过较长影响的家族,才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较为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如至少在历代正史、稗史、州县方志、谱牒文集中存留着较多的可供研究的资料)。这样的家族,就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一门望族史或变幻着历史风云,或凝结着人世沧桑,或负载着文化的传继,其丰厚底蕴,决定了其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学术界以往对名门望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的宏观分析上,和对该时期个别门阀望族的“个案研究”上。而对其他时期的名门望族,尤其是门阀制度崩溃之后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望族研究,除30年代潘光旦先生的《明清时期的嘉兴望族》和近年来少数几篇论文外,总体上还较为薄弱。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