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源流一、溯源石氏出自姬姓,而姬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产生于古周部落,周王朝建立大封诸候,其中包括许多同姓诸候,这些诸候国后来或以国为民,或以爵为氏,或以官为氏,或以邑为氏,总之从姬姓中分出了许多姓氏,石氏就是后来从姬姓分出来的姓氏之一。
祖为卫国大夫石碏,石碏之子石厚,由于助纣为虐,处死其子,大义灭亲,有功于卫,所以其后裔世代为卫大夫。石氏望出武威、渤海、平原、上党。武威郡在甘肃武威县,渤海郡在河北境内,平原今属山东,上党在山西境内。
前唐入闽始祖螽扈,字振狮,河南固始人,妣南宫赵氏。年十六岁武勇征黄巢,功授福建都尉,光启二年入闽分南北,公始为南部都尉,移住同安鹤浦。至五代已发展成为闽南望族。据同安县志记载鹤浦为同安名臣,这宋二石先生系指宋初大理寺石庚,司农寺卿石互。
自唐光启年间入闽居鹤浦的石氏家庭。从唐至宋先后登科的榜眼探花、进士竟达十名,其中三位还担任过尚书之职,故在鹤浦的西湾里美宅(今属李仔宅)建造了两座尚书府(已圮),宋代名宦泉州太守王十朋也曾有赠诗曰:“坐看万石门闾大,转觉明山气象新。”它与家居县东金柄村(在新圩)的黄氏家族并为同安望族,故当年有东黄西石之美谈。
祖入闽世居同安代有振起,诸祖传祀,如遵公亘公庚公皆以文学辍科第,祀乡贤,载县志,一时称盛。后因被人污陷充军,有一门六进士,一门九充军之谣。
自是而石氏流离散处,有避居漳州及居泉州之晋江者,有改姓易名者。永乐时护驾南京,宣德年间复回同安朔凤里十四都前涪乡石厝村住,元纪公生五子,长房国助住祖家同安前涪。三房国珍移居石碍及厦门。五房祖国起查前涪私谱记,国起公田中央溪尾一派,分居寮仔,也有分居南门外溪头。
迁居小眉:祖启顺公同子若孙再自寮仔而人安溪铁尖山居住。明末清初,开眉始祖甫盛公繁衍于今已逾十七世,而今裔孙七世同堂现小眉在家人口3000余人。另有从小眉布迁:有南安水头镇有移居同安、长泰、尤其是1965年移居明溪、建宁、南靖,省外有港澳台、浙江温州苍南等地。寄居国外有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地有一万余人。
郡望一用“武威”,源自青海武威石硝卫大夫,又“万石”源自秦汉时期,汉景帝时父子五人皆赐二千石故称万石君,后人孙寄在“赠石子韩联”中写道:“万石风流传阀阅、一时文藻满江关”。
二、 昭穆甫安一时腾,奋起奕世业,诗礼传嘉训,昆曾永鸿锡。又由旅居马来西亚诗元博士续编(讳行)立新达至善,仰祖纪恩泽,承宗兆瑞祥,宏志怡民益。
三、 外迁奋岩、奋水、奋琼、奋常、奋帝弟兄五人俱往台湾。
吴攒娘蕉坑人氏,生康熙六十年、辛丑五月廿三日午时,与长子奋澄、次子奋雕,往台。
奋阶往台,在台传一子石友生。
起畜、起粮、起馔,同其母洪氏往台。
奕颜、奕匹居台顶淡水湖。
据族谱记载小眉在满清期间,往台居住者百有余人,仅列以上几位,余者不一一列入,其为憾者是两岸开放以来尚未有一人来寻根问祖。
小眉旅居马来西亚有2000余人,在当地有组建石氏联宗会并兴办教育事业等公益事业,曾由联宗会集资支持桑梓兴建小眉校舍,祖祠庙宇,修路造桥等计资助壹佰余万元。旅缅华侨在1962年集资兴建小眉校舍及霞潭桥等。
第二节分布石氏主要居住地在眉山小眉村,有3264人。
郡望“鹤浦”是为铭志,祖是同安鹤浦迁居眉山乡小眉。
故祖祠有楹联曰:宣传在知秋两世褒名称纯直,封君有万石一家受爵惟和平。横批:鹤浦传芳,大门柱联曰:宗承鹤浦乡贤裔,祖溯银同甲第亲。
第三节族谱族谱尚存于康熙三十四年,整编乾隆四年由裔孙德扬重修手序,天启元年(1621年)裔孙安祥书记靖光绪24年再次整理,总谱共十部,1988年旅外博士石诗元重新编撰。
第四节宗祠石氏家族唐光启二年(886年)入闽卜居鹤浦,在城南建有祖厝一座三进(已圮)现被郑家占领。在西垵李仔宅建造二座尚书府,(已圮)朱熹曾在宋绍熙四年(1193年)复到鹤浦,并为石氏祖祠重修堂记今乃保存。
第五节人物石起宗吏部尚书石起宗字似之,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榜眼及第,官拜吏部尚书及有战功受皇封为却敌侯,曾建祠在泉州新府口、文革期间已被泉州环卫处拆建公厕,尚存大石及台阶。坟墓在泉州东门外赤山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