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姓的起源与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656
颗粒名称: 侯姓的起源与演变
分类号: K810.2
页数: 2
页码: 394-395
摘要: 侯姓的起源与演变概括了汉族侯姓来源主要有五大支:仓颉之裔、姒姓、姬姓、芈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源出仓颉。第二支源出姒姓。第三支源自姬姓。第四支系出芈姓。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关键词: 姓氏 华中东部 分布规律

内容

侯姓是中国100个大姓氏之一,在湖南和北方地区有一定的优势。侯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2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侯的人至少有25个,总人口大约在30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侯姓历代名人125名,占名人总数的0.28%,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七十九位;侯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侯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7%,排在第九十四位。
  历史上侯姓重要人物有:战国魏国信陵君的上客侯嬴,东汉大司徒侯霸,南朝汉君主侯景、南朝陈大臣侯安都,唐朝大将侯君集、大臣侯固,北宋治水专家侯叔献,明朝航海家侯显、大臣侯恂,明清之际文学家侯方域,清朝文学家侯芝,当代化学家侯德榜、生态学家侯学煜、历史学家侯外庐、土壤学家侯光炯、病理学家侯宝璋、地质学家侯德封、相声大师侯宝林。
  侯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侯姓来源主要有五大支:仓颉之裔、姒姓、姬姓、芈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源出仓颉。据说世上第一位有名望的史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他是中国汉字的发明者,也称苍颉、史仓,又称史皇氏,原姓侯冈。侯冈氏族居住于陕西泾阳一带,经历尧舜夏商周,子孙分散,其后裔中有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等。其中一支侯氏移到华阳,今陕西洋县北,春秋时东移到侯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这支侯姓的历史至少有4000多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禹出自夏后氏族,姒姓,建立了夏朝。其后裔中有人封于侯,因以为氏。此侯国之故地或在春秋时的侯氏之地,为今河南偃师东南缑氏镇,侯国应是夏商时的小国。夏末国君桀有臣侯侈(一作哆),可证侯国在夏朝的存在。姒姓侯氏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
  第三支源自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南郑,在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之后为郑武公,在东郑即位,建立了郑,都新郑,即今河南新郑。郑武公之后为郑庄公,庄公之弟叔段谋反,为庄公所伐,北渡黄河逃到共邑,今河南辉县,史称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郑庄公赐共叔段之子共仲为侯氏。共仲后裔侯宣多为郑文公时重臣。这支侯姓有2700多年的历史。
  又一支,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史称唐叔虞,后改封晋侯,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成师,曲沃越来越强大,造成了晋国分裂的局面。又经历晋孝侯、鄂侯、哀侯、小子,到晋侯缗,于公元前678年被同族的曲沃武公所灭,史称晋武公。晋侯缗一族出奔他乡,遂以爵号为氏。这支侯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第四支系出芈姓。春秋时楚公族中也有侯氏。
  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外族进入中原,侯姓随其他的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侯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定居中原,改鲜卑族胡古口引氏、侯奴氏、渴侯氏、古引氏、俟伏侯氏等氏族均为侯氏,其族遂成为汉族,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
  历史上侯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侯姓活跃于河南、山东、陕晋南部一带。秦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争频繁,侯氏北迁河北、山西,西奔甘肃、宁夏。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扩增了鲜卑族的侯姓,内蒙古、辽宁地区侯姓亦随之增加。同时,西北地区的侯姓,越过秦岭进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苏地区。到唐宋时期,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明永乐年间侯姓进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侯姓大约有3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5%,排在第五十位。侯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侯姓总人口的34%,占山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河南、湖南、陕西,这四省侯姓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这两省的侯姓又集中了14%。全国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南面湘川两个侯姓人口聚集区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侯姓大约有2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七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侯姓人口增长为负值,净减少了8万。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侯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了惨重的损失。陕西为侯姓第一大省,约占侯姓总人口的17.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16.1%)、浙江(10.1%),这三省的侯姓人口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江苏、河北,这五省的侯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600余年,侯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部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北部秦晋豫鲁、东南江浙两大块侯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侯姓的人口已达300万,为全国第八十二位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侯姓人口由26万激增到300万,增长了近11倍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侯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侯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下降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河南三省,大约占侯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四川,这四省的侯姓又集中了24%。湖南居住了侯姓总人口的19%,为侯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0.9%。全国形成了南部湘川、中原皖豫冀、东北地区三块高比率侯姓区域。在600年期间,侯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成为主流,同时,也加速了向南方和东北的移民。
  当代侯姓的分布频率
  侯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河北东北、豫皖鲁苏四省交汇地区、湖南大部、广东北部、贵州东部,每平方公里的侯姓人口达到0.6人以上,黑龙江东北、安徽北部、湖南南部中的密度高达1.2人以上。侯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10.2.6A)表明:密度最高的(0.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5.9%,侯姓人口大约140.2万,0.3-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6.4%,侯姓人口大约122.3万;不足0.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7.7%,侯姓人口大约37.5万。
  侯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侯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10.2.6B)表明:侯姓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长江以北地区。侯姓在湘黔交汇处、湘粤交汇处、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陕甘晋北部、辽吉交汇处、黑龙江东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45%以上,有的达到0.9%以上,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7.9%;在川黔湘鄂大部、粤桂北部、云南西南、台湾南部、皖苏北部、豫鲁冀、晋陕甘宁青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侯姓在人群中的比例在0.15%-0.45%,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1.2%;其余地区侯姓人口比较少,侯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15%,分布的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50.9%,其中比例在0.1%以下的地区占了35%。
  血型分布特征
  侯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94万,占31.3%;A型85万,占28.3%;B型92万,占30.7%;AB型29万,占9.7%。侯姓总人口300万。
  湘黔交汇处、湘粤交汇处、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陕甘晋北部、辽吉交汇处、黑龙江东北,约占国土面积的7.9%,侯姓人口59.5万,约占全国侯姓人口的19.8%。O型18.2万,A型16.5万,B型19万,AB型5.8万。
  川黔湘鄂大部、粤桂北部、云南西南、台湾南部、皖苏北部、豫鲁冀、晋陕甘宁青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2%,侯姓人口207.2万,约占全国侯姓人口的69.1%。0型64.6万,A型58.8万,B型63.6万,AB型20.2万。
  其他地区侯姓人口比较少,约占国土面积的50.9%,侯姓人口33.3万,约占全国侯姓人口的11.1%。O型11.2万,A型9.7万,B型9.4万,AB型3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