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异姓联姻而合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854
颗粒名称: 一、由异姓联姻而合谱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166-172
摘要: 异姓联姻而合谱的典型例子,有漳州府诏安县的张廖氏。据《张廖氏族谱》记载,张廖二姓的联宗合谱是由于元末时张愿仔入赘于廖三九郎,其后裔子孙便兼祀二姓。
关键词: 福建省 族谱 合谱

内容

异姓联姻而合谱的典型例子,有漳州府诏安县的张廖氏。据《张廖氏族谱》记载,张廖二姓的联宗合谱是由于元末时张愿仔入赘于廖三九郎,其后裔子孙便兼祀二姓: 张廖氏发源于漳州诏安县二都官陂。元顺帝时,白莲教猖乱,官陂始祖张愿仔公(又称元子公,字再辉),原籍云霄县西林和尚塘张天正公之三子,避居官陂坪寨教读。当地廖化公(又称廖三九郎),单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聪慧贤淑,诵读诗书,事亲至孝。廖公见愿仔公英姿义气、忠厚风雅,敬而慕之,赘为东床。廖翁亲婿如子,把产业全部交爱婿执掌。愿仔公对岳父母也象亲父母一样孝敬,深受族人赞誉。
  明洪武八年,元子公四十八岁,友来公诞生,未冠之时,廖姓有犯国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无踪,累及全族。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亲族身份,往官申辩,然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临终遗嘱友来公:“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会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友来公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父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清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业,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
  明洪武二十五年,愿仔公逝世,友来公奉父祖神主往廖姓祖祠,廖姓善意奉还后,友来公转奉神主往云霄西林张姓祖祠,并将父嘱告知亲族,张姓嘉勉曰:生廖死张,是一嗣双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张廖门楣。賜祠堂堂号为“崇远堂”, 并赐灯一对,书“清河(张氏代号)衍派,汝水(廖氏代号)流芳”。赐谱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继子心;为朝廷国士,良名万世钦;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远,诒谋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庆式玉金)。并用篮轿八台, 鼓乐送回父祖神主,嘱堂号如不适宜,可再撰,灯字勿废。于是将坪寨故居中厅改为祖祠,为父祖立祠。于是“张廖”二家遂成一脉,自立一族,谓“张廖”,又称“活廖死张”、“张骨廖皮”。…… 祖训“活廖”是为报母恩,光母族;“死张”是存本姓,光前裕后。[19]类似的情况,在漳州府南靖县还有张、简二姓的联宗,张、简联宗是由于简姓德润公入赘于张姓进兴公,《张简姓缘由》载云: 张简一世祖简德润公,号居敬,系简姓洪源开基始祖九世孙。性温厚,学识渊博。元朝末年游历漳州府南靖县永丰里梅林村,设一书馆,教群弟子有方,众称四先生。时有一地理师曾巡先生至宿书馆,感公款待厚谊,指送梅林村牛栏下厝背吉地一穴,以报公恩,公将洪源曾祖简评土公、讳宇远骨骸移葬此,坐癸向丁,如走马攀鞍凳穴形吉地。维时邻社张窖义祖、张进兴公家产殷富,儿子早亡,媳妇刘氏奉侍翁姑,纯笃孝行。公欲招一儒士为子婿,素闻简公宽弘大度,遂求入赘成亲。至大吗明洪武四年辛亥(按:公元1371年)入籍张姓,为永丰里九甲里长。洪武九年丙辰(按:公元1376年)抽充兴化府平海卫莆禧千户所军。简德润公在漳州为张进兴公义子婿,创造一世祖。元朝顺宗帝元统元年癸酉(按:公元1333年)四月十三日申时生,明朝永乐九年辛卯(按:公元1411年)八月二十四日戌时卒,享寿七十九岁,葬于本乡小坡圳,坐丙向壬,如仙人舞袖形。祖妣刘氏、继妻卢氏均享寿九十岁。共生八子,子孙散于潮阳、海阳、番禺等县,成为盛族。[20]张廖、张简联宗合谱的地点均在漳州府,二地相距不远,并且张姓既与廖姓联宗,又与简姓联宗,故其后裔子孙,为了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家族的地位,逐渐形成了张廖简三姓大联宗的局面。民国以来,东南亚地区、台湾省以及漳州诏安、南靖一带,陆续有了张廖简三姓联宗的宗亲会组织。如台湾台北市的张廖简宗亲会,成立于1957年,据宗亲会称:“张廖简三姓为同姓缘由,应予同宗合一,决定扩大组织,乃报准更名为‘台北市张廖简宗亲会',于四十六年(按:公元1957年)十一月十四日在台北市中山堂盛大举行成立大会。各宗亲踊跃参加,盛况热烈,扬祖德,敦宗谊。”[21]宗亲会还建立了三姓大祠堂,共祀三姓祖先。子孙们希望通过这种声势浩大的联宗活动,加深彼此间的联系,“敦睦宗谊”。但在实际上,这种表面热烈的三姓联宗,反而使其本来的祖先血缘更加模糊不清。
  漳州的萧、钟、叶三姓联宗,则是缘于萧姓四世祖萧昭元在外地与姓叶的女子同居,繁衍后代: 一世状元国梁公,字廷之,漳州派始祖。南宋乾道二年丙戌(按:公元1165年)进士第一,初授著作郎,历龙图阁侍讲学士,卒于漳,墓在郡治东郭官路旁,事迹见漳州、龙溪二志,夫人王氏,子一,煜。
  二世煜字道隆,号霞山,宋光宗绍熙元年(按:公元1190年)庚虞进士,累官朝请大夫,左司郎中,夫人朱氏,子二:淮、洵。
  三世洵字仲川,宋理宗端平二年(按:公元1235年),以明经授潮阳县知事,有善政,爱其山水秀丽,民物富庶,遂卜于县治之南桥(今涂库内),潮之始祖也,子一,昭元。
  四世昭元,隐德不仕,葬福建诏安县分水关,名其形曰乌鸦落阳。
  洵公休官后居潮阳久,遣昭元公回漳省旧,道经分水关,宿于客舍,慕主人叶公之女贤淑,为赘婿,不敢归告堂上。生三子:规、真、植,旋病卒,葬于舍后,即乌鸦落阳名地也。洵公久待无音讯,亲回漳一探究竟,亦经分水关宿客舍,为雨所困,见舍中三儿嬉戏,貌肖昭元公,一儿出扇玩弄,视之,扇面有洵公题诗,乃昭元公旧物,因持询主人叶公,始知真象。叶公谓会原钟公业,钟公无男,彼亦赘于钟氏。洵公因携长孙规归潮,留仲孙嗣叶,季孙嗣钟。后诏安之叶氏钟氏亦繁衍,而潮闽两地三姓不通婚姻,盖同血胤也。[22]由婚姻关系而联宗合谱的情况,在泉州府也有岀现。泉州 《鲁陈宗谱》就是记载陈姓入赘于鲁姓,遂使二姓联宗的事实。该族谱《世系》云:(陈)素履公讳勤应,字宣阳,朴斋公季子,天性孝友,卜阡羊角山,葬朴斋公,而以隐斋、怡斋二兄附,焉。赘于鲁氏,鲁公无嗣,置祀田祠宇,俾子孙奉其祀。[23]陈素履入赘于鲁氏之家,鲁氏无其他男嗣,理应由陈素履的后裔承祧祭祖。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陈素履广有财产,其原宗兄弟则家境困难,陈姓的祀业,亦由陈素履捐资置办,故陈素履以入赘他姓的身份,又兼任陈姓大宗的主鬯,该族谱《义例》称:素履乃和斋公之曾孙,而朴斋公之季子。……盖素履赘于总旗鲁氏,鲁公无嗣,因有其家。(素履)遂以赀名于乡。夫陈赘于鲁,且以鲁兴,郡人称吾宗为鲁旗陈氏,此则别子为祖之故也。素履以输财佐边赐冠带,因有田以祀始祖和斋公,而大宗遂百世不迁焉。[24]该族谱《后叙》又云:祖有功而宗有德,为立宗之定法。……朴斋公生三子,长隐斋公乏嗣,仲怡斋公宗支传世。季素履公鲁旗开祖,创建祀业,是即祖有功而莫能逾者,报本反始之礼,于斯隆矣。……素履公为大宗百世不迁之祖焉。[25]陈素履既入赘于鲁氏,承祀于鲁氏的香火,但又因其“以赀名于乡”,创建祀业于本宗陈氏,从而以季弟的辈份,一跃成为陈氏 “大宗百世不迁之祖”。陈素履在鲁、陈二氏家族中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家族内部对于族人地位的衡量与其对于家族的贡献是紧密相连的,而血缘的辈份,却反而屈居其次了。
  泉、漳一带曾、邱二姓的联宗,缘于曾姓的后裔入赘于邱家的婚姻关系。据《龙山曾氏族谱》记载,宋丞相曾公亮,生三子: 孝宗、孝宽、孝纯。孝宽生二子:诜、诚。诚生五子:忻、忡、愉、怀、悟。怀生三子:宫、安、宁。宁生三子:洁、彝、紧。洁开派晋江梨坑。彝生天赐,赐生仲玉,玉生道唯,唯生渊,渊生绰,绰生二子:昭、旷。昭生四子:博、厚、高、明。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海澄新安邱家,生二子,曰大发、正发,及后子孙繁衍。故新安邱姓子孙与同安之曾营、浦头、曾厝安,海澄之厚境,清漳之管桥、田边、埔尾,龙岩等处曾姓同一宗派,有邱、曾不通婚姻之约。[26]泉州《苏氏族谱》记载其先祖因婚姻关系而兼祧二姓:“丙寅修谱增五都梧崙四子西坡公之居梧山也,似从次子隐斋娶于梧山姚氏家,姚氏无子,吾苏之并祀姚氏者近百年,乃有李姓者赘于苏,吾祖畀以姚业之半,命李氏奉姚祀。盖自嘉靖已前李家具享,而吾苏姓子姓往奠焉”[27]龙岩潘氏家族自明前期以来一直依附于谢氏家族,其原因也是婚姻关系,据族谱记载,龙岩适中潘氏之祖潘佛胜原居苏州,后随常熟县翁道台驻守漳州,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邓茂七的农民军进逼永定,翁道台委潘佛胜领兵三百,前往永定丰田里驻守,半夜遭邓军偷袭,佛胜战死,其妻游一娘携子流浪,到适中乡,遇谢氏广生,改嫁于他,潘佛胜原“生下一男潘福志,随母来年四岁,谢广生公抱养成长,以后谢、潘结婚,游妈遗下两姓不可结婚,合为一本根源,潘家以后如有读书考到(功名),要写(谢氏)阳明户护户”[28]。
  龙岩县的罗、陈二姓,也因婚姻的关系,而形成联宗合谱的局面,《龙岩县志》记载其联宗的缘由说:“罗陈,即本罗氏,以甥祧舅为陈氏,生为陈,死为罗,近改复姓。”[29]龙岩《罗陈文安竹庭公族谱•首卷•谱叙》载云: 岩为漳古邑,民皆聚族而居。每一姓开宗本,相传数十代,椒柳繁衍,寝昌寝炽,盖自开邑至今,未经沧桑世变,故能保世滋大,实繁有徒,理固然也。邑西十里许,为白土社地,平衍秀丽,居多著姓,而陈姓为最。余甫下车时,未审岩乘,即备问邑户籍盛衰及大家巨族所由,陈姓一户已翘然指不数屈,为表政一图之首。岁己酉,文安户修其家谱,告成,族诸生数十人向余请白:“生族陈也,而祖于罗,事虽创见,而其情其理有不可诬者。先是,吾太祖罗大一郎公世居连城亨仔堡,偶游学岩之枫即乡,长者陈公世逵奇之,因以爱女相赘,遂家焉。既世逵公无子,以婿为之子,后其后者, 姓其姓,故冒姓陈氏,而祖故罗也,则阳陈而阴罗,如周世宗之繁柴于郭,古人亦有行之者,礼以义起也。大一郎公支分三户,居湖洋南背者为兴盛户,居石埔岭者为三舆户,而我文安一户,则始于高峰公卜居白土,三传为一寨公,始于明太祖二年编入户籍,长为岩民。嗣后寝昌炽矣。旧有家谱, 载记甚悉。遭顺治甲午红巾之变,蹂躏乡堡,卷帙无存。迄今子姓既繁,文物殷原不下于诸姓。……(修谱之事)始于春,计成于冬,兹卷编具矣。愿乞有道仁言,弁于谱端,以乘不朽。”余欣然。……余叨莅兹土,百废颇兴,方思增修旧乘,为邑典光,概然有志而未逮,使各家之谱皆如文安族之质有其文,信而有征,即谓家谱与邑乘通焉。可文安族谱,生跃而还,因书之为叙。[30]《罗陈族谱》的这篇序言是清雍正年间龙岩知县万物睹撰写的。该家谱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族谱时,又由龙岩知县王椿作序,可见罗、陈二氏的联宗合谱,在当地不仅没有受到歧视, 而且还为地方官们所赞许,异姓合谱已经在社会上取得了公众的认可。

知识出处

福建族谱

《福建族谱》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福建族谱的真实风貌和独特风格,从而对深入探讨福建族谱乃至中国族谱的学术研究有所裨益。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简
相关人物
张廖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