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10.姓氏合一的后果是什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35
颗粒名称:
10.姓氏合一的后果是什么?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37-40
摘要:
本节概括了姓氏合一,在中国姓名制度中导致一系列的变化。姓氏合一之后,虽已无区别贵贱的氏,但姓仍与贵贱地位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姓氏始终就不单纯是一个家族的符号标志,而总是或隐或显地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姓氏合一,在中国姓名制度中导致一系列的变化。
由于秦代之后姓与氏没有区别,导致了人们在理解先秦时代人的姓名时往往姓氏不分、姓氏混淆,或者把姓当成氏、把氏当成姓,以至于说不清究竟是氏还是姓,这一点在谈论传说中的帝王姓氏时体现得尤为明显,如黄帝的姬,究竟是姓还是氏,如果说是姓,则炎帝与黄帝同母所生,应当同姓,因为《左传》说:“因生以赋姓”,但炎帝却姓姜而不姓姬。史书上关于黄帝又有轩辕氏、帝轩氏、帝鸿氏、有熊氏、缙云氏等名号,这些是姓、是氏、还是名,都争论不休而无定论。即使博学多识如太史公司马迁,也分不清姓与氏的关系了。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写道:“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据《索隐》注,这十四人共十二姓,即姬、酉、祁、巳、滕、〓、任、荀、僖、〓、嬛、依,如果说这十二姓是姓,则不应与黄帝之姓(姬)异,因为姓是血缘的标志,但十二姓中除姬外,其他十一姓都与姬异姓,如果这十一姓果真是黄帝的后代的话,它们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当是黄帝族的支系分离出去独立成族之后获得的氏号,所谓“胙之土而命之氏”也,因此,司马迁称这十二氏为姓,显然犯了姓、氏不分的错误。另外一个可能是由于汉代已经姓氏合一,因此,汉人在用“姓”字与“氏”字时已不加区别,正如今天我们通称姓氏一样。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就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既是姓刘,又曰刘氏,显然是“姓”“氏”二字未加区别。然而,“姓”“氏”二字通用,用于秦之后的人名则可,用于先秦时代的人名,则要犯“历史性”的错误。
姓氏合一导致中国人名字结构的变化,使中国人的名字在秦汉时代就已定型,至今未变。先秦时代,人(主要是贵族)有姓以记血缘,有氏以记家族,因此,先秦时的名字是由姓、氏、名(字、号)三部分构成的,而且在具体的称呼中,姓、氏、名(字、号)三部分的顺序并不一致,有时又字、名并举,字在名前。但到姓、氏合一之后,以上三部分结构就演变为姓、名(字、号)二部分结构了,姓名结构一般为姓在名先或姓在字先的形式,且名、字一般不并举。战国时出现的这一姓名组合形式到秦汉时代就完全稳定下来了,之后,历经二千年的历史风雨却未有任何改变,而且,一些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也逐渐推行了此种姓名体制,采取了汉姓汉名。
姓氏合一还导致了新的表示家族地位高低手段的产生。本来,在先秦时代,姓标志血缘,而氏则体现了家族的权力、地位,因此也就体现了家族等级地位的高低。战国时代之后,旧的以土地占有为基础的封建世袭制度虽已崩溃,但新建立起来的专制制度仍是一种等级制度。秦、汉之后,虽没有了公卿大夫士、公侯伯子男之类的等级差别,但社会上仍存在着士与庶、主与奴、官与民、城与乡等的差别,人与人之间仍存在着基于财产、名望、血统等之上的贵贱高低之分,这些等级差别必然要以一定的符号象征系统表现出来。从战国到西汉,旧的姓氏制度虽已荡然无存,但与之相关的以血缘论贵贱的观念依然存在,如起身草莽的刘邦本是一介匹夫,但他成了汉高祖之后却与陶唐氏(即尧)搭上了亲戚。据说,上古陶唐氏之后因居于刘地,因以刘为氏,刘氏后裔刘累,为夏朝十三世王孔甲驯龙御龙,被赐氏御龙氏。刘累之后分为两支,一支食邑于范,是为范氏,后来成为春秋时晋国的世族,而留在秦国的一支,仍姓刘氏。刘氏在战国时随魏迁到大梁,后来又迁到丰地,刘邦即其后代。这一血统谱系说得头头是道,谁又知道不是刘邦为了证明自己是名门之后所编造的鬼话。西汉末,王莽为了篡权也如法炮制,竟胡编乱造把自己也说成了尧舜之后,这样一来,王氏与刘氏同出尧舜,本为一家,因此,王家替刘家当皇帝,就不算篡位了。总之,秦汉时代,世袭制崩溃,血统虽已不再是权力的基础,但权力仍需血统的辩护和证明,姓氏则是进行此种辩护和证明的手段。
到东汉后期,一种类似于先秦世袭制度的门第制度建立了起来,门第制度源于汉代开始的察举制度。在先秦,官位是由世族大姓世袭的,卿大夫之家世世代代都可以任卿大夫。汉代由于已不存在官职的世袭,国家为选拔官僚人才而推行“察举”制度,即令各地官员在当地发现、选拔品行优异的人才担任各级官僚,量才而用,这就为平民百姓打开了晋身之阶,布衣而为卿相,如公孙弘等,一时成为美谈。但察举制度在施行过程中,难免蜕变,因为选拔推举的权力既然掌握在官员手中,他们自然就会举人唯亲,而不是举人唯贤,营私舞弊在所难免。于是,天下仕途又渐渐为一些豪门大族所控制,出现了“累世公卿”的现象。如东汉的袁氏家族四世出了五位公卿,此种“累世公卿”与先秦的世袭制度异曲同工,而累世公卿之家与先秦的世族并无区别,成为准贵族,门第势力因此就养成了。从东汉直到唐代,门阀制度盛行不衰,门阀制度发挥了命氏制度在先秦发挥的作用,即区别姓氏的贵贱高低。在门阀制度中,姓和先秦的氏一样,有高低之别,有国姓、郡姓、州姓、县姓等不同级别。因此东汉之后,编撰姓氏书风行一时,目的是通过联宗叙谱,维护世姓大族的地位和权力。尤其是到曹魏时代,制定九品中正制,各州郡由有名望的人担任“中正”,负责甄别当地各姓氏的高低贵贱,并划分为九级,以备朝廷选择官员参照。
由此可见,姓氏合一之后,虽已无区别贵贱的氏,但姓仍与贵贱地位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历史上,姓氏始终就不单纯是一个家族的符号标志,而总是或隐或显地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