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渊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5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渊源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319-321
摘要: 本节描述了渊源祖源宗支、郡望与衍派、入闽传播、等。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一)祖源宗支:据《中华姓氏通书》唐太宗赐《徐氏宗谱序》魏徵所书曰“根在少昊、枝出皋陶”,徐姓远祖乃东夷部落首领少昊金天氏、皋陶、伯益之裔、东夷有四大姓,偃(燕)赢、子(燕子)凤。以凤凰为崇拜图腾。华胥氏有二子长太皞伏羲氏,次少昊金天氏。金天氏名挚,其母女节,又名皇娥,夜梦流星入怀而孕生少昊,以后成为东夷部落首领,修太昊之法,设工正、管理手工和农业、正度量、测天象、定历法发明乐曲、部落大发展。并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交流关系、继黄帝之位,成为五帝之一(太皞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并收养了黄帝的孙子颛顼,统领一切部落,在位84年、选定颛顼为继统人。
  女修乃颛顼之孙女,因吞食玄鸟蛋生子大业,这是古老传说,实是女修招赘了东夷族男人而生大业,大业娶西羌族少典氏的女子女华为妻生下皋陶。皋陶是尧舜时代的杰出贤才、舜赐偃姓,他与儿子伯益助舜治理黄河水害,立下丰功伟绩,他英年早逝,大禹选定伯益为自己的禅让人,舜曾把三女玉女配嫁伯益并赐姓嬴。大禹死后,伯益摄政服丧三年,淡泊权位避居箕山南边。夏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并杀害了威望极高的伯益。夏王太康为了安定民心,追念伯益大功、岁祭祀,封伯益的长子大廉于陆,继嬴姓、祀其宗。复封他的次子若木于徐,赐土邳州。
  若木成为第一代徐国君侯。继传31世孙偃王名诞字异辰,仁慈宽怀,大憎爱分明宏图,扩地五百里,又得朱弓赤矢之瑞,时周穆王好玩忘政36国诸侯汇集徐国谋废之,穆王得讯令楚伐徐,偃王不忍民遭战告,避入武原深山。夏共王复封其子宝宗为颖川侯,继续治理徐国,再传至43代章禹,时处春秋,周景王五年,徐国不振周边群雄争夺,公元前511年徐国被吴国攻克、章禹断发以迎吴军,徐国亡。从若木立国,偃王东扩到章禹败亡,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计有43代,1685年(公元前2191—公元前511年)在华夏史上侯国能够延续如此长久者实属罕见。据谱载与徐姓同祖者还有嬴秦赵黄江司马共七姓禁通婚。若木建立徐国,世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尊若木为鼻祖。
  (二) 郡望与衍派:徐姓郡望主要有十:东海、高平、东莞、琅琊、濮阳、东阳、长城,于潜、新丰、瑕丘,东海是发祥之地。以后,又分支为东海堂、五桂堂、五凤堂等百个堂号。从全国看徐姓普遍称东海或南洲衍派,究其原因是徐国从邳州小土盘扩展到东海之滨的沿海地区,以鲁南西北为中心。秦汉设置郡县制、治所山东郯城。故百家姓称徐姓郡望为东海。东汉末徐稚字孺子,祖父从下邳迁到江西南昌龙泽坑隐居村,徐稚博学多才,然世乱不愿为官屡征不仕,隐于故里,虽无官而贤各播于朝野。公之派裔子孙数百万,遍布大江南北,都尊奉他为南洲衍派始祖。
  (三) 入闽传播:入闽徐姓主要二支系,其一徐晦,泉州首个状元,监察御史,于唐穆宗二年(781年)入闽任都团练,后代定居连江、至宋代其后裔徐天一,奉政大夫又从连江迁闽侯荆溪成为荆溪大族。其二徐务,男子上舍、祖父徐洎唐太保太尉,父徐洪衢州刺史,时安禄山作乱、江浙猛烈,他只身从龙游县入闽卜居莆田县崇仁里徐州村(今名滁阳村)。人称“崇仁居士”。夫人黄氏生三子、珎、玖、珖。传至五世,开为柱史,中秘、长史、寺丞、簿尹六个派,至16-20世,再皙为务前,泉郡、漳郡、武荣、玉屿、庄余、长乐、龙江、凤岭、儒山22个房,人丁遍布淅闽粤台以及东南亚诸国。(清代修谱寺丞已迁建瓯、簿尹已迁淅江常山谱系只列十世)。
  宋末明初,扬美徐氏祖先,系以莆田延寿支派迁徙于此,距今约千年历史。据长辈祖代流传:扬美开基祖系从德化(一说是永春)迁居于此,经数十代繁衍,形成乡社,平民出身,主要放流木排为业。约第三代,即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杨美人徐鲤俊,字登龙,号震南,癸癸酉科解元。
  鲤后少特达不群,洪武初以经义试士,首峰于乡,为邑士先。以荐名,投宁波府经略。是年,政声蜚著,赐进士,迁宁波府正堂。
  明代中叶,扬美村建祠堂,奉鲤俊公为祖,并得明皇室敕封春秋二祭。
  昭穆扬美徐姓传繁至今计十七代。前第一至第五代,因没文字记载已失考。以第六代起的字辈是:君子宜,次而昌。守祖训,占才忠。勉其泽,绍前辈,水来珠。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