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源流一、溯源雷姓分布很广,起源有三:①相传黄帝有个臣子雷公,他的后代称雷氏。②上古时有个部落叫方雷氏,黄帝曾经娶方雷氏的女子为妻子,生下儿子青阳氏。方雷氏的后代后来以部落名为姓。单姓雷,称雷氏。③历史上羌族姓氏之一,也称雷氏。
关于雷姓的来源,是见诸《姓纂》一书中所说的:“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嚣,盖古诸侯国也,汉有雷义,蜀有将军雷同,望出冯翊,豫章。”另外,《通志氏族略》也持同样的看法。那位为黄帝妃的方雷氏女,有人说她是头一个发明养蚕织布,功在民族进化的媛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则在素来重视所谓“嫡庶”的中国人看来,雷氏始祖玄嚣既为黄帝所嫡出,当然是平添不少光彩。不过,也有人说,嫘祖是西陵氏之女,究竟孰是孰非,由于年代久远,实际情形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雷氏实际上并非仅仅是传自方雷氏的一家,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到了东汉末年以及五胡乱华的时期,距今1800年以前,居住在南方的蛮族和羌族,就有了以雷为姓的人,可见雷姓是多民族共有的姓氏。而不同民族对雷姓起源的说法也不一样,如畲族雷氏的始祖溯源至上古的高辛帝时代,说是槃瓠因战功而被高辛帝招为驸马,槃瓠与公主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赐姓盘名自能,次子赐姓蓝名光辉,三子赐姓雷名臣佑,招赘女婿姓锤名志深,畲族盘蓝雷锤四姓由此而来。
雷姓最多的地方,根据《姓纂》的记载,是冯翊和豫章二地。冯翊,就是现在陕西省大荔县;豫章,则是现在江西省南昌,换言之,后来各地的雷姓人家,应该主要也是从陕西或江西分支出去的。
雷姓郡望为冯翊或豫章,有“学精易理,忠播睢阳”郡望佳话。学精易理指的是元代建安雷德润与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杭、雷栱俱以精通《易经》而著名,有专著行世,人称“雷门易”。忠播睢阳指的是唐朝将领雷万春血战睢阳城,英勇抵抗安禄山判军的历史故事。
二、 肇基南邑晋代豫章雷焕,任丰城令,得龙泉宝剑。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唐天复二年避乱入闽,居建安璜溪(今建瓯房道镇),为璜溪雷氏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元朝延佑五年进士,仕宦泉州。雷机子雷灿仕元,为泉州涂岭巡检。灿有三子,长墉,次政,幼堪,雷政仕明,为指挥使,卜居泉州西隅,璜溪雷氏落籍泉郡自雷政始,其兑雷墉弟雷堪仍居建安。雷政有三子,长成后分居三处,长子雷思颜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今坑内),次子雷思斌居南安三十五都白石,幼子雷思文徙居晋江内坑橘里,时在明洪武年间。明朝成化间,雷思斌后人离开白石再度迁徙,依雷思颜后人在城山定居。雷思文后人有一支由内坑迁徙南安丰州庙下。
三、 派衍城山明洪武初,雷思颜由泉州西隅徙居南安十六都城山石门坑(今坑内村),到了成化年间,其曾孙雷徽已经成立,家境渐好。期间,雷思斌之孙雷魁携侄儿雷庆离开南安三十五都白石乡举家迁居城山,与雷徽一家合爨共居,共谋发展。后来,雷徽有子五,雷庆有子二,俱为雷机八世孙,族兄弟七人成立之时,雷徽已去世,遂由徽妻黄氏主持分家,写下“慈惠温良恭敬信”七个字号的陶书,财产配置一视同仁,由七兄弟各自抓阉均分,所抓到的字号即作为本支房号,于是城山雷氏有“慈惠温良恭敬信”七个房派,繁衍日炽,成为当地一大族姓,于今,雷氏国内外人口已逾万人。今在南安码头镇,雷氏主要分布于坑内、丰美、锦林、铺前、店口等相邻的几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落,俗称“五雷”,现时国内人口有七千多人,侨居世界各国的也有四五千人,定居港澳台地区的近千人。
四、 堂号昭穆城山雷氏祖先由丰城而建安而刺桐城,历经三次迁徙最后落足南安城山坑内,遂以“城山”作为本支派堂号,南安境内雷姓均属城山衍派。城山雷氏尊雷机为一世粗,明弘治间修谱定昭穆,从第九世排起,行次为二十个字:“子君道卿伯,侯尔祚其昌,泉源绵世远,丰宝砺重光。”清末续谱改“世”为“永”,又去“砺”字,再加十二字:“秀毓灵锤,家庭瑞启,慈孝友恭”。码头城山、丰州庙下和晋江内坑的雷姓昭穆字行是一致的。
五、播迁外地历史以来,因出仕、战乱、谋生等原因,城山雷氏族人播迁外地者为数不少。根据谱乘记载,明代中后期为数不少。根据谱乘记载,明代中后期以降,陆续有族人迁徙到本省的永春、大田、尤溪、永福、福州、漳州、福清、光泽以及江西省广信府等地发展。明末清初,雷氏第十三世有雷复露、雷伯辰等一批族人迁居台湾。清末,族人纷纷远涉重洋前往东南亚各国谋生,以后亲亲相引,出洋者日众,在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都有雷姓华侨分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原来聚居越南西贡的大批雷姓华人成为难民,星散世界各国,而今,美国、加拿大、澳洲、英、法、德、瑞典、荷兰等国都有雷姓族人的足迹。近代以来还有不少族人移居厦门、泉州、三明等城市。
第二节分布码头镇坑内村2279人,丰美村1484人,铺前村800人,丰联村1000人,码头村500人,南冬村150人,丰州镇庙下自然村80人。
第三节族谱家乘雷氏于明代弘治年间修纂族谱,上承建安璜溪,溯源豫章丰城,世系表从丰城一世祖雷焕列起,焕第二十三世孙雷鸾入闽,为璜溪一世祖,雷鸾第十九世孙雷机仕宦泉郡,为城山一世祖,木本水源,支分派衍,均记载十分清楚,以后又历次续谱,最后一次重修是民国十三年,还有各支派的宗谱家乘,保存着内容丰富的家族史料,然而,经历“十年动乱”,谱牒散失,残缺不全。1980年代,建瓯璜溪雷氏族谱重新整修翻印,给城山雷氏送来了完整的一套,收藏在磨内寨宗祠。1998年,城山雷氏重新整理翻印从一世祖雷机至第八世始分“慈惠温良恭敬信”各房派的谱牒以及一至十三世的世系表,使谱牒散失的部分基本上补齐,为日后全面重修做好了准备。
第四节文物遗迹1、 磨内寨宗祠城山雷氏宗祠位于坑内村磨内寨,是处为城山余脉,于两涧流会合处陡然隆起一座小山,宗祠始建在小山顶上,四周垒墙围护,俨然一座山寨。宗祠就建于明朝中叶,从清朝到民国曾几度修缮,“文革”中被夷为平地。一九九八年,依原规原向重建,以前的寨墙系夯土而筑,现改为砖砌。宗祠依山傍水,气势高耸,二进中天井格式,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右侧建有三层楼“城山侨办文化宫”,与宗祠连成一片,为当地群众活动中心。磨内寨风光秀丽,果木繁茂,绿草如茵,四面环山,层峦叠翠,坡下稻菽飘香,令人心旷神怡。
宗祠大门两侧立有一对石鼓,门楣匾额书“雷氏宗祠”,门联曰:“磨寨生辉光祖武;城山衍派耀宗功。”厅堂正上方悬挂一方“理学名宦”匾额。室内楹联摘录如下:三徙集泉州城山橘里连同气;二公登府志名宦忠臣是一家。
丰宝腾辉宏开世代源流远;城山奠定快睹宗枝庆泽长。
读易阐微言处为名儒出为名宦;报公隆祀曲春感清露秋感清霜。
祖宇镇城山百世屏藩巩固;高堂瞻蜡烛千秋俎豆光辉。
剑浦传家庆源流绵远;洪林毓秀喜奕叶蕃昌2、 旗虎堂旗虎堂位于坑内村,建于明末,为三进两天井古民居,门前高高的梯式花岗岩台阶,一对石鼓安在大门两侧,显得古雅庄严,大门楹联为:“旗幅虎形瞻虎变;丰城龙剑化龙飞。”门顶匾额书“旗虎堂”三字。堂依山而起,山势壁立形似一面旗迎风舒展,堂构拔地而起,呈猛虎下山状,旗也就成了飞虎旗,故称“旗虎堂”。上联指的是山川形胜,眼前之景,而下联所指则是历史掌故,乃晋代雷焕于丰城得龙泉宝剑,后来其子雷华佩剑过延平津,宝剑化作青龙腾飞的故事.旗虎堂是人神共居之所,第二进厅堂乃奉祀保生大帝神殿,其余房间则为住户居室。当初城山雷氏祖先迁徙之时,带上所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一路而来,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就将神像供奉在民宅之中,称之为“祖佛”,敬奉如仪。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前后,城山雷氏历时七八天分角落庆祝保生大帝神诞,过去还有“上刀梯”“过火阵”的活动,足见其隆重。
3、 慈房祖宇慈房祖宇位于坑内村,建于明代中后期,为慈房派祖屋兼小宗祠堂,大门两侧立有石鼓,系三开间两进中天井建筑。
4、 恭房祖宇恭房祖宇位于坑内村,建于明代中后期,为恭房派祖屋兼小宗祠堂,大门两侧立有石鼓,系五开间两进中天井建筑。
5、 惠房祖宇惠房祖宇位于丰联村,建于明末,为惠房派小宗祠堂。
6、 铺前祖宇铺前祖宇位于铺前村,为温房派长房祖屋,明末温长房由石门坑移居铺前时建,五开间两进中天井建筑,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
7、 美田祖宇美田祖宇位于丰美村,为温房派二房小宗祠堂,始建于清初,一九九零年代末翻建修葺一新,青砖绿瓦,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8、 铺前土楼铺前土楼位于铺前村,建于清雍正年间,为两层中天井方形土楼,底层墙体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二层墙体用三合土夯筑,十分牢固;室内有水井;大门横楣石雕匾额书“石门诒燕”四字,侧门字匾各书“马环”“诗绕”,因土楼依马山而临诗溪也。第五节人物传略雷海青(约公元696—756年),南安罗东人,畲族。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置教坊,选乐工,雷海青应选入梨园,玄宗大加赞赏,授为梨园乐师。“安史之乱”后,玄宗赐迁尸骨回乡,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
雷机城山雷氏一世祖,祀泉州府学名宦祠。机字子枢,德润子,元延佑五年进士,为人乐易,和而不流,严而不阿,节浮沉,抑豪强,均赋於乡,人无嗟怨。授古田丞,历调兴化尹,察豪强数家,置之法。邑中赋役不均,率吏民首实而品第之,日更一吏主牍,民呼为雷神。累擢延平总管府推官,数县滞狱悉得解释。升惠安尹,振兴学政,以礼让化俗,治行为诸邑最。代还,民立祠树碑。改汀洲总管府推官,乞休归,升翰林院待制阶朝散大夫。所著有《龙津》《龙山》《郭川》《环中》《黄鹤矶》《梅易斋》《碧玉环》七稿。
雷灿号景星,乃雷机三子,元乡贡士,城山雷氏二世祖。雷灿领浙江乡荐,任泉州巡检,讨闽中寇乱,死之,葬惠安涂岭街后,赠将仕郎,祀泉州府学尊贤堂。
雷政乃雷灿次子,城山雷氏三世祖,原先仕元,后来归附明朝,洪武初,泉州任指挥,定居泉州西隅,死后葬南安三十五都白石乡雷厝埔,墓旁立一纱帽石镌刻“有明指挥使讳政雷公真隐处”,至今犹存。
雷骏声字金昌,晚清贡生,十六都坑内村人。《南安县志〈人物志〉》载:(雷骏声)“缘亲老家贫辍举业,渡新加坡,船遇飓风,众多溺死,骏声获免。后之安南,积资甚厚,携眷归,建广厦,奠堂寝,以祀先人;构书斋,延名师,以课儿侄。青山岭北大路崎岖,捐资独建,又捐筑芦溪桥。安溪水灾,饿者、溺者数千人,船粟往哺,安溪令戚扬匾以’好义恤邻’。邑节孝祠,诗山学校,皆捐资成美。”雷骏声之子雷元音,光绪丙午优贡。
雷文铨桥梁建筑专家,南安码头雷厝人。少年求学于厦门,后来留学英国,乃爱登堡大学建筑硕士。学成归国,任教燕京大学。一九二零年,应地方当局聘请回闽南任筑路造桥工程师,当时泉州、莆田一带公路桥,大多是他设计。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于一九三八年调雷文铨到铁道部任职,后来以军队入缅甸抗日需要被派往云南负责滇缅公路桥梁设计,因环境恶劣,染疟疾,不幸以身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