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肖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629
颗粒名称: 第四十三章 肖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399-403
摘要: 一说其远祖是殷商纣王的叔父殷比干。殷商末年,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昏庸无道。朝里忠良,纷纷力谏。纣王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加以逼害诛杀,其叔父比干就是其中一个。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肖氏渊源两说。
  一说其远祖是殷商纣王的叔父殷比干。殷商末年,纣王听信妲己谗言,昏庸无道。朝里忠良,纷纷力谏。纣王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加以逼害诛杀,其叔父比干就是其中一个。
  传说苏妲己要纣王取比干的心治病,比干为了表白自己的忠心爱国,就自剖取心,而后骑马回家。在路上,被一个叫卖空心菜的女子拦住(此女是苏妲己乔装扮成的)比干问及菜没心会活,人没心会活吗?这女子当然回答人没心是不会活的。比干忌讳被说穿了,回到家里就逝去了。
  其后,比干的四个儿子就外逃避难,他们到一个树林里的樟树下,停下来商量对策,决定以这樟树为样,改名换姓,分别取肖、章、叶、林为姓,而后各奔他方。于今四姓同宗,每年的古历10月25日比干的生日,聚会祭祖,盛况空前。
  这个传说在《中国通史》里是这样说的,纣王无道,听信妲己。大臣不满,但进谏无效。比干力谏三天,激怒纣王,而被其剖腹取心而死。这一死在纣王手中同传说是基本一致的。
  武王灭纣后,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于殷,统率商朝遗民。殷在河南,所以“河南”成为比干这族的郡望,这个郡望与《寻根认祖》一书中肖氏的其中一个郡望是吻合的。
  一说远祖是殷商纣王的遮兄微子启。在《中国通史》里说,他对纣王的昏庸无道也很不满,但见屡谏不听,他就远走他方躲藏起来。在《寻根认祖》一书中说,武王灭纣后,周的邦国宋国的微子启后人大心(宋乐叔)因有功受封于肖国,肖国在山东兰陵。所以这族的后人以肖为姓,兰陵就为这族的郡望。这也与《寻根认祖》一书中肖氏的其中另一个郡望相同。周建立后,百废待兴。民心归顺,是一个首要问题,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开仓以赈济民众;培高比干墓修整商容故居,取悦殷商贵族;斩宠妃妲己,释放宫女,以体民心。再者疆土辽阔,如何治理征服这广大地域,又是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大事。他们采取“封邦建国”的办法,分封宗室贵族和异姓功臣为诸侯。上面说过,纣王儿子武庚封禄父于殷,统率殷遗民,宋国(封邦小国)微子启的后人因功也受封于肖国。
  在《中国通史》书中又说,殷商灭后第二年,武王病故,10岁的太子继位为成王,武庚乘机兴风作浪,怂恿领兵派驻殷地的武王三个弟弟发动政变,周用兵苦战三年才平定。
  经过三年战乱,比干和微子启的的子孙们在原地或到什么地方去呢?微子启这一族后在肖国繁衍生息。而比干这一族到底在哪里?茫茫中原大地,浩浩历史长河何处觅!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秦末沛县人肖何为沛县吏,刘邦为沛县亭长,他曾当过刘邦助手,帮助刘邦起义灭秦。在楚汉战争中,他以丞相的身份,协助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他辅政匡君,功勋笃著,被封为鄼侯,而后功成身退,为肖氏一世祖。
  到南北朝,肖姓后裔肖道成,于公元502年建立齐,为齐高帝。再过20多年于公元547年,肖衍建立梁为梁武帝,治理半个中国45年。
  到了唐初,隋炀帝时肖皇后的弟弟兰陵人肖瑀,归顺唐朝,得高祖皇帝器重,委以重任。至太宗皇帝时他就任宰相。豹儿虎生,他家八代为相辅政。
  此后,肖氏比干后人有书“汉代功臣第,唐朝宰相家”和微子启后人有书“汉代功臣裔、梁朝帝子家”的美联,对此两族后人都为肖氏宗族的显赫而自豪。
  唐末中和年间(881年),肖氏38代裔孙兰陵人肖曦,官拜唐刺史入闽知泉州太守始,为肖氏入闽始祖。这在两族人的族谱中均有较详记载。
  第二节分布肖氏主要分布在南安美林洋美等地。全市2761人,洋美970人。第三节谱牒羊林洋美凤山肖氏族谱列表简介注:以上是据道光乙酉年菊立修的《凤山肖氏族谱》,泉港肖厝泉港老协会有关资料整理的。
  第四节昭穆一世至十二世:汉相传芳翼永承昌明克衍自昭穆:文章丕显千古永赖以寄后人凤翼大宗字行学乃身之宝儒如席上珍君赐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第五节人物肖曦曦公是肖氏入闽始祖,唐末官拜刺史,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入闽知泉州太守。
  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菊月立修的《凤山肖氏族谱》中说“曦公拜唐刺史始入闽地由莆抵泉”又在曦公画像右上角注“公讳曦字德卿官任刺史中和元年入闽知泉州太守”。
  肖大振大振公宋高宗时在京官拜司法参军。
  宋绍兴5年(公元1135年)向高宗皇帝请求回乡祭扫祖坟,高宗皇帝对他这一请求很赞赏,称他不愧为汉代酂王肖何的苗裔,且询问族谱之事。他呈上谱牍,高宗阅后,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又钳以御宝曰“珍重到家可即回京”。他捧载龙章回乡祭扫完毕,遂即赴京。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