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住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0222
人物姓名: 黄奕住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283.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868年
卒年: 1945年
籍贯: 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
非亲属: 戴燕新

传略

黄奕住于1868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金淘乡,祖先世代务农。少时家贫辍学,除帮助父亲种田之外,还学习了剃头手艺,曾到邻近的安溪县当学徒,挣钱辅助家用。 1888年,黄奕住随乡人到南洋谋生,初到新加坡,继而去印尼棉兰,后在爪哇三宝垄定居。白天,他在路边为人剃头,夜间则寄宿在海边妈祖庙里,人们称他“剃头住”。他为谋生而学习土著语言,了解当地民情风俗。 稍有点积蓄,黄奕住便放弃剃头业,在华侨魏嘉寿帮助下,改做肩挑小贩,贩卖杂货,收购土产。因他讲究商业信用,眼务态度又好,当地居民很爱和他做生意。不久,他用积蓄的本钱,摆摊设点作小商。黄奕住很勤劳,起早摸黑,经营也有方。为了及时收购各地的蔗糖等土产,他驾着马车走村串社,与当地居民作交易,生意一天天发达起来,从小贩到开设商店。与当地华裔女子蔡缰结婚后,经商更为发奋。夫妻俩经常劳作到午夜才就寝。每天清晨,他就匆匆赶到货仓门口等候,一开门,便抢先选购当地土产,如马铃薯、胡椒、葱、蒜,将货迅速运回店里,挑选整理,赶应当日上市。 到了 1907年,他已是拥有几十万资本的华侨糖业商入了。于是在三宝垄设立“日兴行”,经营土产品,由零售商转为批发商,雇佣大批人手。1914年,又将生意扩大到印尼的泗水、雅加达、巨港、棉兰和新加坡等重要口岸,设立“日兴行”分行,资本已达300万至500万荷兰盾,颇有名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黄奕住经商的鼎盛时期。他运用雄厚的资本,收购大批量的蔗糖等货物。到了大战结束后,糖价暴涨,大获其利,利润达千万以上。黄奕住专营糖业历30年,终于从剃头匠发迹成为赫赫有名的华侨富商。 1919年4月5日,黄奕住将30多年所积蓄的巨资2000多万美元汇回祖国,回国定居鼓浪屿,并在厦门创立日兴银号。 20年代的厦门,市政建设陈旧、落后,环境污浊。当时适逢厦门进行市政改革,拆城墙、筑马路,华侨大量投资,黄奕住也颇有建树,他除了创办或组织股份公司外,还开办厦门自来水公司和电话公司。 厦门四面环海,在没有自来水之前,大多数居民靠井水与“船仔水”饮用,十分不便,亦不卫生。自来水公司于1920年筹办,于1920年竣工,开始向市区居民供水。 厦门电话公司是林尔嘉于1907年创办的。开办时只有4万元资本,黄奕住于1921年接办后,资本增加到30万元。规模扩大。 1923年又买下了日本人在鼓浪屿设立的北川电话公司,合二为一,经过一番整顿,重金聘请技术人员和培训接线人员,通话线路大为增加。到了 1925年,市内电话畅通,还能和郊区及闽南大小城镇通话。 黄奕住还十分重视厦门的市政建设。他开设的黄聚德堂房地产公司,是当时厦门较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在鼓浪屿和厦门投资200多万元,建筑和购买160多幢房屋,并投资建设海滨堤岸。 鼓浪屿有一条街的名字叫日兴街,就是黄奕住建的。 黄奕住还将大量资本转向上海投资,创办中南银行和日兴行,成为华侨在上海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实业家。 黄奕住认为“上海为五口通商之一,外商齐聚,皆行使其国币”,为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于1921年“与商界名流组织中南银行",资本750万银元,其中黄奕住的资本占75%。中南银行特准和当时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一样,可以发行钞票。为保障发行信用,该行邀集当时的盐业、金城、大陆三银行,建立“四行准备库”,厚聚四行的资金进行发行和储蓄业务的联营。该行还陆续在厦门、天津、香港、南京、杭州、苏州、汉口,北京等地设立分支行,可以说是国内华侨金融业之首。 中南银行建立后,他又运用其雄厚的资本,先后向国内一些民用企业投资,其中较重要的企业有;上海新裕纺织公司、上海德丰毛纺织公司、上海诚孚工厂、天津北洋纺织公司、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广州矿务公司等等。 黄奕住还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日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贸易额很大,比如进口的糖占当时全国进口量的70%。以后,又在汉口设日兴行,经营大豆出口业务,每年销售量达数千吨。 黄奕住在厦门独资创办的黄日兴钱庄,聘戴燕新为经理。至1934年12月1,日起,突然宣布结束营业,引起厦门各界的惊奇。 据《江声报》报道:从1919年到1934年的16年中,黄日兴钱庄获利100万元。 《江声报》1934年12月2日报道中并谓:“黄奕住早岁经商南洋。在沪、厦各处投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中南银行、厦门自来水公司、厦门电话公司,以及手置业产,全部总共凡达两千万元。”黄奕住“每以少时失学为憾”,因此;在他富有之后,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并热心给予资助。1920年,他在家乡楼下乡设立斗南小学,不收学费,还发给学生学习用品。二三十年间,学校的经费一直是黄奕住独资支持的。1927年,黄奕住为纪念其母亲,在鼓浪屿创办慈勤女子中学。与此同时,新加坡爱同学校,华侨中学、厦门大同中学、英华中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都得到黄奕住的巨资帮助。 此外,他还于1926年捐资16000银元,修缮泉州开元寺等,著名的宋代东西塔中的东塔,塔内有勒石立碑为志;还捐助修建顺济桥等。福建、华北水旱灾害,他也慷慨捐款救灾。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图侵日亟,黄奕住避居上海租界,1945年病逝于沪。临终感叹说:“吾爱国爱乡之心,不后于人,一入国门,而思竭涓埃之报,乃卒未酬之志“,把未尽爱国之心引为终生憾事。 在过去,厦门和闽南一带。曾经流行一句口头禅:“若要富,要学黄奕住。”并在形容大富翁时,也常有这么一句“富甲亲像黄奕住”。可见黄奕住是老少皆知的巨富。 1914年出版的《世界商业名人录》里黄奕住名列其中。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