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躲避政治迫害而改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7
颗粒名称: 四、因躲避政治迫害而改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79-183
摘要: 福建有些姓氏,因其祖先遭受政治上的迫害,被迫南迁流亡,改为他姓以避祸,如泉州府南安县的侯、刘二姓联宗,便是出于这一原因。余尝读唐史,知公倜傥多才,与太宗谋起义兵,其汗马功劳不亚于世勣、魏征辈。公之后初住光州,唐末入闽,累迁而启宇诗山。诗山本破荒胜概,侯氏得其秀灵,故由来高科清宦,焜耀里闾,而族姓蕃昌尤蓰于昔,盖赫赫然为武荣名族矣。至南宋永斋恒公启宇北坑,更其名曰刘林,存其姓也。支分卢川,虽不敢比王家之世次,于 今子孙殷繁,百干千枝,能无继辑谱牒以续瓜腿之绵绵者乎!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姓氏

内容

福建有些姓氏,因其祖先遭受政治上的迫害,被迫南迁流亡,改为他姓以避祸,如泉州府南安县的侯、刘二姓联宗,便是出于这一原因。南安《刘林乡刘氏族谱》载其易姓始末云: 诗山(刘林)侯氏,其初出自卯金也。按旧谱乃文静公遭谗易刘为侯也。余尝读唐史,知公倜傥多才,与太宗谋起义兵,其汗马功劳不亚于世勣、魏征辈。而乃因裴寂一言,遭此奇冤,每以为憾。……公之后初住光州,唐末入闽,累迁而启宇诗山。诗山本破荒胜概,侯氏得其秀灵,故由来高科清宦,焜耀里闾,而族姓蕃昌尤蓰于昔,盖赫赫然为武荣名族矣。[42]同书《光复刘氏世系考》云: 人之祖曰有生之初,千子万孙,其统不紊也,是故因生受姓,非变不移。我侯氏者,系出卯金,按旧籍,唐文静刘公,武德间人也,遭谗身杀,其子中兴逃隐光州,以静为姓。僖宗光启元年(按:公元885年)正月,光州刺史王绪与妹夫刘行全、军正王潮及弟审知等,举光、寿二州兵五千人渡江入闽,……分居七邑。故泉之诸族多祖光州,大抵皆一时相从而来,若然则我祖在其中矣。……至南宋永斋恒公启宇北坑,更其名曰刘林,存其姓也。三世玉峰公弃官避乱,隐居刘府林,不忘本也。旧谱上塑文静真容,不谓无因,且图 章刻唐武德九年(按:公元626年)“刘侯记”等字,是祖果肇刘,自非卢冒舜宗、丁淆桓派也。[43]南安县诗山刘林村的刘氏家族,因上述的缘故,所以自明代嘉靖年间修谱以来,大多称侯氏族谱,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 重修时,又改称为刘氏族谱,故现今刘林村的族人基本上以刘姓相称。而南安县梅山镇有另一支侯姓者,据云亦出自唐刘文静的后裔,他们编纂的族谱,仍称侯氏族谱,该族谱载其渊源云:我族本姓刘也,……至唐(刘)文静公被谗,子孙避祸 逃入光州固始县,而易为侯姓。传至宋永斋公不知凡几世。……我族之蕃衍,……支分卢川,虽不敢比王家之世次,于 今子孙殷繁,百干千枝,能无继辑谱牒以续瓜腿之绵绵者乎! [44] 福建的萧、钟、叶三姓,在历史上曾遭受过两次政治迫害,其后裔子孙至今念念不忘祖先的遭遇,经常联宗以怀祖德。第一次是:“宋朝白袍将军钟达,在当时是位手握千万军兵权的大将军,被王安石所害,在钟达的后花园内放置大批的枪刀利器,被皇帝派人搜查证物,而被抄斩九族,钟达遇害之时流白血,后才知道为忠臣,他有七子也被害剩余三子,三子只好逃亡,一直逃到镇平县的芭焦树下,最长之子为了以后钟家有后裔,想了一个办法要他二位弟弟,一位改姓萧,一位改姓叶,然后再分手去求生路,后来火烧太子楼,白袍将军钟达显灵救火之后留下七盏(灯),后世人在镇平县盖了一座忠臣庙为了纪念钟达,庙里就放有七盏灯让姓钟的子弟把它添满,但始终无人可一次添满,至最后钟达的子弟才把它添满。”[45] 第二次是:“钟氏第九十五世祖山公,生下三子,长友文,次友武,三友勇。……山公三弟峦公,生三子,长友长,次友能,三友瑞,为避奸党王安石之追杀加害,乃隐名改姓‘萧'、’叶'。…… 迨至元祐七年九月,宣仁太后崩,翌年蔡房、蔡卞、章惇等用事,改元绍圣为元符,复行新法。凡元祐间诸臣,被奸党贬逐殆尽,钟氏一族,尤为章惇所忌,诬以逆旨,矫诏族诛。友文公子毅公、密公兄弟及子侄,皆弃官逃隐,改名易姓‘萧'、‘叶'流徙避难。当在分散之时,恐年湮世远,昭穆紊乱,各立宗谱,载明源流,又立誓云:系本钟离一脉传,愿庇世世出英贤,后人若卖宗友者,永代家无立锥田。”[46]这种带有明显传奇色彩的故事,促成了萧、钟、叶三姓的联宗合谱。
   由福建迁移到台湾的萧、钟、叶三姓联宗,至今仍对台湾的社会、政治有所影响,台北县选举议员,为了壮大声势,萧、钟、叶三姓当选的“议员”,合祢“联宗三兄弟议员”。[47] 福建的赖、罗、傅三姓,也有相互联宗的历史,原因也是出于躲避政治迫害,其渊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据赖罗傅宗亲会提供的资料:“赖氏之起源,系因纣王无道,周武王命弟叔颖率兵讨伐,功成,叔颖退居河南赖地,武王念其功勋,乃就赖地封为赖国,并锡以侯爵,后世子孙遂以赖为姓,以叔颖为一世祖。迨至十四世添公为楚灵王所灭。赖罗傅均发源于中原,毗联而居,已历数百年,彼此均具有姻戚关系。赖氏当此患难之时,除主持国政之人奔赴湖北襄阳县继续建立其流亡政府外,其余宗人以携家带眷,奔走不易,为避免楚灵王的杀害,而倚附于罗、傅二氏者甚多,遂改赖氏为罗、傅二氏。其后局势稳定,楚国虽停止杀戮,然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故未再复赖氏的原姓,因是三姓遂相议不通婚姻,以表示同气连枝之意。”[48]现今闽、台一 带赖、罗、傅三姓宗亲会有会歌云:“赖罗傅,我宗亲,休戚相依齿与唇,不论富贵,不论清贫,同是文王后代人。”[49]祖居泉州晋江、南安等处的赖、傅家族及其移居菲律宾的族人,奉祀的祖先神位,为殷商始祖,称金青公与银青公,由此可见赖、傅、罗三姓关系的密切。
   福建的何、韩二姓联宗,据云是为避秦乱。《何氏族谱》称何姓本姓韩氏,因避秦乱,讹韩为何,故韩与何同姓。又云战国末期,强秦灭韩国,子孙分散江淮间,以韩为何,遂为何氏。[50]至后世有何祖娶蓝家养女盘氏为妻,生下第三子曰彦章,承继蓝家。以后便有了何、韩、蓝三姓联宗的现象。
   泉州府永春县的许、陈和留、刘四氏,则是因为抗元避祸而改姓合谱。永春蓬壶陈氏,为南宋进士陈知柔的后裔。元兵入泉,陈氏子孙耻于降元,树旗反抗,与元兵大战龟龙桥,不敌,退守蓬壶,元兵困之,说降无效。久攻破之,灭其族,死者数百。孑遗者皆远逃他乡,改姓“许”,盖闽南“许”与“苦”同音,以 “许”为姓以志抗元失败之苦也。
   永春留氏,原为南唐晋江王、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后裔。元军南下时,留从效之裔孙留天碌为泉州录事参军,不愿降元,率妻、子避入林间,改姓为“刘”,自后子孙皆以“刘”为姓。永春留、刘二氏同宗实始于此,至今其族谱仍称《永春留刘族谱》。[51] 福建的余、徐、凃、余、俞五姓联宗,也是为了避秦乱。据五姓宗亲会提供的资料,秦时有余振魁者仕秦,得罪,秦欲诛其宗族,正夫人乃率四子,长靖宁、次景宁、三端宁、四起宁出逃,并立徐、凃、余三字,共分四姓,余(俞姓可能是余的谐音)居下邳,徐居东海,凃居南昌,余居新郑。[52]自此余氏之族,支分派别,蕃衍于后世并南迁入闽、台等地,到了清代以后,五姓族人为了扩大社会影响,逐渐有了联宗的举动。
   五、为规避赋役而改姓联宗安溪、仙游一带的苏、周二姓,联宗的历史渊源是为了逃避赋税。据黄师樵《周氏世系及周百万传记》记载其始末如下: 武功周,原姓苏,其先祖益公,家居固始县,历三百余年,凡六世,因唐衰世乱,随王审知入闽,闽省有苏姓者,盖自其先祖益公始也。益公建家泉州府同安县胡芦山下,传至 结公、九郎公,凡五世,俱中进士,为大宗显宦。……后因子孙蕃衍,各自星散,或入漳平、晋江、南安等县。而其先祖结公,则开基于清溪衡洋,生四子,传至以义公,登癸丑科进士,官至学士,而其弟以道公,中甲子科解元,缘具疏奏请升科,于本邑本里丈量田产、配米输粮,以为己业。迨二公没后,各田家抗纳升科粮米,无有可配,而业去粮存,赔补难支,被官催迫,无计可施,致遭粮累之惨,各自星散迁居,产权没官。以道公之子,移于仙游受德坑,而以义公之予可安,则迁往漳平县卓垵乡感化里,建立祠宇。嗣后可安生廿七郎,旋厌其风俗鄙俚,遂再迁居于泉州府安溪卓源乡新康里溪东宅竹园脚,改苏姓为周姓。[53]漳州府东山县众军户为应役纳粮而合称关姓,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立有《关永茂碑记》云: 考之上世,吾铜乃海外岛屿,为渔人寄居,民未曾居焉。迨明初江夏侯德兴周公沿边设立,以此壤接粤境,为八闽上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