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60.何谓笔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227
颗粒名称:
60.何谓笔名?
分类号:
K810.2
页数:
5
页码:
189-193
摘要:
本节概述了笔名是作家在发表作品时用的假名,由于笔名主要用于作品的署名,因此,笔名在某些方面与古代文人的别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古代文人尤其是书画家往往将其别号署于作品,但笔名与别号又有本质的区别。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笔名是作家在发表作品时用的假名,如茅盾是沈雁冰的笔名,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
由于笔名主要用于作品的署名,因此,笔名在某些方面与古代文人的别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古代文人尤其是书画家往往将其别号署于作品,但笔名与别号又有本质的区别,这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笔名与别号的产生年代不同。别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先秦时代,一些隐士为隐姓埋名、避人耳目就已开始使用别号了,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庄子》一书中所提到的几位隐士,迄止清代乃至现代,文人墨客们常常以别号相标榜;笔名则是近代才有的事情,首先使用笔名的是清末民初的一些通俗文学、市民文学作家,现代作家往往都有很多笔名。因此,别号往往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情趣,而笔名则多体现现代文化精神,这是由两者产生的年代和使用的主体所决定的。鲁迅使用笔名的经历就很能说明笔名与别号的这一新旧之别,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许寿裳在《鲁迅的生活》一书中回忆,鲁迅原有别号叫俟堂,后来鲁迅先生给《新青年》写稿,由于《新青年》是激进主义杂志,并公开呼吁文学革命,号召推翻旧的、贵族的、山林的文学,而建立平民的、现实的文学,因此,《新青年》的编辑不希望在自己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仍署具有士大夫意味的别号,鲁迅先生因此只好将“俟堂”的号颠倒过来,并改“堂”为唐,这样形成的“唐俟”就不再有别号的痕迹,而成了现代风格的笔名。
第二,笔名与别号的功能不同,简单地说,作家使用笔名的目的是为了隐匿其真实姓名,避人耳目,而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使用别号的目的则恰恰相反,是为了自我标榜,招人耳目。
在别号产生之初,隐士使用别号虽然有避世匿迹、隐姓埋名的目的,但即使是隐士之别名,也总是竭力标榜他自己的特立独行,到了后来,文人墨客使用别号,就更是为了自我标榜,自命不凡,有的甚至不惜用别名沽名钓誉、自我卖弄。因此,别号多倾向于标新立异,竭力与一般的姓名和表字区分开来,别号在格式、命意上都与一般的姓名有鲜明的区别,如姓名或字一般是有姓有名(或字),有的还会有辈份字,一般是二个字或三个字,而别号则无姓和辈份字,命意较具体,字数也多少不拘,有的可多达十余字乃至数十字。正由于别号在形式上与名字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两者就无法混同,使用别号也就无法达到隐姓埋名的目的。此外,别号主要在文人士大夫的朋友圈子内使用,其相互之间相知较深,亦无需隐姓埋名。只有当有人确实想隐匿真实姓名时,他可能会取一个别号用以代替其姓名,如明代市民文学兴盛一时,由于市民文学多反映市民世俗生活,写照衣食儿女之情,颇有“诲淫诲盗”之嫌,当时为传统文人所不齿,市民文学作家为了避免惹人耳目,引火烧身,就往往在其作品中署以别号,如笔涉色情的《金瓶梅》,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究竟是何许人,至今令考据者大伤脑筋。
明清市民文学署名别号的风气可以说已是后来笔名的先声了,实际上,笔名产生之初,也正是应市民文学的需要。清末民初,国门初启,受西风洋雨的影响,适应市民阅读趣味的报纸、杂志盛极一时,一些无行文人为稻粱谋,大肆炮制一些趣味低级、庸俗下流的文学作品,为了遮人耳目,避人唾骂,这类作品多用笔名发表。由此可见,笔名从其产生之初,就是服务于隐姓埋名的目的的。后来,进步作家为了回避专制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避免以言致罪,也用笔名发表作品。如小说家萧军笔名之来历,就与逃避书报检查有关。萧军原名刘鸿霖,他曾以“萧三郎”的笔名给鲁迅寄去两篇小说,请代为修改并推荐发表。鲁迅觉得“萧三郎”这个笔名不够安全,便写信给作家,指出小说的署名要改一下,因为当时已有一个进步作家萧三,很活跃,现在即使多了一个“郎”字,书报检查官们依然会以为是那个萧三,从而予以查禁。刘鸿霖接到鲁迅来信,就将笔名改为萧军。从此,作家“萧军”就问世了。作家茅盾笔名的产生,也很能说明问题。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曾自述其笔名茅盾的来历说:“五四以后,我接触的人和事一天天多而且复杂,……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个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矛盾,……大概是带点讽刺别人也嘲笑自己的文人积习罢,于是我取了‘矛盾’这个笔名。”一九二八年,他的小说《幻灭》准备在《小说月报》发表,但主编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让人一看就是假名,会招惹麻烦,于是,就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头,从此,沈雁冰就一直用“茅盾”这个笔名。
从叶圣陶改“矛盾”为“茅盾”这件事可以看出,由于笔名是为了隐匿真名,因此应能以假乱真,为此,笔名必须在形式上与真的人名相同,应像真实姓名一样有名有姓,并且只能是两个字或三个字,下面这些笔名就是如此:鲁迅(原名周树人)、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曹禺(原名万家宝)、艾青(原名蒋海澄)、巴金(原名李芾甘)、田汉(原名田寿昌)、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马南邨(原名邓拓)、艾芜(原名汤道耕)、陈白尘(原名陈增鸿)、周立波(原名周绍仪)、郭小川(原名郭恩大)、萧红(原名张乃莹)、丁玲(原名蒋伟)、秦牧(原名林觉夫)。诸如此类的笔名,不知底细的人很难把它们与一般的姓名区别开来。
当然,也有不少笔名并不具备一般姓名的形式结构,这类笔名在风格上与传统的别号颇有相似之处,此类笔名往往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个性,隐姓埋名的功能还在其次,如丽尼(原名郭安红)、青兕(即柳亚子)、柔石(原名赵平复)、落华生(原名许地山)、碧野(原名黄潮洋)、夕夕(原名闻一多)、爱梅(原名萧子嶂)、琼瑶(原名陈喆)等,此类笔名,往往都有明确的含义,有的就直接是一个词,如琼瑶、爱梅、碧野、落华生等。
作家取笔名,多有一定的立意。如作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他取“恨水”的笔名,是有感于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的诗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田汉原名田寿昌,以“汉”为笔名,是立志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而“汉”字与其姓组合为“田汉”,则有庄稼汉之意,寓意与普通民众站在一起。鲁迅一生用过146个笔名,许多笔名都有来历,如笔名康伯度,是英语Comprador的音译,意为买办,是针对论敌对他的攻击随手拈来,又如笔名越侨,因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其故乡属古越国,而鲁迅一生多寓居在京、沪等地,故自称“越侨”。
由于作家主要是通过其作品被人们了解的,而其作品所署多属笔名,因此,许多作家的笔名往往妇孺皆知,而其真实姓名反鲜为人知了。时至今日,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郭小川真名叫郭恩大,周立波真名叫王寿华,欧阳山真名叫杨凤岐,丁玲真名叫蒋伟……时至今日,作家使用笔名的越来越少了,这一方面是由于现在的言论环境相对宽松,以言致罪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恐怕还与现在的著作权制度有关,作品署以真名实姓,便于对其著作权的认定。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