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44.取名习俗举隅:亲子连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95
颗粒名称:
44.取名习俗举隅:亲子连名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141-143
摘要:
本节讲述了汉族从东周开始,姓名的避讳制度就已形成,避讳制度规定卑幼者不能对尊长称姓道名,子女与父、祖等长辈重名更是被严格禁止的,此种避讳制一开始主要实行于王公贵族,后来民间的命名习俗也受其影响,人们在给儿女取名时总是尽量避免使用家族尊亲所用过的字眼。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汉族从东周开始,姓名的避讳制度就已形成,避讳制度规定卑幼者不能对尊长称姓道名,子女与父、祖等长辈重名更是被严格禁止的,此种避讳制一开始主要实行于王公贵族,后来民间的命名习俗也受其影响,人们在给儿女取名时总是尽量避免使用家族尊亲所用过的字眼。
有些少数民族却无此种命名禁忌,他们在给儿女命名时,不仅不回避父祖等长亲的名字使用过的字眼,而是恰恰相反,儿女的名字中必含有长亲名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字眼,学术界称这种儿女与长亲名字相互重叠的习俗为连名制。
连名制有各种不同类型,就我国各民族的具体情况而言,大致可区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父子连名,即子女的名字中必含有父亲名字中的一个或数个字眼,此种命名方法见于彝族、哈尼族、景颇族、纳西族、基诺族、独龙族、佤族、怒族、苗族、瑶族、傈僳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兹别克族等。
据张联芳主编《中国人的姓名》介绍,景颇族的父子连名就是在子辈的名字上冠以父名的末一个或两个字,如勒期支系荣姓某家33代的姓名分别是:毛母伦—母伦贡—贡麻布—布阿昌—昌佐标—佐标得—得木荣—木荣飘—飘碧央—央伦勒—勒等遮—遮刚佑—刚佑九—九冲车—冲车约—约奥钉—钉洛峨—洛峨张—张鲍—鲍奴—奴佣—佣登—登陆—陆格—格程—程六—六仲—仲崩—崩昌—昌克—克姜—姜宗—宗烧。
上引景颇族的连名制是把父名作为子名的首字放在前面,还有相反的情况,即把父名放在子名的后面,佤族即采取这种形式,如西盟马散艾拉特家的连名谱系是:普依其司岗—良普依其—康良—希勒里连姆康—尼希勒—格罗姆尼—怪格罗姆—格洛怪—勒格洛—坎勒—孟坎—苦特孟—克勒苦特—炎克勒……。维吾尔族也采取这种方式,如卡迪尔·艾山—吐尔逊·卡迪尔—马木提·吐尔逊……。学术界称前一种形式为亲名前连型,后一种形式为亲名后连型。
第二,隔代连名,如用祖父的名字曾用过的字眼为孙子孙女命名,台湾的高山族就有这种祖孙连名制。
中国古代有所谓“以王父(即祖父)字为氏”的命氏制度,亦即孙子可以祖父的字为其名字中的第一个字,这种制度当即祖孙连名制的遗风。如孔子以孔为氏,“孔”即源自其祖公孙嘉的字孔父。
第三,母子连名,即子女名字中有一个字是取自母亲的名字。我国的布郎族、独龙族、怒族、高山族都有这种命名制度。母子连名强调的是母系的血缘关系,因此母子连名制有时又可演变为舅甥连名,即外甥取舅舅名字中的一个或几个字嵌入自己的名字中,如云南碧江怒族就存在过这种连名制。
第四,从子名亲,即父母亲根据儿子的名字而取名,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在子女出生之前就不能取名,而是说一个人的名字在其子女出生之后要发生改变。贵州有部分瑶族,就采取此种制度,一对夫妻在子女出生之后,丈夫要在其姓氏之后加上“补”字,再加以子女之名和自己原来的名字,而妻子则在其从夫姓后加上“奶”字,再加子女名字和丈夫的名字,“补”和“奶”分别是“父”和“母”的意思。诸如此类的名字表明了一个人是“某某的爹”和“某某的妈”,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这种方式称呼已为人父人母的人,如“栓柱他娘”、“富贵他爹”之类,在农村尤其如此,只不过没有把这种称谓当成正式的名字而已。
另外还有子从父名制,即在子女的名字中含有父亲或母亲的名字,并有表示“子”或“女”的字眼,这样,一个人的名字就表示他是“某之子”或“某之女”,台湾高山族的雅美人中就存在此种命名方式。亲系连名的制度,与汉族的姓氏制度有相同的功能,即标识血缘关系及世系。先秦的“以王父字为姓”这一姓氏现象暗示了连名制与姓氏制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连名制为姓氏制度所代替之后,一个家族不同世代的名字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的字,即姓氏。由于姓氏为不同世代所共有,因此它就只能标血缘而不能区别世代,为弥补这一不足,自成序列的辈份字应运而生了,姓氏与辈份字共同延续了连名制既标血缘又别世代的功能。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