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源流考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722
颗粒名称: 二、源流考選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5
页码: 11-25
摘要: 本段对江夏黄氏的发源起始做了介绍。
关键词: 黄氏 族谱 莆田

内容

江夏黄氏族譜表
  咸亨元年(670年)八月十五日,臣黄禹錫稽首頓首:竊惟探月屈以知物,攝天根以識人,原于帝德之覃敦,本乎乾元之厚德。臣工快觀,夷夏共瞻。臣等謹奏皇帝陛下,臣姓顓頊子之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黄,因國爲姓焉。商史黄滚父子爲皇姻,周將黄淵佐靈王爲將帥,春秋黄歇受封春申君,漢相黄扉,西漢黄霸,教化大行,得吏民心,治平爲天下第一。念臣之遠祖江夏以來,亦頗蕃衍,斯臣本溯連枝自承,東漢太守劉護旌强表孝德黄香,建廟湖廣德安府,墓在安陸,暨諸伯叔共祀之祖也。願皇上准臣修譜,歇勝榮幸之至。謹奉表呈奏以聞
  唐進士衙書黄禹錫奏
  御賜黄氏發源流諭
  朕按爾姓發源,盍自炎帝神農氏得位一百四十年。傳于帝臨,在位八十年。臨帝子帝承,在位六十年。承帝子帝明,在位四十九年。明帝子帝宜,在位四十五年。宜帝子帝來,在位四十八年。來帝子帝里,在位四十三年。里帝子節、莖、坐、克及戲,皆不在位。克子帝榆罔,因諸侯離心,其臣尤作亂,而帝遷都于涿鹿,其諸侯侵伐,帝不能禁,在位五十五年。衆諸侯來賓從軒轅。軒轅修德治兵,撫萬民,度四方,尊爲天子,即黄帝有熊氏。黄帝母曰付實,初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軒轅之丘,因名軒轅。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狥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于有熊氏,是爲黄帝。黄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帝始作制度,得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黄帝也。帝之四妃得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壽一百十有二歲,葬于喬山,即今延安府四部縣北。元妃娶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不得位。娶蜀山之女曰昌僕,是爲女樞,感瑤光貫月之祥,而生顓頊,初佐少昊,國于高陽,號曰高陽氏,年二十即帝位。帝静淵而有謀,疏通而知遠,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故后世稱爲歷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七。葬于僕陽,即今東昌府。娶鄒屠氏之女,生駱明。駱明之傳夏禹也,生蒼舒、聩凱、禱戲、大臨、龐降、庭堅、中容、仲達,稱八愷。又娶勝聩氏之女,生卷章、窮蟬。窮輝之傳大舜也。而卷章娶女嬌,生子曰黎,曰回。黎代爲祝融官,佐高辛氏。回娶夏侯氏,生陸終。陸終娶鬼方氏,發左脅生三子,發右脅生三子,共生六子,曰樊人、曰惠連、曰鐵鏗、曰會人、曰曹安、曰季連。長子樊人治水有功,舜封于昆吾。三子鐵鏗封于彭城。四子會人封于鄭虚。五子曹安封于邾虚。六子季連封于楚地。而次子惠連受封于黄國,以國爲氏。爾姓固出于黄帝,而封于惠連爲受姓祖也。系出神明,准誌譜牒,永傳勿替。特諭。
  唐高宗咸亨年吉日
  (以上選自莆田江口《石庭黄氏大族譜》)
  述定氏族之始
  唐貞觀壬辰六年(632年),因夷狄亂華,恐無分别,特令吏部尚書許國公高士廉、中書令温彦博等九人,考氏族苗裔相承不虚者,方許通婚媾,以是藏于祕閣。厥后刺史岸公得一副本而流傳焉(公嘗居史館)。今譜系定以刺史公爲入莆一代始祖云。
  黄氏百代古譜
  第一代有熊氏名軒轅,號黄帝。黄氏肇基之始。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在位百年,壽百有十歲。娶西陵氏女曰螺祖。感大星如虹下臨華渚之祥;子二十五人,其得姓者十四人。長摯,即少昊金天氏。次昌意。葬中都橋山,今陝西延安府中都縣是也。
  第二代昌意公軒轅公次子。兄名摯,在位八十四年。公娶蜀山氏之女昌僕,是爲女樞。感瑶光貫月之祥,生顓頊高陽氏。壽百歲。葬山東曲阜縣。
  第三代顓頊公昌意公子。生于若水。姓姬。以水德王。在位七十八年。子祝融、伯鲧、窮蟬。祝融火正。窮禪舜六世祖也。壽九十八歲。葬山東濮陽。
  第四代唐伯絲公顓頊公次子。仕唐。娶有莘氏女曰修。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而孕,歲有二月生禹。
  第五代夏王禹公鲧公子。名文命,改姓姬氏。仕唐。治水有功,受虞禪位,國號夏。在位二十有七年。壽百歲。子啓。墓在浙江紹興府會稽山,在今山陰縣東南七里許,俗呼禹陵。有廟宇在墓之側。紹俗遞年二月,士女詣拜,凡有求必應焉。暮
  春大夫士又往蘭亭,觀覽聖地者。(國朝乾隆聖駕往廟陵拜謁者再。)
  第六代夏王啓公禹公子。封江夏黄國,因氏焉。在位九年。子六。
  第七代夏王仲康公啓公次子。在位十三年。帝太康弟。太康失國,公立焉。
  第八代夏王相公仲康次子。在位二十八年,權歸后羿。徙居商丘,爲過澆所滅。后緡逃自竇出,有娠,生子少康,爲仍國牧正,爲虞國庖正。遂滅過澆,復禹之績。
  第九代夏王少康公相公遺腹子。中興在位二十二年。恐禹陵乏祀,封庶子無馀於會稽祀焉。享年六十有一。有禹之風。
  第十代夏王秀杼公少康公子。在位十七年。子二。按史乃名寧。
  第十一代夏王槐公杼公長子。在位二十六年。子三。
  第十二代夏王芒公槐公長子。在位十八年。子二。
  第十三代夏王泄公芒公長子。在位十六年。子四。
  第十四代夏王扁驷公泄公次子。在位二十一年。子五。帝不降弟。不降崩,公立。公崩,不降之子孔申立。
  第十五代夏王廑勤公扁驷公長子。在位二十一年。子二。傳至四代癸立,即在位三十一年,國亡于商。
  第十六代根公廑勤公次子。襲封江夏黄國,子孫因以爲氏。此黄姓得姓之始。子三。
  第十七代幹公根公長子。襲封江夏黄國。
  第十八代梁公幹公子。襲封江夏黄國。
  第十九代祖甲公梁公長子。子二。
  第二十代攸公祖甲公長子。爲商巢城上士。
  第二十一代禀公攸公子。
  第二十二代主土公禀公子。爲商典樂。子二。
  第二十三代不稿公主土公次子。爲商庶尹。子九。
  第二十四代佗公不稿公八子。爲商士師。子二。
  第二十五代擴公佗公長子。爲商三閭大夫。子一。
  第二十六代長公擴公子。
  第二十七代汝鳩公又名吴。長公長子。爲商大夫。子四。
  第二十八代岵公汝鳩公次子。爲商庶尹。子四。
  第二十九代彤公岵公季子。
  第三十代條公彤公子。爲商大夫。子一。
  第三十一代弗亞夫公倏公子。爲商卿士。子一。
  第三十二代林父公弗亞夫子。爲商庶尹。子一。
  第三十三代棫公林父公次子。爲商鎮北大將軍。子四。
  第三十四代父檀公棫公次子。商典農將。
  '第三十五代約績公父檀公子。商司隸校尉。子四。
  第三十六代鶯公約績公次子。爲商上士。子五。
  第三十七代王所公篇公長子。周威式大將軍。子二。
  第三十八代中立公王所公次子。周典農大郎將。子一。
  第三十九代起犀公中立公子。周統制。子一。
  第四十代髦子公起犀公子。周元士。
  第四十一代見推公髦子公子。周司諫。子九。
  第四十二代鞅公見推公次子。周内史族正。子一。
  第四十三代履公鞅公子。周統制。
  第四十四代展公又名辰。履公子。周圻内關正。子五。
  第四十五代芮伯公展公長子。周大司徒,作桑柔詩。子四。
  第四十六代考公芮伯公次子。周大正。子一。
  第四十七代牙公考公子。周大司徒。子三。
  第四十八代宓公牙公次予。周北地都尉。
  第四十九代〓公宓公子。周鎮北大將軍。子二。
  第五十代詹父何公〓公次子。周庶尹。子一。
  第五十一代囏公詹父何公子。周太師。子三。
  第五十二代繫公囏公長子。周里門監使。子一。
  第五十三代辟于藩公繄公子。周太正。子五。
  第五十四代吉甫公辟于藩公子。周元士。子一。
  第五十五代適公吉甫公子。周選曹。子二。
  第五十六代考權梁公適公次子。周將軍。子一。
  第五十七代垂公權梁公子。周太僕正。子一。
  第五十八代息公垂公子。周攘羌校尉。子一。
  第五十九代熾公息公子。周圻内族正。子三。
  第六十代宰孔公熾公長子。周執政上卿。子一。
  第六十一代陳公宰孔公子。周典農將。子一。
  第六十二代妥公陳公子。周庶尹。子三。
  笫六十三代扃公妥公次子。周大夫。子四。
  第六十四代六叔弓公扃公次子。周錢府上士。子二。
  第六十五代老公六叔弓公季子。周冀州牧。遷居光州固始。(朱子云:封司寇公是也。)子六。
  第六十六代宗伯公老公長子。周内史。子三。
  第六十七代郭公宗伯公季子。周庶子執事。子四。
  第六十八代廣中公郭公季子。周圻内令尹。子一。
  第六十九代輔西公廣中公子。周大司農將。子三。
  第七十代芹公輔西公長子。周掌節上士。子二。
  第七十一代永樂公芹公次子。圻内關正。子一。
  第七十二代骙公永樂公子。司隸。子一。
  第七十三代歇公骙公子。楚令尹,遷大正,賜封淮北。號春申君。今光州州治即其故居。墓在湖廣常德府開元寺。
  第七十四代幼冲公歇公子。秦時關西大儒。
  第七十五代大綱公幼冲公四子。漢光州刺史,封江夏侯。歷官太傅,謚定侯。子一。(朱文公云:固始下十一世孫曰大綱,謚定侯。按吾譜自司寇老公居光州,至大綱果十一世矣。)
  第七十六代公卿公大綱公子。
  第七十七代大族公公卿公子。子五。
  漢宣帝黄龍元年(前49)正月上日七十八世孫霸謹識。
  重修黄氏世系譜誌
  黄氏之先,得姓于有熊啓,封於江夏之間。傳至七十五世孫漢定侯,名大綱,家世居光州固始。九歲能文章。漢高祖即位三年(前204年),拜光州刺史,有善政。至十二年(前195年),帝巡狩至光州,見其有古人之風,再拜封江夏侯。以一言達意,將兄弟以三公之服。歷官太傅。生公卿,傳大族公,則七十七世矣。今自大族公以下復推之。
  第七十八代霸公大族公季子。字次公。居河南南陽。官穎川太守,政事爲天下第一。宣帝元康戊午三年(前63年)二月,徵爲丞相、太傅、關内侯。墓在河南歸德府考城縣。
  第七十九代季宗公霸公子。子二。
  第八十代禄公季宗公次子。漢光武賜隱居服。
  (莆之三黄譜載:香乃禄之子。兹校閲《資治通鑑》,漢和帝永元辛丑十三年(101年)春正月,帝幸東觀,召見諸儒魯丕、賈逵、黄香等,相難數事質實。《一統誌》云;賈逵扶風平陵人,恭之弟。魯丕亦平陵人。黄香江夏安陸人,况之子。莫知古譜若何乖謬。兹依《資治通鑑》注明爲正。)
  第八十一代香公字文疆。九歲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喪。帝號天下無雙,江夏黄童。居江夏安陸鄉,今武昌府也。漢肅宗旌表孝子,魏郡太守,拜尚書令。今墓在湖廣德安府安陸縣。(按黃岡祖祠屬,宋慶元丙辰二年,殿中侍御史黼公上言治道被黜,求文公爲序。朱子云:公素與熹有文墨之交,受熹以祠堂記。曰:新安朱熹,少時聞長者云:閩之鉅族黄氏,派出尚書令黄香,代有顯名。)
  第八十二代瓊公香公子。字世英。居江夏安陸,今湖廣武昌府。漢魏郡太守,遷尚書僕射、拜議郎。順帝徵封邟鄉侯,謚忠侯。章帝元和乙酉二年(85年)生,桓帝延熹甲辰七年(164年)正月卒,享年七十有九。贈車騎將軍。四方名士會其葬者六七千人。子四。
  第八十三代榮公瓊公四子。字文叔。居安陸。賜隱居服。早亡。子二。
  第八十四代琬公榮公長子。字子琰。居安陸。官五官中郎將。少失父。任青州刺史,政績爲天下表。官至光禄大夫,封關内侯。董卓秉政,徵爲司徒。后同王允誅董卓。顺帝永和庚辰五年(140年)生,獻帝初平壬申三年(192年)四月殉李雇、郭汜二寇之難。享年五十有二。子三。
  第八十五代通公琬公季子。子五。
  第八十六代忠公通公次子。字漢升。蜀討虜將軍。年近六旬,能開二石之弓,百發百中。爲五虎將軍之一。亡于先主侵吴營中。子六。墓在成都府城。
  第八十七代衡公忠公四子。蜀車騎將軍、司馬。子四。
  第八十八代騰公衡公次子。晋武帝時隱者。子三。
  第八十九代知運公騰公長子。字玉衡。西晋時官永嘉守。子四。永嘉即今浙江温州府也。
  第九十代彦豐公一名元方。知運公子。西晋時官晋安守,今福州府也。自河南固始避胡亂,徙居福唐黄巷。此黄氏入閩之始。居榕城新美里黄巷,與鄭姓同居也。
  第九十一代仲公彦豐公子。東晋朝官上卿。子九。
  第九十二代雍公仲公長子。封黄門侍郎,未就而卒。子四。
  第九十三代如意公雍公次子。南北朝時享壽一〇三歲。子四。
  第九十四代齊公如意公次子。太保中書令。
  第九十五代貴林公齊公子。官太傅。子四。
  第九十六代端儀公貴林公次子。
  第九十七代若公端儀公子。唐焦州刺史。生隋高祖開皇初年。子六。
  第九十八代韜之公若公四子。則天朝青錢學士。生唐高祖武德初年。
  第九十九代元方公韜之公長子。號竹岩。唐晋安司法參軍。有萬卷書樓在榴花洞。生唐太宗貞觀初年也。《統志》云:榴花洞在福州府東山去東關外一十里,明屬瑞聖里,今屬閩縣遂勝里。(見省誌)
  第壹百代冲公元方公子。字士謙。封秘書監。配蘇氏夫人。墓在福州榴花洞山。生于唐高宗時。
  第壹百一代岸公冲公子。字宗極。唐桂州刺史,封開國公,晋金紫光禄大夫,謚忠義。自侯官福唐黄巷遷莆延壽里,亦曰黄巷,即入莆之始祖也。生唐高宗咸亨五年(674年),卒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三月二十九日。親没廬墓三年以盡孝道,時有孝子之稱。享年八十有二壽。生子謡。
  日敬重修家譜,悉按如晦(諱彦辉,宋宣和辛丑進士,大中大夫)、未軒(諱仲昭,明天順己酉鄉試第六,成化丙辰進士,江西提學)二公所修。但其譜載謂:出軒轅之后,
  封于黄,子孫以國爲氏而已。斷自唐桂州刺史岸公爲莆始。刺史而上無紀焉!頃前黄族祖廷理公,因經寇亂,重葺故居,偶發復壁,而得古譜,乃漢黄龍(宣帝年號)丞相霸公(字次公,穎川太守,徵拜丞相,封建成侯)所修。重修於唐貞元(德宗年號)評事莫公(桂州刺史公孫)者。前人必爲防患,深藏固鑰,至今子孫莫之見,幾泯滅矣!乃復彰著於今,何其快哉!謹錄篇端,俾后之人知所本始云。
  二十八世兩淮都連使日敬謹識
  按:日敬,字時簡,號壺淙。正德丙子十一年(1516年)鄉試,南京户部郎中,常德府知府,賜進士第,九江府知府。相之子。楊城房人。
  起雒謹按古譜當運使壺淙公時,親見廷理公出諸復壁,果系刺史公所藏,以貽后人者。今子姓未嘗目擊,或以爲誕。近閲黄岡祖祠記,屬宋慶元丙辰二年(1196年)新安朱熹撰,則所引吾黄之先,世次與古譜無异。但知運公子元方,爲晋安宋,非彦豐也。若岸公行狀云:大父諱元方,想先后名諱偶同耳。因思古譜,當宋時尚在,至元亂始藏復壁,故朱文得詳之也。
  二十八世孫潮州推官起雒謹識
  按:起雒字應僖。天啓甲子四年(1624年)鄉試。東黄未軒公七世孫,河南按察
  鳴喬公之子也。
  時適修合譜乘,訪諸舊族,始得黄石之東井,繼得東黄、江東諸黄譜,中旋再會泉之安海,方知會于黄石之金墩、塘下、沙坂、白杜及涵之鑑后、后宫,極其至于黄巷等宗,考校備詳矣!溯幾千年之舊乘,喜一旦昭然,豈非祖宗在天之靈,得之而何易易若此哉。兹特留爲家珍云!唯望吾宗子姓,世世修明而不替,庶無負吾一片苦心,以及貲金只手之勤勞也矣!
  桂州三十二世孫邦士謹識
  (編者注:本篇譜誌原爲一百三世莫公于唐德宗貞元二年九月九日重修。)
  (以上均選自邦士公集譜)
  圍山修譜引
  嘉慶中,修職郎楚春叔祖,同吾父奉政大夫裕昆先生,嘆吾宗譜乘上代失考,今自入莆始祖宗成公始也。蓋楚春心性聰達,能口誦代祖妣氏諱字行及墳塋處所等八九代世,同吾艾裕昆公,創列入莆始祖及至楚孔字譜乘一小卷。道光壬辰拾貳年,邦士承父命將小卷列抄一全卷,并訪涵之鑑后房及黄巷之譜,于時爲未得泉州安海真傳世系,未敢强爲冒合。仍以宗成公爲始祖,意念俟得安海真派,方成全乘云爾。咸豐庚申十年暮春,泉州魏君考哥,字登科,素在涵江貿易,與余莫逆。適吾家受府縣奉上司憲札勸舉鹽商,名列于首,將涵江之行收歇回家閑坐。蓋魏君自泉來興,造家相訪,情意殷勤,而后談論安海舊族真傳世系。迨是冬葭月,列帯安海世次及先代序言一卷。細閲譜乘,再四考核,始知吾宗亦出自唐桂州刺史開國公之后。蓋世系惟列千一公以至宗成公,而上仍未紀列,當再托魏君返泉向安海細列。至次年辛酉,再列來自唐桂州公直至䂬溪世次,方知吾宗本自水南之金墩。因元初莆中寇亂,入泉郡城,至孫又徙安海也。旋再托戚友就莆中舊族訪查,先后計尋訪一十二處,總計刊版及繕本合共四十八卷,留心細研,歷幾寒暑,精神雙手,自庚申至辛酉(咸豐十年、十一年,1860—1861年),方匯成草稿全帙。
  辛酉暮春,來金墩祖祠内神主名諱一卷(并祭祀紀,東陽典鋪手);又東井來廓公派下一卷,并百代古譜(有缺)。次日,東黄來譜五卷,又百代古譜全(城南門游君手);又東黄居下店來刊版譜二十四本(長豐陳卅一手)。
  麥秋月來黄卷繕本譜壹大全卷,并桂州公及謡、華、昌朝等祖像(長豐林四一官手,向黄巷七妹借,久而方得也)。涵江靈徐來刊版東黄譜五版卷(黄八手)。東井遠公派二次來譜二卷(殘缺,内亦列上祖世系幾代,乃東井九生及族長同横塘張十一手)。䂬溪來一小卷,最無用(先世俱失系,惟明季及國初世次矣,紫霄廣揚手)。江東(白狗四之子,名亥廿三官)來䂬溪金墩黄巷一全卷,又百代古譜(錦廿六手)。然借多處,惟這最爲真派本支,得力也。
  蒲月遣畫工到金墩祖祠繪祖像(同寅鋪陳十一使,向黄石典鋪引進)。又令陳十一使辦銀紙到祖祠内拜謁歷祖。適逢一少年至祠游玩,陳君偶問等因,少年曰:吾家有明隆慶二年塘下給事中謙公,與安海廉州府同知合譜底尚存。遂往家携與陳君領歸。披閲得悉吾宗乃下金七房本宗世系真傳。
  荔月白杜(十七哥、廿七先,乃族長、房長)來譜一卷,又百代古譜(是鄭錦七訪后廣揚師,再訪俱不。日久族長自己携來,是日吾已集)。
  巧月東井廓公派下,俗呼紙黄來刊版二三卷(游)。
  又蒲月致書,葭月始列來安平第七房定英公派下真傳。與明隆慶中塘下安平合族符合,誠祖上在天之靈,能如是耳。初者魏君向安平列來,乃第二房仲章公派下,非得金墩少年家藏合族譜乘,焉知吾祖乃第七房真傳世系乎!
  咸豐辛酉拾壹年(1861年)巧月之吉三十二世孫邦士證錄
  《選自邦士公集譜》
  莆田渭陽系黄氏源流考
  一、族源
  黄姓族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最早是活動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帶的東夷中的一支,他們以黄鳥爲圖騰,叫黄夷,也叫黄族。后來他們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進入山東半島。到炎黄之世,一部份又内遷到黄河流域中原地區。這些黃人所到之處,至今尚留有許多冠“黄”的地名。黄夷就是今日黄姓子孫可知的最早族源。
  二、始祖
  黄羟奉黄帝爲第一代祖先。黄帝是有熊氏國君少典氏的后代,也叫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以土德王,所以叫黄帝。部族先后自黄河中、上游散居黄河流域,距今約4400多年。
  黄帝也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光輝燦爛的中國文明從這個時代開始。
  三、得姓之始
  黄姓得姓之始,迄今仍衆説紛紜,未有定論。其中主要有:“陸終之后”、“伯益族”、“金天氏后裔臺駘”等數説,本宗古譜還有“夏啓”之説。諸説各有其理,但又都没有確切的史證。就是本系歷代古譜中,也有持“陸終之后”與“夏啓”兩説的。諸説的最后澄清,目前恐難做到,只有待后人從新的考古發現中再予論證。這次續譜中,限于條件,只能擱置大範圍的争論,僅就本系歷代古譜提示加以探討。上述兩説,我們傾向于認爲:“陸終之后”一説較爲可取,“夏啓”一說只可存疑。《氏族大全》載:“黄氏,顓帝曾孫陸終之后,受封于黄,其后以國爲氏。”《通志·氏族略》載:“黄氏,嬴姓,陸終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今河南省潢川縣)西12里有故城在。……僖十二年(前648年)爲楚所滅,子孫以國爲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黄國故城已經考古工作者就地(潢川縣城西北6公里隆古鄉境内)發掘查實。又據史籍記載,古光州周圍,即是原嬴姓族人聚居之地。黄國滅后,黄人多散居于楚腹地,有的定居于黄岡等江夏一帶。這與黄巷古譜載“其先黄州江夏郡岡縣(今黄岡縣)人”是吻合的。我們在史證嚴重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取粗擇真,找出大略輪廓,姑以信之。所以說:我系黄姓以持此說爲宜。至古譜霸誌中提到“啓封江夏黄國”,經對照史籍,疑問甚多。按啓是夏帝,原建都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后西遷安邑(今山西省安邑縣西),何以封江夏黄國,史籍亦未提及。江夏是否有過黄國,更無據可查。此説似不宜盡信。但霸誌中所叙世次,黄巷古譜已予接受,爲明昭穆,别輩份,我們還須繼續采用。
  四、江夏發祥
  查莆田《石庭黄氏大族譜》轉載的公譜表,黄滅于楚時,值五四世吉甫公一代,推算先祖們南遷至黄岡一帯,可能即在這段時期。在這之前的商朝中,十九世祖甲公
  受封江夏侯,廿一世禀公受封黄岡伯。西周初卅七世王所公居江夏。説明先人也早已在此活動。江夏黄姓于漢時達鼎盛,名人有七五世江夏侯、太傅大綱公,七八世漢丞相、建成侯、漢代吏治之首霸公,八一世尚書令、孝子、時稱“天下無雙,江夏黄童”香公,八二世太尉、邟鄉侯瓊公,八四世太尉、陽泉鄉侯琬公,還有八六世三國老將、
  蜀討虜將軍忠公等。黄姓大昌于香、瓊父子二公,至瓊公孫琬公時更臻于極盛,江夏乃成爲黄姓聞名天下的郡望。黄姓從此發祥,其后雖有起伏,仍長盛不衰。至今海内外黄姓子孫都還以“江夏流芳”爲榮,各家大門左聯必書“江夏家聲大”,足見其對后世影響之深遠。
  五、中遷固始
  六五世老公,任冀州牧,于東周元王時(前475—前469年間)遷居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歷廿五代,近780年后,傳我系九十世彦豐公時,因西晋末天下兵亂,惟東南偏安,又被迫避亂南遷入閩。
  六、入閩始祖
  西晋后期,惠帝昏庸,八王之亂后,又五胡兵起,中州板蕩。古譜載:時八九世知運公,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彦豐公,任晋安(今福州市)守,爲避亂遂於懷帝永嘉二年(308年),舉家入閩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九十世彦豐公即成爲我黄入閩始祖。
  按入閩始祖一則,也有各説。查多種譜乘及閩史,各處對西晋末“八姓衣冠入閩,黄爲其一”是一致的。但始祖爲何人,記載各有不同。黄巷古譜中莫公誌指爲九十世彦豐公,他譜又有名元方,與九十九世元方公名字相同,甚至因此以訛傳訛,把世次、住地、事績都混淆錯置。臺北縣深坑鄉黄氏族譜則稱:“世居河南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蕩,南遷入閩,始祖黄允分仕晋,卜居侯官。”清鄭祖庚纂修的《福建閩縣鄉土志》記爲:“黄允固始人,隨晋南渡,輾轉入閩,居于侯官。唐黄璞弟滔徙居莆田。”送深坑鄉譜中“分”字爲“公”字筆誤,則似又與閩縣鄉土志同爲“黄允”。針對上述諸多質疑,又查閱《三山志》(即《福州志》)“秩官類郡守”一欄,其中記載:西晋末永興二年(305年)爲單宏,直至東晋太寧三年(325年)爲楊羡、谢櫨,咸和四年(329年)爲元義方,而永嘉年間(307—313年)未見任何姓名。如此,則永嘉年間晋安郡守竟爲何人,史無明文,終難考證。這又是一則族史存疑。此次續譜,爲明世次,我
  們且以莫公誌爲憑。至九九世元方公,乃唐太宗時任晋安司法參軍,有萬卷書樓在侯官(今福州)三山榴花洞,年代、住地炯异,顯非我黄入閩始祖。
  我系先祖居福州,譜載歷十代,約450年,皆書仕門第,名門世家。其后一支遷莆。
  七、莆田開基
  一〇一世唐開國公岸公,於天寶末年(約755年前后)遷居莆田涵江黄巷,是爲入莆始祖(參閲岸公傳略)。岸公開莆之后,子孫繁衍成東黄、䂬溪、后黄三大支脉(其后又有前黄一支),枝盛葉茂,名人代出,成爲莆中一大望族。
  自岸公后世次,因幾經修譜,基本上脉理清楚,記載分明,資料尚稱準確、齊全,故不赘述。
  八、氏族大迥遷
  傳至本系一〇五世巘公時,值唐末(約880年前后)五季分争,黄巢舉義關中,乃
  偕子曹公隱入游洋䂬溪,成䂬溪黃始祖。其兄諫議大夫峻公入永福(今永泰縣),爲永福黄始祖。峻公有子碣公,於乾寧二年(895年)在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威勝軍節度副使任上,因節度使董昌欲僭號稱尊,公寧死不從,全家近百口殉難。昌敗后,詔贈司徒,謚忠義。妻、子均從難,同受封。旌表一門忠孝。(見《碣公傳記》)。時詔求其后,不能得見,乃衆議以曹公次子珍公嗣之。此后其子孫,唐、宋兩朝時有以忠義論授。《新唐書》、《资治通鑑》及有關府誌皆有入傳或記述。應該提醒的是:碣公之后的這一嗣承關系,古譜已有交代,但其后所見各譜,只邦士譜中提及合稱“并䂬溪黄”外,他譜多不盡明確,甚有疏漏。按碣公忠義之舉,其高風亮節,后人敬仰,我輩當不忘以“碣公后裔”爲榮。經再詳查譜列世系,又發現:碣、曹兩公均爲上所單傳,之后曹公雖有三子,但除改嗣碣公的次子珍公后裔,仍繁衍于䂬溪一脉外,長子琡公二傳后失考,三子珮公最多八傳后也都失考。似此,則作爲䂬溪一脉后代子孫,如何看待這一段嗣承關系,理與情却又都不能偏執。如何定位呢?我們認爲:峻、巘兩公二傳至珍公時,合爲新䂬溪黄系,而以忠義碣公爲新系始祖,并嗣碣、曹兩公,上
  承峻、巘兩公。這樣似爲恰當,于理于情兩相宜。邦士公已有“合系”明見,續譜中我們也持此認識,望有關各支族親,能以此共鑑。
  碣公之后,一一一世太常博士中庸公,于宋宣和年間(約1120年前后),遷居興
  化軍城西(今莆田城厢舊西門)。一一四世江都令府公,于宋淳熙年間(約1180年前后),移居黄石金墩,爲金墩始祖。一一七世松公,于宋末元初元兵屠城后(約1278年間)爲避亂遷往泉州城中,爲泉州始祖。一一九世元嗣公,于明永樂初年(約1403年),移居安平市永安莊(今晋江安海),爲下金始祖。一二四世宗成公,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爲抗倭失敗,被迫避難返莆定居于圍山(今西天尾渭陽),即爲今渭陽系始祖。宗成公后裔,瑞裕房茹薌、筱薌兩公,于清道光末至咸豐初年(約1851年前后)遷至涵江霞徐,大同、泉裕兩房因古厝祓焚,也于同治末年光緒初年間(約1875
  年前后)遷居涵江霞徐,匯成其后涵江著名的“瑞、同、泉”三房,時人稱爲“霞徐黄家門”。
  續譜中發現,有關圍山始祖宗成公的入圍時間與卒的年月日,邦士譜中有幾處不同記載,未加澄清。其中入圍時間出現兩處:一爲嘉靖卅七年端午節,一爲嘉蜻四十年十一月初六日。經認真查核《邦士舊譜》、《安海七房舊譜》及近編《安海誌》,又專程去安海與資深族親共同研討,基本上可認定是:嘉靖四十年辛酉(1561年)十一月初六日,時中色父子抗倭殉難于菌柄(安平城郊),宗成公于是日脱難離安海后來莆。主要依據是:《安海七房舊譜》(約清初修)載:宗成公也“卒”于中色父子死難同日。這顯系發生于同一事件,只因族人事后不知宗成公去向,誤認爲“卒”。至于嘉靖卅七年端午節捍倭,《安海誌》及《安海二房舊譜》均載是仰與從弟廷英血戰殉難,倭難地點在西橋,是另一事件。《邦士舊譜》記述中對兩個事件人物情節未明確分清,致生誤解。卒的時間也出現兩處:一爲卒年缺,七月二十三日吉時;一爲嘉靖辛
  酉十一月初六日。后一點如上述應是安平族人訛傳,前一點估計是邦士公當年據上輩傳下宗成公祭忌的時間記下的,故缺年而只有月日。按此理分析似爲可靠。然卒年仍無法查考,但也决非后一點所指的享年僅二十四歲。
  返觀我系家族歷史,值得人們深思的是:我系黄姓子孫,若以峻、巘兩公遷離涵江算起,至“瑞、同、泉”三房又遷返涵江計,歷時近千年;若以松公離莆金墩,至宗成公重返莆圍山計,也約有三百年。真可算是一次氏族的歷史大回遷。茫茫大千世界,歲月無情人有情。前人遠離故土時,怎會料到后世子孫千百年之后,仍會有支能落葉歸根、揚花故地?這是歷史的巧合,或是有某種必然的因素呢?應該説:莆田古爲文獻名邦,富饒之地,人文薈萃,經濟繁榮,加上海陸暢通,商貿興旺,是人們安居生息、經營發展的好天地,自有其巨大的吸引力。所以説:回歸是偶然中的某種必然。歷史是最好的教林,這里也啓示我們:凡我同胞,當知愛我家鄉、興我家鄉,即使遠離故土,也應不忘給后輩留下一份故鄉情,一絲切不斷的氏族的根。這才是正確的氏族史觀。
  第一三六世裔孫漢生谨整理并識
  1996年2月

知识出处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福建莆田渭阳系黄氏族谱》

本书介绍了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黄姓,是偉大的華夏民族中一支重要的族系,在目前中國人口最多的19姓中,位居第八,占漢族人口1%以上。其氏族源遠流長,代爲望族,“江夏流芳”聞名天下,蜚聲海内外名人不絶于史,爲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