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非客家汉民分支而成为客家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63
颗粒名称: 二、由非客家汉民分支而成为客家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247-258
摘要: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的第二种类型,是原为非客家人,迁入闽粤赣山区后而成为客家人。这种情况在罗香林先生经常引用的客家《崇正同人系谱》中就有不少例子,只是罗先生未加引用而已。下面,我们先罗列《崇正同人系谱》中的记载,再引述其他资料加以证明。唐时有方姓昆弟六人,均賜进士,是以有六桂堂之名,其父因平黄巢有功,受赏殊勋。后由河南迁于闽之莆田。明末时有方盛者,为惠州都指挥,其高叔祖即方孝孺也,盛后没于任,有二子寄籍于归善,今惠州方姓均其裔云。粤中各属方姓,俱属六桂堂,衍自莆田者,渊源皆同一派也。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凡兹各派,其转分于各属者繁盛,盖不可胜记焉。
关键词: 福建省 客家族谱 族谱

内容

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源流的第二种类型,是原为非客家人,迁入闽粤赣山区后而成为客家人。这种情况在罗香林先生经常引用的客家《崇正同人系谱》中就有不少例子,只是罗先生未加引用而已。下面,我们先罗列《崇正同人系谱》中的记载,再引述其他资料加以证明。《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记云:方氏,系出黄帝第十一子,……唐时有方姓昆弟六人,均賜进士,是以有六桂堂之名,其父因平黄巢有功,受赏殊勋。后由河南迁于闽之莆田(非客家区)。明末时有方盛者,为惠州都指挥,其高叔祖即方孝孺也,盛后没于任,有二子寄籍于归善,今惠州方姓均其裔云。粤中各属方姓,俱属六桂堂,衍自莆田者,渊源皆同一派也。
   林氏,系出比干之后。……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宁三年(疑有误),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非客家区),是为入闽之始。历唐迄宋衍为望族,遍布于各县,簪缨之盛,甲于全省。三十三传至元末至正间,有林积福者,世居莆田(非客家区),其第三子名梁懋,字秀容, 官广东潮州主簿,遂家于是间。明洪武时,梁懋之三子名均政,字平侯,复迁嘉应平远之大柘(客家区)居焉,是为林氏入潮、梅(州)之始。其后又有由平远而移于梅县一派,他如潮州林绍坚一派,亦于宋绍兴中以福州入官于潮阳而籍焉,其裔亦盛。凡兹各派,其转分于各属者繁盛,盖不可胜记焉。
  吴氏,……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其后有随王潮入闽(今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多为非客家人),由闽而入于粤之潮嘉等处。
  卓氏,系出楚大夫卓滑之后,……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而奔粤,有卓祎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至唐乾符初,卓隐之为莆田令,后人因之居于莆田。宋绍兴间,卓 庠字在周,迁连城(客家区)。传十三世正之长子仲兴,迁长乐;仲兴之十世孙有廷茂者,迁东莞,吾系卓族多其裔也。
  柯氏,系出吴公子柯卢之后,……历传及元,有仙居柯九思,号丹丘生,博学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全石。及明又有莆田柯维骐,官主事,撰《宋史新编》,凡三十载而书成。粤东柯族皆由福建莆田迁徙而至,散播令属,皆其同系焉。
   翁氏,……至唐初有翁轩者,因官于闽,遂家莆田。轩有子四人,传到五世,玄度之第四子隹,因避东海倭人之寇,迁居永定。其后有名林三者,在宋时兄弟三人复迁于惠州之长乐小都。翁轩之长子何一派,则于明洪武时,有名弘光者, 由福建移来广东之南雄,继移广州之东莞,再移惠州归善及增城。惟潮州之翁则同出翁轩一派,归善之翁,多属弘光之派也。
   黄氏,系出嬴氏曲终之后。……五代时,自光州固始从王潮入闽,家于邵武,散居于莆田、浦城、福州、龙溪、漳州间。其裔孙宋有黄伯益、黄干,及明有黄道周,俱当时硕儒。自是而二支之后益昌大矣。
   辜氏,……今泉州晋安有此姓,有辜增,见于《明史• 忠义传》。吾系辜姓之族,即由泉州迁徙而来者也。
   韩氏,姬姓以国为氏,其先有自颖川迁阳夏者,其地于今为陈之太康。……宋南渡后,世居福建漳州之龙溪县。明末有韩琦,字景昆,率子耀玉、传玉,南迁于粤之海丰。居数年,于崇祯十六年(按:公元1643年)徙居于惠阳之铁场,后再徙居于东莞青溪。此吾系之韩族之源流,世次皆有可考者也。
  蓝氏,系出楚大夫蓝尹舋之后,世居河南,散布于河北。及唐武氏当国,有蓝明德者,徙居于江南,其子孙逐渐分处于江西及福建各县。清漳浦蓝廷珍、蓝鼎元叔侄,俱以仕宦世家为闽中右族,是其一派也。
  以上这些记载,都明确地说明了他们的祖先,系由福建的非客家汉民分支而来的。
  我们再看其他的资料记载。
  陈氏,为闽台第一大姓,有不少客家陈姓亦从非客家分支而来。如义门陈氏,源自汉太丘公陈实,十一传至谈先公,“其弟霸先公遂奄有天下,位递倩公,分疆裂土,尽封诸子,吾嫡祖叔明公,分受宜都王。国寻亡,避国乱而迁婺州金华。旋以国戚被召入隋,为鸿胪少卿,住西安咸宁县,遂成宜都一派。九传至镶公,唐,复避乱迁泉州仙游县”。[23]粤东兴宁客家陈氏,就是从仙游分支,该族谱云: 其先钲公生镶,镶公生伯宣。镶公避难于泉州仙游县仙游乡。伯宣……率孙旺,隐居江西庐山。宋仁宗时,旺公之后,族众地窄,乃遣官分散二百九十一庄居住。宗大公居于福建宁化庄,……七传至祖文公,徙居于兴宁石马上庄。[24]始兴客家陈氏,由福建福州分支,该族谱云:宋元间,因闽地族繁,世运变更,宗禄徙居江西,宗保徙居惠州,而我祖宗起,……由闽塔福州,徙于虔州之桃川筠竹,承粮立户,而肇基焉。及凤安生三子,长普述,统承 先祀,仍安旧址,……三子普遥,则徙居于惠州之博罗。……惟我祖普遍,行二,……于洪武年间,亦携黄、许二母徙居粤东兴邑。[25]范氏,闽、粤、赣、台诸省的范氏族姓奉宋代名臣范仲淹为其祖先。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记载,范仲淹孙祖禹,自苏州迁居福建清溪(安溪)开基(非客家),传至七世孙范远冈,分居于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又有子孙迁居于广东大埔,是为大埔开基祖(客家)。长子大一郎迁居福建永定;四子大四郎,数传至范法胜,移居广东长乐,范法澄迁广东陆丰仑岭乡,另立为一世祖(以上均为客家)。[26]福建《剑沙范氏族谱》(非客家)载其祖先云: 谱以文正公(范仲淹)为鼻祖,宋时祖德公,江苏入闽迁沙县,则祖德公为沙邑肇基始祖,即文正公之九世孙也,统一族以十数乡计,源流长远。……其后子孙有迁将乐、顺昌、南平等处,亦有迁往归化、宁化者。[27]客家《崇正同人系谱》追溯其祖先,亦称,“吴县有范仲淹、范纯仁父子及范成大,足见范氏之世族硕大华贵矣。”[28] 余氏,据《台湾区姓氏堂号考》称,唐末有余海渊因避黄巢之乱,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均为非客家区),再转入韶州曲江(客家区)。建阳《余氏宗谱》称其族源流云:余氏系出夏王大禹之季子,……至中大通庚戌二年(按:公元530年),计五十二世,有青公者,出奋亿载之余烈,树一代之伟声,由河南固始而宰建阳,……是为入闽鼻祖也。维时八龙济济,蔚起一门,若焕公、仲甫公、汝稠公、汝程公等,或卜筑于杉洋,或携家于潭水,其他老序所载居温州安固,居黄州黄陂,居莆田黄石屯,居南剑尤溪等,则星散而难枚举焉。[29]一房祖讳谟公,位四,乃枚公第二子也。谟公之次子洗公,官左武翼郎广东韶州府长史,……长史公生子五,…… 第三子恫公,位十六,官左朝靖郎参议,娶宰相张九龄之孙女。生子二:长嘉,少终;次靖,官至尚书左丞,封少师,襄国公者是也。第四子存公,位十七,官节推,娶林氏,生子三:长铄、次钥、三亮公,任韶州曲江主簿,因家焉。[30] 以上建阳余氏原为非客家汉民,唐时有后裔余恫,与韶州曲江客家张姓始祖、宰相张九龄孙女联姻,[31]子孙历官韶州,从而成为曲江客家人。
   邹氏之先在南阳,东晋末渡江南迁,广东大埔客家《范阳邹氏族谱》载:“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自今安徽当涂择居江西南昌新吴驾山,懿宗咸通五年(按:公元864年),垣复因避乱,全家迁闽,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非客家区)。南宋时,邹应龙因避乱,自邵武军河南坊,迁居长汀上堡乡(客家区)。邹应龙之子殿八郎迁居清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地。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另分迁梅县、揭阳,广西乐平。”[32]连城四堡客家《邹氏族谱》对其祖先从邵武非客家区迁来亦有记述:邹涧公……于咸通五年(按:公元864年)在(邵武)大辽村居住,生子邹三郎,生下九子,分九州居住:一祖在(邵武)招化里石溪界头;二祖在九里村小塘背;三祖在沙县牛栏角归黄龙四保;四祖在招贤里五都三合;五祖在潭陂砌;六祖在山上;七祖在四保邹家山住,名为仲恭,即吾乡与上保双井三乡祖;八祖在湖背;九祖名耀山,一现在邵武军太宁县河南坊。.……(客家)开山始祖公讳应龙,字仲恭,号景初,原自良田沙县流来上保山中。……妣陈氏无出,继配李顺姑,生三子:长曰六郎,是吾乡祖;次曰七郎,分居上保;三曰八郎,分居双升。[33] 以上客家邹姓系由福建非客家区的邵武、沙县分支而来。再如广东客家黄氏,亦有从福建邵武分支而来,始兴客家《黄氏五修族谱》记云: 有讳义者,自江夏徙福建邵武坪西。义生三子:曰高、曰强、曰顺。顺迁禾坪勘头中城堡鹤树薮下,生五子:长峭公, ……官妣,五子名楚,其子孙系自建宁府,宦游广州,致仕后,留东莞者有人,归信丰者有人。迄后二处又分来始兴,今东门、顿冈、大成塘、中站、灵潭等处,其苗裔也。吴妣,长子名政,原居邵武禾坪,至六世孙文一公,移居汀州府上杭县。至十二世孙景辉公,徙始兴县青方下甲殳基焉,今大黄屋、田心里、石槽下、江黄、沙坑,以及南安、文英、仁化、思村等处,皆其苗裔也。吴妣次子名化,原分居于汀州府宁化县城内,至四世大源、大本二公,又徙居上杭县胜远里。嗣后陆续来粤甚多,如广州之香山、东莞,潮州之大埔、饶平, 难以悉数。惟至八世初升公子孙,即有迁居始兴者。我祖曰高公,生二子:光文公、光宗公,由上杭迁居龙南后,又分居信丰,又迁居保昌、始兴者,……皆其苗裔也。吴妣三子名渠,世居宁化上渠,于元末由闽徙粤,今始兴都堂铺、浊水塘、古禄排、甲下村等处,皆其苗裔也。吴妣四子名卢,由江西建昌府新城十八社,迁居始兴,今南塘其苗裔也。吴妣七子名塘,原分居建宁府建安县开山保石排塘,……十四世孙春芳公,携二子,曰用、曰周,遂卜居南雄。今小岭、丹铺、上丰、潭丰、源水,以及始兴跌溪、含鱼头,曲江石口等处,皆有其苗裔也。[34]客家丘氏亦大多由莆田分支。台北县土城乡《丘氏族谱》谓:“五胡之乱,南迁入闽,居兴化之莆田。宋皇佑间再分支入粤,家饶平。明初,有丘必仁者,经商杭、汀间,遂又别为长汀丘氏。据本谱所载,固始丘姓,乃自晋代永嘉年间入闽莆田,支派繁衍。至 宋仁宗时,再分支入粤。”[35] 关于莆田丘氏分支成客家丘氏,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编《河南堂丘氏族谱志略》有较详细的记载: 休公(一说即杰公),世居福建省莆田县严头乡。宋景祐元年(按:公元1034年)九月登甲戌进士,曾仕鸿胪寺卿,及温、歙、吉三州刺史。妣周氏受诰赠为太夫人,生三子:长曰成实、次曰成益、三曰成满。……休公有玄孙九人,兹将其创业分居情形,有资料可查者,开列如左:一、必诚公,授太仓令。子孙居住乌石、高陂、秦石岭、挨东吴等地。……二、必形公,裔居梅州程皎乡扶阳寨。
  三、必著公,裔居万里桥下涵头港。
  四、必明公,宋咸淳辛未(按:公元1271年)科进士,……妣傅氏,生二子:曰祯、曰祥。裔居韶州,随地创始。
  五、必动公,曾领龙虎将军,镇守漳泉,裔孙分别创业泉州及漳州之杜任西山,饶平之潘段石门渔村,揭阳之环埔于真坑,潮阳之苦头等处。
  六、必变公,裔居潮怕之马窖暨揭阳冠垄山之麓与五折云、头笼山及澄海等处。
  七、必化公,由文学授治礼郎,裔住海滨井洲港。八、必仁公,宗理宗宝庆二年(按:公元1226年)丙戌生,由潮经商上杭,入赞胜运韩富豪家,……有二子,曰福,归潮,白禄,仍居胜运。据传其裔尚盛,在上杭城内亦建有 必仁公祠云。
  九、必达公,由文学升仪曹郎,欲抵长安,行至梅关,遭元兵中伤,还乡即逝。……有裔移居大埔及清远之林口。[36]颜氏为闽南大姓,据族谱载,五代时有颜翊公,任江西永新令,遂以家焉。翊公弟普,生洎公,五代末自赣迁闽之德化,旋徙永春,是为开闽始祖。现今福建沿海福老系的德化、大田、永春、仙游、晋江、南安、安溪、海澄、漳浦、南靖,及福州、古田、长乐、连江、宁德等均有其裔众居住。其后裔迁往客家区的 也有不少,如粤东诸县的颜氏家族均溯源于闽南必和公派下: 必和公裔,有自同安安炉迁广东惠来者。十六世孙大和,字宝生,……十七世孙有二、有俟、桂春三公,由同安前街迁广东。十九世孙阿成公,由安炉迁广东。青礁造公六世孙进士兖公,官兴宁,卒于任,子贡奔丧,遂居焉。十三世孙洙公子槐,开往龙岩,继分广东连平,其裔孙希深,官至贵州巡抚。子检,直隶总督。孙伯秦,闽浙总督。三代官居一品,盖世无双。[37]连平客家颜希琛祖孙三代官居一品,《崇正同人系谱》亦有记载: “(颜氏)族姓之拓殖,渡江逾岭,渐次而分播粤中。其间连平之颜自明末启族,及清有颜希琛、颜检、颜伯意父子祖孙三代,皆为封疆大吏,门阀之盛,岭表所无。”可知这支客家系由闽南福老系分支而来。
  巫氏,据罗香林先生说是客家入闽最早的族姓之一,但其祖先亦由非客家分支而来,《巫氏联修族谱》云: 迄东晋末造,五胡乱华,裔孙巫暹,由夏县避乱兖州,转徙入闽之剑津(非客家区),居焉。数传,至隋大业间,巫昭郎率子罗俊再迁闽之黄连明,……至十三世巫志乾,……复移宁化三都龙湖。子光一郎,迁上杭,……又徙永定……。三传,巫大一郎,移上杭九泰荼地厦科,于宋绍兴间,偕七子迁粤韶州曲江杨梅。……其裔远播粤、桂、蜀等地。[38]值得注意的是,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从中原来闽开漳,所属部将的后裔,也有分支为客家的。如沈氏,唐初有沈勇者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辟地教化,其功甚伟。宋淳祐间追赠武德侯,是为沈氏闽粤始祖。南宋初,沈廷辅迁福建建宁开基(非客家),生八 子,命名均取木旁,其后简称八木公派:长子椿,迁宁化(客家);次子楸,迁诏安(非客家);三子松,迁长汀(客家);四子柏,迁清流;五子桂,居宁化(客家);六子榕,迁南平;七子根, 迁连城(客家);八子枝,迁上杭(客家)。其后有迁诏安的。八木公派下,传播繁衍闽、粤各处。[39]台北县《沈氏族谱》云:“始祖沈荣昌,……至三十四世沈启承时,随宋南迁,居福建之建宁。三十五世有沈二郎者,率族入漳(非客家);沈三郎者入汀(客家)。或有入粤者,故闽、浙、粤沈氏,皆为一族。”闽南云霄西林张氏,其祖亦曾随陈元光父子开漳,《西林张氏家谱》云:云霄张氏始祖推宋参议公,其祖系河南祥符人氏。太高祖尚书公陵,生二子,长讳龙,次讳虎,俱系指挥之职,同陈元光来镇漳州。后龙回籍,虎生五子,在漳立族,数传而 至明山公。明山公号为九十翁,殁于开圣二年(按:公元1024年),……生子七,孙二十余人,参议公为明山公九世孙。……参议公,宋度宗时为参议大夫,在朝十余年,随宋帝而遁而定宅西林。
  张参议公在云霄西林定居后,子孙分派各地。其中曾孙辈有五人:长得安、次得仁、三得义、四得礼、五临寿:得安公,……子四,长临得,莱埔之祖;次临孙,派长城;三观保,派深城;四昆润,…… 下坂交仓庙石之祖。
   得仁公,生子四人,长再兴,讳玉,分派云霄西门;次志德,我莆十一郎公讳福;三再挥名元仔,自少出祖于二都;四志仁,名〓仔,荔枝脚房肖春公之祖。
   得义公生三子,长安利,次安吉,国修之祖;三安贞出祖饶平(粤东客家)。
  得礼公生三子,长永和,次永泰,派漳浦;三永福,派半坑。
   临寿公生三子,长靖安,玉山之祖;次祥聪,三祥明。明生杨敬,派在五都乡科敏廷范之祖;而强大、强二出祖潮州金郊。[41]西林张氏分派粤东后,有成为客家的。至清代时,又有从客家迁往四川者,该族谱附录云:更推乎近代,迨我始祖资公由闽迁粤都于长乐(五华县,纯客县)之邑,业数(百)年矣。…… 惟我邑庠雍秀公,幼通经史,壮迁西蜀。我祖始居福建省漳州漳浦县云霄埔尾乡人也。当我始祖所居之漳邑,地窄人稠,加之寇乱,乐邑(长乐)地广人稀,鸡犬不相闻,乃 自漳迁乐邑之冻塘坑尾居住。黄孺人二十八岁,苦节守制,乾隆癸亥年(按:公元1743年)携二子与小叔雍秀公一路上川东富顺县,地名牛潮渡甘家冲,佃耕数载,年岁荒歉,又二子而亡,孙子年尚稚幼,遂搬移川西简州横山子。[42]以上记载,十分清楚地记载了西林张氏随陈元光入闽后开基漳州,后又分支迁入客家,并继而分迁四川。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客家源流与陈元光率兵南戍没有关系的论点,是值得重新考虑的。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