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族谱的向心意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66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族谱的向心意识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2
页码: 283-324
摘要: 宋明以来福建家族的修谱之风,同样也深入到福建的少数民族之中,从而出现了诸如《蓝氏族谱》、《丁氏族谱》、《萨氏族谱》、《钟氏族谱》等一批很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姓氏族谱。据云畲人“以盘、蓝、雷为姓”,对祖先“岁时祝祭”“不巾不履,自相匹配”。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少数民族

内容

宋明以来福建家族的修谱之风,同样也深入到福建的少数民族之中,从而出现了诸如《蓝氏族谱》、《丁氏族谱》、《萨氏族谱》、《钟氏族谱》等一批很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姓氏族谱。
  福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土著畲族(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古代越人的后裔)、回族(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色目人的后裔)以及北方南下的蒙古族和满族的后裔。这些少数民族在文化历史传统上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畲、回二族。据云畲人“以盘、蓝、雷为姓”,对祖先“岁时祝祭”[1]“不巾不履,自相匹配”[2]。 而丁、郭等阿拉伯回族的后裔,原先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他们对于祖先的崇拜比较淡薄。但随着福建地区汉人姓氏修谱风气的盛行和家族组织的日趋完善,现实社会的宗族地位和个人地位与对各自祖先出自名门望族的标榜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于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姓氏为了在强弱相凌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并有所发展,也纷纷仿效汉人的做法,修起自家的富有光辉历史的姓氏族谱。
  从现有的资料看,福建少数民族姓氏修撰族谱,最早大致发端于明代前期。由于畲族是土著古越人的后裔,宋元以来他们一直退居山林,与外界的交往相对薄弱,故对汉文化的接受也相对迟缓。蒙古族、满族入迁福建,亦大多始于元明之后,而阿拉伯人后裔早在宋元时期,因海外贸易的发达,就在泉州等沿海地区立稳脚跟,并一度掌握了泉州的政治、经济大权。由于政治与经济的需要,这些回族人较早便与汉文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元明鼎革之际,泉州等地的回族人一下子从统治者的地位落入被歧视的少数民族地位,切身的感受使他们认识到重建姓氏威名与家族声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于是,福建少数民族姓氏族谱便率先在泉州地区的回族姓氏中产生了。晋江陈最《丁氏族谱》载明正德年间撰写的《陈江丁氏家叙》即云:此陈江丁氏谱也。陈江之有丁氏,自讳谨府君(生于宋淳祐辛亥年八月十五日辰时,卒于元大德戊戌年七月廿五日戌时)始。丁氏之有谱,则始于毅需府君(明初永乐年间人, 丁氏六世祖),继之以养静先生(明正统年间人,丁氏七世祖),而大备于文范伴松之日也。文范名仪,举孝宗乙丑(按:公元1505年)进士,直道雄才,历试郡邑,敦本好古,有天下之志。此谱之作,殆其一也。[3]可知陈埭回族丁氏,自明初永乐年间便已开始撰写族谱,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正德年间规模“大备”。再看泉州惠安的回族郭氏族谱,亦早在明代前期的正统年间已修撰完毕,该族谱的 《家谱题辞》云:天生万物有本则有末焉,理必然也。是以木必有本,则枝叶由是而生;水必有源,则支流由是而远。夫虎狼之父子, 蜂蚁之君臣,鸦之反哺,羊之跪乳,是皆知本故也。微物尚然,况人为万物之灵,可不知所本而忘厥祖之由来乎!吁!吾之先,太原人也,……厥后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兵燹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厥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姑自曾大父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凡今又六世矣。苟不以斯而明其昭穆、序其尊卑,以别其亲疏,逮夫支繁世远,岂不至于宗族相遇如途人也耶!遂由曾祖而下世之相承,别其长幼,注其讳字,而稽其姻亲。凡后来者倘能心我之心,以事其事,俾代不乏书而传于无穷,则瓜瓞绵绵,瞭焉而在目矣,《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是之谓欤。
  皇明正统纪元岁在丙辰(按:公元1436年)春三月庚午朏泉之四世孙萌谨识。
  从这篇《郭氏族谱》的题辞中,我们不但可以知道惠安回族郭姓早在明初已经修成族谱,而且其木本水源、明昭穆序尊卑的修谱理念,亦大致抄仿于汉人的族谱,其受到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再如《郭氏族谱•族谱引》所称:“古者国必有史,有家者仿之而为谱,则谱乃史之遗也。史自司马以至班、范诸家,有传,有世,有表,有书,有志,其体详矣”。则已明言他们的修谱是直接溯源于汉民族“国有史、家有谱”的文化传统。《清源金氏族谱》也是泉州回族后裔的族谱,始修于明代嘉靖年间,其谱序中则指出他们的族谱以宋儒为范本,所谓“谱牒之修,皆仿宋儒,有《宗支指掌》以提其纲,有《世系大略》以著其详,每五世为一图,每一世为一格”[4]。晋江陈埭丁氏族谱,在其六世祖毅斋公初修族谱时,因体例未备,“惜乎有志未就而卒”,七世祖养静公则根据汉民《曾氏族谱》依样画葫芦,才撰就了丁氏族谱的大致规模。该家族八世孙丁仪在《谱叙》中记其事云:“功叔养静公讳〓,生平行义,尤以尊祖赡族为先,以为族既大而不复辑之,异日几何不涣散乖离,相视如路人哉?宏治甲寅(按:公元1494年)春,延曾君钦仁以教族人之子弟,会谈间,与议立谱牒,以承先人之志,曾君因出彼家谱以相示。养静公用是按式立图分支,上自始迁之祖,下逮厥子孙凡几世,谱其名字、年寿、卒葬大略,袭而藏之。……其有功于宗族大矣。”[5]陈埭丁氏家族的八世祖丁仪是一个受过正规儒家教育的士大夫,“先生讳仪,字文范,世居陈江之汾溪,学者宗之,而称汾溪先生云。先生登乙丑榜(按:公元1505年)进士,历官四川按察司佥事。”[6]他于明正德年间续修的《丁氏族谱》,完全是按汉文化传统来作为修谱指导的。《陈江丁氏世家叙》云:“(丁仪)此谱之作,……谱成而征序于同年陆深。昔者先王世禄,故士大夫氏族掌国史,井田故民,庶具于版图,虽历世可按也。自封建废而士大夫失其世,世失而谱兴,谱者补也,所以补王政之不及也。汉以后,中原多故,士民迁徙不常,厥居号文献,鲜有能保谱牒于不坠。魏晋及唐,以门第用人,至有昌昧神明之胄,以为禄仕之媒者,而俗日衰矣。今文范之为此谱也,近仿欧、苏之意,以成一家之书,其处意厚,其立法严。法严故厥其所不可知,而百世之传覈意厚,故笃于其所当行,而亲疏之制明。丁氏族之人展观间,某也祖,某也祢,某也兄弟,某也子若孙,木本水源,绵绵续续,绳武肯堂之思,鹡鸰棠埭之念,有不油然而兴乎!昔人云,由一人之身而至为途之人,不独一家然也。虽天下之大,其始何尝不本于一人,而其末也,为九洲四海万里之远,推此志也,亲亲仁民之政,厚本定分之业,先王之制不以后世而难者,此文范之志也。”[7]丁仪以宋儒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为范本,这与福建同时 期汉族家谱的修撰是异族同路了。
   福建畲族姓氏族谱的修撰迟于回族姓氏族谱,大多是在清代以后修成的。现今所能看到畲族族谱主要有雷、蓝、钟等姓,这些族谱的修撰所受到汉族族谱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晋江 《雷蓝二氏族谱》称其修谱的宗旨时便是满口的春秋纲常:“盖闻木有本,水有源,而人则有祖者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报本追远,礼不可易,敦敦孝展,亲情不可离,是以祖泽虽遥,《春秋》乃百世之巨典,孙支即衍盛,昭穆立万古之纲常,……伦次等级,因此莫越。”[8]闽东福鼎等地的《蓝氏族谱》则把宋儒朱熹、范仲淹、苏洵、欧阳修、韩琦等有关修谱的论述直接引载于谱中,以作为本族修谱的指导。尤为耐人寻味的是,畲族后裔在接受汉文化教育方面相对薄弱,因此有些畲族姓氏族谱,是邀请汉族知识分子撰写的,如晋江《雷氏族谱》便是请陈姓的私塾先生代劳的,该族谱载云:“先祖之事不可忘,昭穆之分不可容乱,遂集族众,特请惠邑黄塘乡新厝陈讳雪观,字温如,为西席,教督子孙,谨修族谱,庶先祖之实录有传,而昭穆之等级有序。”[9]晋江《蓝氏族谱》则是聘请惠安县的苏友梅作撰,该族谱载有苏友梅《叙修谱来由》云:“予也才拙,经书为世,偶遇晋水,在此蓝府坑头乡舌耕,适有种玉裔孙讳廷湖素有振世援俗之雅,夙怀尊祖敬宗之忱,与予蓄□□,……予取其彩像,叙其始末,列其昭穆,而不可知者亦阙焉而已矣。但次第成行,叔侄有别,亦有谱之一幸也。”[10]这种邀请汉族知识分子撰写的畲族族谱,其体例谨遵汉族族谱的规矩是不言自知的。
  闽东福鼎、霞浦等地的《钟氏族谱》,也是请郑、张等姓的汉族知识分子撰修的。《重修钟氏宗谱序》云:“(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岁春,余如桐访友,……于丹桥道次,钟君凤岗邀至家,下南楼之榻,倾北海之樽。……各谈世系。凤岗慨然以修宗谱为 念,嘱余二人为纂辑。余与凤岗初识面友也,一见康成,便钦长者,况逢高惠,岂等神交,遂欣然与之。稽家乘,溯源流,……互订参稽,以活字板梓之,阅一年而谱事告竣。”闽东的畲族蓝氏家族则在同治年间邀请王聘三代撰,该族谱载王聘三《辑蓝氏谱序》云:“余生平好游,而游力常苦不足,数年来远近有以谱事请者,辄欣然应之。……己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春余云倦憇家乡读书横琴,其际俄而有人踵门请见, 询所以来,乃华洋蓝族人也,致其族董明彩之词,延余辑谱。余自维……兹又不忘源本,能以敬宗收族为事,必其人尚和平,家敦雍睦,倘所谓盛世良民非欤?因从其请,抵其乡。族中明芒、明延、联辉、茂梓、明勤、明举、茂基诸君殷勤相待,曲尽地主之情。而余于此独有感也,间从检校,……亟嘱子姪留心刊刷,并日程工,未几谱成,敬请而去。”[12]到光绪年间,蓝氏家族续修族谱,时王聘三已谢世,蓝氏族人便聘请王聘三之子王作梅主持其事。该族谱载王作梅《重修蓝氏谱序》云:“余少时随庭训于崑蒲, 道于华洋者数矣。甲辰秋华洋蓝姓议修谱牒,延余先严辑,先严命余赴兹华洋。……今族中景庄、云亭、茂益、茂庄、景学诸翁念作人者之有惧,修者之无侣,力肩是任,殷殷勤勤延余先严辑修,惜谱未卒业亡,余固訏悒夫先严,而又欣喜诸翁有尊祖敬宗之念、睦邻敦族之心,呜呼!此蓝氏之所以兴与所以大也。”[13] 蓝氏族谱经过王氏父子撰修之后,蔚为可观,“生死具载,坟墓同登,合远近为一书,联亲疏为一气,俾叔伯弟姪辈不致秦越之相视也。”[14]闽东畲族的雷氏族谱,则聘请到邻省浙江温州、处州的汉族儒士撰修,同治《雷氏族谱》卷首载其纂修人员如下:浙江温州平邑南港职员夏发恒纂修,处州青邑南田儒士徐学继仝修,继善堂藏板,总理大旗坑裔孙孔行,协理牛埕下董事孔科、瑞捷,叶家山孔斌,白路三坪孔颜、瑞轻,东洋仔孔瑞,鹧鸪岩伯凤。[15]由于闽东雷、钟、蓝等姓的畲族聘请了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汉族士绅撰写族谱(郑培英为庠生,王聘三、王作梅父子为贡生侯选州判、庠生,夏发恒为衙门职员),他们的文化修养比较高,所以这三部族谱,比起福建其他山区的畲族族谱,汉化的程度相对高些。 光绪侯官举人、选用知县、雷氏族人雷铭勋曾自豪地说:“余…… 庚子岁游泮水,癸卯科登贤书,阅历数省,遍游十余县,蓝、雷 二姓最昌盛者惟广东、福建耳。广东之多者在香山,福建之多者在罗邑,其余散处于各县中者不可胜数。问其有修谱事者乎?佥曰有也。余历观之,皆未臻美备矣。惟福宁霞浦、福鼎两邑族人增修刊订谱牒可观,余独心然慕之。盖立谱者多家,每不克衷于一是,今华洋蓝氏之谱独能循苏明允先生以参订之,尤为余之所惬意焉。”[16]福建少数民族的姓氏族谱也往往仿效汉民姓氏族谱的作法,在修谱之先,制定了《修谱凡例》等规则,以俾后世子孙遵行。如泉州回族《郭氏族谱》云:“此谱之修也,后之子孙须体我尊亲之意,其忝缙绅学校之科者,当数载一修,使宗派无至于遗失。不工文词者亦宜一支抄录一部而修藏之,使后有所稽考,不可视为虚文,方为仁人孝子之用心也。倘有遗失谱牒,或谬从他姓者,吾宗子孙共告祖宗之灵,深治不孝之罪,决不可以泛泛宥之也。”[17] 闽东《钟氏宗谱》称“保家之策,修谱为先,昔范文正公云三世不修谱,则入于小人,且流于不孝,斯言也,为时人警,实为天下后世警。”[18]闽东《蓝氏族谱》的《凡例》对于修谱的规定尤为详尽,兹摘录如下:一、是谱之作也,首揭以序文,则纪述有宗,益以源流,则著姓有自,祀产俾乃祖之烝尝丰洁,家训见先贤之模楷昭垂, 俾后世披阅,宛如先人在目前焉。
  一、谱之作按欧、苏式也,五世一图,起于高,止于身,则五服昭然矣。
  一、五世一图,又书第五世冠于六世上者,所以承上启下,脉络贯通也,推之千百世可知矣。
  一、《尚书大全》曰九族者,非本宗九代之谓,如谓本宗九代则是一族,非九族矣。当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是。今将娶入者纪某地某人之女,嫁出者适某地某人,则九族之义明矣。
  一、《易》以震为长男,由乾父坤母而下,先长而后次,斯家督之名正,而主器有人也。支图中家子之名正书父名下,至次子则依次雁立焉。
  一、古人择仁里,资德性以薰陶;今人弃家乡,冀子孙之富贵,虽取舍悬殊,而迁移居址必书。
  一、娶妻者书配某氏,纳宠同媵者则不曰配,但曰侧室。或夫亡别适,直书改节,生卒俱无,明其不成妇也。
  一、庶子虽长,不书嫡子前者,为其重嫡也,养子、寿子虽长,必书亲生子后,所以别异也。
  一、未告庙夭亡不书,未成荡死不书,已成童书早世。
  一、异姓不得乱宗,或有螟蛉继子支亲牵连,别以黑线。
  一、无子者必择亲派同胞子姪血脉相贯,由长而次继之,继者书出嗣,承继者书嗣男,其余若养男寿子等俱注明名下,如无人继者,直书曰不传。
  一、身列官墙必朱书者,盖昭穆虽均,而矫出群标而异之,所以激励后人,使感发兴起也。
  一、命名不得犯讳,但历代久远,类同难易,维庙讳及祖讳敬避字弗避音。
  一、坟地必书穴在某处,坐某向分金某,庶几年湮世远,如柳下季之垅无敢毁伤者乎。
  一、记曰其先祖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美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兹则因其所传而并载之,亦以示激励之意。
  一、妇人无专制之义,从一而终,苟其有善,宜附于夫传中, 以妇统于夫。……一、或忘其名字者,或遺其生卒者,约略笔之,……...至于有实据则详。
  一、现在诸人亦宜表彰实行。然孔子云有所誉必有所试,未易日月旦评也,间惟叙其一二而已。一、是谱以世为经,以人为纬,纵看横看,有条不紊,处处画一,无少差异。凡在族中,不得私自增减,致有不符。[19]畲族蓝氏家族的这一修谱凡例,其详尽程度完全可以与一般的汉族姓氏族谱的修谱凡例相媲美,它所涉及到的家族道德规范,如敬宗睦族、长幼有序、长子宗法、崇功报德以及妇人从一而终等,无不是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因袭。为了更有效地联络本家族的血缘关系和维护本家族的尊卑有序,许多少数民族的姓氏族谱还制定了家法族规,《郭氏族谱》云:“夫规也者,必自规而后能规人也。……今以方尺之纸而世数之相乘,宗祧之相承,子姓长幼之釐然不紊,囿于其中而星列棋布,井然画明,则家规亦犹是焉。盖秩然有序,蔼然相亲,不于谱宛尔而同情况?凛之慎之。”[20]泉州回族《蒲氏族谱》的《家言》说:“尝读经典子史诸书,知修身之要,莫重于敦伦之宝尤先于孝友,至于睦族则孝友所推广也。在《尚书》则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夏禹拜敦叙之言,商汤重立爱之训。在《诗•下武篇》曰:‘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孝子不匮,永锡尔类。'《皇矣篇》云:‘则友其兄,则笃其庆。’《棠棣篇》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枚杜篇》云:‘岂无他人不知我者也。’ 《孝经》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教以孝睦,而亲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措诸天下,无所不行。苏子曰:欲牧民私亲,其道必始于宗族,必复古之小宗,以收天下不相亲之心。种子曰:立宗非朝廷所禁,但患人自不能行之。张子曰:宗德若立,人人各知来处,朝廷亦有所益。蔡氏曰:按古者宗子之法立,一族之人,大宗以领之,则人皆别曾祖;一族之亲,有小宗以领之,则人皆别敬亲。冠婚必告,死丧必赴,喜善相庆,而可以久处安;有急相周,而可以同处危。自秦汉以来,宗法大坏,有亲未尽,而不相往来,冠婚不告,死丧不赴,相而无知之民遂至父子异居,兄弟讼。秦汉以下所以多故而难治者,岂非宗法不立之故欤?若夫立宗子,则合其所本源同,联其所本亲,此非有所难行也。诚使领一族之人,以行时祭,使之各竭其力,以亲其所亲,而祭其宗尔,富贵贫贱,不得相遗亲,如此,则同考合,亲者联,亲睦之风行,而良古之俗复矣。”[21] 福州萨氏家族是蒙古族的后裔,该家族自明代以来,多次制定了“戒谕”、“条例” 一类的家法、族规,兹摘引“条例”若干条如下:一、吾宗肇基于西北,受姓于雁门,入闽之祖当在检校,骏发之祖当在侍郎,忠孝开先,盖三百余年于兹矣。今奕世相承,渐蕃渐衍,勿以利而忘义,勿以怒而废礼;勿以疏远而遽忘,勿以贫贱而或异。追行苇之风,惩角弓之戒,敦本睦族,庶几首与吾宗爵诸。……一、户役丁粮,要在平均。宗族兄弟,务期协力。吾家始附闽县钦仁里,后以钦赐祭葬大梦山一座并池塘园地,载米随产入侯官县右一坊,编为坊长,十年一次应当。凡我子姓须要和好,维持门户,不得避重而就轻,不得推托以苟免,相亲相助,犹然一本之谊也。
  一、生事死祭,追远报本之心,虽亲尽则祧,而忌辰之设,历久弗替者,此孝子慈孙所以不忍忘其亲也。今祖考辰讳务遵典礼,斋戒以明其虔,陈设以致其敬,勺水瓣香,无异荐馨, 俊然如见,怕然如闻,庶几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之道。
  一、郡乘称侍郎钝菴公耿介持正,丧葬一循文公家礼,以为型家训俗之本。今吾家丧葬,称家有无;要依礼节,不得惑志虚无,灭情焚化,以外先世垂后之戒。昔人云:与其作为无益,以资冥福,何如一秉家礼,以妥先灵,丧葬之仪,尤吾宗之所宜恪守也。
  一、聪明智慧之胤,必择渊通博雅之儒以教之,故玉不琢则不成器,人不学则不知道,此教之尤宜豫也。吾宗子姓既离襁褓,出就外傅,须延名师训诲,以为陶淑之资,不可因循苟且,自坠先业;而且取友有方,非僻有戒,以无负箕裂弓冶之家声。
  一、家之难齐,皆起于妇人,故周公系家人卦词曰:利,女贞。盖男刚明而女柔闇也。今孝养之心,多衰于中馈;友于之谊,或间于帷房。凡我子姓一以礼义自持,勿因小隙而生嫌,勿以乾纲而倒置。昔张公艺九世同居,惟日不听妇言。妇言之害,愿与吾宗戒之。
  一、婚姻论财,昔贤所戒。古人所以嫁女须胜。吾家,娶妇则不及吾家之说。予侍郎公女配休高公均,皆以至行旌表,与敦孝公称内外大小孝予,为世美谈。嗣后男女嫁娶,必取氏族相当,勿因附势趋利,以图一时之便。则问名纳采,一本衣冠诗礼之旧。[22]从上引蒲氏、萨氏家族的“家言”、“条例”中可以看出,这些少数民族姓氏族谱中的族规、家范,已经完全是一副传统儒家的口吻。
  姓氏名字的不同是汉族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区别之一,福建的许多少数民族姓氏为了表明他们与汉族人没有什么差别,往往在他们修纂族谱时,隐去其祖先固有的姓氏名讳,而冠以汉人的姓氏名讳。在现存的回族《丁氏族谱》、《郭氏族谱》、《金氏族谱》的世系表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他们祖先阿拉伯……色目人的固有姓氏名字,而大多改用汉人通用的名字,如丁氏家族,其始祖、二世祖、三世祖均生活在元代,这三代祖先均为汉人的名讳:始祖节斋公,讳谨,字慎思,家世洛阳,因官于苏州而家焉。节斋公自苏货贾于闽泉,卜居泉城。……生子曰嗣,字衍宗,号述菴,生宋咸淳癸酉年(按:公元1273年)九月十三日丑时,卒元大德乙巳年(按:公元1305年)四月十四日 午时,是为二世祖。娶妣陈氏,谥顺正。……生子曰夔,字大〓,号硕德,生元大德戊戌年(按:公元1298年)二月初一日申时,卒明洪武己午年(按:公元1379年)六月十二日酉时,是为三世祖。[23]但是在该族谱收录的元代契约文书中,却露岀了他们家族原有姓氏名字的漏洞,试举二纸如下:皇帝圣旨里泉州路晋江务据录事司南隅住民麻合抹告父(沙律)忽丁在日原买得谢安等山园屋基山地辟成园,于内栽种花木。……因为缺钞经纪用度,将前项花园并屋基连土出卖……到城东隅住人阿老丁前来就买经迎。……元至元二年(按:公元1336年)十月日文契情愿卖花园屋基人麻合抹(余略)晋江县卅七都东塘头庙西保住人蒲阿友,父祖阿老丁在日买得麻合抹花园及山,坐落本处,今来缺银经纪用度,就本山内拨出……引至在城南隅潘五官前来承买,……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 日文契卖山地人蒲阿友、作中人徐三叔。[24]从以上文契可知泉州丁姓在元代的祖先,一为阿老丁,一为蒲阿友,均属色目人的名字,丁姓的来源,可能正与阿老丁的“丁”字相关。但到了明代前期修撰族谱时,他们的子孙们刻意为祖先们创造了汉人的名字。
  永福县有一支王氏的回民家族,在他们编纂的族谱中,称自己最早的祖先原是汉人,唐宋时迁入西边,成为回人,明代以后,恢复汉人姓氏,该族谱《序言》云:河西诸羌,汉武帝时始置郡,后挈逐而空其地,徙汉人实之。……唐申师厚为河西节度使,王廷翰为將,盖中国人子孙也。宋朝李元昊据之为边患,……不能自还,遂为夏人。元初得天下,河西累年不服,最后乃服,世祖以其人刚直守义嘉之,赐姓唐兀氏,俾附国籍。[25]永福王氏的直系先祖均为南宋时人,传衍至第六代而入明朝,该族谱载其先祖至第七代的名讳,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岀这支回民家族的名讳变化:一世撒达。
  二世回,仕名尚回,……以武功授武德将军。
  三世蕉,仕名朵列图,字世安。
  四世德,仕名墅仙不华,号梅坡。
  五世翰,仕名那木罕翰,字用文,号时斋。
  六世称伟,字圣杨,号友石山人,又号密斋。洪武庚戌年(按:公元1370年)生,家居永福,复王姓。
  七世王振、王挺、王拱。[26]显然,丁、王等少数民族姓氏在族谱中冠以汉人的姓氏名字,正是想表明他们与其他汉人家族一样,并无“异族”的差别。不仅如此,明代以来福建各少数民族姓氏在修撰族谱时,还给每一辈份的男嗣规定好将来的名字排行。如惠安回族《郭氏族谱》载自十一世至四十二世的字行为瑞、天、定、朝、清、廉、启、国、家、修、廷、献、文、明、恒、作、必、有、先、成、用、垂、式、谷、 鸿、声、骏、采、以、介、景、福。[27]又如南安蒙古族黄氏家族的昭穆排行是:“恭维道明德,日旭焕春光,群伦欣帝庆,垂裕泽方长,孙曹敦孝友,奕世振家风。”[28]回、蒙等族原先是否编有自己辈份字行的习俗,不得而知,但从现今族谱上所记载的字行看,无疑是汉化了的字行。而畲族序长幼辈份,原先是有他们自己的“排行”方法,“‘相传雷姓分大、 小、伯、千、万为行次,周而复始。蓝姓则分大、小、伯、千、万、念为行次,较雷姓多一念字。’钟姓据说只有大、小、伯、万,缺千字。”[29]自明清以来,汉族的字行习俗也为畲族所仿效,《汝南蓝氏宗谱》云:“名者,命也。命于亲者为乳名;命于师者为书名,近世方有之。若夫字以尊名谓之表字者,所以表其名也。……至于颁字行以冠于讳字之上,亦近世方有之。观其字行而有以辨其族类,亦甚便也。蓝氏上世行字名排,毋庸强同,兹将第十二世起颁排行第于左。讳名行第:朝升俊彦,家挺英才;表字行第:孙枝孔茂,祖武宏开。”[30]《颍川钟氏宗谱》的“行第引”称:“粤考钟氏子孙繁昌,散居各处,后之子孙,多有不知行第者。……各自支分派别,能不忘祖若宗乎?从而辑之,以序其长幼,列其尊 卑,庶不至倒置乱宗云尔。”该族谱所颁定的名行为:如世声鸣起学,刚柔敦厚信敏,源远乃尔毓秀,久长自是兴昌。字行为:国朝大开文运,时怀翼赞振扬,继承思存作德,传衍定克荣宗。晋江丰山的雷氏家谱,竟颁定了一百世的名字排行,诸如:日月光天德,恭宽信敏惠,朝元亨利贞,高爵喜弘生,五经朝廷宝,捷报春魁盛……等等[32]。这些家族的辈份名字排行,完全汉族化了。而名字的汉族化,为少数民族姓氏家族标榜其出自名门望族创造了基本前提。
  在汉文化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氛围里,福建的少数民族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当他们仿效汉族进行族谱修撰时,他们也仿效了许多汉族姓氏族谱冒造祖先的作法,把自家的历史渊源与中国古代的名臣名将联系在一起。泉州地区的回族郭氏家族,追溯其祖先为唐代平定安史之乱有显功的郭子仪,《郭氏族谱》载云:天生万物,有本则有末焉,理必然也。……吾之先太原人也,始由唐尚父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竭忠王室,终始衰荣,当时子孙之盛,至问安而有不知名者。厥后分处他郡,愈 远愈繁。……[33]郭氏系出始祖唐尚父太尉中书令汾阳忠武王郭公,肃宗朝平安史之乱,功居第一,身系天下安危者三十余年。……一门三十人,弟幼冲子曜等八人同日授官。后五季之乱,家于杭之富阳矣,……其地曰郭家村者,乃泉(州)之曾祖。后因元季授职,以公来泉,干戈抢剧,弗克回朝,因纳室于泉,遂为泉之世家矣。[34]因此之故,这部回族的郭氏族谱,还冠上“唐忠武王本历代名臣传”的另名。福建的郭氏族谱,无论是沿海的汉民家族,或是闽西山区的客家系统,大多称其先祖源自于郭子仪。回族郭氏家族的这一溯源,目的在于表明他们与其他汉族的郭姓并无差别,都有着足以夸耀乡里的宗光祖德。
  再看泉州地区回族金氏家族对于其先祖的追寻,《清源金氏族谱》云:金氏族谱者……,金之先,源流可考,《春秋》传言,古帝王欲用夏变夷,志封其子孙于四裔,其后皆变于夷。金天氏有子封之西北陲,国曰“休屠”,当冒顿之强,臣属匈奴。 (汉)武帝时,其太子日禅归汉,卒为柱石之臣。休屠遭南北单于之争,避地西域,遂世为西域人。至元兵略地,金氏以头目迎降,随旋上都,此其大略也。……一菴公者,名吉,上都人,胜国(元)之期,擢授武略將军、上千户,赐苻节,镇泉南。……吾家本汉日禅公之后,世居上都,年代既远,宗派莫详,今断自入泉之祖一菴公为始。一菴公当元文宗时。……奉敕入泉。生二子,兄阿里,次麻哈吻,传至迄今,历年二 百,论世有九。[35]泉州金氏家族称其祖先为西汉大臣金日碑,但金日碑归汉后其子孙如何又成为回回人而迁移泉州,正如该族谱承认是“年代既远, 宗派莫详”,属于附会之流。
  畲族本是中国南方古老土著越人的后裔,但随着明清以来族谱的编纂,他们对于先祖的追溯,其附会的成份亦越来越浓厚。在许多畲族姓氏的族谱中,称其祖先为高辛氏的盘瓠,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搜神记•盘瓠》载云: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孤”,遂畜之。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賜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進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王)令少女从盘瓠。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竖之结,着独力之衣,随盘孤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孤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遣使迎诸男女,……言语侏〓,饮食蹲踞,好山恶都。……故世称“赤髀横裙,盘瓠子孙。”[36]这个传说在目前的福建畲族后裔中普遍被认同。盘瓠是否真为畲族各姓氏的先祖,我们今日尚难遽下定语,但这一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畲族先祖山居草实的生活传统。然而这一古老传说到了明清以来的族谱中,便变了大样,福鼎《雷氏族谱》载有“盘瓠王敕书”云:帝嚳高辛氏皇帝勅封盘瓠忠勇王开国功据券牒,朕治天下,缘燕邦作乱,侵连地界,杀害生灵,人民遭殃,于是勅榜颁行晓谕天下英雄壮士,有能征战燕国敌兵降服宁静者,朕举第三公主招为驸马,爵封王侯之位。忽然正宫王妃陈锋氏耳生一疾,痛苦之忧,帝命太医调治,取出一茧虫,豪光万丈,威烈灿烂。廷臣上奏,以盘瓠果盖之金盆,供养数日,须史变化如龙身,长一丈二尺,一百八十斑点,左右青黄,出牙如银,似虎珠龙麟,极美,即封盘孤龙麒镇国将军。宣谕众国集议勇券征讨番贼,众臣不敢声言举奏,惟盘瓠拆一榜殿前伏命能去收番贼以报国。……龙麒遂变化,……将番王首级咬断。……文武百官见盘孤归国献贼首,奏上陛下,高辛皇帝大悦,有此浩荡功勋,万民安静,金诏召盘瓠入殿,敕备密室沐浴,订约七日七夜变身成人,上朝受封,……开国忠勇王,……勅赐第三公主配卿成亲。笙歌乐舞,同享山河、承沐皇恩二十八载,生三男一女,未列名姓,未曾婚配。
  随带三子上朝奏。朕观三子颜容端正,才貌过人,赐卿长子姓盘名曰白熊,配吏部尚书张景春女为妻,封武骑侯;赐卿第二子姓蓝名光辉,配户部尚书廖尚惠女为妻,封护国侯;賜卿第三子姓雷名巨祐,配刑部尚书葛尚辉女为妻,封立国侯;赐卿女头戴珍珠金髻,身穿百纲罗裙,招赘钟给事之子旹名志深为婚,封敌国侯。……御賜勅书忠勇王后裔世守勿替永远存照。
  唐(虞)高辛氏四十五年(?年)五月十五日勅。[37]经过创谱先生如此一改造,不仅盘瓠由犬身变为龙麒,封王后同公主在皇宫享受二十八年的荣华富贵,而且其三男一女也各自联姻于名臣世家,赐爵封侯,一派天潢贵胄的形象。尽管如此,创谱先生的杜撰依然是漏洞百出,上引文字既是高辛帝的敕书,而通篇语气竟是后代人的习惯,如六部尚书、各省州县等等,均非远古时代所应有。
  有些畲族姓氏的族谱则逐渐淡化盘瓠先祖的传说,而攀附于中原的巨姓。如福鼎《钟氏宗谱》,道光年间序言称其祖先“志深公肇自高辛及东汉之钟离、西汉之钟仪,递传于兹千百余年。虽孔子删书断自唐虞,而《史记》所载至今如昨,明炳日月,非犹杞宋无征、文献不足可同日而语也。”[38]至于该谱的“世系考引”,则已完全不提及高辛氏:尝考钟氏溯源于微子,盖微子封宋之桓公,曾孙伯州黎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至汉弃离字,而以钟为姓,居颍川,故钟氏为颍川郡。光武时有钟兴,授太子、诸王侯《春 秋》,赐爵关内侯,实开钟氏人文。七世而有宫保钟皓,九世而有太傅钟繇,又十一世而有钟绍京,佐唐明皇平内难,封越国公,始撰《钟氏家谱》。嗣是子孙蕃衍,或居汀州武平县, 或迁福省罗源,人文蔚起。[39]根据这一世系考引,钟氏俨然成为汉族的世家,故他们的族谱,堂堂正正地标上“颍川”的堂号,其裔孙钟学晋还作诗记赞云:“颍水源流如许清,摊来谱牒识群英。文昭武穆彝伦叙,弟后兄先世次明。讳字年庚咸胪列,尊卑老幼俱分呈。自此门闾欣重整,簪缨万代庆锵鸣。”[40]其他的畲族姓氏族谱,也纷纷称其祖先来自中原,如雷姓自称为“冯翊堂”,蓝氏自称为“汝南堂”。有的族谱还把汉唐以来中原的雷、蓝、钟诸姓名人均列为自家的先祖,如:“唐太宗朝钟诏钧、钟尤,状元钟锦期,玄宗时蓝成全、蓝关、雷州、雷海清、雷万春、雷天然,庄宗时雷宸兴、蓝玉兰、钟惠峰 ……”[41],这些名人或真或假,但无非都说明畲族姓氏也是来自中原显赫的名臣世家。
  福建汉族的许多族谱,有附会先祖跟随闽王王审知入闽的习惯,一些畲族姓氏族谱也因袭此习,如《雷氏族谱》称:“唐光启二年(按:公元886年)盘、蓝、雷、钟四姓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导官,分乘五大船由宁波渡洋入闽,船在洋中遭风阻,仍靠连江马鼻登岸,时徙罗源大坝头居焉。盘玉碧一船被风飘流,不知去向,故盘姓于今无传焉。”[42]以上畲族各姓氏族谱对于其先祖的附会,多多少少都还保留着程度不同的盘瓠始祖的痕迹,而漳州漳浦县的畲族蓝姓,其族谱则已经完全与汉族族谱汇为一流,丝毫看不岀其祖先源岀畲族的记述。明清以来,漳浦的畲族蓝氏,由于与汉族的长期接触,族中子弟接受汉文化的正规教育者日益增多。到了清代,漳浦蓝氏家族中科名迭出,康熙、雍正与乾隆年间有蓝理,官至陆路提督,蓝廷珍官至水师提督,蓝元枚亦官至水师提督,特别是蓝鼎元,经营台湾有善政,著有《鹿洲文集》、《修史试笔》、《女学》、《鹿洲公案》等多部著作,是一位对社会历史有贡献的传统儒者循臣。这样的家族,汉文化已经深深地溶入家族的组织结构及其日常生活方式中去。所以他们在修撰族谱时,因族人有不少值得夸耀的文功武治,其对先祖的追溯,自然就与中原的名臣世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称自己家族的堂号为“种玉堂”,意即他们的先祖来自陕西省的蓝田县,该县境内东南三十里有蓝田山,盛产美玉,名传天下,故凡名门而出贤子弟,比喻为“蓝田生玉”或“蓝田种玉”,漳浦畲族蓝姓的“种玉”堂号即源于此。
  漳浦蓝氏家族族谱还编制了先祖从黄帝以来的世系,并以唐代的扬州节度使(?)蓝明德及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为直接先祖,世系载自唐蓝明德至明蓝元晦(漳浦蓝氏开基祖)的世次如下:一世蓝明德 二世蓝采和三世蓝仁 四世蓝元隆五世蓝棣 六世蓝成七世蓝仁 八世蓝宗训九世蓝昭 十世蓝俊十一世蓝八 十二世蓝时用十三世蓝章 十四世蓝万福十五世蓝吉甫 十六世蓝常新十七世蓝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十八世蓝熙一、熙二、熙三十九世蓝和一、和二、和三二十世蓝太一郎 二十一世蓝炯二十二世蓝琛二十三世蓝元晦(开闽祖)、仲晦、季晦二十四世蓝庆福(漳浦蓝姓始祖)、庆禄(龙海蓝姓始祖)、庆寿(广东大埔蓝姓始祖)[43]漳州一带的蓝氏家族,经过对其先祖世系的编排,使人们从其族谱的记载中,看到了一个汉族世家的世泽流长、宗光发扬,无怪乎近人的一些著述中,竟称漳州“蓝氏一族看不岀有畲族的皮肉”[44]。然而解放以后政府对于漳浦一带的蓝姓族众进行科学的族属鉴定,蓝姓被划归畲族人则是不争的事实。
  族谱、祠堂和族产是汉民家族组织的三大组成要素,特别是祠堂与祭祖,是每个家族维系其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本来,福建的少数民族如阿拉伯回族、畲族等,其早期的祖先崇拜习俗与汉族有很大的不同,但自明清以来,汉族祖先崇拜的习俗也逐渐渗入回族与畲族等家族组织中去。从福建目前的少数民族看,几乎所有的族谱都仿效汉人修盖了各自的宗祠,有些家族在宗祠之下还设有数量不等的分祠、房祠等。泉州府回族《郭氏族谱》述其祠堂、坟墓云:自古之家有庙,在乎制之所得为而宠其先者,凡名臣达官皆然,不尽文潞公立家庙而已。吾先世居住百奇铺,虽有祠宇,不过二庙,用家礼、遵时制。而迁居于通淮,悠然五世而未立祠,吾父窃有志焉,即承祖家居立为祠宇,非徒为致李享,亦欲为子孙者时饬栋宇,肯堂肯构。庶祖考之精神常萃,而声气可通矣。
  昔欧文忠公表陇阡,则为子孙者不可无以荣其先也。吾先人迁居通淮叹来,墓碑神道不行时制,虽代有修葺,而后不无风雨之患焉。特书于谱,以冀来世时巡坟墓坍塌遂修之,无致废坠焉。盖本根枝叶之所从出,若本实先拨枝叶,其能秀茂乎![45]泉州一带的阿拉伯回族,元代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最兴盛的时期。当时汉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回族人,自然没有必要向汉人学习。但到了明代,回族人一度受到汉人的歧视,于是,如何尽快地融汇到汉人的文化习俗中去,成了这一带回族人重新取得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当务之急。从泉州回族丁姓的情景看,大约在明初洪武年间,该家族就已仿效汉人修盖了家族的祠堂,《丁氏族谱》载云:《礼》大夫三庙。丁氏宗祠,梧州宇槐江公承公命续先购而今计部光元君拓之。不称庙称祠何也?此世数享尝之,外崇追远之祀者也。丁之先自洛入闽,曰节斋公者,居郡城文山里,三传至硕德公,徙居陈江,遺命诸子即所居营祠焉。瓜瓞日蕃,循沿三百余载,嘉靖庚申(按:公元1560年)岁毁于兵。封承德公伤之,语梧州公,不可以当吾世而湮宗。梧州公捐金营建,广大如旧,犹嫌于未备,而谆谆嘱其子也。顷计部君谒告归,聚族而谋,……柘祠地周围可七十余丈,综其费几千余金,五阅月而告竣事。门庑轩敞,寝室深邃,庭墀闳豁,飨馈有室,斋庖有所。族姓七十余指,群集序列。尊者司裸献,卑者职趋跄,享奠既毕,燕饮而落之。……今承德公追远一念,子若孙克缵而恢张之。且令丁氏之子姓,骏奔对越者仰思祖德,俯笃本支,是报本之孝,睦族之仁,一举两得也。于以风世厚矣,抑楚茨之诗有之,神保 是格,报以介福。……夫承德之子若孙若曾孙以科第起矣,而皆用敦行世其家,佥阃我昌君、乡进士德昌君,亦质有文武者,大于公之门,炽万石之阀,方且未艾。[46]从这份碑文中可以看出,泉州回族丁姓的宗祠始倡于三世祖硕德公的弥留之际,而硕德公卒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到了明代中期的嘉靖、万历年间,该氏族人经过三代人的努力,进一步扩建了丁氏宗祠。值得注意的是,万历年间宗祠扩建竣工之后,丁姓族人请来同县汉族官僚、太子少保赠礼部尚书黄凤翔撰写宗祠碑文,说明这一时期的丁氏族人已经与汉族士大夫有着比较紧密的社会政治联系。其族内的子弟,自明初以来也不断进取,博名于科举,正如黄凤翔在宗祠碑文中所言:“大于公之门,炽万石之阀,方且未艾”。泉州回族丁姓的家谱修撰、宗祠修建正是与他们日益同化于汉族传统文化相互伴行的。
  族产特别是祀田的设置,也随着宗祠、家谱的修建而在泉州的回族姓氏中逐渐流行。郭氏家族早在明代前期就有了蒸尝田和劝奖入学读书的生员田,《郭氏族谱》载云:“国初时以军籍为重,时分隶玄钟,道里殷遥,诸子互诿,我祖毅轩公……遂置小麦租十一三石,其石数斗例与生员租相符,仍嘱其每年假回,收租拜祖,以敦亲亲至意。”[47]其后祀田不断增加,族人在《谱例》中对祀田的管理使用加以规定:“置有祀田,则轮收以为每年(祭祀) 费用,无容议矣。倘祀田未具,亦必择族中之殷厚者数人轮流为首,其余子孙每逢忌辰各均出多寡与直年之人,祖宗虽远,祀典决不可废,吾宗子孙共勉之。”[48]泉州回族丁氏家族至明代中叶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祀田管理使用制度,据嘉靖进士族人丁自申所记,该家族于明代前期就已“崇基厚积,自荡亩均分之外,所以遗祭祀之需者,谅亦不薄。”后来因家道变故,“拮据削剥之余,已絜祭田而鬻之他主,乃至祭祀 所需,什不能存一,仅荔果数株,荒田数亩而已。”到嘉、万时整修祠堂,族人倡议:“续置田租若干亩,岁且五稔矣。……窃计续置田租,且以平常之价估之,每石价银几何?共约银几何?东塘园税岁额银几何,荔枝生熟不等,大约银几何,通计每年收入共银几何,……以所入供所出,庶几丰无侵费,俭不废礼。”明代中叶始,泉州回族丁氏家族中举入仕者渐多,成为明代泉州有数的几个三世连登进士的大世家,所谓“泉三世登进士者,傅凯、子浚、孙檝;赵恒、子日新、孙世典、世徵;惟此二家耳。丁自申、子日近、孙启濬,抑亦次之。”[50]其中丁启濬官至刑部、都察院长官,卒赠刑部尚书。这些中举入仕的族人,更为家族制度的规范化和家族组织的完善作岀了重要贡献,丁自申是嘉、万时期该家族倡修族谱、宗祠和购置族产的主要推动者,其子丁日近亦“新祠宇,恤宗族”[51]为家族的日益汉化做了不少事情。其他一些读书人和富裕人家,也经常捐资置田以充祀产,如丁怿,“幼颖异, 入塾授册,……族中议建始祖祠宇,出己赞以充估费之半,复捐田数亩充祭坟资。”丁德,“弱冠为诸生,……平生不持斗秤戥尺, 不问家有无,惟祖先祀事,旬日戒且心诚必腆。”[52]在这些士子读书人的不断努力下,回族丁氏家族的祠宇、族产等设施日益完善, 已完全可以与泉州地区的一般家族相媲美。福建少数民族姓氏中读书人和士子的增多,也使他们的祭祖活动日益汉化。明代中期,泉州丁氏家族的祠堂已经是每年“三大祭一小祭”。嘉靖进士丁自申还根据儒家礼仪为该家族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祀约”,兹摘录如下:立人之道莫大于礼,礼莫重于祭。祭也者,自中而生者也,心怀而奉之,于是明其疏数之节,而著时祭之名,本其分义之宜,而为边豆之数。……夏岁在读《礼》,而直备祭品之年,于是略仿古人之制, 酌今之宜,为吾家宗庙祭祀定式。生卒之日,祭均其品,而卒日之祭,加一全牲,牲用少牢,吾大夫之后,祭用死者之分,因而俱用之,衍先世之遗荣也。牢不熟荐,取古者血食之义也。牲必预畜重止十觔,取古者用犊之义也。不牢则鹅, 鹅者吾家故用为牲,务极肥瞃,从先祖之遺训不可以不恪也, 必如是而后告充也。
  牲置于俎,而品陈于豆,豆行各六,为行为五,五六三十,当地之数,阴之全也。次牲以果,果以时也(如时无果,干者代之),次果以蒸食(〓〓馒头粒饼之类),次蒸食以脯醢(羊肉肝蹄鸡鸭之类),次脯醢以河海之鲜(鱼虾之类),次鲜食以畦圃之蔬(瓜果豆腐之类),俱以充豆而止。豆各一味,慎不可偶也。古者盛泰稷簠簋,今代以瓯,实面饭羹茶以四为列。注酒以盏,挂著于旁。
  至日陈设于堂,迁主以祭,序立跪而上香,参神四拜,跪而酬酒,读祝献爵者三,复位。致拜者四,焚祝送主,然后割牲分馔,聚其主所出之子姓而享之。六人一席,席设时果一,蒸食二,牲与脯醢鲜蔬各二,酒七行,饭以饱为度。清明祭于墓,品如之。岁暮合祭于祖龛,品如之,惟瓯以主增。此虽未必尽今昔之制,庶几为可继之规,先薄正祭器之义,若必诚必信,必精必洁,则在孝子慈孙之自尽矣用这个“祀约”建立之后,泉州回族丁姓的祭祖活动走上了汉人祭祀的正轨,“其直祭与与祭之人,各有仪式,宜相恪守,不惟上可以申追远之念,且下亦不失故家之风,……族人共守无救。”[54]到了其孙辈丁启濬,又把丁自申父子及丁仪的牌位请入宗祠,建立了有爵有功得以衬庙配食的制度,他在《三公祀议》中写道:“窃惟庙宇所以妥祖灵,邱陇所以藏祖魄。……惟三公接武登朝,位皆不配其德,惟三公敬亲率祖,功均可祀于乡,隆往所以劝来,配享允孚舆议,爰稽故事,用副嘉辰,谨捐正望日壬戌之吉,送主入庙,永光祀事。继今以后,凡仁祖之姓,有爵有功者,俱得祔庙配食,世有盛典,顾不休欤。”[55]这种把有爵有功者请入宗祠初食的制度,无疑大大鼓励了族人的仕途进取和对家族组织的贡献,从而使回族家族赢得更多的社会和政治利益。
  惠安回族郭氏家族的祭祖活动,则十分强调宋儒们所提倡的 “宗子法”,他们认为“宗子者,正宗也,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冠裳之有领会,是故宗法不可已也。自昔巨宗名族必立宗子以掌祀。”因此之故,郭氏家族在《祀典》中写道:“祀典之举,固孝乎先祖,亦萃涣之道也。□□异别居者虽五服未尽,而庆吊之不相闻。或亲兄弟而各祀其祖妣,至从兄弟而不识闻者有之。时俗之偷,良可深慨,可不合祀以萃其涣乎?故祀始祖必合族共祀之, 一族宗子主其祀。祀本支之祖,必一支子孙共祀之,本支宗子主 其祀。虽宗子为士,众子为大夫,亦不得为越分主其事。如宗子不贤,择其贤者辅之,重宗统也。”每逢春秋大祭,族人在宗子的率领下,肃穆庄严,必恭必敬,“未祀之时,先期宜沐浴斋戒,以 洁内外。及时将祀,务要子孙毕集,尽其慤而慤,尽其信而信,尽其敬而敬,尽其礼而不过失焉。或有托故而不到者,有罚决不可轻纵,以致懈弛成风,相尚废礼。若果有故不得到祀,亦必细查明白方宥其罚。”耐宋儒们提倡的“宗子主祀法”,完全是对先古宗法制度的一种理想化的复古追寻,在民间实施过程中,一般的 汉人家族也很难如法遵行。而作为阿拉伯回族后裔的郭氏家族,却 能如此强调“宗子法”,可见其祭祖仪典深受宋儒家族文化的影响。
  泉州丁、郭等回族姓氏因逐渐融浸于汉人文化的氛围中,现实的科举入仕制度又吸引着他们的子弟“入其彀中”,因此他们的祭祖方式及其他家族活动已逐渐同化于汉族习俗,这是必然的趋向。即使是那些古越族后裔的畲族人民,亦因其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祭祖汉化现象。漳浦县的蓝氏家族,入清以来科名不断,其祭祖活动也同泉州的丁、郭等族一样,基本上是汉族化了。至于那些散居山谷而受汉族文化薰陶相对薄弱的畲民,其祭祀祖先固然还保留着许多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盘瓠图腾崇拜的遗俗,如畲民每逢祭祖,“必悬狗头神像,家中依次……向狗头祖像叩拜而歌”[57]。但其中也混揉进不少汉人的祭祀习俗。畲民祭祖时,往往要悬挂一幅描述着其先祖盘瓠故事的《祖图》,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宁德县畲民祭祀的《雷氏祖图》,这幅祖图的顺序是:盘古帝王开分天下、伏羲画太仪化教、神农尝百草、龙马负图、公输子、黄妃织机、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土德王位一百年、高辛皇帝,以下才是盘瓠的传说图解。可见其祖图的前面部分,完全是汉族的先古传说。有的畲族祖图,还有道教上清、玉清、太清的“三清祖图”以及地府十殿王图[58],这些佛、道的故事被画进畲族的祖图,无疑也是汉族文化对于畲族祭祖制度产生影响的明显标志。
  再从祭祖的仪式上看,畲民家族的集体祭祀活动同样也是在公共祠堂中举行。祭祖活动由祠长或族长主持,男子可参加祭祖,女子只能观看不能参加。祭祖费用除了公田收入外,有时每户课以若干谷子。祭毕,全族全村聚餐一顿,祠长可多得一点猪肉带回家。这种男子参予祭祖而女子不得参予以及祭毕燕享分胙的习惯,与汉族的祭祖习俗基本相同。畲族的祭祖时间,各地大同小异,多半在除夕、大年初一、二月初二、五月节、七月半,或春秋二祭。这也是汉民家族比较通用的祭祖时间。畲族还有初一、十五在自己家中敬奉祖先的习惯,而这种朔望致祭,正是汉族古老的祭祀传统[59]。畲族祭祖时有舞蹈歌唱及游村游山的习惯,明清以来,有些畲民借祭祖之机,游村活动排办得相当隆重热闹。据说清初有一次宁德畲民上千人的迎祖游村队伍,从山村游至宁德县城的街道经过,知县对这突然出现的旗锣开道、肃静回避牌和异样装束的庞大队伍进城,感到非常吃惊,赶忙带领所属官员上街迎接,瞻拜畲民祖图及前朝高辛帝和历代皇帝敕书][60]。清代宁德畲民对于祭祖活动的这种铺张,一方面反映了畲族姓氏已经相信自家祖泽流长不让于汉民家族以夸示社会的复杂心理,而另一 方面,也体现了这些散处深山的畲民汉化的逐渐加深,以及他们的子弟开始在科举入仕方面崭露了头角。据闽东《雷氏族谱》记载,入清以来福建畲民子弟中进士或任知县以上官员者约有十人左右,其中雍正年间雷泽远任福宁总镇,嘉庆年间钟德任福宁县正堂,咸丰时雷瑞光任福鼎县正堂[61]。畲族子弟接受汉文化教育并走上仕途,正是畲族姓氏为耀祖光宗、提高家族自豪感的心理所促成。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福建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汉化问题。畲族古老的图腾崇拜已经渗入不少佛、道的成份,这在上文已有所涉及。而回族的后裔,他们原先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与佛教、基督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他们有着完整而严格的教义、教规,自不能与畲族的原始图腾崇拜相比。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和色目人社会政治地位的下降,入明以后不久,泉州一带回族的宗教信仰,便随着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改变其原来的面貌,并向汉族的传统礼教靠拢。其典型的例子,是泉州《丁氏族谱》中所载丁衍夏撰写的《祖教说》:吾家自节斋公而上,其迁所自出,俱不得而详也,由其教而观之,敦乎若上世风气之未开然也。如殓不重衣,殡不以木,葬不过三日,封若马鬣而浅,衰以木棉,祀不设主,祭不列品。为会期,日西相率西向以拜天,岁月一需,晨昏见星而食,竟日则枵腹。荐神惟香花,不设酒果,不焚楮帛。诵清经,仿所传夷音,不解文义,亦不求其晓,吉凶皆用之。牲杀必自其屠而后食,肉食不以豚。恒沐浴,不是不敢以交神 明,衣崇木棉不以帛,大率明洁为尚也。夏稚年习见如此。
  厥后殓加衣矣,殡用木矣,葬踰时矣,衰麻棉半矣,祀设主矣,封用圹矣,祭列品矣。牲务肥腯矣,天多不拜矣,斋则无矣,牲杀不必出其屠而自杀矣。衣以帛矣,交神不皆沐浴矣,酒果设矣,棉帛焚他神矣,祀先则未用也,香花之荐犹故也。
  今则祀先有焚棉帛者,牲杀不必自杀与其屠者,衰皆以麻,无用棉者,葬有踰十余年者,吉凶有用黄题浮屠者,食有以豚者。虽渐变以合于礼,而于非礼之所自者有之,于明洁之尚,吾见其皆莫大之眉也。呜呼!君子论礼,有曰本于其国之故,不求变俗。又曰:有可变革,有不必变革者,在审其宜而行之也。宜者何?天理人情之宜也。苟于天理人情无害者,何必变之以狗世俗之观乎?今于其变者而知裁之以 礼,斯善变矣。若意出于明洁,心存乎诚敬,则宜深念而慎守,相期以勿变也。
  丁衍夏为明万历时人,他在这篇文章中说在他少儿时,家族中心祭祀祖先活动,“若上世风气之未开然也”,如殓不重衣,殡不以木,祀不设主,祭不列品,岁月一斋。殊不知这正是回教徒的宗教习俗。到了嘉、万之后,随着丁氏家族读书人的增多和科名的不断出现,他们自己认为这种“风气未开”的礼俗实在有失体面,于是把汉族的那套丧葬礼仪搬了过来,“殓加衣矣,殡用木矣,葬踰时矣,衰麻棉半矣,祀设主矣,封用坊矣,祭列品矣,牲务肥腯矣,天多不拜矣,斋则无矣。”这种宗教礼俗的变回为汉,在丁 氏族人眼里看来是十分合理,也是十分符合礼教的。丁衍夏在文章的末尾还对该家族弃回俗变汉俗作了评说,他认为“今于其变者而知裁之以礼,斯善变矣。若意出于明洁,心存乎诚敬,则宜深念而慎守,相期以勿变也”,也就是说,变旧俗为今俗是符合礼教的,唯有旧俗(回教习俗)中的沐浴明洁,应当得以保存。
  泉州的林李家族,即明末著名思想家李贽的先祖,亦曾信奉过伊斯兰教,据族谱记载,该家族的入闽始祖为唐代武阳懿公大亮之八世孙光州剌史李若翁之仲子,于唐末侨居于泉州,传至二十代,有李景文者,“航泛吴越,为泉巨商,洪武丙辰(按:公元1376年)九年奉命发舶西洋,娶色目人为妻,遂习其俗,终身不荤,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62],李景文及其子孙信奉伊斯兰教,引起了李姓同宗的愤慨。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其侄儿李广齐撰写《垂戒说》,声讨其伯父变夏为夷,并劝戒其子孙尽速悔改,兹将这一宏文抄录如下:元朝失驭,而色目人据闽者,惟我泉州为最炽,部落蔓延,大肆凌暴,以涂炭我生灵。迄今虽入编户,然其间有真色目人者,有伪色目人者;有从妻为色目人者,有从母为色 目人者。习其异俗,以棼乱我族类,蔑视我常宪,〓咈我彝伦,何也?中夏之祀天者,元后为寰丘于南郊,器用陶匏,牲用犊,公侯以下不敢僭焉。色目之仆夫走卒亦不得图天象于家。吾之治丧者,擗踊哭泣,含之以琀,袭之以衾襚,厚之 以棺〓,为衰为麻,朝夕奠之。为墙为翣,坟墓葬之。为主于庙,以时祭之。色目人之治丧,笙歌鼓舞,宝之以汞,赠之以华,无衰无服,桐棺不掩而瘗之中野。不为主也,不为祀也。正衣冠,端鞸绅,鸣玉佩,吾之文身也。而色目则缠头被褐而跣足也。七戒三斋不饮酒,不茹荤,吾之所谓也。色目者之斋,昼则不食,夜则食之;市则不食,自屠乃食之;豢则不食,刍则食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谓孝 也。邑目者不到其身不为成人也。其书如蚯如蚓,其言如枭如兽,中夏不能辨而晓也。
  呜呼!色目之道,夷狄之俗也。《书》曰:蛮夷猾夏。《诗》曰:戎狄是膺。况我泉之地,虽处闽海,人人皆知先王之道,至中至正而习之无弊。今伯父为衣冠措绅之裔,迷于 色目之俗而不能悟,不祖其祖,而祖人之祖;不行其行,而行夷狄之行,俾其子孙胥而为夷,何哉?溺于好怪也欤!韩子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今广齐复修集族谱,既列其名,叙其行实,又不可不排其非,恐后之子孙仍袭其弊者,以特严戒之云尔。[63]泉州这支李氏家族,自明初李景文信奉伊斯兰教之后,分为李、林两枝,李景文本为长兄,因信回教不容于族,其后裔改姓林;其弟李景顺恪守祖训,故仍姓李。《垂戒说》的作者李广齐便是李景顺的儿子。李广齐的《垂戒说》载诸族谱后,给李景文的后裔产 生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和宗族的压力,他们纷纷放弃伊斯兰教,改为李姓。族谱记载李景文生有五子:长讳信,无嗣;次仙保,三信生,四玉生,五福生。“仙保生恭惠,习译语,冠带通事。…… 永乐二十年壬寅(按:公元1422年)广齐公始籍南安县三十都, 姓李,斯时信生从焉。迨宣德、天顺间,福生暨玉生三子亦改姓李。惟仙保支属世仍林姓。”[64]就是说,李景文所生五子,除长子李信无嗣绝后外,唯有次子李仙保一派仍姓林奉回教,其他三子均追随李广齐而回归李姓家族。而李仙保一派之所以仍然姓林奉回教,可能与其子孙“习译语为通事”有关。但即使是李仙保一派,到了明清之际,亦都放弃回教徒的大部分宗教习俗,而混同于汉族习俗之中。
  泉州回族郭氏家族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出教、入教的波折。该家族是阿拉伯人后裔,其祖先于元代来闽经商。到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泉州的许多回教徒纷纷变回为汉,“今先守教者,皆掉臂而叛”[65],郭氏家族也不例外,族谱称“吾家之苗教,想亦在此 时”。到康熙年间第十世有宏隆公,原居百奇铺,因子孙衰微,家运不顺,疑及叛教之报,“遂搬入通淮街礼拜(真)寺内居住”,重新尊奉伊斯兰教[66]。
  正因泉州郭氏家族经历了出教、入教的波折,当他们面对着回教汉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向时,一方面既要声称自己信奉回教,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表明回、儒原为一家。嘉庆年间族人郭肇汾撰写的《适回辩》,刊载在族谱中,正反映了回族郭氏家族的这种复杂心理:吾宗汾阳之衍派也,汾阳乃周之子孙,……递传至忠武王,功勋盖世,一门子弟三千余人。当盛时,莫非以儒为尚。及支分派别,习俗异好。余因俯仰古今,或从儒而兼道释之教,如今之汉俗是也。或回而兼吾儒之道,如金、丁、夏、马、迭等(均为泉州阿拉伯回族后裔)是也。或从儒而存乎回之教,如今本族百奇是也。…….吾宗何以有适回者,爰咨长老,曰:从妈教。此一说非 也。曰本是回,此一说又非也。…… 吾宗则尊儒雅而师孔孟,人曰矫俗,吾又宁为矫俗以望世也。余固浅见寡闻,不 识先人遗训于万一,但平居与族中兄弟诸亲言论,犹愧数典忘祖之心,故积素时所有考、据来历,引迂族谱,暨游览子史诸书。……吾宗先世之太常寺卿德广公,肇基法石,葬在光堂宫后棋盘穴,此乃来泉一世祖,其坟茔用回教法,如何得曰从妈教。若从妈教,必先德广公用汉葬法,二世子洪公始用回葬,……安得曰从妈教?……余考三世祖肇基百奇乡讳仲远公葬石狮墓,墓志载在族谱,系出汾阳忠武王之苗裔,……安得云本是回?回忆忠武王系太原,周之苗裔。回乃自隋开皇七 年(按:公元587年)入中土,岂周之时有是回乎?回之来泉,载在•《闽书》,宋绍兴元年(按:公元1131年)建造楼峙,载在碑文,何尝无本出于回。而吾宗则异是,……唐之时佛家最盛,而回之传教则不奉佛,故世人亦有从回。迄元之时,于回免其差扰,泉之回尤盛,世人因多从回。或好两国之教,或托足以避乱政,先人之适回,大抵有取矣。…… 道、释教,以色象虚无为尚,去了纲常伦理。清真教则反是。……昭贤哲于《春秋》,报馨香于俎豆,可知吾儒之当崇重,所学固不可须臾离。……夫不背乎教,亦不泥于教,…… 究之不离乎儒,以无忘我周之衍派也矣。
  郭肇汾的这篇《适回辩》,着重要辩解两个问题:一是强调他们的祖先是中原望族郭子仪之后裔,儒学渊源有自;二是他们家族信奉回教乃出于偶然,历代始终以儒为本,以回为枝,所谓“从儒而存乎回”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信奉回教应以合乎儒学为准则,对于回教的教义、教规应有所鉴别、取舍,合乎儒学者予以保存,不合乎儒学者予以变通,“夫教苟诵法于孔子者不必其祖也,苟少异乎孔子者不泥于祖也,”从而做到“不背乎教,亦不泥于教,变而通之,与时宜焉耳。”[67]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泉州回族郭氏家族对宗教祭祀等礼仪制定了一系列的变通之法,其中首款是“开列儆戒后嗣妄言先世所从教门”,共十一条:一戒妄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一戒妄言丧终折齿拔苦。
  一戒妄言祭于灶上。
  一戒妄言做半年(教门有开斋节,妄言半年做正月)。 一戒妄言不食诸肉误听不食猪肉。一戒妄言忌辰必专用牛。 一戒妄言新婚洗香汤。
  一戒妄言同葬一穴。
  一戒妄言葬用笼布袋。
  一戒妄言清真毅必宰牛。[68]郭氏家族把以上各条斥为妄言毁谤,从表面上看,这些戒条是针对教外人对于先祖污蔑的辩正,但实际上,是以族规的形式,默许族人们不必太拘泥于回教规义的约束,如过开斋节,不食诸肉 误听不食猪肉,祭祀宰牛等,并非其教门所故有,族人们自然也就不必太认真加以执行了。
  接着,族谱中开列了若干禁条,其中有:一家禁用道、释教。
  一家禁用功果追荐冥金冥纸冥人及一概纸料。
  一家禁用尼姑超渡神奴邪说。……凡近道、释邪教一切屏除,以儒道为崇尚,盖辟虚无而正教著,祛邪惑而大道尊。[69]对于祭祀祖先,亦有了新的规定:一祀预日必先沐浴,非沐浴不许与其祀,必洁衣服,非洁衣服无以昭其敬。
  一祀预日必先巡扫其墓。
  一祀之礼必依品级。
  一祀禁用鼓乐。
  一祀用素服。
  一祀到牲治具必昉教门。一祀用儒家礼兼之。
  一祀禁用兽畜而无角者。
  一祀禁用水族而无鳞者。
  一祀禁用水族而非卵生者。
  一祀禁用水族介类。
  一祀禁用豚。
  凡祭仪度必以儒家为崇尚。[70]在以上这些戒条、规条中,郭氏家族一再强调要以儒家为崇尚,而这一条,正是泉州回族各姓氏自明代以来不断汉化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泉州回族后裔与当地人的交往(包括婚姻)愈来愈密切,回族后裔所接受的教育亦完全是儒家的正统,这种回教儒家化的趋向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在日常生活等习俗上,也慢慢同化于当地的汉人之中。从现在泉州回族后裔的状况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原回教习俗已经十分微少,吃猪肉、拜神佛等汉民的习俗在回族后裔中普遍流行。我们从族谱的一系列记载中,不难看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相互融合过程中的向心趋向。
  实际上,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福建畲、回、满等少数民族,虽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汉化的趋向,但他们毕竟还保留了各自原有的许多民族特征和文化习尚。而在汉、唐以前,福建的早先土著,并没有全部演变成现在的畲族,他们当中的很大部分,早已融汇到福建的汉民中去。《太平寰宇记》引 《开元录》云:“闽县,越州地,即古东瓯,今建州亦其地,皆夷种,谓林、黄是其裔。”[71]《舆地纪胜》亦云:“闽州越地,……今建州亦其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72]不仅王、林、黄等姓有古越人的血缘,其他陈、李、吴等福建大姓,亦无不如此。据傅衣凌先生的考证,福建的畲族除现今的钟、蓝、雷、槃 四姓外,至少还有陈、黄、李、吴、谢、刘、卯、罗、晏、许、张、 余、袁、聂、辜、章、何等姓,他还指出:“惟畲之氏族,实称复杂,据《元经世大典序录》所记:‘世祖至元十六年五月,招闽地八十四畲未降者',则福建畲之分布,至少当有八十四部落。再就 宁洋之‘百种畲',漳平之‘百家畲'而言,则其数尚不止此。…… 清范绍贤《猺民纪略》记长汀畲有篓姓,在漳平则有鼓、患之姓。 至福建各县畲地之带有氏族性,为上文所未引用者,为为数尚多,兹亦附载于此。如漳平县有郭畲,宁洋县有杨公畲、冯畲,沙县有口畲、谷畲,上杭有高畲,武平有黎畲乡、洪畲、茅畲、苏畲、蓝畲,长汀有葛畲,龙岩有颜畲、郭畲、槃畲、林婆畲、杨家畲、小高畲、大高畲,清流有赖畲、林畲,连城有卢家畲,南平有曹畲。”[73] 这众多的古越族土著,现在均已不可见,他们无疑都与中原南下的汉民汇为一体,共同形成现在的福建汉族居民。汉、唐以来,北方汉民入闽者益多,当地越人土著,或远避深山,或是与汉人往来频繁,逐渐“沾染华风,改用汉姓,亦喜自托于中原仕族之列”[74]。而北方南下的汉民,岀于社会政治的需求,亦往往假造祖先,托附于仕族,久而久之,真伪莫辨,汉畲难分,促进了汉民族与福建土著民族的融合。《建阳县志•礼俗志》的记述颇能反映土著畲民的这一演变情景:畲民半染华风,欲与汉人为婚,则先为其幼女缠足,稍长,令学针蔚,坐闺中,不与习农事,奁资亦略如华人。居室仍在僻地,然规模亦稍轩敞矣。妻或无子亦娶妾,亦购华 人田产,亦时作雀角争,亦读书识字,习举子业。嘉庆间有出应童子试者,畏葸特甚,惧为汉人所击,遂冒何姓,不知彼固闽旧土著也。[75]在社会压力与文化侵蚀的双层作用下,福建的古老土著或早或迟地汇入到福建的汉族居民中去,他们和北方南来的汉民一样,都摇身变成了渊深流长的世家大姓,难分彼此。我们今天从福建现存的少数民族族谱中,固然看到了少数民族汉化的历史痕迹,然而我们从这历史痕迹中,却不能不感叹福建的姓氏族谱,一方面自是追根溯源、报本崇功的唯一依据,但在另一方面,它又何尝不是数典忘祖的必然产物。

附注

注释:[1]顾炎为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94,《福建•防闽山寇议》。 [2] 谢肇涮《五杂俎》卷四,《地部》。 [3]泉州历史研究会等编《泉州回族族谱资料选编•陈埭丁姓回族部分》,1979年油印本。 [4]《清源金氏族谱》,江一鲤、朱梧、金志行《清源金氏族谱序》。 [5]《陈江丁氏族谱》卷首,丁仪《谱叙》。 [6]《陈江丁氏族谱》,史于光《汾溪公行状》。 [7]《陈江丁氏族谱》卷首。 [8]《晋江雷蓝二氏族谱》,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抄本,录晋江丰山 《雷氏族谱》, 《雷信国所记先祖事迹》。 [9]同上书,《雷信国所记先祖事迹后志》。 [10]晋江丰山《蓝氏族谱》,乾隆末年撰。 [11]民国《颍川钟氏宗谱》不分卷,郑培英、张宏《图序》。 [12]光绪《蓝氏族谱》,同治九年王聘三序。 [13] 同上书,光绪三十一年王作梅序。 [14]同上书,光绪三十一年雷廷玉序。[15] 同治《冯翊郡雷氏族谱》目录。 [16]光绪《蓝氏族谱》,雷铭勋《蓝氏谱序》。 [17]《郭氏族谱》卷首,《郭氏谱牒凡例》。 [18]民国《颍川钟氏宗谱》,民国四年《修谱自序》。 [19]光绪《蓝氏族谱》,《凡例》;又同治《汝南蓝氏族谱》,《凡例》。 [20]惠安《郭氏族谱》不分卷,《家规》。 [21]庚子重修《蒲氏族谱》,《蒲氏家言》。 [22]《雁门萨氏家谱》卷首,《条例》。 [23]泉州《陈江丁氏族谱》,《丁氏谱牒》。 [24]泉州《陈江丁氏族谱》,《文契》。 [25]永福《王氏家谱》,不分卷。 [26]永福《王氏家谱》不分卷,《世系》。 [27]惠安《郭氏族谱》不分卷,十五世裔孙郭清勋《志字行》。 [28]《温陵黄氏族谱》不分卷,《大昭穆》。 [29]参见蒋炳钊:《畲族史稿》第242——243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按: 以数字如一、二……十、百、千、万、念之后加上郎的辈份排行习惯,在宋元时期福建的汉族姓氏族谱中亦有此俗,未知是古越族的遗俗,抑是汉人的习俗,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30]同治《汝南蓝氏宗谱》,《行第•字行小引》。 [31]民国《颍川钟氏宗谱》,《行第》。 [32]《晋江雷蓝二氏族谱》,雷信国《志百世百字目录》。 [33]惠安《郭氏族谱》卷首,郭萌《家谱题辞》。 [34]同上书,《汾阳郭氏迁居泉郡支派图》,《前言》。 [35]《清源金氏族谱》,嘉靖三十四年江一鲤、朱梧、金志行《清源金氏族谱序》。 [36]干宝《搜神记》卷十四;又《后汉书•南蛮传》所载与此相类似。 [37]同治《冯翊郡雷氏族谱》,《勅书》。 [38]民国《颍川钟氏宗谱》,道光年序。 [39]同上书,《世系考引》。 [40]民国《颍川钟氏宗谱》,《世系考引》。 [41]同治《冯翊郡雷氏族谱》,《勅封历代世袭官爵》。 [42]民国《雷氏族谱》序。 [43]《谱系与宗亲组织》。 [44]白长川《蓝氏源流考与罗东蓝家望族》,1993年漳州历史研究会举办“蓝鼎元逝世2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未刊稿。 [45]《郭氏族谱》,《家规》。 [46]泉州《丁氏族谱》,万历《重建丁氏宗柯碑记》。 [47]《郭氏族谱》,《家谱拾遗》。 [48]《郭氏族谱》,《郭氏谱牒凡例》。 [49]《丁氏族谱》,《槐江公祭约引》。 [50]同上书,引《撮语余编》。 [51]《丁氏族谱》,《仕绩》。 [52]同上书,《人物志》。 [53]《丁氏族谱》,丁自申《祀约》。 [54]同上书,《槐江公祭约引》。 [55]同上书,万历《三公祀议》。 [56]《郭氏族谱》,《谱牒凡例》。 [57]参见凌纯声《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历史语言研究集刊》1937年。 [58][59]参见蒋炳钊《畲族史稿》第四编第四章,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60]参见蒋炳钊上引书。 [61]同治《冯翊郡雷氏族谱》,《官爵》。 [62]晋江学前《李氏族谱》,《世系》。 [63]晋江学前《李氏族谱》,世系;又泉州《林李宗谱》,《垂戒说》。这位李广齐亦 即第九章中提到的死后为神的林广齐。 [64]晋江学前《李氏族谱》,《世系》。 [65][66] 泉州《郭氏族谱》,《世系•八世莲塘公》。 [67]《郭氏族谱》,《祖教第七》。 [68]《郭氏族谱》,《祖教第七》。 [69][70]《郭氏族谱》,《祖教第七》。 [71]《太平寰宇记》卷一百。 [72]王象元《舆地纪胜》卷一二八,《福州景物·上》。 [73]傅衣凌《福建畲姓考》,载《福建文化》第2卷第1期,1944年。 [74]参见傅衣凌上文。 [75]民国《建阳县志》卷八,《礼俗》。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