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42.取名习俗举隅:寄身求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93
颗粒名称:
42.取名习俗举隅:寄身求名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136-139
摘要:
本节概括了当寄名和尚或寄名道士的关键就是由和尚或道士为小孩取名,所取之名必须随被寄名的僧、道姓,而名字则往往要寄寓长命百岁、富贵寿康等吉祥意味。寄名习俗发生的原因不外是人们趋吉避害的心理,人们认为将孩子寄托在佛寺道观的门下,认僧道等为名义上的父亲。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金瓶梅》第三十九回写西门庆得子官哥后,因官哥儿一直多病多灾,就备办了一份厚礼,到玉皇庙求吴道官收官哥儿为寄名弟子,那吴道官就“将官儿的生日八字,另具一文书,奏名于三宝面前,起名叫做吴应元。”并求太乙司命之神担保孩儿“寿龄永保,富贵遐昌”。这件事写的就是寄名习俗,《红楼梦》中也提到过这一习俗,第二十五回写道宝玉被贾环暗中使坏,用蜡烛油烫坏了面颊,人们都赶来探望,“过了一日,有宝玉寄名的干娘马道婆要到府里来”。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儿也曾寄名。
所谓“寄名”,就是孩子出生满月之后,由父母把孩子送到寺院或道观,请和尚或道士举行一定的仪式,给孩子消灾去祸,并给孩子取一个法名或道号,这样就象征性地将孩子收为弟子了。
寄名风俗在过去曾极盛行,不过各地的细节又各有不同。北方的寄名于寺院的孩子,俗称“跳墙和尚”。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通志》记天津的寄名风俗说:“天津北仓镇每年当春夏之时,有小儿跳墙之俗。此风俗起因:大凡缺少子嗣人家,忽然生下一个男孩,自然爱如珍宝,但是一方面却时时惶恐,或是多病,或是夭殇,因此为父母者往往带小儿至庙中烧香祷告,求和尚给小儿起一名,俗称寄僧名,其意谓自此后,此孩便算出家。寄僧名之孩,往往作僧人之装束,直至十三岁跳墙还俗之时,方能更换。跳墙事前必须择一吉日,买簸箕一个,毛帚一把,预备老铜钱八枚,及期父母带领小儿又向神像焚香祷告,一面使小儿持簸箕及毛帚拂拭香案,洒扫地下,事毕即令理发匠为小儿留发,随后再使小儿立于板凳之上,左右手各执老钱四枚,旁观之人喊声:赶和尚。小儿便将手中所持之钱向后撒去,跳下板凳,并不回头,直跑回家中,此即所谓跳墙还俗也。”南方的寄名风俗又有不同,《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江苏吴县的寄名风俗说:“吴县有小孩寄名神佛之俗,此风全境皆然,盖富贵人家之小孩娇生惯养,大半身体孱弱,时膺疾病,其亲乃至庙烧香,用红布制一袋置小孩年庚于其中,俗名过寄袋,悬佛橱上,自是以后,每旧历年终,寺僧备饭菜送小儿家中,名曰年夜饭,其亲必给僧以钱,凡送三年始毕。当过寄时,僧为小儿取名,譬如神佛姓金即取金生、金寿等类,并携小儿来庙拈香,呼神如寄爷,及至成年完婚后,乃将红布收回,名曰拔袋。”由上述可知,当寄名和尚或寄名道士的关键就是由和尚或道士为小孩取名,所取之名必须随被寄名的僧、道姓,而名字则往往要寄寓长命百岁、富贵寿康等吉祥意味。鲁迅先生自述其小时候就曾寄名寺院,并得法名“长庚”,“长庚”即长寿之意也。
寄名习俗发生的原因不外是人们趋吉避害的心理,人们认为将孩子寄托在佛寺道观的门下,认僧道等为名义上的父亲,一方面得以僧、道本身法力道行的庇护,一方面也能得到菩萨、神仙的保佑,从而祛病消灾、人生平安。这自然只能是一厢情意,《金瓶梅》中西门庆的公子虽然在玉皇庙寄名为小道士,但仍难逃妒火攻心的潘金莲的算计,小小的年纪就夭折了。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寄名马道婆作干儿,那马道婆非但不保他平安,反收了赵姨娘的钱财,企图用诅咒邪术要宝玉的命。
寄名者要随其求寄的僧、道姓,并由僧、道取名,这与认干亲并由干爹干娘取名的习俗颇为相似。实际上,认干亲也是变相的寄名制。认干亲的风俗在中国民间一直很流行,其目的与寄名僧、道一样,也是为孩子祈福,希望他长命百岁、无灾无祸。因此,认干亲往往要选儿女满堂、夫妻双全的人为干爹干娘,因为人们认为这样的人既然儿女满堂,肯定是有福之人,说不定还是受神灵特别呵护的。认了干亲的孩子往往由干爹干妈取小名,小名亦随干爹的姓,干爹干娘则要送给干儿干女长命锁之类的吉祥物。《杭州遗风》记杭州认干亲的风俗,就提到由干亲为孩子取名之事,“寄干儿干女之风,杭州可谓盛行,盖惟恐其不寿,而以出姓为名。其实亦不过以有事为荣也。干爹干娘送礼以包袱、兜肚二物为重,其余衣帽鞋袜等项,若云取名压帖,此中丰啬不等。其子女送干爹干妈者,备素菜十碗,并糕桃烛面鞋袜鞋膝一切须用物件,随同本生父母前往齐供王母寿星。”可见,无论寄名僧道还是寄名干亲,其目的都是为了祈求孩子的健康长寿,这一目的实际上一直是中国民俗的一个重要动机,中国传统的取名习俗也深受其影响,从春秋时代就流行的一些人名字如“去疾”、“弃疾”,到秦汉时代以“延寿”、“延年”为名之风行一时,直到当今民间的一些取名习俗,都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健康长寿的强烈愿望。43.取名习俗举隅:丑名贱名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们当然都愿意取一个听起来顺耳、寓意美好的美名,但事情却有大谬不然,自有史记载以来,就有不少丑怪之名见于史册,如《左传》中的黑臀、黑背、重耳之类,在现实生活中,令人哑然失笑的人名也常常不期而遇,诸如狗剩、拴柱、狗蛋之类。以丑怪或鄙贱的字眼为名,并非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中国民众生活中一种有意为之的习俗。
人们为自己的孩子取美名嘉号,是为了寄托对孩子人生的美好祝愿,希望孩子幸福平安、健康长寿,或者期待孩子出人头地、成龙成凤,于是就有了诸如“寿昌”、“永富”、“国栋”、“耀祖”、“俊”、“杰”之类的名字,哪个父母又不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长命百岁、大富大贵呢?但有的父母偏偏就喜欢给孩子起一些低贱的名字,诸如狗不理、大头鬼、二硬眼、崽子、丑蛋、二丑、大丑、二赖子、傻蛋等等之类的名字,常见于小名。此类名字听起来令人生厌,但并不表明父母亲也讨厌自己的孩子,实际上,取此种名字,正是表明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呵护。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