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炳炎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唯一号: 131030020210000048
人物姓名: 孙炳炎
文件路径: 1310/01/object/PDF/131010020210000002/001
起始页: 0070.pdf
性别:
时代: 近现代
出生年: 1912年
籍贯: 福建省同安县仁德里孙厝村
亲属: 孙清廉;孙聚德
非亲属: 陈嘉庚

传略

孙炳炎,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仁德里孙厝村(现属厦门市集美区),其父孙清廉在村中经营杂货店。 童年的孙炳炎在家乡的乐安小学读书,这所小学是陈嘉庚先生开办的新式学校。1924年3月,南北军阀在同安展开了一场长达7昼夜的大混战,150多个乡村的人民遭到掳掠烧杀,到处土匪横行,宗姓械斗不断。孙清廉感到生计实在难以维持,决定到海外谋生。1925年他带长子河洲抵达新加坡,在表兄店里帮工。不久,孙清廉自己当起小贩。1926年,孙炳炎兄妹4人在母亲的带领下,从厦门乘丰平号轮船,在海上颠簸了 7天,来到新加坡与父亲团聚。孙炳炎的大哥已到陈嘉庚的一间工厂当书记,新到的二哥去杂货店帮工。1927年,由乡亲介绍,孙炳炎到旧跑马埔的一间杂货店当学徒。孙清廉一家总算安顿了下来。 孙炳炎的学徒生涯是在马来人聚居的地区开始的。因为在那样的地方学马来话比较容易,一个多月后普通的交谈他已可应付。 学徒工作十分艰苦,清晨6点起床打扫店铺,开店门,做买卖,干杂活,送货上门,有时甚至要扛100多斤重的袋装米送到顾客家。 直到晚上七八点钟后关铺才吃晚饭,晚饭后还得粘贴盛东西的纸袋,11点钟方能上床睡觉。工资每天6分钱。孙炳炎这样操劳一个多月下来,渐渐消瘦了。如此繁重的工作不是一个15岁的童工所能承受的,父母岂能忍心?便劝他辞去了杂货店的差使。他领到50多天的工资3元钱。随后孙炳炎到一家同乡开的小酒店当店员,工作轻松得多,月薪有十三四元,使他能够有条件买些书籍来学习文化知识。一年多后,孙炳炎转到经营汽车零件的联友公司当书记,月薪增加到20多元,并开始学做账和生意经。以后联友公司收盘,他就到文流公司做事。这段时间,他除了上夜校补习英文外,还大量阅读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每天读书到深夜一两点,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些杂文和小品文,有的刊登在《新国民日报》上。在文流公司工作4年多后,孙炳炎应创办南发黄梨厂的几个朋友的邀请,到位于克兰芝的该厂当书记。但他在南发黄梨厂只待了9个月,因为这期间工作太繁重,他得了两次重病,几乎死去,健康状况很坏,只得辞职回家。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性的经济不景气如旋风席卷全球,东南亚华人经济也受到猛烈冲击。陈嘉庚的企业因而江河日下,最后受到外国银行胁迫而收盘。孙炳炎从南发回家时,他的大哥已离开陈嘉庚的工厂,自营木材生意,便邀孙炳炎合作。孙炳炎以几年的储蓄2000元入伙,兄弟在芽笼开了木材公司,取名 “森林公司”,1932年正式开业。 当时的孙炳炎,已初步掌握马来语和英语的基础,对于当地社会商情也逐渐熟悉,并具备了一定的商业经营知识。森林公司开始营业时只算是一家小坊廊,兄弟俩从小资本做起,同心协力, 公司渐渐走上轨道,后来二哥也辞去杂货店工作加入森林公司。 创业时期的森林公司只有两三个雇员,孙炳炎既是老板,同时又兼做书记、收货和收账工作。初期的工作非常辛苦,加之一般商家不熟悉森林公司背景,都要现款交易,使森林公司资金的周转十分困难,但因他们讲究信誉,经营得法,局面渐渐打开。许多火锯厂、建材五金商行和洋行,都给森林公司账期,森林公司站稳了脚,并逐步扩大营业范围,经营以水泥为主的建筑材料。由于业务逐渐扩大,兄弟商量分开各自独立经营,大哥开设森业公司,二哥开办森安公司,孙炳炎则保留了森林公司,将股份退还给兄长,自己独资经营森林公司。随着30年代中后期经济复苏的到来,森林公司业务大有进步,到了日军南侵前夕,孙炳炎的森林公司已成为越南红龙牌水泥分代理商,经营水泥销售有一定规模,每次运到新加坡都有几万包,到货的时候,在克罗福路新加坡河边总有几十艘为森林公司运货的驳船停在那里,仅10年左右时间,森林公司发展成为20多名职员,资本数十万元的初具规模的企业。 1941年,日军南侵的速度出于孙炳炎的意料之外,12月8曰新加坡被日机轰炸的时候,孙炳炎正在吉隆坡。他匆匆赶回新加坡,计划举家迁往笨珍躲避,但孙母年老体弱,担心无法适应那里的气候,于是只得在樟宜菜市住下。这个地方相对来说较为安静,住宅边还有自建的防空壕。但是日军占领后不久,日军宪兵即找上门来搜捕,因为孙炳炎在新加坡参加抗日爱国宣传活动,他事先得知日寇来捕的消息,与万礼区筹赈分会主席陈锦章逃到杨厝港,躲在一印度人家中。当日军大批捕杀、活埋无辜侨胞时,孙炳炎在芽笼和樟宜两区之间来回躲避,四处藏匿。后来得到一位叫李炎坤的台湾人帮忙,用金钱买通宪兵部的人,总算破财消灾。 恰巧那时有个名叫“华侨协会”的机构,组织人们到兴楼垦荒,孙炳炎趁机参加星荒,一直到日寇投降。 新加坡光复后,百废待兴,孙炳炎在芽笼原址重操旧业,先恢复了建材生意。他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战后重建的热潮中,扩大木材、水泥、钢铁、大五金等各种建筑材料的经营。由于森林公司在战前已有良好信誉,再加上各承包商的密切合作,发展顺利,由坊廊进而成为电锯厂。1950年,孙炳炎将森林公司18%的股份免息卖给本公司职员,改为森林(私人)有限公司,他认为, 改革家庭式的营业方式,使追随自己多年的许多职员也成为公司股东,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对公司的发展更为有利。 新加坡原是英国的殖民地,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业机构都普遍使用英文。孙炳炎意识到自己受教育不多,他聘请一位英文教员, 每天跟着读书,经过几年的艰苦学习,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谈生意、 处理报告和文件以及查阅英文账目和合同。 1952年孙炳炎利用环游世界之机为森林公司签了许多货品的总代理权协议。1959年正式在吉隆坡注册成立森林(马来亚)有限公司。接着又先后在关东、怡保、马六甲、峇株巴辖设立分行, 其主要业务活动可分为销售以建材为主的代理商品,包括化工原料、电器机械、家具和纸张。增设装修工程、代理地砖墙砖,并有专门人才为顾客设计装潢。由于香港在东南亚各国沟通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1960年8月1日,经过孙炳炎一番周详策划的森林(香港)有限公司成立。1961年与吴水阁集团共同创建大众钢铁有限公司,孙炳炎被选为第一届董事主席。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1963 年9月马来西亚联邦成立,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1967年,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菲律宾组成东南亚国家联盟,使五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协作得到了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孙炳炎以新加坡公民的强烈意识,建设新兴共和国的精神,领导森林公司各企业,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经过半个世纪辛勤耕耘,小坊廊的森林公司已由独株嫩苗分蘖发棵长成大森林。至1986年,森林集团的附属公司共达19家, 孙炳炎是这19家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森林集团主要附属公司及行业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例如森林金融有限公司,那是森林集团的一个公众股份子公司, 1966年正式开业,初创时缴足资本只有300万元,职员8人。到 1983年增至3000万元,拥有职员100 人。 其他一些企业也是类似的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企业由兴盛到衰退,再转入兴盛,再面临各种不同局面,其中孙炳炎作为精明的企业家,对把握企业航程,起了很大作用。 总之,孙炳炎的事业在五六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进入 7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衰滞的影响,森林企业集团曾于1974 年至1977年度出现巨额亏损,1974年赤字达140多万元,1975年继续亏损;1976年营业活动仍欠理想,亏损额为167. 8万元,1977 年又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年头,董事会主席孙炳炎代表董事会遗憾地宣告无股息分红,因为亏损赤字为272. 6万元,孙炳炎说:“过去数年本集团所经历的挫折,董事会不仅未尝忽视,而且一直不遗余力地扭局势”,1978年开始好转,盈利15万元。 此后,在孙炳炎的拼搏下,企业进入长时间的兴盛。1987年营业额达到16500万元,总资产逾46000万元。 孙炳炎作为森林企业的创办人,最大股东和董事会主席,他对公司董事及全体员工的要求是:努力培养文、武、勇、仁、信五种美德。他身体力行,为“森林”的成功兢兢业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他谦逊好学,襟怀广博,知人善任,精明过人,在激烈的商战中成为少数成功者之一。虽然他仍然体魄健壮,头脑灵活, 看上去还年轻,但岁月毕竟悄悄地把他带到了 “古稀”之年。他该让年轻人接班了 。经过几年的考察、培养和职责的逐步转移,他放心地退休了。1988年元旦,森林集团董事会在举行新年舞宴时宣布:孙炳炎光荣退休,同时宣布委任孙炳炎第四子孙聚德即日起接任森林集团企业有限公司童事会主席之职。孙聚德当时37 岁,曾留学美国,获结构工程学士学位,1977年起在该公司服务, 1985年擢升为集团的董事经理。 孙聚德接替父亲担任森林集团的领导,并不是父子之间的权位世袭。谈到如何挑选接班人时,孙炳炎强调,森林集团虽然由孙氏家族成员领导,但在物色接班人时却注意到:一、能够对公司效忠;二、富有才学、毅力和责任感;三、精明干练,有领导能力;四、专业人才。 与著名华人企业家形象同时并立的,孙炳炎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华人社区领袖,他以饱满的热情致力社会公益事业, 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新加坡华人社会众望所归的人物。 在新加坡,孙炳炎自1941年开始参与社会活动,曾担任过诸多社团领导工作,为侨社尽心尽力。 1945年,当陈嘉庚担任福建会馆主席的时候,孙炳炎就被选为该会馆委员,继后于60年代被选为建设科主任,为全馆及其所属的南桥、道南、爱同、崇福及光华五校战后重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7年,孙炳炎以其在商界的杰出表现而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跻身全新加坡华侨社会上层,时年仅35岁。 1952年,孙炳炎率新加坡建筑材料访商公会与五金公会,索络公会等联名致函中华总商会及经济司,请求政府放宽入口限制, 并取消5万元以上建筑费先请准的制度,维护华商利益。 1953年2月,孙炳炎带动坊商公会响应中华总商会号召,发动会员捐款,支持陈六使倡办南洋大学并加入南洋大学有限公司作为会员。当年,他又领导该公会联合五金公会、索络公会向政府请求解除砂厘剌统制,获当局批准,合理解决了工商界缴纳所得税问题。 1960年,孙炳炎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1965年至 1968年任会长。 日寇占领马来西亚期间,屠杀了成千上万无辜人民。战后,中华总商会历届董事会都为追讨血债不遗余力。 1965年3月召开董事会议进行讨论,会长孙炳炎提出坚持要日方赔款5000万元,以昭彰正义,以慰藉受难者的家属。 在孙炳炎的大力推动下,1966年1月,中华总商会注册成立新加坡总商会基金,以便更系统化、具体化地推行社会福利活动。 总商会基金每年都发出巨款作为奖学金,以奖励各大专院校在读的优秀学生。此外,为推广华语运动和捐助各慈善团体,总商会基金也拨款资助国家社会发展部推动两项福利计划。 1965年孙炳炎任中华总商会会长后,即担任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募捐及工作委员会主任。1966年11月606位死难者遗骸被安葬在纪念碑基石之下。孙炳炎作为各方代表向死难者献了花圈。1967年2月15日;经过悉心策划、筹款、兴建,一座庄严肃穆、宏伟的纪念碑落成了。李光耀总理主持纪念碑落成典礼。在长达两年的兴建过程中,孙炳炎不辞劳苦,奔走筹措,多次顶着烈日亲临工地督工,为纪念碑的建立呕心沥血。 直到60年代,国际航运机构一直垄断着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货物航运。1967年,孙炳炎采纳了黄祖耀、陈永裕、陈共存等人关于行动起来打破这一垄断局面的建议,提交中华总商会董事会讨论,决定联合工商界团体,包括马来商会、印尼商会和国际商会,共商对策。 1969年,孙炳炎任两届会长期满,功成身退。卸任之时,该会两届董事50多人联合向孙炳炎颁赠一块刻有“领导有方”的牌匾,以表彰他在任期间作出的杰出贡献。其后,他一直担任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 同安会馆在孙炳炎领导下,对于弘扬华族文化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1987年,同安会馆与新加坡新声诗社合办中华诗词研习班,免费指导诗词爱好者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1990年8月,孙炳炎与教育组主任杨松年博士领导同安会馆举办了新加坡宗乡团体中前所未有的首届国际学者“华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扬”学术讨论会。 孙炳炎在新加坡创办“森林”集团企业,苦心经营数十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人所共见的积极作用。同时,他对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的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社会事业也非常热心, 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怡和轩俱乐部是新加坡最负盛名的社团之一,创办至今已近百年,孙炳炎从1966年起担任怡和轩主席。在他的支持下,该组织一直保持着既得会誉,经常对社会公益事业大力赞助,奉行 “集侨贤于一炉,寓娱乐于公益”的宗旨。例如,怡和轩1974年捐献1万元给南洋大学陈六使奖学基金;1977年捐献1万元给丹绒巴葛联络所奖学基金;同年还向大巴窑中华医院基金会捐资1万元;1985年怡和轩俱乐部庆祝90周年纪念时捐献慈款10万元。怡和轩已为当地华人社会的公益事业做了许多贡献。 1970年,新加坡政府为了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吁商家协力创办初级学院,孙炳炎被推选为苜届建院筹委会主席。在他的策划下,筹集了30万资金,完成了该学院的建设工程。 1964年,新加坡国家元首尤索夫向孙炳炎颁发了公共服务星章。社会各界对他秉承先贤服务社会的传统美德,数十年如一日出钱出力坚持不懈的精神交口赞扬。他无愧为华人社会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华人领袖。但孙炳炎十分谦逊地对待社会的赞扬和所得到的荣誉,他表示自己早年深受陈嘉庚的影响,当年陈嘉庚那种毁家兴学,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令他无比钦佩。孙炳炎认为,做人不应该只是为自己,应推己及人,为大众、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 孙炳炎已是新加坡共和国的华族公民,但是他的根在中国,他对故土自然怀有极深的感情。 与千千万万海外炎黄子孙一样,孙炳炎十分关心中国的命运。 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暴行,激发了南洋各地华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正义感,掀起了支援祖国抗战的热潮。孙炳炎留心报刊关于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军民奋战反抗的每一条消息报道,他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参加筹赈祖国难民伤兵委员会 (即南侨总会)的活动。在新加坡各区设有筹赈分会,孙炳炎被推选为芽笼区分会主席。当时,从芽笼桥头到惹兰友诺士,抗日积极分子以通俗演讲会、文娱表演等形式开展抗日爱国宣传。芽笼分会以芽笼33号的大同学校作为办事处。孙炳炎几乎每个星期都开会筹划,组织领导该区侨胞积极投入义卖、捐款活动,抗日情绪激昂,筹赈运动轰轰烈烈,有力地声援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945年,新加坡同安会馆在陈嘉庚先生倡议下,拟在故乡同安县创办一所医院,以缓减人民缺医少药的困难。孙炳炎当时负责筹款,带领其他3人自付旅费四出劝募,终于使同安同民医院于1947年正式开诊。 1956年他参加新加坡工商考察团访华,与中国矿产公司签订经销中国五羊牌水泥的合同。1981年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政策,他就率领新加坡华商访问团29人,在福州、厦门等地考察访问,达成一些贸易、投资上的协议。1985年,孙炳炎与厦门开元饭店合资创办了三星级的新加坡酒店。其后,孙炳炎与他人合资在厦门创办东方食品有限公司和星厦保健食品有限公司。他在做着为海外华人商家在中国投资、与中国人合作的投石探路的工作。 1987年4月,孙炳炎率领同安会馆“菲闽商业考察团” 一行 25人访问马尼拉、福州、厦门,以会馆组团进行商业考察,这在新加坡属首例。考察团抵达福州,受到福建省胡平省长、黄长溪副省长等会见和款待。孙炳炎对两位省领导说,此行来福建,一是到祖籍故地探亲问祖,二是希望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发展彼此之间的贸易往来。 孙炳炎作为新加坡的一位华人企业家,成功地创造了 “森林”企业集团,他在新加坡的社会政治经济史上的地位自有公众给予的评价,同时在故乡——中国厦门的海外移民史中,可以说他是以陈嘉庚为榜样的一位业绩光辉的人物。

知识出处

厦门人物:海外篇

《厦门人物:海外篇》

出版者:鹭江出版社

华侨是历史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厦门的华侨历史更值得 人们回顾,厦门曾有过不少杰出的华侨人物,既可用来教育厦门 人民及其后代,又可使华侨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

阅读

相关专题

董事主席
职位
委员
职位
董事
职位
副会长
职位
会长
职位
名誉会长
职位
主席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