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华南南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739
颗粒名称: 11.3华南南部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5
页码: 463-507
摘要: 华南南部姓氏分布概括了黄姓、吴姓、梁姓、谢姓、苏姓、卢姓、叶姓、潘姓、钟姓等起源与演变。
关键词: 姓氏 华南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11.3.1黄
  黄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在两广地区最有影响。黄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2.2%,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黄的人至少有22个,总人口大约在27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名人总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二位;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九位;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十一位。
  具有辉煌家世的黄姓子孙在历史中表现得十分出色,自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始,名臣武将不乏于各朝:秦末名士黄石公,西汉建成侯黄霸,东汉名臣黄香,三国名将黄忠、黄盖,唐朝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五代画家黄居寀、黄筌,宋朝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元朝纺织家黄道婆、画家黄公望,明朝名学者黄绾、黄道周,明清之际思想家兼史学家黄宗羲,清朝经学家黄以周、围棋国手黄龙士、画家黄慎、篆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诗人兼政治家黄遵宪,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作曲家黄自、音韵训诂学家黄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黄克诚、画家黄胄、黄宾虹、胸外科专家黄家驷、天文学家黄授书、物理化学家黄子卿、有机化学家黄鸣龙、指挥家黄贻钧。
  黄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黄姓主要有两大来源:嬴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嬴姓。4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在中国华北燕山山脉一带活跃着一支部落,史称东夷。东夷族人崇拜鸟,以鸟为图腾,并以鸟为氏族徽记,鸟名为氏族名称,进一步发展为官名和姓氏。当时的东夷部落中已经存在9支强盛的氏族,史书中有时称为“九夷”,其中的一支名黄夷,崇拜黄莺。黄夷人也称黄人、黄族,初居于燕山南,虞舜时期称为古幽州。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一直活跃在河北东南和山东东北部地区,至今在这片土地上仍能找到黄人的足迹,如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束鹿县的黄丘、山东黄县东的黄城集、荣城东南的黄山、济南西南的黄山等等。
  黄姓出自嬴姓,传说是“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以嬴为姓。少昊之子皋陶在尧舜时代掌管刑法和司法,其族以偃为姓,为燕氏族的另一大系。皋陶之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后因助大禹治水有功,继承燕氏族的嬴姓。山东莱芜西南是古嬴地,南临嬴水,是东夷族中以鸟为图腾的嬴姓部落主要的活动地区。黄人是东夷嬴姓部落的一支,随着东夷部落的强大和主宰中原,黄人也一路迁徙到河南黄水两岸地区,即今河南新郑和密县一带。在夏朝,黄人的一支从河南黄水迁到汾川,即今山西绛县西洮水北岸的横水,建立了黄国。直到春秋初黄国为晋国所灭,子孙以黄为氏。这是中国最早的黄姓,但这支黄姓的后裔衰弱,在史书上仅出现过晋大夫黄渊一人,后代默默无闻。
  在河南的黄人继续向南方迁移。大约在商朝中期,黄人在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建立了另一个黄国,古城在今河南潢川县西隆古。这支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表现不俗,进入周朝成为子爵诸侯,周旋于南方楚国和北方鲁国之间。春秋时公元前648年夏,楚成王灭了黄国,黄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族人很快在河南和湖北地区蔓延开来。此支黄姓有33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黄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至少有2600多年的历史。在战国楚考烈王时代,黄国后裔黄歇任楚相,开基于江夏,封为春申君,封地在黄国古城,河南潢川县直到清朝仍称春申镇。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然,黄姓中也融入了南北民族的血液,如汉晋时期的匈奴屠各部人、唐朝的突厥突骑施部人、邕管蛮人、广西的乌浒人、金代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满洲八旗诸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成汉族。
  历史上黄姓的分布和迁移
  战国、秦汉时期,黄姓已经大批播迁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黄氏郡望,以此为基地向江南发展,“浮诸江南,以实海滨”,黄姓的足迹已经西达陕西和四川,东临东海,南入湖南和江西。东晋末,中原的林、黄、陈、郑四大姓率先进入了福建。隋唐时期,黄姓主宗分流,有了新的向南发展的行动。一支由江夏向东南迁移,穿过江西,进入浙江,在金华地区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华黄氏。另一支先由江夏北迁河南固始,再向南经安徽、江西,抵达福建邵武,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很快子孙就分散到东南沿海地区和广东。由湖北迁到广西的黄姓与当地的土著结合形成了今天壮族及湘黔地区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黄姓先民,一部分进入了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黄姓进入台湾地区是在明末时期。
  由于黄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了北方,所受中国北方几次战乱的伤害相对要轻些,在南方得到稳定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宋、元、明时期黄姓在赣浙闽粤四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黄姓大约有12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吴之后,为宋朝第九大姓。黄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27.5%,占江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和福建,这两省黄姓大约占全国黄姓总人口的53.5%弱;其次分布于浙江、四川、广东、河南,这四省的黄姓又集中了24.5%。全国形成了以赣浙、闽粤、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黄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黄姓大约有2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强,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黄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黄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83%,净增加了10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仍集中于江西(23.8%)、福建(15.8%)两省,这两省黄姓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广东(10.5%)、广西(10.1%)、浙江(9.8%),这三省的黄姓又集中了30%。江西仍为黄姓第一大省,约占江西总人口的4%。宋、元、明期间600余年,黄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黄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四川黄姓人口减少了50%。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闽粤桂两大块黄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黄姓的人口已达到2676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黄姓人口由220万激增到2676万,增长了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黄姓人口的增加速度接近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黄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四川、湖南三省,大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湖北、福建、江苏,这五省又集中了28%。广东为当代黄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黄姓总人口的19.5%,占省总人口的6.9%。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以北少黄姓、以南多黄姓的分布局面。长江以南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聚集区。其次,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和江西南部形成两大块次高密度的黄姓区。在近600年期间,黄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这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
  当代黄姓的分布频率
  黄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广东中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达到8.7人以上,尤其在广东的潮州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黄姓人口在1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1人以上。黄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1A)表明:密度最高的(8.7-21人/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5.7%,黄姓人口大约567万;2.9-8.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7.9%,黄姓人口大约1435万;不足2.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6.4%,黄姓人口大约596万。
  黄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1B)表明:黄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黄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4.2%以上,在广西的桂林和钦州地区、广东的雷州半岛的比例高达8.4%以上,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11.6%;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4.2%,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北方和西北广大地区,黄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4%以下,总覆盖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65.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
  血型分布特征
  黄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25万,占34.6%;A型788万,占29.4%;B型735万,占27.5%;AB型228万,占8.5%。黄姓总人口2676万。
  广西、广东、湖南南部、台湾、江西南部、福建南部、贵州东南、新疆喀什地区是黄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1.6%,黄姓742万,约占黄姓总人口的27.7%。O型295万,A型213万,B型184万,AB型50万。
  四川、云南东部、贵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北、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大部地区是黄姓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2.6%,黄姓1139万,约占黄姓总人口的42.6%。O型388万,A型351万,B型302万,AB型98万。
  其他地区是黄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5.8%,黄姓795万,约占黄姓总人口的29.7%。O型242万,A型224万,B型249万,AB型80万。
  11.3.2吴
  吴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尤其在东南地区和南部最有影响。吴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2%,即每100个中国人中姓吴的人至少有2个,总人口大约在24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吴姓历代名人805名,占名人总数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位;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8%,排在第十三位;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55%,排在第七位。
  发祥于江南的吴姓,应了“地灵人杰”之语,名人不绝于史。历代重要的人物有:战国楚国名将吴起,秦朝农民起义军领袖吴广,西汉长沙王吴芮,东汉舞阳侯吴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朝画家吴道子、史学家吴兢,五代后晋名将吴峦,南宋名将吴玠、吴璘、词人吴文英、大臣吴潜,明朝小说家吴承恩、画家吴伟、医家吴又可,清朝平西王吴三桂、诗人吴伟业、医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濬、小说家吴承恩、吴敬梓、篆刻家兼书画家吴熙载、画家吴历、吴友如、金石家兼文字学家吴大澂,民国北洋军阀吴佩孚,当代画家吴昌硕、考古学家吴金鼎、人类学家吴泽霖、历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吴健雄、语言学家吴文祺、社会学家吴文藻、林学家吴中伦。
  吴姓的起源与演变
  吴姓的渊源由五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黄帝时代的吴部落以驺虞为图腾,解释为吴,作为氏族之名。驺虞是一种古兽,其声音十分洪亮。吴氏族属于炎帝部落,姜姓,活跃于今陕西陇县陇山之东的姜水旁,所居之地称吴山。炎帝时代的吴权是吴氏族的首领,其后裔吴枢是黄帝的生母。炎帝和黄帝同为古羌人的两大分支,互相通婚,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夏朝时,姜姓吴氏族随夏族东迁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曾与神射手羿期比射的吴贺,是其后裔。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
  第二支出自吴回氏族。黄帝的后裔颛顼,颛顼之子称,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舜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氏族居于姜姓吴的故地。夏朝时,吴氏族沿渭水北岸东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吴氏族一直活跃于北方,首先沿黄河而下进入河南新郑地区,建立吴方国。后东迁到濮阳雷泽之西,最终到达山东临朐东北朝阳古城,史称王吴,是商朝东方的强大方国。商末的吴伯乃是这支吴回氏族的后裔。这支吴姓有4000多年的历史。
  第三支源自姚姓。舜部落是东夷族一支,舜接尧之位而居中原,占据古吴之地,今山西平陆吴山之旁的历山,史称有虞氏。夏禹接舜之位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即今河南东部的虞城。姚姓虞国一直作为东部的重要方国而存在,商朝时国亡,子孙以吴为氏。秦末安徽宿县大泽乡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首领吴广,就是姚姓吴的后裔。这支吴姓也有3500年的历史。
  第四支出自姬姓。产生于周初,也称周族姬姓吴,是吴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最久远,人丁最兴旺。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太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不久太伯与仲雍率领周族姬姓吴氏族一起出奔荆蛮,进陕西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入湖南衡山,经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而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东的梅里。仲雍之曾孙周章建立吴国,亦称句吴。公元前585年,寿梦正式称吴王。春秋后期,吴国曾一度攻破楚国,北上与晋国争霸,称雄于东南。公元前473年灭于越国,吴国的子孙遂以吴为氏。这支吴姓主要活动于华东一带,随后向中原、华北和华南发展壮大,也有2600年的历史,国亡之后大批使用吴姓的历史也有2400多年。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吴姓中融入外族的事件稀少。宋朝以后才出现北方外族改姓的事件:北宋的西夏国党项族有吴姓,元朝的蒙古人中有吴姓,清朝满洲八旗乌尔锡氏、乌拉氏、乌苏占氏、兀札喇氏、乌雅氏、乌苏氏等氏族集体改姓吴。南方地区的汉族中融入外族基因的事件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
  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迅速发展。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到元朝,吴姓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七大姓之后,为宋朝第八大姓。吴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七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人口2460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吴姓人口由230万激增到近2460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吴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1%。广东(包括海南)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9.2%,为吴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3%。形成了长江以南高比率和长江以北低比率的两大吴姓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主流。
  当代吴姓的分布频
  率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2A)表明: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吴姓在南方和东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2B)表明:沿长江为界,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东南、粤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东南、浙闽交界中段、台湾南部等地区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5%;在长江以北,青海湖以东之间地区,吴姓分布频率在0.7%-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吴姓分布频率不足0.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3%。
  血型分布特
  征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815万,占33.1%;A型715万,占29.1%;B型707万,占28.7%;AB型223万,占9.1%。吴姓总人口2460万。
  苏浙赣闽四省、皖鲁大部、鄂东南、粤东、湘北、黔东北、川东、陕南地区是吴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8%,吴姓815万,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3.1%。O型287万,A型247万,B型214万,AB型67万。
  东北、华北、青海湖以东的西北、西南、南部、台湾等其他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8.7%,吴姓1522万,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9%。O型491万,A型433万,B型455万,AB型143万。
  其他地区是吴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123万,约占吴姓总人口的5%。O型37万,A型35万,B型38万,AB型13万。
  11.3.3梁
  梁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在两广地区最有影响,按人口排列,为中国第二十一位姓氏。梁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84%,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梁的人至少有84个,总人口大约在10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梁姓历代名人225名,占名人总数的0.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三位;梁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在第四十一位;梁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6%,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
  历史著名的梁姓人物有:春秋时晋大夫梁益耳、梁弘、齐国孔子弟子梁鳣、楚国大夫梁公弘,东汉名人梁竦、书法家梁鹄、文学家梁鸿,唐朝文学家梁肃、画家兼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瓒,北宋大臣梁颢,南宋画家梁楷、抗金巾帼名将梁红玉,明朝篆刻家梁袠、戏曲作家梁辰鱼,清书法家梁同书、文学家兼史学家梁廷枏、文学家梁章钜、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梁国治、江南提督梁化凤,近代维新派领袖兼学者梁启超,北洋军阀政府官员、旧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当代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学家梁希、哲学家梁漱溟、病理学家梁伯强、散文家兼翻译家梁实秋、历史学家梁方仲、诗人兼翻译家梁宗岱。
  梁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梁姓主要有三大来源:嬴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相传梁姓为上古五帝之一金天氏少昊的后裔。少昊氏族以燕子为图腾,嬴是燕的异体字又是同音,少昊后裔伯益以嬴为姓。伯益的后裔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封于秦,也称秦嬴,为秦国之开国始祖。其子秦仲助周宣王伐西戎有功,因封秦仲的少子康于夏阳之梁山,史称梁康伯,梁国故地在今陕西韩城市南。到公元前641年,秦穆公出兵灭梁国,梁国子孙遂以国为氏。一部分梁国子孙逃奔晋国,成为春秋时晋国的梁氏:晋南的解梁,故地在今山西临晋县西南,晋大夫梁益耳出于解梁;晋南的高梁,故地在今山西临汾东北,晋大夫梁弘出于高梁;晋邑曲梁,故地在今河北永年县,晋大夫梁由靡出于曲梁,均为梁康伯的后裔。嬴姓梁氏是当代汉族梁姓的主流,至少已有2800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平王之子唐封于南梁,古城在今河南临汝西,后被楚吞并,子孙以邑名为氏。春秋时鲁国也有梁氏。这些均为姬姓梁氏。姬姓梁氏也有近28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汉朝以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梁姓中也流入了南北民族的基因,这就是组成梁姓的第三支。这部分包括汉晋时期的氐族、南北朝时的匈奴人、北宋时的西夏党项族、明清期间广西的壮族、清朝的满洲八旗姓良佳氏等少数民族梁姓,长期与汉族混居,逐渐同化,成为汉族梁姓。
  历史上梁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初分别起源于陕西和河南的梁姓,很快散布到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东晋时梁姓始渡长江进入江南地区,晋朝末,梁姓已经移民福建、广东。唐宋时梁姓的主力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的战乱,梁姓受到了重大的损失,梁姓人群随中原人群一起背井离乡,向南方和东南方迁移。到了明清时期,梁姓在粤桂湘赣四省繁衍很快,在南方稳定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清初梁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梁姓大约有4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57%,排在第三十七位。梁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5%,占山东总人口的2.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和陕西,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湖南、浙江,这四省的梁姓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鲁豫、陕西、粤湘、闽浙为中心的四大块梁姓聚集地。而广西是当时梁姓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梁姓大约有43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6%,排在第五十三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而梁姓人口增长比值是负值,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了1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14.6%)、山西(10.4%),这两省梁姓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25%;其次分布于江西(8.9%)、江苏(8.7%)、山东(7.9%)、广东(7.2%)、福建(6.9%)、陕西(6.1%),这六省的梁姓又集中了51%。广西在宋朝时梁姓尚十分稀少,进入明朝一跃成为梁姓第一大省,约占总梁姓人口的14.6%,占广西总人口的3%。东南和两广地区的梁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而宋朝的梁姓大省山东,此时梁姓人口却减少了七成。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梁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很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和东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桂粤闽赣、晋陕、苏鲁三大块梁姓聚集区,重心由东南部转向南部。
  当代梁姓的人口已达到1008万,为全国第二十一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梁姓人口由43万激增到1008万,增长了23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梁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超过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梁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大约占梁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四川、山东、湖北,这三省又集中了29%。广东为当代梁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梁姓总人口的35.2%,占省总人口的4.7%。全国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梁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梁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梁姓人群出现向东北地区的移民。
  当代梁姓的分布频率梁
  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西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梁姓人口达到9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13人以上。梁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3A)表明:密度最高的(5.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不足1.9%,梁姓人口大约130万;1.8-5.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4%,梁姓人口大约323万;1-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3%,梁姓人口大约395万;不足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4%,梁姓人口大约160万。
  梁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梁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3B)表明:梁姓是两广地区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西大部、广东西部、海南,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在广西南宁地区的比例高达6%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6%;在两广其他地区、贵州东南、湖南南部、江西最南端、山东东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2%;其他地区的梁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2.2%,其中比例在0.6%以下的部分占总国土面积的76%。
  血型分布特征
  梁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44万,占34.1%;A型285万,占28.3%;B型291万,占28.9%;AB型88万,占8.7%。梁姓总人口1008万。
  广东大部、广西大部、海南、湖南南部、四川中部、山东东部是梁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5.4%,梁姓453万,约占梁姓总人口的45%。O型168万,A型126万,B型124万,AB型35万。
  其他广大地区是梁姓密度比较低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84.6%,梁姓555万,约占梁姓总人口的55%。O型176万,A型159万,B型167万,AB型53万。
  11.3.4谢
  谢姓是中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在广东、江西、湖南最有影响。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7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谢的人至少有72个,总人口大约在87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谢姓历代名人342名,占名人总数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二位;谢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11%,排在第十六位;谢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1%,排在第三十五位。
  我国谢姓历史渊源久远,到南北朝时,已成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名人辈出,尤其在文学领域中颇有影响。东汉巨鹿太守谢夷吾,是姜姓谢氏的第一位名人。东晋名相谢安,名将谢玄、谢石,淝水大捷,名震天下,从此奠定了江南谢氏的基石。又有文学家谢混。还有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谢惠连、文学家谢庄、南朝齐诗人谢朓,北宋学者谢良佐,南宋诗人谢翱,明朝大臣谢迁、文学家谢榛,民国医家谢观,当代史学家谢国桢、临床放射学家谢志光、地质学家谢家荣、微生物学家谢少文、水文学家谢家泽。
  谢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三大来源:任姓、姜姓和外族。
  第一支出自任姓:史书中记载黄帝时代已有12个重要的姓氏,任姓为其一,谢姓为任姓的分支。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西北,虽为伯爵诸侯,但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出自姜姓。春秋初周宣王灭谢后,让召公重建谢城,隆重地封给了元舅申伯,谢成为申国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吞谢邑,居于谢邑的申伯后裔遂以邑为氏,此为姜姓谢氏。姜姓谢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国亡之后普遍使用谢姓的历史也有2600多年。姜姓谢氏是组成当代谢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谢姓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有南北朝时匈奴高车部人的直勒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谢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历史上谢姓的分布和迁移
  谢姓最早活跃于河南南部。楚人灭申并迁谢姓族人于淮河上游,从此,谢姓族人开始了南迁的历程。春秋时期,谢姓已经迁到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战国时,谢姓一支移民四川。汉晋时谢姓已播迁到陕西、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等地。三国至南北朝时,谢姓家族成了天下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唐朝时,谢姓始入福建、广东,成为东南地区的著姓。明初入台湾。由于谢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迁离北方,虽经历东晋、隋唐的北方地区战乱,但所受的伤害相对要轻。在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迁移中,谢姓向南、西南和东南迁移,在南方稳定长足地发展,尤其在宋、元、明时期,谢姓在赣闽浙粤湘苏六省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典型的南方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谢姓大约有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三十九位。谢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7%,占浙江总人口的1%。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河南、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这六省谢姓大约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73%;其次分布于安徽、广东、广西,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赣浙闽、豫皖、两广为中心的四大块谢姓聚集地,而华北地区是当时谢姓人口稀少的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谢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一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谢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谢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98%,人口净增加一倍。谢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5.4%)、福建(17.6%)和浙江(12.7%),这三省谢姓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55.7%;其次分布于广东(6.6%)、湖南(6.2%)、江苏(5.7%),这三省的谢姓又集中了18.5%。江西一跃成为谢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1.5%。东南和南方地区的谢姓在这600年中有了稳健的发展。宋、元、明期间,谢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谢姓人口主要向两广和湖南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川湘、粤闽三大块谢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进一步由北向东南部转移。
  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864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谢姓人口由79万增到864万,增长了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谢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谢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厂”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9%。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占全国谢姓总人口的13.2%,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的谢姓分布以粤东为中心,向北、西、东三三方向辐射,谢姓人口逐渐减少,华北和东北地区少见,西北罕见。在近600年期间,谢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有一定的回迁,向西和南部地区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和南方的迁移。
  当代谢姓的分布频率
  谢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东部和江西南部,每平方公里的谢姓人口达到3.5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5人以上。谢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4A)表明:密度最高的(3.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2.4%,谢姓人口大约84万;2.8-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5%,谢姓人口大约42万;2.1-2.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6%,谢姓人口大约191万;1.4-2.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3%,谢姓人口大约167万;0.7-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谢姓人口大约269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0.4%,谢姓人口大约111万。
  谢姓分布很广,但在全体人群中分布不均衡。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4B)表明:谢姓在广东、江西、四川和湖南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广东东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2.25%以上,有的达到3%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在广东中部、湖南东南、江西中部、福建大部、台湾,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35%-2.2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3%;在广东西部、云贵川、江西北部、湖南大部、陕豫鄂、山西南部、甘肃南部、皖浙苏、内蒙古东北和黑龙江西北的交界地区,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1.35%,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3%;其他地区,谢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3.3%,其中比例不足0.1%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8%。
  血型分布特征
  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92万,占33.8%;A型253万,占29.3%;B型243万,占28.1%;AB型76万,占8.8%。谢姓总人口864万。
  广东东部、江西大部、福建西部、湖南东南是谢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9%,谢姓126万,约占全国谢姓人口的14.6%。O型49万人,A型38万,B型30万,AB型9万。
  广东西部、贵州北部、湖南大部、江西北部、福建东部、台湾、川鄂皖浙苏五省、河南南部、陕西南端、辽宁中部、内蒙古东南角,是谢姓占优势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8.9%,谢姓358万,约占全国谢姓人口的50.4%。O型123万,A型110万,B型94万,AB型31万。
  广西、云南大部、海南、甘肃南部、陕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山东、河北、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是谢姓分布一般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6.8%,谢姓269万,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1.1%。O型86万,A型74万,B型83万,AB型26万。
  其他地区谢姓人口稀少,约占国土面积的50.4%,谢姓111万,约占谢姓总人口的12.8%。O型34万,A型31万,B型35万,AB型11万。
  11.3.5苏
  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五十个大姓之一,在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苏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苏的人至少有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苏姓历代名人172名,占名人总数的0.3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二位;苏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排在并列第四十六位;苏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6%,排在第七十四位。
  苏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人才济济,历史上著名的苏姓人物有: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苏代西汉名臣苏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东晋名臣苏峻,南北朝西魏大臣苏绰,隋朝大将苏威,唐朝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五位宰相苏良嗣、苏瓌、苏味道、苏颋、苏检,北宋文学家兼书画家苏轼、散文家苏洵、苏辙、文学家苏过、诗人苏舜钦、天文学家兼药学家苏颂,南宋画家苏汉臣,元朝名臣苏天爵,明朝篆刻家苏宣,当代化学工程学家苏元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
  苏姓的起源与演变
  苏姓的起源主要有二大支,己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己姓。源头可以追溯到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帝。据说颛顼之子为称,其氏族居今河南东南的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诛,吴回继任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陆终有六子,后分别发展为六个大部落。陆终的长子樊,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的安邑镇,后发展为强大的昆吾部落,史称昆吾氏,为己姓。
  夏朝中期,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在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有苏氏是以苏草为图腾,苏草即紫苏,是一种中草药。苏国历夏商两代,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氏,苏人四散。一支苏人东迁姑苏,即今江苏苏州。一支北上邺西苏城,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在周武王灭商后,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襄国的苏人亭,即今河北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作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国都温,即今河南温县,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第一位出名的人物苏忿生被后人祭祀为苏姓始祖。己姓苏氏的历史至少有3800多年,苏姓普遍使用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苏姓的一支南迁湖南梅山一带成为梅山蛮,宋初进一步南迁,与土著混居,一部分成为瑶族的先民,大部分成为湖南、广东、广西的汉族苏姓。
  第二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北方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苏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汉族苏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苏姓汉族。
  历史上苏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苏姓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和河北,战国时其中一支南迁湖北、湖南,一支西奔陕西。秦汉时苏姓已经东播迁到山东,西部陕西的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晋朝时江苏、浙江、安徽和广东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唐朝时苏姓移民四川,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在福建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北宋时苏姓进一步大批西进川滇,南下两广,并越过边疆进入越南、老挝、泰国。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564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苏姓人口由37万激增到560多万,增长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河南、山西四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8%;其次在山东、四川、辽宁、上海,这四省市的苏姓又占了20%。广东居住了苏姓总人口的21%,为苏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5%。形成了南两广和北豫晋的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南方的移民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当代苏姓的分布频率
  苏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每平方公里的苏姓人口达到1.2人以上,广东珠江三角洲,每平方公里的苏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苏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5A)表明:密度最高的(1.2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0.4%,苏姓人口大约179.4万;密度在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2.8%,苏姓人口大约271.6万;不足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6.8%,苏姓人口大约113万。
  苏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苏姓在两广地区、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是常见的姓氏之一。苏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5B)表明:广东、海南、台湾、广西、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苏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8%以上,其中广东中西部,苏姓分布频率在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3%;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湖南大部、江西南部、福建大部、上海、陕甘宁大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山东西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地区,苏姓分布频率在0.4%-0.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6%;其他地区,苏姓分布频率不足0.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8.1%,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84.7万,占32.7%;A型158.8万,占28.2%;B型168.6万,占29.9%;AB型51.9万,占9.2%。苏姓总人口564万。
  广东大部、江苏东南、上海、山东北部、山西北部、辽宁大部、黑龙江西北、四川绵阳地区、甘肃陇南、河北西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是苏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0.4%,苏姓179.3万,约占苏姓总人口的31.8%。O型60.5万,A型48.9万,B型54万,AB型15.9万。
  桂琼大部、湘赣闽大部、浙苏皖大部、豫鲁冀晋大部、陕甘宁大部、川北部和川南端、内蒙古东部、吉黑大部,约占国土面积的32.8%,苏姓271.7万,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8.2%。O型87.5万,A型76.4万,B型82.3万,AB型25.5万。
  其他地区是苏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56.8%,苏姓113万,约占苏姓总人口的20%。O型36.7万,A型33.5万,B型32.3万,AB型10.5万。
  11.3.6卢
  卢姓为当代五十个大姓之一,尤盛于粤桂琼和河北地区。卢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卢的人至少有47个,总人口大约在56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卢姓历代名人237名,占名人总数的0.52%,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十九位;卢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1%,排在并列第四十八位;卢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5%,排在第五十八位。
  历史上卢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朝博士卢敖,西汉燕王卢绾,东汉九江太守卢植、代王卢芳,三国魏司空卢毓,西晋尚书仆射卢钦,东晋文学家卢谌、广州刺史卢循,南北朝北周大将军卢辩,隋朝诗人卢思道,唐朝宰相卢承庆、卢杞、诗人卢纶、卢照邻、卢仝、画家卢鸿、卢稜伽、瀛州刺史卢祖尚,元朝文学家卢挚,明朝名将卢镗、文学家卢枏,清朝校勘学家卢文弨、体仁阁大学士卢荫溥、湖广总督卢坤,民国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云南省主席卢汉、汉语拼音提倡者卢戆章,当代物理学家卢鹤绂、神经解剖学家卢于道。
  卢姓的起源与演变
  卢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姜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国都山东临淄,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齐国历经丁公、乙公、癸公、哀公、胡公、献公、武公、厉公,至十代为齐文公姜赤。齐文公时为春秋初期,文公之子公子高,高之孙傒,任齐国正卿,封邑于卢,古城在今山东长清西南,子孙遂以邑为氏。姜姓卢氏的历史至少有2800年。
  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后裔有人封于卢蒲,战国时成为燕地,古城在今河北文安西,子孙以邑为氏。后改复姓卢蒲氏为卢氏,此卢也出自姜姓之后。
  第二支出自妫姓。帝舜因生于妫河而姓妫,其后有一支在夏商时期活跃于卢地,在今湖北南漳东北和襄阳西南地区,与戎蛮相处形成了卢戎。西周初,因其为舜之后裔而封为子爵诸侯卢国。春秋中期楚穆王时卢国灭于楚,成为楚国庐邑,子孙遂以国为氏。妫姓卢氏的历史至少有2600多年。卢国灭亡后,子孙向南迁移卢阳,今湖南南端的汝城,后来继续南移入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继而进入越南境,与越南的土著混合成为越族。三国时越族蛮卢重返两广地区,最终形成当代卢姓中心聚集区。当代两广地区的卢姓应与蛮卢有关,同时蛮卢是我国卢姓的重要组成。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范阳卢氏是卢姓的望族,范阳即今河北定州,原姓雷,因音近而改为卢姓。汉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人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卢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西汉匈奴族有卢姓;北魏鲜卑族莫卢氏、豆卢氏、吐伏卢氏等氏族均集体改为卢姓;北宋金国纥石烈氏族全部改为卢姓,成为汉族;清朝满洲人有卢姓,满族的卢姓原先来自汉民,人旗汉民满化,后又汉化,又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族集体改为卢姓,大部分后来成为东北地区的卢姓汉族。
  历史上卢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卢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湖北、河北地区。秦汉时期,卢姓在北方地区发展很快,南北朝时河北定州的范阳卢氏成为四海大姓。唐朝时中原的卢姓也随两次南下移民进入福建地区。宋朝时期,越南的蛮卢开始大批进入广东,到明朝时已经完全汉化,成为广东地区的卢姓主力。清朝初期卢姓始人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卢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浙江,这三省卢姓大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这五省的卢姓又集中了44%。山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卢姓总人口的22%,卢姓占当时山东省总人口的0.8%。全国形成鲁豫冀、浙闽两大块卢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卢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卢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率,600年中卢姓人口净增长率为96%,纯增加了25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江苏,这三省卢姓大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福建、广东、山东、湖北、山西,这五省的卢姓又集中了37%。浙江省的卢姓人口约占卢姓总人口的19%,为卢姓第一大省,占当时浙江省总人口的0.6%。全国的卢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也向南方转移,全国形成了浙赣苏、闽粤两大块卢姓人口聚集中心,卢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
  当代卢姓的人口已达到562万,为全国第四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卢姓人口由51余万增到了562万之多,增长达11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卢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卢姓人口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占卢姓总人口的29%;其次分布于河北、广西、湖南、四川、河南,这六省的卢姓又集中了42%。全国形成了广东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卢姓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卢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南方迁移,同时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已经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当代卢姓的分布频率
  卢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两广南部、海南、湖南中部、河西走廊、河北中部、山东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卢姓人口达到1.3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9人以上。卢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6A)表明:密度最高的(1.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9%,卢姓人口大约183.7万;0.65-1.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7%,卢姓人口大约234.7万;不足0.6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4.3%,卢姓人口大约143.6万。
  卢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卢姓在两广和海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卢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6B)表明:在广西、广东东部、湖南大部、贵州南部、云南东南、浙江东端、甘肃中部、青海东北、内蒙古西部、河北中部、黑龙江西端地区,卢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区的两广南部和海南可达3.6%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9%;其他地区的卢姓分布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8.1%,其中频率不足0.1%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的31%。
  血型分布特征
  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87万,占33.2%;A型160万,占28.5%;B型164万,占29.2%;AB型51万,占9.1%。卢姓总人口562万。
  两广南部、海南、湖南中部、河西走廊、河北中部、山东中部地区是卢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9%,卢姓183.7万,约占卢姓总人口的32.7%。()型65.1万,A型49.8万,B型53.2万,AB型15.6万。
  川贵鄂湘豫皖苏浙八省大部、桂北、粤东、赣西、鲁东、冀北、辽南、晋东、黑龙江西北、青海东部、陕西中部和西端、宁夏西部,约占国土面积的26.7%,卢姓234.7万,约占卢姓总人口的41.7%。O型76.6万,A型69.5万,B型67万,AB型21.6万。
  其他地区是卢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4.3%,卢姓143.6万,约占卢姓总人口的25.6%。O型45.3万,A型40.7万,B型43.8万,AB型13.8万。
  11.3.7叶
  叶姓是中国最大的五十个姓氏之一,尤盛于广东和浙江地区。叶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2%,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叶的人至少有42个,总人口大约在5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叶姓历代名人197名,占名人总数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二位;叶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5%,排在并列第五十五位;叶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74%,排在并列第二十七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南宋文学家叶梦得、哲学家叶适,元朝尚书右丞叶李,明朝大臣叶向高、戏曲家叶宪祖、文学家叶绍袁,清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叶名琛、戏曲作家叶稚斐、戏曲音乐家叶堂、文学家叶燮、医学家叶天士,民国国民党元老叶楚伧、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军事家叶挺、岩石学家兼地貌学家叶良辅、清政府铁道督办民国政府铁道部长兼北京画院院长叶恭绰,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叶剑英、作家叶圣陶、地质学家叶良辅、中医中药学家叶橘泉、物理学家叶企孙、语言学家叶籁士、冶金学家叶渚沛、画家叶浅予、京剧艺术家叶盛兰、篆刻家兼书画家叶潞渊。
  叶姓的起源与演变
  叶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芈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芈姓。春秋后期楚庄王(公元前613-前591年在位)时,楚庄王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为沈尹,公子贞字字囊,沈鹿为楚邑,在今湖北钟祥县东。其子沈尹戌,沈尹戌之子诸梁,字子高,食采于叶,称为叶公。叶是楚国一邑,在今河南中部的叶县南。子孙遂以邑为氏。芈姓叶氏的历史至少有25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叶姓发生在汉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东汉时南部日南郡的界外有一叶调国,叶调国人进入中国遂姓叶,三国时,吴国孙坚的都尉叶雄就是叶调国的子孙。日南郡之地在今越南境内,叶调国古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上;公元945年五代南唐李璟灭闽国,闽王王审知的后裔为避难,改姓叶,取意树叶飘零,不知所止;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叶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等氏族均集体改姓叶,其族人与汉族混居,多数被同化成汉族。
  历史上叶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叶姓主要活动于河南。秦朝时,叶淑和为长沙太守,叶姓进入湖南。西汉时,叶崇为颍川太守,叶尤出任太尉,河南叶姓繁衍昌盛,子孙众多,在南阳形成著名的郡望。东汉光禄大夫叶望,在灵帝时弃官回乡隐居,纂修了第一部《叶氏宗谱源流》,当时的大文豪蔡邕为之作序。东汉末,叶姓渡过长江移民安徽南部,进而迁入浙江,从此以后浙江成为叶姓发展的重要地区,叶姓最终成为当地的望族。唐宋时期,叶姓已经进入福建和广东。清初叶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叶姓有近3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三位。叶姓第一大省是浙江,约占全国叶姓总人口的34%,占浙江总人口的2%。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福建、江西三省,这三省大约占全国叶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南,这四省的叶姓又集中了28%。全国形成了浙闽赣苏的叶姓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叶姓大约有71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7%,为明朝第二十三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叶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叶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109%,净增加了37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9.4%)、福建(14.6%)、江西(13%)三省,大约占叶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安徽,这三省的叶姓又集中了25%。浙江仍为叶姓第一大省,占浙江省总人口的1.9%。宋、元、明600余年,叶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方地区迁移,尤其向浙江集中和向广东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闽赣为中心的叶姓聚集区。由于叶姓主力早在秦汉时期已远离北方,中国北方几次战乱对叶姓几乎没有什么伤害,叶姓在东南得到稳定的发展,尤其在浙江地区繁衍最盛,最终形成了今天南方的名姓。
  当代叶姓的人口已达到504万,排在全国第四十九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叶姓人口由71万激增到500余万,增长了7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叶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四川三省,大约占叶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湖北、安徽,这四省又集中了20%。广东为当代叶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叶姓总人口的23%,占省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南部广东、东方浙江、西南四川三个中心的鼎立分布状。在600年期间,叶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向南和向西是移民的主流。
  当代叶姓的分布频率
  叶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华东、华南、四川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叶姓人口达到1.6人以上,在浙江南部、广东中部等地,可达到4人以上。叶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7A)表明:密度最高的(1.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7.5%,叶姓人口大约175万;0.8-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2.6%,叶姓人口大约128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9%,叶姓人口大约201万。
  叶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叶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7B)表明:叶姓是粤闽台浙地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浙江大部、广东大部、福建大部、海南南部、台湾,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05%以上,有的达到2.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在粤闽浙三省余部、海南北部、广西、贵州、四川东部、湖南南部、江西、安徽南部、江苏南部,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5%-1.05%,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在其他地区,叶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5%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0.9%。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48%。
  血型分布特征
  叶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75万,占34.7%;A型148万,占29.4%;B型138万,占27.4%;AB型43万,占8.5%。叶姓总人口504万。
  浙江、福建、广东大部、海南东南、江西南端和东北部、安徽东南、江苏南部、四川东部是叶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5%,叶姓人口175万,约占叶姓总人口的34.7%。O型67万,A型51万,B型44万,AB型13万。
  四川大部、湖北南部、湖南大部、江西西北、安徽中部、江苏北部、台湾北部、陕西南端、甘肃东南角是叶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6%,叶姓128万,约占叶姓总人口的25.4%。O型45万,A型39万,B型33万,AB型11万。
  其他地区为叶姓分布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9.9%,叶姓人口201万,约占叶姓总人口的39.9%。()型63万,A型58万,B型61万,AB型19万。
  11.3.8潘
  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六十个姓氏之一,在海南、广东、江苏地区有优势。潘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41%,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潘的人至少有41个,总人口大约在49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潘姓历代名人219名,占名人总数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四十六位;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48%,排在并列第五十二位;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9%,排在第二十九位。
  历史上潘姓的主要人物有:东汉尚书左丞潘勖,三国吴国刘阳侯潘濬,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北宋大将潘美,明朝水利学家潘季驯、文学家潘之恒,明清之际思想家潘平格、史学家潘柽章,清朝学者潘耒、诗人潘德舆、淮军名将潘鼎新,近代诗人潘漠华,当代画家潘天寿、画家兼雕塑家潘玉良、社会学家潘光旦、心理学家潘菽、数学家潘承洞、书法家潘伯鹰、哲学家潘梓年。
  潘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潘姓主要有四大支:姚姓、姬姓、芈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姚姓。舜由于生于姚墟又姓姚。姚墟在今河南濮阳西的濮城镇,近山东鄄城。姚墟盛产桃,姚人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灸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舜建都潘,古城大约在今北京延庆县东北。后来舜部落南迁于山西永济,潘地也移到今陕西兴平北,接近古毕国之地。在商朝时,舜的后裔在潘地建立了潘子国,直到商朝末被周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姚姓潘国,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姚姓潘人事实上已湮没于姬姓潘人之中。姚姓潘氏的历史将近4000年。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灭姚姓潘国,把潘地封与其子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亦作季伯),是为姬姓潘国。潘人随后东迁到河南洛阳东的潘城,再东迁到河南商丘西北之潘侯集,最后南迁到近楚国的潘乡,即今河南固始。姬姓潘国也势弱国小,不见于经传,春秋时为楚国所吞并。姬姓潘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晋哀侯的大夫潘父,姬姓,应是这支潘姓之后。
  第三支源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成为楚国一邑,子孙以邑为氏。一说楚国潘姓是以字为氏,楚成王时太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潘为其字。其子潘尫,其孙潘党均为楚国大夫。芈姓潘氏是组成潘姓人群的最重要成分,当代潘姓多认潘崇为其族之始祖。芈姓潘氏其历史至少也有2600多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潘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潘姓群体的主要事件有:北方地区的民族中东汉武都氐族中有潘姓,南北朝北魏鲜卑族破多罗氏族改为潘姓,宋朝西夏国党项族有潘姓,清朝满洲八旗中也有潘姓。南方地区的民族中东汉五溪蛮有潘姓,三国时江南山越族有潘姓,五代时溆州蛮有潘姓,宋时抚水蛮有潘姓。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混居被同化,除了一部分成为壮、瑶、苗、仫佬、水、土家等族的先民外,多数融入到南方汉族中,南方潘姓人数众多与这种互相融入有直接的关系。
  历史上潘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湖北地区。两汉至唐朝,潘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中原。唐朝以后,潘姓向西北甘肃、北部河北、东北山东等地发展,而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南部和东南地区土著潘姓的不断融入,亦发展迅速。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潘姓进入闽南和广东,为潘姓在南方占优势奠定了基础。清康熙年间潘姓始人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潘姓大约有3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7%,排在第四十五位。潘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22%,占河北总人口的1.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浙江,这两省潘姓大约占全国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福建、江苏、河南、安徽,这四省的潘姓又集中了32%。全国形成了以中原冀豫、东南沿海浙苏闽为中心的两大块潘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潘姓大约有60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5%,排在第三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潘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600年中潘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66%,净增加了24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30.6%)、江西(17.1%)、江苏(14.9%),这三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62.6%;其次分布于安徽(8.8%)、山东(6.5%)、福建(4.4%),这三省的潘姓又集中了19.7%。浙江为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2%。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潘姓的分布总格局的变化是: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形成了浙赣苏潘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潘姓的人口已达到492万,列在全国第五十二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潘姓人口由60万激增到492万,增长了8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潘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苏、安徽,这三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这五省又集中了32%。广东为当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总人口的18%,占省总人口的1.1%。全国潘姓的分布形成了南部粤琼、东部苏皖两块潘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的回迁十分强劲,同时向南部迁移。
  当代潘姓的分布频率
  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8A)表明:潘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海南、广东中部、苏浙皖大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角,每平方公里的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有的地区可达到4.2人以上。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6.9%,潘姓人口大约139.5万;0.7-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潘姓人口大约160.8万;不足0.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5%,潘姓人口大约191.7万。
  潘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8B)表明:海南、广东大部、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大部、安徽大部、江苏、湖北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北、内蒙古东北和东南、辽宁西部、黑龙江西北地区,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以上,有的达到2.4%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8%;其他地区,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不足0.7%,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6.2%,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覆盖面积约占26%。
  血型分布特征
  潘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58万,占32.1%;A型141万,占28.6%;B型146万,占29.7%;AB型47万,占9.6%。潘姓总人口492万。
  海南、广东大部、广西、台湾、福建、浙江、江西大部、安徽大部、江苏、湖北东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北、内蒙古东北和东南、辽宁西部、黑龙江西北地区是潘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3.8%,潘姓277.5万,约占潘姓总人口的56.4%。O型89.8万,A型78.7万,B型82.4万,AB型26.6万。
  其他地区是潘姓人口稀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6.2%,潘姓214.5万,约占潘姓总人口的43.6%。O型68.2万,A型62.3万,B型63.6万,AB型20.4万。
  11.3.9钟
  钟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大姓之一,在两广地区比较常见。钟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3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钟的人至少有38个,总人口大约在46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钟姓历代名人85名,占名人总数的0.1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零一位;钟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2%,排在并列第九十一位;钟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八十七位。
  历史上著名的钟姓人物有:春秋时楚人钟仪、钟子期,三国魏国书法家钟繇、名将钟会,南北朝齐梁之际文学批评家钟嵘,唐朝宰相钟绍京、南平郡王钟传,南宋洞庭湖地区农民起义领袖钟相,元朝戏曲家钟嗣成,明朝文学家钟惺,清末教育家钟天纬,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钟期光、医学家钟惠澜。
  钟姓的起源与演变
  钟姓的起源主要有三大支,嬴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于嬴姓。少昊氏之后有钟离国,钟离国始建于沂之承,在今山东临沂境。西周初,周公旦东征十七国时,钟离为其一,钟离被迫与同族徐、淮夷、群舒等同迁于淮水流域,钟离国南迁于安徽凤阳东,春秋时成为楚国附庸,因地处吴楚两国交汇处,为吴楚之战的必争之地,公元前518年被吴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楚郧公钟仪即为嬴姓钟离国的后裔。这支嬴姓钟氏有3000多年的历史,普遍使用钟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子姓。春秋时吴灭钟离,钟离人投奔楚国,楚大夫箴尹宜咎迁钟离人于湖北汉川东,筑城钟离,后来钟仪封于郧,在今湖北安陆,史称楚郧公。又,宋桓公曾孙伯宗为晋国大夫,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被称为“晋之贤者”,因得罪郤氏而被杀,其子州犁逃奔楚国,封为大夫,食邑于楚国的钟离城,即湖北汉川东,子孙遂以邑为氏。此为子姓钟氏,其历史也有2500多年。
  第三支来自外族的改姓。秦汉以后,北方部落逐渐强大,不断南侵扩张,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连年不断,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中原百姓南迁东移,汉人中开始融入了大量外族基因。加入钟姓群体中的外族主要有:南北朝北魏吐谷浑部落的羌族、唐朝川北岷山的羌族中均有钟姓,羌人中的钟姓应出自西汉甘肃临洮的钟羌,以族名为姓。隋朝岭南临贺的南蛮俚人有钟姓,临贺在今广西钟山和贺州地区。秦朝时迁到湖南钟水流域的钟离人融入当地土著,形成畲族钟姓的先民,后东移到浙江和福建。清朝满洲八旗姓钟吉氏族集体改姓钟。这些少数民族与汉人长期混居,逐步同化而成为当地的钟姓汉族。
  历史上钟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钟姓主要活动在楚国境内的今湖北、湖南以及山东一带。汉晋南北朝时钟姓已经向东播迁到江浙皖赣和中原地区。隋朝时由于岭南俚人的钟姓在广西和湖南交界地区的势力,加上随后两广地区的钟姓发展迅速,当地的土著均纷纷加入汉族。唐朝时两次中原南下移民福建。宋、元、明时钟姓实际已经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氏。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钟姓大约有12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一百位。钟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钟姓总人口的31.7%,占江西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江苏,这四省的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这四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钟姓的重心在江南,全国已形成了以江西、湖南为中心区的南方钟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钟姓大约有3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二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钟姓人口增长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钟姓纯增长率是200%,比宋朝净增加了25万。这个超常的增加的数字与湖南地区的南方土著钟姓大批汉化有关联。江西仍为钟姓的第一大省,约占钟姓总人口的3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17.6%)、浙江(15.2%),这三省钟姓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甘肃、湖南、安徽,这三省的钟姓又集中了15%。宋、元、明600余年,钟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南部和东南部钟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钟姓的人口462万,排在全国第五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钟姓人口由37万激增到462万,增长达12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钟姓人口的增加速度略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钟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四川三省,大约占钟姓总人口的61%;其次在广西、湖南、浙江,这三省的钟姓又占了22%。广东居住了钟姓总人口的33.2%,为钟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形成了两广地区为中心的钟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南、四川迁移成为主流。
  当代钟姓的分布频率
  钟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广东、湖南东南、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四川东南地区,每平方公里的钟姓人口达到1.6人以上,广东东部的中心地区可达到4.8人以上。钟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9A)表明:密度最高的(1.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6.3%,钟姓人口大约181.5万;密度在0.8-1.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3%,钟姓人口大约136.9万;不足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0.4%,钟姓人口大约143.6万。
  钟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钟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9B)表明:在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西部、湖南南部、江西大部、贵州东南、云南东端、四川中南、内蒙古东北角,钟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0.56%以上,其中广东地区,钟姓分布频率在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3%;在云南中部、贵州大部、四川大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湖北南部地区,钟姓分布频率在0.28%-0.56%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其他地区,钟姓分布频率不足0.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6.6%,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65%。
  血型分布特征
  钟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166.3万,占36%;A型136.3万,占29.5%;B型122.4万,占26.5%;AB型37万,占8%。钟姓总人口462万。
  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福建西部、湖南南部、江西大部、贵州东南、云南东端、四川中南、内蒙古东北角是钟姓比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1.3%,钟姓219.1万,约占钟姓总人口的47.4%。O型86万,A型63.2万,B型54.8万,AB型15.1万。
  云南中部、贵州大部、四川大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福建东部、浙江大部、湖北南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2.1%,钟姓118.6万,约占钟姓总人口的25.7%。O型41.2万,A型36.8万,B型30.7万,AB型9.9万。
  其他地区是钟姓人口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76.6%,钟姓124.3万,约占钟姓总人口的26.9%。O型39.1万,A型36.3万,B型36.9万,AB型12万。
  11.3.10赖
  赖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大姓之一,在广东、江西、台湾地区中比较常见。赖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8%,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赖的人至少有18个,总人口大约在近22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赖姓历代名人17名,占名人总数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八十位;赖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六十七位。
  历史上主要的赖氏名人有:西汉交趾太守赖先,唐朝光禄卿赖文雅,宋朝地理学家赖文俊、画家赖祚,元朝文学家赖良,清朝书画家赖珍、赖镜、太平天国名将赖汉英、赖文光,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赖传珠。
  赖姓的起源与演变
  赖姓血缘主要来自两大支:姜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姜姓赖氏出自国名。炎帝姜姓的后裔有四大支系,其中一支系是烈山氏,该氏族善于种植谷物和蔬菜,夏朝以前烈山氏被奉为稷神。商朝时,烈山氏后裔在山西介休建立了厉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厉国南迁到河南鹿邑东的赖乡,因赖、厉古相通,厉国也称赖国。春秋初臣属于楚,到楚武王时,姜姓赖国已经南迁到楚地的厉,在今湖北随州北的厉山店,《左传》称为赖人。其中一支向北迁到齐国的赖亭,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姜姓赖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系出姬姓。姬姓赖氏源出国名。周武王灭商后,征伐商朝的残余,姜姓赖国被迫从河南南部投奔楚国,迁到湖北随州。周武王封其弟叔颖于赖,子爵,史称赖子国,赖国故地在姜姓赖国的两赖乡之间的赖亭,今河南息县东北的包信集镇。进入春秋后期,公元前538年楚灵灭姬姓赖子国,迁赖人于鄢,今湖北宜城市,子孙遂姓赖。姬姓赖氏的历史也有3000年,普遍使用赖姓是在国亡之后,这也有25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赖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赖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秦汉两晋时,赖姓已经播迁到江南各地,西处四川、湖南,南抵广东、福建,东临江西、浙江。在唐宋之际,赖姓已经在长江以南形成了优势。清初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赖姓人口稀少,福建是赖姓的主要集聚之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赖姓大约有1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一百一十二位。江西为赖姓第一大省,占赖姓总人口的72.4%,占江西总人口的0.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14.8%)两省,这两省赖姓大约占赖姓总人口的87%;其次分布于福建、四川,这两省的赖姓又集中了10%。全国赖姓的人口聚集中心在赣粤闽地区。
  当代赖姓的人口已达到216万,为全国第九十八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赖姓人口由13万激增到216万,增长了近16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赖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赖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两省,大约占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四川、台湾、贵州,这三省又集中了21%。广东为当代赖姓第一大省,居住了赖姓总人口的54%,占省总人口的1.5%。长江以南多赖姓,形成了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赖姓聚集区。在近600年期间,赖姓人口主要由东南部向华中和华南迁移。
  当代赖姓的分布频率
  赖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在两广、海南、台湾、闽赣湘贵四省大部、四川中部和东南,每平方公里的赖姓人口达到0.5人以上,特别在两广交会地区和海南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赖姓人口在3人以上。赖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10A)表明:密度最高的(0.5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2.8%,赖姓人口大约169.4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7.2%,赖姓人口大约76.6万。
  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10B)表明:赖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在广东大部、福建大部、台湾、海南、江西南部、浙江南端、湖南东南、广西东南、贵州西北地区,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6%以上,其中台湾、海南、闽粤的中心地区,这一比例在0.72%以上,这部分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2%;在广东西北、广西大部、湖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中部和东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内蒙古东北角地区,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36%,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其他地区赖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81.8%。
  血型分布特征
  赖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81.2万,占37.6%;A型61.3万,占28.42%;B型57.1万,占26.4%;AB型16.4万,占7.6%。赖姓总人口216万。
  广东大部、福建大部、台湾、海南、江西南部、浙江南端、湖南东南、广西东南、贵州西北是赖姓最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6.2%,赖姓92.7万,约占赖姓总人口的42.9%。O型38.5万,A型24.8万,B型23.5万,AB型5.9万。
  广东西北、广西大部、湖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中部和东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内蒙古东北角是赖姓比较常见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2%,赖姓65.4万,约占赖姓总人口的30.3%。O型24.1万,A型19.4万,B型16.8万,AB型5.1万。
  其他地区是赖姓人口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1.8%,赖姓57.9万,约占赖姓总人口的26.8%。O型18.6万,A型17.1万,B型16.8万,AB型5.4万。
  11.3.11文
  文姓是中国一百个大姓氏之一,在两广、赣湘地区特别有影响。文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17%,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文的人至少有17个,总人口大约在200余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文姓历代名人73名,占名人总数的0.16%,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六位;文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21%,排在并列第九十九位;文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二位。
  历史上重要的人物有:春秋末年越大夫文种,西汉蜀郡守文翁、益州太守文齐,北宋宰相文彦博、画家文同,南宋大臣文天祥,明朝画家兼文学家文徵明、篆刻家兼书画家文彭、画家文嘉,南明大臣文安之,清朝小说家文康、文学家文廷式。
  文姓的起源与演变
  文姓的起源主要有四大支:姬姓、姜姓、妫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姬姓。以谥为氏。周文王的支系子孙以文王的谥号为氏。周文王即姬昌,为商朝末西部诸侯周族的领袖,纣王封为西伯,亦称昌伯,曾被纣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在位50年,把周部落治理得国强民丰,解决了虞、芮两国争端,使两国归附,又先后灭了黎、邘、崇等国,建立了以丰(今陕西长安沣河以西)为国都的强大周国。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灭了商朝,追封姬昌为周文王。文,文雅美善之意。
  以字为氏。西周初周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为卫侯,卫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春秋时卫献公时卫卿孙林父,字文子,亦称孙文子,其后裔有以其字为氏。以上文姓均出自周文王,是文姓中最主要的成分,至今文姓的历史有30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姜姓。炎帝与黄帝是同时代的先人。炎帝族姓姜,其后裔在周朝初被封在许,称许文叔,许国在今河南许昌。到战国初许元公结时为楚国所灭。许国的后代以国为氏,其中一支以许文叔的谥号为氏。
  第三支源出妫姓。尧舜时期的舜氏族以妫河之名姓妫。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武王封舜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为陈国。公元前672年,陈厉公之子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裔孙悼子建立田齐,公元前378年姜姓齐国为妫姓齐国取代。战国时齐威王之孙田文封为孟尝君,死后谥号文子,其子孙遂以谥为氏。这支妫姓文氏的历史有2300多年。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外族血液流入文姓主要发生在宋朝以后,主要的事件有:宋时潞国公文彦博本姓敬,其先避后晋石敬瑭之名讳,去苟为文氏,至后汉时复为敬氏,至宋时彦博之祖父为避翼祖名讳,复改为文氏。赵匡胤尊其父赵敬为翼祖。清朝满洲八旗姓喜塔喇氏、文扎氏等氏族集体改姓文,其族人后多成为汉族。
  历史上文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时,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山东、湖北一带,战国时,文姓已经播迁到江淮地区。两汉时,文姓西进四川、北上山西、跨过长江。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尤盛在江西和安徽。之后,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文姓大约有18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3%,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30%,占山西总人口的1.3%。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四川、江西,这三省文姓大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广西,这三省的文姓又集中了9%。全国形成了以北部的晋豫冀、南部江西两块文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文姓大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文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2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文姓在明朝以前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23%)、湖南(16%)、四川(15%)、江苏(10%)四省,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广东、山西、湖北、广西、陕西,这五省的文姓又集中了32%。江西为文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3%。宋、元、明时期,文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南方、西部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文姓聚集区。
  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到205万,排在全国第一百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205万,增长了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增长了13倍。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这1000年中文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广西、湖北、四川五省区,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79%;其次分布于湖南。广东为当代文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26%,占省总人口的约0.7%。全国形成了粤桂琼、赣鄂川两块文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些区别,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
  当代文姓的分布频率
  文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海南、广东中部、湖南、江西西部、湖北南部、四川东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文姓人口达到0.8人以上,在海南地区,可达到2.4人以上。文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1.3.11A)表明:密度最高的(0.8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总国土面积的5.9%,文姓人口大约67.6万;0.4-0.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1%,文姓人口大约53.1万;不足0.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84%,文姓人口大约84.3万。
  文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1.3.11B)表明:文姓是属于华南地区的姓氏。在海南、湖南南部、广东北部、广西东北、江西西南地区,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9%以上,有的达到1.8%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4%;在广东南部和中部、广西大部、湖南北部、江西大部、贵州东部、湖北南部、四川东南角,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0.9%,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6.1%;在其他地区,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下,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90.5%。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5%。
  血型分布特征
  文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72万,占35.1%;A型61万,占29.8%;B型55万,占26.8%;AB型17万,占8.3%。文姓总人口205万。
  海南、广东、广西东部、湖南、江西大部、湖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是文姓较集中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6%,文姓120.7万,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9%。O型44.6万,A型36.6万,B型30.3万,AB型9.2万。
  其他地区为文姓分布稀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84%,文姓84.3万,约占文姓总人口41%。O型27.4万,A型24.4万,B型24.7万,AB型7.8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