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其他姓氏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679
颗粒名称: 第五十一章 其他姓氏简介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426-437
摘要: 薛姓传说中,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为四位母亲所生,他们共有12个姓氏。其中有一个姓为“任”姓,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姓,因为禹阳被封在任地为王,因此他就以“任”作为自己的姓氏。禹阳的第12代子孙奚仲,在夏禹时期担任“车正”这个官职,据《世本》书中记载,他是车的发明者,他从任地调封薛地(即现在的山东滕县南部),建立薛国,曾经有一段时期搬迁到邳地(即现在的山东微山西北地带)。奚仲的第12代子孙仲虺,在商汤时期担任左丞相,又搬回到薛地,他的后代子孙成,把整个家族搬迁到挚地,把国号更改为挚国。商朝末年,季历娶成的女儿太任为妻,生下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把成的子孙后代又封为薛候。春秋后期,薛国搬迁到下邳这个地方(即现在江苏邳县西南地带)。薛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传了64代子孙,到战国时期,薛国被齐国所灭,薛氏后人公子登到楚国做官,以原来的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就是薛氏。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薛姓传说中,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为四位母亲所生,他们共有12个姓氏。其中有一个姓为“任”姓,是黄帝的小儿子禹阳的姓,因为禹阳被封在任地为王,因此他就以“任”作为自己的姓氏。禹阳的第12代子孙奚仲,在夏禹时期担任“车正”这个官职,据《世本》书中记载,他是车的发明者,他从任地调封薛地(即现在的山东滕县南部),建立薛国,曾经有一段时期搬迁到邳地(即现在的山东微山西北地带)。奚仲的第12代子孙仲虺,在商汤时期担任左丞相,又搬回到薛地,他的后代子孙成,把整个家族搬迁到挚地,把国号更改为挚国。商朝末年,季历娶成的女儿太任为妻,生下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后,把成的子孙后代又封为薛候。春秋后期,薛国搬迁到下邳这个地方(即现在江苏邳县西南地带)。薛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传了64代子孙,到战国时期,薛国被齐国所灭,薛氏后人公子登到楚国做官,以原来的国号作为自己的姓氏,就是薛氏。对此,《世本•氏姓篇》简述为:“薛,任姓。夏奚仲封薛,周有薛候,其后有氏。”战国时期,薛氏族人已经遍布现今的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等省境内,薛氏后人薛鉴,西汉初年献计灭掉鲸布,被汉高祖刘邦封为千户候,他的第5代子孙薛广德曾经担任御史大夫,广德之孙薛愿,曾经担任淮阳太守,在淮阳(今属河南)安家,其孙薛汉,被曹操所杀,薛兰之子薛永跟随着刘备进入蜀地,任蜀郡太守,薛永之子薛齐,曾经担任巴、蜀二郡太守,蜀亡,率领族人5000户投奔魏国,被封为光禄大夫,把整个家族搬迁到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一带),世人称“蜀薛”,后来发展为当地大族。薛齐有二子:懿、始。薛懿任北地太守,世袭鄢陵候,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恢,任河东太守,称为“北祖”;次子雕,称为“南祖”;三子兴,称为“西祖”。三国时期,吴国竹邑人薛综的三个儿子(莹、孙、兼)都曾经担任过太子太傅,被称为吴国三傅。
  晋朝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跟随西晋皇室南渡,薛氏族人也开始渡江南下。陈朝太建年间,薛氏的祖先光禄公的名字叫贺始,移居到福建的长溪地带(即现在的福清市溪潭镇廉村乡高岭村,该村有《高岭三廉薛氏宗谱》)。泉州的薛氏族人都是光禄公的后裔,第二十三世节翁公迁徙在福唐文峰里(即今省新镇开福堂高峰村。)第二十七代传人天舆公又从文峰到泉州车桥头家塘水一带做生意,传了三代,第二十八代顺和公、第二十九代克铭公于永乐年间又移居到泉州的肃清门外。据民间记载,薛氏族谱的详细记载来自福宁厚岐族谱,它记载了光禄公移居到厚岐,他是开闽始祖薛氏的第一代祖先,二世为司理许公,三世为上舍宝尚公,四世为校书德盛公,五世为招讨法超公,六世为太傅令之公,七世为御史国进公,八世为刺史仲昌公,九世为侍傅令之公,七世为御史国进公,八世为刺史仲昌公,九世为侍御仕材公,十世为尚书本公,十一世为评事融公,十二世为参军伴公,十三世为将漕副然公,十四世为司户活公,十二世为参军伴公,十三世为汀州倅琮公,十七世为上柱国康候公,十八世为银青光禄大夫士俊公,十九世为贡士和公,二十世为主学采孙公,二十一世为南剑州全福公,就是福清君诠公的父亲。
  南朝梁天监年间,君诠公从长溪移居到福建晋安还珠境内,薛氏在唐朝达到鼎盛,唐朝末年,河南薛氏族人随着王潮、王审知进入福建。薛氏后人节翁公又从晋安还珠(即今福清一带)境内移居到福唐文峰(即今满山红开福堂高峰),天舆公又从文峰移居到温陵车桥头,所以温陵薛氏传自于福唐,福唐薛氏传自于长溪,都是光禄公的后代。
  薛氏后人应钟号温陵八世,曾经汇集族人修谱,当时,选择薛氏先人神主牌位书号从第二十七世天舆公开始,(中间三世失传,史实待查),天舆公祖祖爷辈是第二十三世节翁公,徙居福唐文峰里,节翁公有父辈是第二十二世君途公(徙居晋安还珠),天舆公有两位妻子,分别是周氏和王氏。应钟本来仅仅只知道有王氏,而不知道有周氏,请教大方伯府君,问过各州府君才知道。
  天舆公是丰州府地第一代祖先,号“温陵一世”,在福唐(开福唐)先娶周氏,生下三个男孩,长子元享,二子元杰,三子元茂。天舆公后来又到泉州塘水(今泉州西门外溪头)再娶王氏为妻,生子祖先元美公,号“温陵二世”,再传“温陵三世”克铭公,泉州塘水薛氏来自于文峰四世,文峰薛氏又来自长溪二十二世,长溪薛氏又是江左光禄公的后代,这个世系一脉相承,清清楚楚。
  章姓溯源(1) 出自姜姓。据《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载,周朝初期,姜太公的支孙分封于郭邑(今山东省章丘县),为纪国附庸。春秋时,鄣邑为齐国所吞并,其国人以“郭”为氏,其后去p为章氏。
  (2) 出自妊(任)姓。据《左传》载,妊姓分支有十,其中有章氏。
  章氏堂号有河间传芳、河间衍派。河间即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置郡。因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而得名,相当于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地区。
  先祖太傅(仔钧),居建宁浦城,是为福建诸章姓始祖。传至10世仁鉴,后迁徙隐居德化尤中里洞口,后嗣佛炉、佛哥徙居永春盖德。之后佛哥由永春盖德(今横口贵德)迁居安溪县还仁里蓝田下章;佛炉于清乾隆年间由盖德迁居感德洪佑村中甲。章姓分布于安溪县蓝田乡蓝田村下章,感德镇洪佑村中甲,蓬莱镇新林村庙后,龙门镇山头村吊乌等地。
  肇基南安鉴于特定历史条件限制,家谱于文革期间焚毁,且历史以来修撰的南安县志,均未见将章姓列其中。据现存颇不完整的家谱载:“乾隆琶拾贰年岁次丁亥端月查记:福建泉州南安廿七都当溪(即今翔云镇翔山村当溪),章家昔日祖公在莲田开往当溪,分祖妈来,葬在大岭珑头大枫脚为一世,祖公在莲田无来……。二世公妈葬在本都溪南乡(均无名讳生卒年月)……o三世公妈均生于乙亥年(无名讳)……o四世公号近田元贡生于嘉靖壬寅年十二月初九……经查对:四世公号近田元贡生于嘉靖壬寅年,即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往上推算三世公妈生于乙亥年,应是明武宗正德十五年,公元1515年;上溯一世祖公、妈应是明英宗正统(1435—1449年),或是明景帝景泰(1450-1457)时代的人。
  综上:章姓一世祖公、妈于1435—1449年或1450—1457年自安溪蓝田(家谱载为莲田)迁徙来南安现翔云镇翔山村当溪定居肇基,繁衍至今五百多年已达十九代近一百五十人。
  辜姓辜氏源自商姓子氏,由帝乙之弟王子比干,为纣少师,以忠谏而被剖心,夫人陈氏怀孕三月,恐祸及身,逃于牧之野长林石室中,生一男取名泉,武王伐纣后褒封比干墓,征其嗣赐姓林,赐名坚,字长恩。林氏入闽,至正公字达中,於唐太宗贞观八年登进士第、授江西观察使,除苛政,爱民如父母,遇难入牢,太宗嘉其有辛苦之德,遂以上古下辛两字合为一义,赐姓辜。郡号“长林衍派”。东田辜姓於明朝期间从丰州歆炭埔迁来水洋尾。定居繁衍至今人口500多人。另一支清朝期间移居台湾,至今300多年,人口300多人。
  字辈:继禹芝道文章振,华国诗礼传家风。
  宗祠於1996年,由台湾宗亲辜家添,辜清世等人热心捐资65万元,乡人出资出力,以原祖厝为基础,扩建为二层楼宇,雄伟辉煌,庄严肃穆。正中有台湾海基会长辜振甫书写“承源衍流”匾一方。
  范姓东田镇山西村埔边范氏,族谱由于遭受二次抄毁现已无法考清,闻传源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唐末范子实从固始佐王潮入闽,世居福州府侯官县之十四门桥,大明太祖高皇帝二十八年,为倭防事,又有范云尹镇东卫梅苑千户所,后转调永宁卫高浦所,明崇祯年间范瑞林(字介卿,进士)被李自成逼交出御库钥匙,介卿不从被刑至死,清顺治赐其忠贤,厦门杏林高浦建一座忠贤祠,现仍有遗址。
  至于埔边范姓族由高浦迁同安五峰又迁至南安东田清溪,后定居埔边,字辈在康熙戊戍年八月根据编定,钟洪荣灿堂,铉潇森辉冈,鉴清植耀壁,锐瀚树熺坊。罗姓罗氏豫章衍派属梅石传芳源流:江西南昌移迁沙真,元朝兵乱流向龙岩,再流向泉州武荣州,后迁至南安梅山镇东垵村。
  罗氏字辈:君继日为世,启科士子庚经书幼勉学,及弟必联登宗祠简介:原祖祠堂在沙县从彦祠,罗氏东垵村现有祖厝一座,于2000年家族众人集资修膳一新。
  巫姓据谱志,巫乃赐姓,黄帝医师,巫彭派下,有单姓、有复姓如巫马及其它几姓是巫氏同宗,出于山西省平阳夏县(今已改为临汾)在隋末唐初,国事之乱,东海李子通之乱,始祖迁於江苏省句容县,朝代境迁,由句容南下,至南平剑津少住,后又移居汀州府宁化县,以巫罗俊为福建之始祖,历经宋、元、明三朝代藩衍分支,平和漳州小溪六图畲坑新庵乡,巫茂华(即今武荣祖)移泉南邑廿六都后楼车兜乡已达三百多年,出三子,长人伯再往汀州永定大溪社,传至大清雍正二年,甲辰科裔孙近汉会试中二甲进士,次子大章公传至四世建居南安镇山锦塘乡,(今宫兜)分东西二房,巫茂华即是台湾彰化,宫兜南投的一世祖。
  康熙年间,五世公命意立谱先以十字辈,即:希、元、廷、仕、时、至、达、尊、则、喜。(供宫兜,彰化南投用)道光五年,永定翰林叔、巫宜福驾临台湾,巫氏堂亲(即南安宫兜七、八世叔移台湾彰化、新竹、南投三县人口大约三万多人)作七言四句接叔字辈。
  即:有、唐、初、祖、兆、汀、先、千、载、蕃、昌、子、姓、绵、支、衍、南、安、贻、翼、远、宗、徙、宁、化、本、源、传。(28字是由台湾编来使用)。蓝姓明末清初,先祖蓝伯进以名(慨山)以漳浦县赤岭乡搬迁南安廿四都大宇格仔头内岭兜定居传四子。
  长子勉惠分居南安保袱岭脚大林口;次子勉懋定居大宇格仔头内岭兜;三子勉阳分居晋江安海街;四子勉穗分居安溪参内乡(后迁厦门市郊);字辈:慨、勉、建、仕、守、宗、荣、温、世、文、章、经、济、可、振、家、声、读、诗、则、礼、显、明、朝、廷、木、尔、子孙、香、昌、厚、第。
  朱姓南安金淘南丰美园朱氏,源流沛国。字辈是从七世开始的,即淼继垂鸿绪,家传允绍承,庚扬文武烈,振起大书升。以下字行,即卿侯丕祖德,仲叔季猷章,孝悌延孙子,天朝亶克昌。六世(含六世)以前没有编造辈份。目前已繁衍至“庚”字辈。分为五房祧:现有合计10户42口人。
  美园朱从大清嘉庆丙子年(公元1816年)桂月吉日至今没有修谱。据记载,朱,颛顼之后,周封曹兵于邾,建立邾国,邾国贵族以国为姓,就是邾氏。邾国又作邹国,为楚所灭,子孙去邑为姓,即朱氏。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亦云:“舜臣有朱虎,则朱氏远矣”。这样看来,舜帝时代已有姓朱。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开,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治所在安徽滩溪县西北)。即源流沛国。另据《楚源流史》、《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及《姓氏考略)等记载,朱氏繁衍于中原和江南为主要地域。唐会昌元年,笃生吏部尚书朱光启,光启生玑,朱玑任古田邑宰,乃入闽第一祖也!明万历间从莆田(横塘)黄石移居南安十四都白石乡美园(也记从安溪迁居),距今500多年。福兴公乃美园开基之始祖。人丁最兴旺是六世,七世、八世。合分别移居德化黄沙濑,汤岭兜,永都十二都,漳州金田,乌狮和溪美以及本乡洋墘、林磜等地。俞姓远古黄帝时,有个名医叫俞柎,他就是俞姓的始祖。其事在《说苑》、《史记》中均有记载。他的医术高明,曾注《素问》。俞柎是不是生活在黄帝那个时代,还没有确切的考证,只是根据传说,但总之是很古就有了。《周礼疏》记载:黄帝臣有俞柑,当为俞姓之始。望出河间、河东(汉置河间郡,现在河北省献县)。俞氏堂号河间。
  泉州俞姓的始祖俞敏公来自安徽凤阳。据族谱和有关材料记载: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是泉州俞氏始祖的第四世孙。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明弘治十六年六月十四日(1503年7月7日)出生于现泉州河市濠格头村,官至都督,是俞氏的先祖。著有《正气堂集》16卷。南安金淘镇钱山村草埔俞姓开基祖登泉公是泉州俞氏始祖的第九世孙,登泉公于皇明间(公元1640年左右)开基南安陶山,即现今的金淘镇钱山村草埔,到第四世生四子为五世。五世长子移居晋江,二子和四子移居福清,三子留居草埔。从五世祖第三房日登(又名明国)生五子(佛进、佛良、佛圣、佛升、佛灵)开始草埔俞氏分支房。到当今最低字辈是第十九世。
  草埔俞氏族谱是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福清俞氏裔孙来人配合修谱的。编出明、德、孝、友、君、子、义、文、孔、孟、诗、礼、万、世、长、存16个字辈。俞氏祖祠建于皇明崇祯年间(公元1650年),到公元1946年间进行过一次修膳。
  目前留居在本地及香港、南洋有俞氏上千人。
  倪姓倪氏出于小邾,小邾出于邾。尔后郝改为朱,小邾先改为儿,儿又改为倪。故倪与朱同源。
  春秋战国时,名将儿良、汉时御史大夫儿宽是倪氏之始。唐代开封府刺史倪若水是唐代倪氏始祖,故河南开封是倪氏的发源地。宋代,倪氏向南迁移至浙江金华龙门。宋咸淳十年,倪崇义从浙江金华入闽任“提举学事司”之职,择居福州凤池,故倪崇义是倪氏入闽始祖。元代中叶,倪崇义之长孙字先生,应邀从福州来泉州游学,传授圣贤经典,择居晋江陈江乡,并与陈氏结亲,繁衍后代。故字先生是陈江倪氏的开基祖,人们称之为“先生公”。
  洪濑倪氏一部分来自晋江陈壕,一部分来自泉州河市。洪濑倪氏共有50多户,200多人。
  倪氏字辈:智斋宜勉、辈才尧继、茂林嘉德、燕诙贻谋、延拥植功、维孝友恭、传芳世美、仁们蔚起。
  蒋姓金淘镇亭川村蒋姓,宋代从泉州迁入。现有人口200余人。
  昭穆:戾仁文才福海星寿堂号:福全。
  马姓金淘镇亭川村马姓,一为明末从同安迁入,祖辈职业为渔民,今最高辈份为“隆”字辈。
  一为宋朝从泉州潘山迁入。人口计200余人。
  汤姓金淘镇艺林村十二小组汤姓,由泉州北门外砖窑边迁入,族谱在文革中烧毁。现有人口40余人。
  昭穆:长发其祥戌世贻昌彭姓一、源流彭祖名铿,《通志•氏族略》将其列入“以国为氏”,即“大彭之国”。在商朝为诸侯伯,在周朝为柱下史之职。享年八百有三,为天下第一寿星。泉州洛江虹山彭姓来自河南省,固始县,堂号陇西,至今四十二世。乐峰飞云村彭姓又来自虹山,始于三十二世,即同治年间(乙丑年)当年只四户二十余口,以开荒耕作谋生。至今110年。1951年划归南安市管辖。现有人口五百余另有移居宁化县及外出近百人。
  二、 字辈18—37世秉、文、子、仕、宜、恒、乔、于、樊、孙为、可、仲、叔、季、永、建、乃、加、芳新编38—57世诗、书、绵、世、泽、忠、孝、绍、先、贤余、庆、昌、谟、烈、发、祥、益、寿、年三、 宗祠简介虹山宗祠始建于唐朝,有正德君王手谕,大门联对“唐朝分居六百载、独占泉山第一家”。大门横批“万桂楼”。宗祠历经四次荒废修建1991年海内外彭姓损资重修。2001年列入省二级保护文物。
  冯姓冯姓源流十分复杂,其中的一支相传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功高的后代。毕功高的裔孙毕万受封于魏,支孙食采于冯城,其后以邑为姓。另一支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他曾被封于冯邑,子孙以冯为姓。此后冯邑亡入于晋,晋国把这里封给了魏长卿,长卿的小孙也因封邑的缘故改为姓冯。
  南安市溪美街道顶溪美冯氏家族,自明朝隆庆期间,从安溪县龙涓镇珠塔村迁往南安溪阿尾(现顶溪尾)谋生,随后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了。上世昭穆繁乱不清,中间未能接上,经讨论从近代长房在世较长辈的冯反平前两辈编起。二房在世较长辈冯敏、冯龙、冯福听前三辈编起。三、四房已失传。五房在世较长辈的冯游缴、冯游淡、冯游团、冯游鸿、冯游编、冯游虎、冯游安、冯金城前两辈编起。共同提出三十字作为顶溪尾冯氏家族近代的辈序,作基游泽明,谋荣智育新,裕贤世志成,昭宗庆诗伟,嘉晓超昌祥,鸿福永传辉。灯号为“始平传芳”。
  盛姓南安盛氏由江苏省广陵府入闽,先住桃林场(今永春)。始祖盛均,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赴京试,中进士,后赴昭州为官。宋代,盛质齐从永春移居南安诗山大庭村,转迁码头镇仙美村。后又有移居码头镇东大村,转迁江西、台湾等地。
  盛氏现主要分布在南安码头镇仙美村,美岭村等地,人口554人。
  盛世曾于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宗谱,光绪年间续修。在光绪十六年(1880年)正式完整修成。1998年,在中医名家盛国荣的关心支持下,盛氏族人再修宗谱。
  人物盛九昌码头人。14岁时南渡新加坡,师从国牙科医生,后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孙中山授予“卫生之一道”。后回国在泉州开美升牙科,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受人赞扬。
  盛国荣(1913-2004)南安码头人,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终身教授,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出版《温病条辨简释》,《盛国荣医学论文》、《内经要略》等10余部。
  韦姓南安水头韦厝七世祖尚贤号鹭沙公,于明正德中进士,先后任大司徒,广信府知府。明孝宗皇帝为表扬其政绩,特封堂号:“嬴溪”。
  泉州市赢溪(南安水头韦厝、西湖)泉州五保之地的韦氏始祖三兄弟:添从公,添信公、添养公,来自中原河南省固始县。在元朝末始祖三兄弟辗转漳浦、大盈、泉州等地最后始祖添从公与添养公是嬴溪、添信公是居泉州、从四世起分一枝居五保,(现属州河市镇五保乡)。
  据旧谱记载,泉州韦厝的族人在明清时期人口曾达数千之众。现在福建韦氏族人在泉州大约有数百人,泉州族人旅居海外和移居外省市的达千人之多。泉州五保大约五百多人,分上韦厝村,下韦厝村。
  花姓花姓世居河南汝宁光州固始县。杏莲尾寮花姓源自南宋末年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户部侍郎花帽军从河南随主入闽,再由闽抵同安前街居住。后裔子孙于元末明初迁居同安东桥小坪。尔后,子孙繁衍,拆居各地。其中一支系在明朝中期由小坪拆居南安田下、磕内(现东田介凤)。再从磕内拆居英溪尾田隙。清朝顺治年间又从田隙拆居南安桥内。后又迁居现在柳城杏莲尾寮花姓繁衍居住地,至今迁居杏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郡望:有人曾用“东平”,但现在都是用“银铜宗祠楹联:誉满成都(花惊定)勇称怀远(花云)昭穆字辈:发文廷宗世载国应尔时景朝立爱致敬云礽继起源流光庆敦本安仁建中秉正诗书克承诏谋永定孝友传家子孙丰盛南安花姓以柳城杏莲尾寮及东田磕内人口居多。现在杏莲花姓中有“致”字辈至“源”字辈的花姓后裔四百余人。近代从杏莲尾寮花姓后裔拆居各地繁衍居住的地方有:柳城西坪洋坑、柳城上都后糠、霞美梧坑、石井建设、厦门灌口、沙县梨林、建宁洋林、德化螺城。
  族谱花姓族谱原姓版本现东田磕内村及安溪县宫岭村的花氏后裔均有人收藏,杏莲花姓只有银铜花氏族谱影印件。
  根据族谱记载,入闽定居的花氏族谱于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编修的。吏部官员詹同作序。尔后在明朝万历丙辰(公元1616年),清朝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等年间再续编修过。续编修时都表名人作序。族谱记载虽有疏漏,但对花姓历代先祖的生卒时间,墓葬所在地,繁衍,拆居等情况都有实录。
  丁姓出自姜姓。以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分封诸侯,姜太公望受封于齐。其子会,死后谥号为“丁公”。其后遂以“丁”为氏。
  据《三国志•孙匡传注》云:三国吴时,孙权因其孙匡烧损茅芒,以乏军田。别其族为丁氏。出自西域回族姓。伊斯兰教穆斯林本无姓氏。元朝末年,有人名丁鹤年,其曾祖名阿考丁,祖父名苦思丁,父名职马禄丁,从兄名吉雅谟丁。其后汉化,遂以“丁”为氏。
  分布在河南省兰考县一带、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南安丁氏主要分布在官桥镇,人口近千人。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