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邦傑公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764
颗粒名称: 黄邦傑公傳
分类号: K820
页数: 3
页码: 52-54
摘要: 本段介绍了黄邦傑公傳。
关键词: 黄邦杰 传记 莆田

内容

邦傑公,名步,學名廷㧞,字孟衢,號茹芗,行廿八。宗成公九世孫。楚能公之孫。生于道光辛巳元年(1821年)三月初七日子時,卒于光緒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正月二十五日戌時,享年七十七。葬于壺公山。
  父孔起,號星河,誥封奉政大夫。母陳氏,封太宜人。父母同附葬其祖楚能公墓。墓在紫霄下鄭山,坐北朝南。
  公幼家貧,衣食不繼,珍惜五谷,路見稻谷麥穗,必俯身拾起。年十九,父客死于甬。驚聞噩耗,公即束裝赴甬料理。抵甬后,公見僅一小店鋪,貨物無多,店主交還其父所遺留的一個“枕頭箱”,疑是其父歷年積蓄,待打開一看,内僅存頭发一束,只好收起留作紀念。
  公爲人忠厚,樸實勤勞,店主憐之,收公在店中充當幫手,常在地上散落少許錢幣以試公,公拾金不昧,如數歸還,漸得店主信任。
  該店因經營不善,連年虧損幾近倒閉。一次偶命公外出辦貨,回來嬴利甚豐,命他人辦貨多虧蝕。屢試不爽,店主奇之。乃親自出馬,備足滿船貨物,不幸船遇風覆没。始認公是個發家子,遂委以重任,給以高薪。
  太平軍興,進兵附近郡縣,富商巨賈,多携眷逃往鄉間暫避。時老板欲令公同逃。公認爲創業艱難,執意留下看管店鋪。老板甚感其德,與公約,异日店鋪財產倘能保存,當與汝均分。遂逃往鄉間。
  不久太平軍至,公以實相告,領隊頭目見公雖相貌不凡,雙手過膝,但手足粗糙,確是店伙,不忍加害,并在店外劃上記號。從此過境士兵,不再進店搜查,該店得以保存。時局安定后,老板回歸,見店内貨物完整無損,遂踐前言,與公均分店產。后又助公開設“瑞裕行”。
  公善於經營,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故信譽卓著,遠近知名,營業蒸蒸日上。遂自置載重二千擔的“瑞安號”木帆船一艘,航行於閩、浙、滬之間,南來北往運載當地的土特產,盈利頗豐。先后在圍莊設桂元焙房,涵江設“瑞裕號”及桂元焙房。其后又在寧波開設“南昌”、“義昌”等號,經營桂元干等南貨。甬涵兩地店内人員,多從子侄及鄉親中選用。因公善於用人,且對店伙關懐備至,月薪豐厚,故屬下也樂于爲他效勞。經數十年之艱苦經營,遂成爲甬、莆兩地桂元業之首領,莆之望族。
  公家道殷實后,而先建祖墳(楚能公)于下鄭山,從甬扶父櫬歸故里,與祖父母合葬于下鄭山。
  繼在祖籍渭莊及涵江購置店房、房屋、田產多處。在渭莊古厝南邊起蓋祠堂一座,崇祀歷祖歷宗。正中墻上繪有歷代祖宗畫像,下排設歷代祖考妣木主牌。祠堂門上懸挂“孝廉方正”匾額一塊。(后祠堂遷入文光書院大廳)公后在渭莊,獨資卜地鼎建規模宏大壯觀、造型新穎的花亭一處。内設有樓、臺、亭、閣、池塘、花圃(種植各種稀有花草樹木),正中有拜亭。花亭内聘名醫、裁縫、箍桶匠、木匠等,專爲族人服務,開支由家族統付。又設“文光書院”,聘請名師,課族内子侄,攻讀舉子業。
  公持家儉樸,樂善好施,對公益慈善事業,慷慨解囊,從不落后于人。光緒年間重修黄巷大宗祠、祖墓,同治年間倡修霞徐天后宫、興安會館,光緒年間助建荻蘆大橋,捐款均名列前茅。此外紫霄寺、紫雲寺及各地修橋、鋪路等善舉,都不惜巨金,大力捐助。
  公仁厚孝悌,事母至孝。弟邦烈英年早逝,對弟三遺孤關懐備至,愛逾己出。晚年遺命除留部份田產爲祭業外,其余全部商行、房屋、田產與弟之遺孀均分,自己雖居長,不留額外份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監生捐輸運,本年加捐即用州同知職銜。同治年間舉孝廉,朝廷賜“孝廉方正”匾額。后加捐府同知職銜。
  公少時家貧,近而立之年,始娶妻鄭氏,與公同庚,生于道光辛巳元年(1821年)六月二十七日酉時,卒于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年)二月初八日酉時,享年五十三。繼室城内全橋李氏,生于道光丁未二十七年(1847年),卒于光緒丙申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二十日酉時,享年五十。同葬壺公山。側室曹氏,生卒年俱缺。
  公傳有七子:長子紀元、次子紀愷、三子紀鳳(均鄭出)、四子紀星、五子紀修、六子紀齡、七子紀章(均李出)。或進身仕途、或習儒業、或傾資辦学參加辛亥革命、或經商、皆有成。女六:長適東渡王家、次適七步朱家、三適鳳林程家(以上均鄭出)、另一適沁后蔡家、一適山邊、一適后埔(以上三女均李出)。后三女序次失考,略列之。
  曾孫女采蘭謹識

知识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本书介绍了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阅读

相关人物

朱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