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34.南北朝隋唐人名有哪些时代特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85
颗粒名称:
34.南北朝隋唐人名有哪些时代特征?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页码:
114-119
摘要:
本节概括了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北朝诸国的许多皇族原本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由于向慕中华文明,因此往往把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姓。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北朝诸国的许多皇族原本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由于向慕中华文明,因此往往把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姓,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汉族原来所没有的新姓氏,如:拓跋氏,魏皇族之姓,源于鲜卑族拓跋部。
宇文氏,北周皇族之姓,源于鲜卑族。
尔朱氏,源于北魏秀容部落。
贺拔氏,源于北魏鲜卑族。
斛律氏,源于北齐高车族。
北朝人由于缺乏如南朝士族那样高雅的文化修养,朴野少文,因此其姓名也不像南朝人那样咬文嚼字,而是显得随意真率,往往不避俗名丑名,有些很像是小名,如杨大眼、闾大肥、赵黑、傅竖眼、许赤虎、胡小虎、王络儿、卢丑、孙小、东路头之类,虽乏文采,却颇有世俗生活的情趣。
南朝人名却较北朝人名文雅精致得多。由于东晋之后北方战乱不已,原居北方的士族大多南渡定居,南方于是成为人文荟萃之邦。自东汉以来形成的累世簪缨之家,这时更成为声名显赫的门阀世族,他们掌握了南朝历代的经济和政治命脉,与社会下层既无权又无势的寒门平民形成鲜明的对比。世袭士族不仅以其姓氏、地望、门第、宗谱相标榜,而且藉其名字炫耀其世代俊彦豪杰的非凡身份。一般的知识分子由于仰慕世族豪门的华贵荣耀,也喜欢在其名字中使用一些为士族所垂青的字眼,如“士”、“彦”(“美士为彦”)等:陆澄字彦渊,范云字彦龙,刘绘字士章,任昉字彦升,刘勰字彦和,徐摘字士秀,张率字士简,刘杳字士深,阮孝绪字士宗,优挺字士标,萧诞字彦伟,臧严字彦威,沈穆字彦和。
士族讲究血统和门第,故重“孝”,因为所谓孝,本质上就是对家族血统的延续和对家族传统的继承,故南朝人亦不乏以“孝”字入名字者,如:明山宾字孝若,阮孝绪字士宗,刘峻字孝标,刘冉字孝绰,刘苞字孝尝,刘潜字孝仪。
南朝人还喜欢用“之”字作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著名的如王羲之家族,此外如吴兴沈氏家族的沈融之、坦之、畅之、演之、璞之等,又如颜延之、徐谌之、祖冲之、何尚之、裴松之、李珪之、何翌之、王珪之、虞玩之、沈攸之、王逡之。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南北朝已风靡中原,佛教信仰深入人心,与佛教有关、体现佛教观念的一些字眼,这时也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南北朝人名用佛家语风行一时,如:王昙首,沈昙庆,王昙生,王僧绰,王僧达,沈僧荣,王僧佑,孙法宗,陆法真,甄法护,段佛荣,王僧辩,纪僧真,沈慧休,刘昙净,滕昙恭,乐法才。
以上是南朝人名用佛语之例,北朝亦多用佛语入名,但北朝佛教不同于南朝佛教,北朝佛教重功德,而南朝佛教重佛理,因此北朝人名中佛教字眼也与南朝的侧重点不同,不是取昙、佛、慧、法等抽象的字眼,而是直接取佛名、法器名等入名字,如吕七宝(佛家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为七宝)、吕罗汉、崔目连(目连即目犍连),元鸷字孔雀(佛教有孔雀明王)、吴悉达(悉达即悉多太子,为释迦牟尼为净饭王太子时的名字)。
唐代儒、道、佛三教兼存共荣,这一点也反映在唐代的人名中。儒教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唐代前虽历经魏晋玄学和南北朝时代佛教的冲击,但其在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的地位仍是根深蒂固的,到唐代,由于长时期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传统儒学又呈复兴之势。唐代经学发达,朝廷组织学者对儒学传统经典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考订、注疏工作,涌现出许多如颜师古、孔颖达、陆德明等著名的经学家,唐明皇李隆基甚至还亲自注释《孝经》,颁行全国,要求人人诵读,可见唐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正由于儒学的兴盛,一些体现儒家观念的字眼成为唐人取名用字的一时之选,其程度决不亚于儒学繁盛的东汉,诸如仁、义、礼、知、忠、孝、节、恭、敬、礼、德等字眼,都常见于唐人的名字中,如:李孝恭、尉迟恭、窦建德、李义府、薛仁贵、徐敬业、索元礼、狄仁杰、朱敬则、杨国忠、史朝义、陈玄礼、李德裕、李仁实、祖孝孙、刘仁贵、杨恭、王义方。
唐代佛教的发达程度不亚于南北朝时期,玄奘和尚西天取经的艰苦卓绝以及其取经归来后所受到的皇帝的礼遇就足以表明这一点。不过,唐代佛教与南北朝又有所不同,由于佛教已传入中土数百年,经过历代中国僧侣及文人士大夫的融会贯通,源于西土的佛学佛理已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思想交融,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等,从而开辟了中国佛教的新阶段。因此,唐代人对佛教信仰之炽热程度虽并不弱于南北朝时期,但他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佛法、佛理的狂热崇拜,因此,唐人的名字虽时出现有佛教意味的字眼,但却远不如南北朝时代那样普遍。唐人以佛教字眼入名字,有名的如诗人王维字摩诘、著名的牛、李党争中牛党首领牛僧孺,唐玄宗所亲信的宦官高力士等。
与佛教字眼在人名中的零落之势相比,道教字眼在唐代人名用字中却呈繁盛之势,这是与道教在唐代的盛极一时分不开的。道教从汉代就产生了,但它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却一直比不上外来的佛教有势力。到了唐代,道教却时来运转了。因为据说被道教奉为始祖的太上老君亦即老子姓李名耳,道教因此与唐代皇帝攀上了亲戚,因为唐代皇帝也姓李。唐代皇族李氏本来是从北朝起家的,据说其家族还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这一“污点”让李氏家族在中原尤其是南方的世姓大族面前委实有点自卑。因此,李氏家族想方设法要打击世姓大族并抬高自家的血统。恰在这时,道士们找上门来,双方可谓一拍即合,李氏攀上了太上老君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祖宗,而道教则借来了唐代皇帝支持的东风,不久即风靡天下。道教的尊崇地位,也为唐人的名字涂上了浓重的道家色彩,诸如道、真、玄、朴、素等字眼频见于唐人名号之中,如:房玄龄、崔义玄、李道宗、颜真卿、陈玄礼、裴守真、韦见素、吴通玄等。
唐代人名在形式上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双名开始占优势,双名由两个字组成,两字搭配,可以组成表达一个完整而具体意思的词,因此,唐人名字中有不少都有明确的含义,或寓美德,或寄抱负,或表情志,如:裴行俭、徐敬业、张昌宗、武承嗣、娄师德、朱敬则、张九龄、杨国忠、李辅国等。
这些名字都有明确的寓意,如“行俭”显然是躬行俭让之德的意思;“昌宗”则寓有光宗耀祖的祝愿;“师德”表示以道德为师;“九龄”则祈愿长命百岁;“国忠”则有为国忠臣的抱负,“辅国”显系辅助国家之义,虽然杨国忠其人实在不是什么忠臣,李辅国与其说辅国,不如说祸国,李氏原名李静忠,本为一名道士,因劝玄宗太子李亨趁玄宗入蜀之机即位,而受肃宗(即李亨)崇信,并更名辅国,此后大权独揽,专横跋扈,祸国殃民,可见名字和人本身的所作所为并不一定是相符的。
唐人取名时强调立意,以名寓志,藉名表德,因此,有的名字往往就是直接由寓意深刻的名言或脍炙人口的成语截取、提炼而成,如:武三思,源自《论语·公冶长》:“三思而后行。”韦待价,源自《论语·子单》:“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价者也。”杜如晦,源自《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杜黄裳,源自《周易》:“黄裳元吉。”杜求仁,源自《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席豫,字建侯,源于《周易》:“豫,利建侯行师。”除化用经典文义入名字外,唐人还直接借用古代杰出人物的名字为自己的名字,这种取名方式,体现了命名者对古代圣贤的景仰和成名立家的抱负,如:孔巢父,借用了古代隐士巢父的名字。据说尧要把王位让给他,他拒而不受。
李孟尝,借用了战国田文的封号孟尝君。
由古代经典文句和古代圣贤名字中化用人名,就像文学创作中的使用典故。用典是文学修辞的常用手法,也是唐代以后人们取名的重要途径,此种命名方式尤其为历代文人所青睐,因为这显得他们有学问,是世代书香门第。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