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1.姓氏来源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36
颗粒名称:
11.姓氏来源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40-42
摘要:
本节概括了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因此,姓氏就成了人们寻根问祖的依据。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从而导致关于姓氏的学问很早就在中国产生,而中国传统姓氏学长期以来一直就以记载、叙述、疏理、追溯各种姓氏的来龙去脉为主要宗旨。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姓氏是人的血统渊源的标志,因此,姓氏就成了人们寻根问祖的依据。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决定了中国人对自己的血统特别看重,从而导致关于姓氏的学问很早就在中国产生,而中国传统姓氏学长期以来一直就以记载、叙述、疏理、追溯各种姓氏的来龙去脉为主要宗旨。
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当属《世本》,此书早已亡佚,现只存辑佚本,据《汉书·艺文志》,《世本》原为十五篇,刘向说:“《世本》古史官明于古事者所记,录黄帝以前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世谥名号。”可见是叙述华夏诸古老民族的世系源流之书。
《世本》之后,汉代出现了数种论述和记录姓氏的著作。东汉初期的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奉旨编撰《白虎通》一书,其中论述了姓、氏的起源、功能,但并未论及具体姓氏的来源。东汉中期的学者王符著《潜夫论》,其中有《志氏姓》一篇。东汉末年学者应劭著《风俗通义》,其中有《姓氏》一篇,两者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收录、记载当时的姓氏,但同时也追溯了各类姓氏的来源。两者都将姓氏的来源归为九类,其说法大致相同,这九种来源是:1.氏于号;2.氏于谥;3.氏于爵;4.氏于国;5.氏于官;6.氏于字;7.氏于居;8.氏于事;9.氏于志(《风俗通义》作职,作职是)。
即谓姓氏分别来源于家族祖先的名号、谥号、爵号、国名、官名、表字、居所名、所从事的工作名、职务名等。
到了宋代,由于姓氏的发展,上述几种姓氏渊源不足以涵盖当时的姓氏,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将姓氏的起源进一步划分为三十二类,即:1.以国为氏;2.以邑为氏;3.以乡为氏;4.以亭为氏;5.以地为氏;6.以姓为氏;7.以字为氏;8.以名为氏;9.以次为氏;10.以族为氏;11.以官为氏;12.以爵为氏;13.以凶德为氏;14.以吉德为氏;15.以技为氏;16.以谥为氏;17.以爵系为氏;18.以国系为氏;20.以族氏为氏;21.以名氏为氏;22.以国爵为氏;23.以邑系为氏;24.以官名为氏;25.以邑谥为氏;26.以谥氏为氏;27.以爵谥为氏;28.代北复姓;29.关西复姓;30.诸方复姓;31.夷狄大姓;32.其他。
综观以上诸种关于姓氏来源的分类,详略不一,但它们大致可以归于三大类型。第一类,以地为氏,即以族群居住的地方之地名为氏;第二类,以祖为氏,即以族群始祖的名号、谥号、爵号等为氏;第三类,以事为氏,即以从事的工作、所任的官职等为号。
《潜夫论》和《风俗通义》所分九类中的“以国、以邑、以居”可以归于第一大类,“以谥、以号、以爵”可以归于第二大类,“以官、以事、以职”则可以归于第三大类。
《通志》所分既非常详尽,但除其中“代北复姓”、“关西复姓”、“诸方复姓”、“夷狄大姓”等是源于少数民族的姓氏外,其他各类也可以归于上述三大类别中,如“以国、以邑、以乡、以亭、以地”等显然都是以地为氏,“以姓、以字、以次、以族、以爵、以凶德、以吉德、以谥”等显然是以祖为氏,而“以官、以技、以事”则为以事为氏。此外,“以爵系”、“以国系”、“以族系”、“以名氏”、“以国爵”、“以邑系”、“以官名”、“以邑谥”、“以谥氏”、“以爵谥”等或可归于三类中的某一类,或是三种类型中二类的结合。
总之,汉族姓氏的来源途径主要是以地为氏、以祖为氏、以事为氏三种,这成为后人追本寻祖的依据。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