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机构用户
福建省少年儿童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总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2123
颗粒名称:
总序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民俗文化现象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相应的心理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其传承和延续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够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实际生活。一个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人际交往中其实都要受到一定民俗文化的制约、陶冶和塑造。不过,大约是由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身边发生的民俗现象并不自觉的去思考什么,也不去问个究竟。在生活发生急速变化的今天,一些人把传统的风俗习惯看成是残留的旧事物,认为它们即将消亡,因而更不在意要了解和认识它们,更不要说开展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的生活面貌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从历史上延伸下来的习俗惯制不仅再度恢复,而且还得到新的利用,如在节日庆典、人生仪礼、民间文艺表演等方面。这说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不可能脱离原有的基础,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总会见到根深蒂固的民族传统。或者说,在创造更加富足、美满生活的过程中,民族民俗文化始终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采用的遗产和资源。因此,也正是在这二十多年里,中国的民俗学得到了重视和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开始关注群众实际生活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民俗学并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那种专门关心陈旧事物的书斋里的学问,而是紧密联系新生活实践的现代科学的认识工具。
然而,与民俗文化的丰富复杂程度相比,民俗学研究成果还显得不够完熟,其中一点不足就是缺乏普及性学术出版物。广大干部和一般读者很难见到知识上准确、认识上深刻和表达上通俗平易的民俗学书籍,这妨碍了他们观察、理解、分析和评断各种各样的民俗现象,限制了他们在接触群众生活的工作中更好地研究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鉴于此,我们组织了几位专门从事民俗研究的学者,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编写了这一套“民俗文化面面观”丛书。虽然这只是一种尝试性工作,但相信会在一定层面上满足读者的急迫需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最近在给《民间文化》杂志写下的文字中说道:“民俗本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又是一种文化样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文化形态。民众有权利、有能力接受和获得民俗学知识,民俗学也有条件达到普及的层次。这是民俗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普及性工作做好了,对民俗学自身的发展大有益处。”他对由齐鲁书社出版这一套丛书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丛书的每一册都采用了问答的形式,所有问题的设置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连接成一个系统,这样就可以达到阅读上感觉轻松愉快,而理解上又能达到互相联系和深化的目的。表面上看,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回答的文字也比较平实,似乎没有什么理论深度和缺乏逻辑性,但事实上问题和答案的表述都是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诸多的问答,将某一领域民俗文化现象尽量给予立体和多角度的描述,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忠实于民俗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并非一一孤立存在的事实。当前,在一般民俗学概念中将民俗分为物质生产、衣食住行、社会组织、人生仪礼、精神信仰、文艺娱乐等若干方面,然后将各种民俗现象放入到这个分类的框架当中给予说明和解释,这种方式固然具有文化科学的一般逻辑性,但也存在将本来互相联系的民俗文化现象主观地加以肢解之嫌。例如民间口头的传说故事、歌谣等,一方面带有文艺创作的性质,另一方面却紧密联系节日、劳动、信仰、人际交往等,是生活中人们经验交流、情绪表达的一个基本媒介,而后者是专业作家文艺创作中所缺乏的现象,因而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单一的文艺创作和表演活动。本丛书各册中的问题条目就充分考虑到民俗文化现象之间的多种联系关系,如在谈生肖时也陈述有关故事传说,谈姓氏名号时牵涉到人的社会地位、心理习惯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其次,我们还认为,今天的民俗有许多是古代民俗的变异或者是各民族文化间交流的结果,因此,凡是有关历史传承、文化传播的现象,都在详审资料的前提下给予一定的说明,以利于理解某些民俗文化的生成演变规律。再次,书中问题的设列既注意到现象的类别关系,也考虑到目前民俗学研究的观察视角、学术意识,这将有利于推广一些较为新颖的民俗学理论研究成果。
某些民俗,特别是关系到比较古老的信仰心理的现象,在科学昌明的时代显得荒诞和离奇,但我们从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给予了一定的介绍,其目的在于让人们对这些现象能够有比较具体和清醒的认识,以利于对民俗文化传统作出更为周到和深刻的反思。因为我们是从民俗学角度来讨论各种民俗事象的原则和原理,不演绎其方式方法,所以,在具体的问题上除了客观的描述外,只是简单地指出其中的谬误,一般不加入更多的主观意见。也就是说,对任何文化现象,只有更具体地了解它,才能更自觉地评判它,相信当代的读者是有这个判断能力的。
我们欢迎读者对本丛书提出宝贵意见,并期望中国的民俗学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能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发挥它应有的科学认识作用。
知识出处
《姓氏名号面面观》
出版者:齐鲁书社
本书共设68个问题,力图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传统姓名制度的习俗和文化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铁梁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