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9.“姓氏合一”是如何发生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34
颗粒名称:
9.“姓氏合一”是如何发生的?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节概括了姓与氏,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功能,姓源于氏族社会的图腾,氏则是贵族集团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姓专标血缘,而氏则标志权力,因此,在先秦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平民则只有姓而无氏,“氏”意味着部落族姓内部的等级化,是贵族或世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关键词:
福建
研究
姓氏
内容
姓与氏,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功能,姓源于氏族社会的图腾,氏则是贵族集团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姓专标血缘,而氏则标志权力,因此,在先秦时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有氏,平民则只有姓而无氏,“氏”意味着部落族姓内部的等级化,是贵族或世族区别于平民的标志,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
但从战国时代开始,随着封建宗法制度日益走向穷途末路,赐氏命族之制也渐渐变得混乱了,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而随着士与平民权力、地位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了,氏一滥,也就不再是贵了,于是氏不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氏与姓的作用没有什么区别,其界限日益泯灭,到秦灭六国,结束了分封制度,姓与氏就合一了。
中国姓氏制度在战国时代经历的这一重大变局,即由姓、氏分途到姓、氏合一,古代学者早就注意到了,如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周末风俗”一条中明确指出: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即战国时代)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先秦的姓、氏分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的随带产物,那么,分封制度的崩溃必然导致姓氏合一,顾炎武实际上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由分封制产生的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不同等级的世袭贵族占有不同的土地和生活于这一土地上的人口,从而亦具有不同的权力,而氏号就是为了区分这一等级而制定的。此种等级制度的要害是贵族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封建”的“封”字之本义,就是指在领土边界植树立“封”,以表示土地的划分和归属,后来的“封疆”一词即由此义而来。
但中国再大,土地也是有限的,因此,此种分封土地给卿大夫之族的作法,终究有个尽头,实际上,到春秋晚期,封土赐田制度就逐渐被谷禄制度代替了。所谓谷禄制,即不是授予贵族封邑食田,而是按其官职地位的不同授予其相应数量的谷物作为俸禄。《史记·孔子世家》说:“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俸粟六万。’”可见身为鲁国大夫的孔子亦无封地,而只取谷物为俸禄而已。
谷禄与封地有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封地是田产,是不动产,可以世袭继承,由此就产生了世袭贵族;而谷禄则不同,谷禄当官则有,去官则无,因此它是无法继承的动产,一个人一旦不再做官,也就不再有谷禄,因此又复归于平民百姓。由此可见,随着土地资源在战国时代划分完毕,谷禄制度的广泛实施,不再会有新的世袭贵族产生,而与世袭贵族相依为命的命氏制度也就必然寿终正寝了。
贵族世袭制度的衰微,同时给一般的平头百姓起家发迹打开了方便之门,因为现在的权力和晋身之阶不再仅仅被世袭贵族之家把持了。清代学者赵翼在其《二十四史札记》一书中把这一点讲得很透彻,他说: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再并而为七国,益务战争,肝脑涂地,其势不得不变。
而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卿相之例。……(秦末)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汉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韩等,继分国以侯绛灌等。盖人情习见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乃不数年而六国诸王皆败灭,汉所封异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败灭,则知人情犹狃于故见,而天意已另换新局,故除之易易耳。
而是时尚有分封子弟诸国,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五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而成后世征辟、选举、科目、杂流之天下矣,岂非天哉。
赵翼指出,经过战国的纷年兼并,再到秦汉的扫荡涤除,周代的分封世袭制度至秦汉已荡然无存,与此同时,徒步白身之徒却因游说和战功而为相为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官员,则更是出身自亡命无赖之徒。战国时代的平民之徒发迹而为将相,由于受春秋时代贵族遗风的影响,也想过一把贵族的“瘾”,因此也给自己命氏,但此时的氏已不同于过去的氏了,已无春秋时代及其以前那种贵族的内涵了。
一方面是贵族世袭制度的衰微,一方面是平民阶层的上升,正是在这两种趋势的两面夹击之下,先秦时代的封建宗法制崩溃了,与之相依为命的姓、氏分离制度也因之“落花流水春去也”。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