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东部唐姓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597
颗粒名称: 西北东部唐姓历史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48-351
摘要: 西北东部唐姓历史概括了唐姓的起源与演变、历史上唐姓的分布和迁移 、当代唐姓的分布频率、血型分布特征。唐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六位姓氏,尤其在四川、湖南、贵州地区中最有影响,唐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唐姓人至少有65个,总人口大约在780万。
关键词: 姓氏 西南北部 分布规律

内容

唐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二十六位姓氏,尤其在四川、湖南、贵州地区中最有影响,唐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65%,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唐姓人至少有65个,总人口大约在780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唐姓历代名人211名,占名人总数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位;唐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排在第四十三位;唐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61%,排在并列第三十六位。
  从周朝开始,唐姓的杰出人物不绝于史书:春秋时有楚大夫唐狡和郑大夫唐苟,战国有西说秦王救魏的90多岁高龄的魏大夫唐睢、楚名将唐昧,西汉时有唐睢之孙斥丘侯唐厉、入川为汉武帝说服夜郎国归汉的中郎将唐蒙,唐朝有佐唐太宗定天下、图形凌烟阁的名将唐俭、唐高宗时名相唐休璟,宋朝有大孝子唐杰,明代有“江南第一才子”画家唐寅(伯虎),清朝有江西景德镇“唐窑”的创始祖唐英、台湾巡抚唐景崧,民国有总理唐绍仪、医学家唐宗海,当代有历史学家唐长孺、生物学家唐仲璋、哲学家唐君毅。
  唐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汉族唐姓的来源主要有三大支:祁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4000多年前的尧时代已有唐部落,也称陶唐氏,祁姓,尧为部落首领,生活在今河北唐县一带。舜继承尧之帝位,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封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于河南西部的鲁山。周武王灭商后,复封留于山西翼城的尧后裔为唐侯,不久唐侯叛乱,公元前1106年为周成王所灭,唐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此也称晋唐。为了祭祀帝尧,周成王更封在河南鲁山的刘累子孙为唐侯,此唐侯的后代也有唐姓,此亦称豫唐。晋唐和豫唐也合称祁姓唐氏。
  第二支源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灭山西翼城西的唐,把古唐国之地封与其弟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后改封为晋侯,唐叔虞的庶出子孙中也有唐氏,此为姬姓唐氏。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继承唐侯,别封于新的唐地,古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公元前505年,楚昭王灭唐,唐国子孙也以国名为氏,此也为姬姓唐氏,也称楚唐。姬姓唐氏的历史至少也有3000年。祁姓唐氏和姬姓唐氏是组成当代唐姓群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汉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重要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唐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南北方民族的血液,唐姓中也流入了外族的基因。这就是唐姓的第三支组成,即少数民族的血缘,这包括汉朝的南蛮,三国时的羌人,元朝时的西域人的唐姓,清朝时的满洲八旗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随后逐渐被同化,成为当地唐姓汉族组成的一部分。
   历史上唐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唐姓最初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秦汉时期,唐姓已经进入了山东、江苏、江西、安徽、四川、广东等地。晋朝时,唐姓已是湖南的著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唐朝初期,河南固始人移居福建漳州,其中就有唐姓,是当代闻名于海内外的客家人中唐姓的祖先。清朝初期,唐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唐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名列第四十四位。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唐姓总人口的31.8%,占湖南总人口的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这五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安徽,这三省的唐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以川鄂湘桂、苏皖浙两个中心的唐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唐姓大约有5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5%,为明朝第四十一位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唐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其增加率为38%,净增加了14万。湖南仍为唐姓第一大省,但比宋朝时减少了近一半,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7.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浙江(15.6%)、江苏(14.8%)、广东(12.3%),这四省唐姓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广西、江西、安徽、四川,这四省的唐姓又集中了24%。宋、元、明期间,唐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湘川、苏浙皖赣、粤桂三大块唐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780万,为全国第二十六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近780万,达15倍之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唐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宋以来的1000多年中唐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两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贵州、山东、河北、安徽、广西、云南、江苏,这七省的唐姓又集中了45%。四川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17.1%,为唐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2%。全国形成了川湘黔的高比率唐姓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当代唐姓的分布频率
  唐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9.2.4A)表明:唐姓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四川东南、湖南中部和西部、贵州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唐姓人口达到3人以上,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2%,唐姓人口大约65万;2.4-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4%,唐姓人口大约107万;1.8-2.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3%,唐姓人口大约140万;1.2-1.8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9%,唐姓人口大约136万;0.6-1.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8%,唐姓人口大约248万;0.1-0.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8.3%,唐姓人口大约79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唐姓人口大约6万。
  唐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唐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9.2.4B)表明:湖南、四川大部、贵州、云南大部、广西大部、广东北部、陕西大部、甘肃东部、河北东部、内蒙古东北端,是唐姓比较常见地区,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5%;在江浙鄂皖赣闽六省、海南、广东大部、广西南部、河南西部、河北大部、山东、东北大部、内蒙古东部、山西大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地区,唐姓在人群中的频率在0.3%-0.9%,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5%;其余地区唐姓人口比较少,唐姓频率不足0.3%,约占总国土面积的44%。
  血型分布特征
  唐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257万,占33%;A型229万,占29.3%;B型223万,占28.6%;AB型71万,占9.1%。唐姓总人口780万。
  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东北、江苏、山东中部、河北东部是唐姓人群主要的聚居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13.8%,唐姓311万,约占全国唐姓的40%。0型106万,A型95万,B型83万,AB型27万。
  长江以南的其他地区(除海南和台湾外)、东北地区、河北西部、山东西部、安徽、湖北、陕甘宁大部、山西东南是唐姓常见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7.9%,唐姓384万,约占全国唐姓人口的49.2%。0型124万,A型110万,B型114万,AB型36万。
  海南、台湾以及西北其他地区是唐姓分布稀少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8.3%,唐姓85万,约占唐姓总人口的10.8%。O型27万,A型24万,B型26万,AB型8万。

知识出处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内容包括:中国姓氏群体遗传(绪论、姓氏分布、遗传地形图、姓氏与血型),当代大姓及其分布规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