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2.姓氏与地名有何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37
颗粒名称:
12.姓氏与地名有何关系?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2-45
摘要:
本节概括了以地为氏主要是由分封授地而来,因此,在实行分封制度的周代,有许多姓氏就是因分封而产生的,只有占有一定的领地的贵族,才有资格命氏。氏既然是因有领地而得,既然是一个家族对其领地的占有权的标志,因此,根据地名来命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左传·隐公八年》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表明氏是有土者之称号,只有占有一定的领地的贵族,才有资格命氏。氏既然是因有领地而得,既然是一个家族对其领地的占有权的标志,因此,根据地名来命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据传说,华夏民族的几个始祖都是据地为氏。如据说黄帝与炎帝都是少典氏女之子,黄帝因居住于姬水领域,故以姬为氏,而炎帝因居住于姜水领域,故以姜为氏。黄帝又号轩辕氏,是因为他后来又迁居到轩辕之丘这个地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为妻,因为这两个女儿是住在妫水这个地方,因此以妫为姓。《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始祖弃的母亲姜原是有邰氏女,如前所述,姜与羌皆源于以羊为图腾,因此当是姓,而有邰则为地名,当因姜原一族居于有邰而成为其氏号。
以地为氏主要是由分封授地而来,因此,在实行分封制度的周代,有许多姓氏就是因分封而产生的,《左传》记载的是周代的史事,因此其中有大量以地为氏的情况。如周虽姬姓,但周文王之子季载分封于冉,因此以冉为氏;周文王的另一个儿子封于毕,则以毕为氏;后来周成王封其子臻于单邑这个地方,臻因此以单为氏。采邑与封地的性质差不多,因此,亦有以采邑为氏的。如周昭王之子的采邑在翁这个地方,因此,就以翁为氏;夏人的后裔鲍敬叔仕于齐,他之所以姓鲍,就因为他的采邑在鲍地,鲍实际上是其氏号。梁文王之子食采邑于卜梁这个地方,后代就成了卜梁氏。楚武王之子瑕食采于屈地,因此就以屈为氏,诗人屈原即其后裔。晋国有一个奇怪的姓叫羊舌,姓羊舌的人是晋国公族靖侯的后人,因为食采于羊舌这个地方,因此羊舌就成了他们的姓氏。
以地为氏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以居住地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不同于以封地、采邑为氏,后者的封地、采邑皆为领地,以封地、采邑为氏表明家族对领地的占有权,而以居住地为氏则只是用家族居住地的地名作家族的标志而已。春秋时齐国贵族有姓东郭、南郭、西郭、北郭的,就分别是以其住地的地名为氏。郭,原指城市的外城墙,因此东郭、南郭等姓就分别表示这些家族原是住在东城、西城等地的。传说故事中那个因救狼一命而差点让狼作了点心的东郭先生就是东郭氏的后代。另外,成语“滥竽充数”讲得是南郭先生不懂装懂的故事,南郭先生则是南郭氏的后人。这两个故事可能都是源于齐国。春秋时齐国贵族还有姓东闾氏的,闾的本义相当于后来的街巷。鲁国有东门氏,是鲁国公侯的后代,是因其住在鲁国都城曲阜的东城门而得氏。郑国有东里氏、西门氏,则是因住在城东和西门而得氏。著名的“西门豹治邺”故事中的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人,其姓西门显然就是因居住地而来。
以地为氏的情形中还有一类,就是以国名为氏,以国为氏的自然是古代诸侯的后代。此类姓氏起源很早。据古史传说,早在夏代即有了分封制度,而以封国为姓氏的现象也随之而产生。但分封制度的大规模进行则是在周代,周王大封同姓与功臣,因此也产生了一大批以国为氏的姓氏,有些并流传至今,如鲁姓就是周公姬旦之子伯禽之后人,周成王封之于鲁地,战国时的纵横之士鲁仲连、三国时吴国名臣鲁肃都姓鲁。又如曹姓,是周武王兄弟叔铎的后人,叔铎被分封于曹(今山东省定陶县附近),其后人因以为氏。再如陈姓,是舜的后裔,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古代圣王的后代,舜的后代胡公满被封于陈地(今河南省淮阳),是为陈国,遂以陈为姓,陈在现代已成为中国的一个大姓。
以国名为氏的情况除以上所述之外,还有管、蔡、卫、焦、祝、〓、吕、薛、雷、戈、杨、魏、韩等。
据郑樵《通志·氏族志》的统计,华夏姓氏中源于封地、采邑、国名、居住地等的姓氏总共有500多个,可见以地为氏是中国姓氏的一大来源。
在谈到姓氏与地名的关系时,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姓氏与地名孰先孰后的问题。地名与姓氏的重合,并不一定意味着姓氏是源于地名的,也并不意味着一定是先有地名某某然后才有姓氏某某的,有时情况恰恰相反,即不是姓氏得自地名,而是姓氏得自居住在此地的族群的姓氏,地原无名,因人而得名。如炎帝姜氏,史书上说是由于炎帝族居于姜水,故因地而得氏。但我们在上文曾分析指出,姜姓源于羊图腾,它从一开始就是标志氏族的姓,而非地名,因此,姜水之得名,正是由于姜氏族人居住此地之故,并非炎帝之姓姜源于姜水,而是姜水之谓姜水源于炎帝之姓姜。
地因居于其地的氏族而得名的现象当与氏族的迁徙有关。地名原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只有人才会为自然命名,蛮荒之地若无人涉足,也就不会有人为之命名,所谓“太初无名”是也。只是随着人类的迁入,此地才获得命名。我国北方有一系列以“犬”字命名的地方,如山东曹县的犬丘、河南宋城县的犬丘、陕西兴平县的犬丘、甘肃礼县的犬丘等,据史学家考证,就是犬族西迁之遗迹。又如河南省有商城、陕西省亦有商州,则是商人迁徙所留下的地名。现在中国的某些以张家庄、马家屯、王家镇等命名的村镇,实际上也是因此地原住民的姓氏而得名。可见地名与姓氏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这在中国这个以土地为本的古老农耕民族显得尤为突出。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