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郭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姓氏志》 图书
唯一号: 131020020210010410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章 郭姓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248-255
摘要: 本文描述了第一节源流郭氏为蓬华镇主要族姓之一,分布在蓬岛、山城二村,现有郭氏人口8831人,其中蓬岛5570人,山城3261人,旅居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的蓬岛郭氏族人当数倍于此。
关键词: 福建 姓氏 人物

内容

第一节源流郭氏为蓬华镇主要族姓之一,分布在蓬岛、山城二村,现有郭氏人口8831人,其中蓬岛5570人,山城3261人,旅居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的蓬岛郭氏族人当数倍于此。
  郭氏源流郭氏受姓,起源于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虢郭同音,或曰郭公,因以为氏。虢国封地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现存虢国墓地有两处:东虢国君虢叔墓地在郑之荥阳,有“台冢”遗址,尚未发掘。西虢别支,即虢仲后人所建之南虢贵族墓地,位于三门峡市北上村岭一带,1990年在城建中发现,共有各种贵族墓葬142座,车马坑、祭祀台五十余座,总面积58万平方米,现已发掘9座,出土各类文物17000多件,并建有博物馆供人参观。笔者前年曾至河南三门峡旅游,经向导游了解,三门峡一带郭氏族人甚多。
  蓬岛郭氏奉唐汾阳王郭子仪为其远祖,据台湾《寰球郭氏宗谱》载郭氏世系表,郭子仪列第六十世。郭子仪生七子,长子郭曜生四子,其次子名曰郭锋,锋生二子,郭嵩位居其次,嵩为郭子仪曾孙,应列郭氏第六十三世。凡闽之郭氏,大多奉嵩为入闽始祖。根据《蓬岛郭氏家谱》记载,郭嵩于唐咸通年间(860—874)自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今长乐县芝山乡),其处至今尚保留汾阳王庙,庙中有唐代大书法家柳宗元书写的石碑。自郭嵩而下,流派不一,分迁各异,嵩传赞,贽传恂,入兴化,家于仙游大蜚山下。三传质,入泉州,居府城高贵坊后,再徙北门、朝天门。由侯官入德化的名曰郭起,家于下涌团之伯坑,因起为侯官人,故名其曰侯伯坑。蓬岛郭氏出自德化一支,始祖郭德昭于宋宁宗年间(1195-1224)携次子祖发、三子祖旺从德化山坪头(今大田县屏山乡)迁入南安蓬岛乡,长子荣景留守山坪祖里。天柱岩檀越公郭梓新为蓬岛郭氏三世,由此可断定郭德昭入蓬岛之年当在宋宁宗年间。至于郭德昭迁入南安,历来有二说,一说先蓬岛福坪右界,一说先山城,从郭德昭墓在山城后狮推断,先山城而后定居蓬岛比较接近。
  堂号昭穆蓬岛郭氏以“汾阳衍派”“汾阳传芳”为堂号。因蓬岛郭氏修谱滥觞于十四世,故十五世以下,世代绵远,昭穆不载,自十六世起,始新定昭穆如下:字行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令公家谱远,颖守系声长。孝悌伦滋笃,诗书业益张。祖来基泽厚,贻燕万年光。
  名行姬箓渊源永,云初缵绪宏。先民隆矩瑾,后代懔遵行。植品宜敦本,修身在致诚。汾阳馀庆衍,三岛踵簪缨。
  外迁根据《蓬岛郭氏家谱》世系图载:郭德昭次子祖发生梓新,梓新生宜成,宜成生五子,列蓬岛郭氏五世,一郎留居蓬岛,二郎、三郎往同安石渤、石仓,四郎、五郎往福清;六郎往永春南幢乡。郭德昭三子祖旺生子朝,远徙他乡,不知所终。尔后,各代都有族人外徙,省内主要分布泉州浮桥,安溪梅峰古楼、佛子格,永春、同安、厦门、仙游三会、福清、福州、漳州、浦城、永安、南靖、平和、德化。省外主要分布江西、浙江、台湾、香港、澳门,尤以台湾居多,台湾土库凤山寺广泽尊王即是蓬岛郭氏族人于明末清初渡台时从家乡奉供的,这是蓬岛郭氏族人最早渡台者,十六世郭恭亭于乾隆35年(1770)迁居新竹,十七世郭勇迁台中,十九世郭源任以及郭云山、郭♦云河迁居台北汐止,廿一世郭云沛于道光丁酉(1837)迁新竹竹北,见诸谱牒记载迁台蓬岛郭氏族人还有十五世启侯公,十六世有大公,二十世溪水公等,其中二房迁台者最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一些寓台蓬岛郭氏宗亲陆续回乡探亲谒祖,捐修宗祠。旅居海外的蓬岛郭氏族人主要分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以新加坡最多,且经常来往,对祖里公益事业贡献颇多,旅居其它国之蓬岛郭氏族人现已很少来往。第二节分布2003年南安市郭姓人口分布情况表第三节谱牒《蓬岛郭氏家谱》共修四次,第一次修谱是在明末,族人搜古契得先人一至七世封莹,郭陶障即于明崇祯丙子年(1636)着手整理编纂,由其子瑁第完成。隆武二年(1646)丙辰二月,瑄第刻本宗衍庆图分赠各族,越年募刻全谱,至五月毕,约三万多字,共印120部,时登谱者360人。迨至清乾隆甲寅年(1794),蓬岛郭氏准备第二次修谱,由副贡郭大彬主持,至嘉庆丙辰(1800)完成,踞前修已150年,入谱者已达前谱之十倍。88年后,即光绪戌子夏(1888),中书郭焕其倡议三修族谱,延永春进士林庆元为总纂,至光绪庚寅(1890)告竣,共三十三卷。民国庚午年(1930),蓬岛郭氏第四次修谱,由郭重安董其事,延德化郭昭远为总纂,阅三载方告完成,共35卷计42本。时蓬岛郭氏已臻27世,丁逾五千。这次修谱引起争执,致造讼端,其缘由历历载诸谱端。现在,《蓬岛郭氏家谱》在蓬岛境内已无完整者,另星散落在民间。惟安溪梅峰古楼尚存三修、四修族谱各一套,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在此必须补记两笔:一、三修族谱时,寓居台湾苗栗的郭腾蛟率子侄回乡参加修谱并为其先人追荐功果。二:四修族谱时,蓬岛曾派人往台湾汐止采辑。
  篮桥郭氏昭穆篮桥郭氏始祖静斋公自明景泰逃难于此,历世修一次全族公谱,后二三修各房自修。民国四十四年进行重修,1996年全族三次大修。由于先辈生活困难,无及时修谱,故辈份也是从第四世才编起。即:赐朝国厚钦,其贻子孙谋,善永厥丕基,永昌尔万世,祖德传千枝。
  第四节宗祠名胜蓬岛郭氏有大小宗祠各一座,大宗即郭氏家庙,由十三世朴野建于明嘉靖间(1522—1566),坐向乾巽,将军前揖,双梯后峙,左依天柱,右屏湖山,双水环流,灵秀独钟。嘉靖季毁于兵燹,崇祯六年(1633),裔孙维岩率众重建,尔后代有修葺,现在的郭氏家庙乃1990年由海内外郭氏宗亲捐资重建,雕梁画栋,丹青轮奂。旧时蓬岛郭氏家庙悬挂有康熙皇帝御赐“折冲伟略”匾,还有为湖广总督郭柏荫暨其子若孙旌挂的“五子科第”“祖孙翰林”匾(上述三匾均毁于文革中〉,郭氏族人每引以为荣,故郭氏家庙的大门联曰:“九江都督府,三岛甲第家。”1990年家庙重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分别为郭氏家庙题写“汾阳衍派”和补书“折冲伟略”匾,“郭氏家庙”由原全国政协常委溥杰先生、蒋之先生分别书写,京华十多位书法家为郭氏家庙题写联匾,大宗因之增辉。现在郭氏家庙尚保留郭瑁第和郭柏荫孙郭增准两块“进士”匾,寓居台湾新竹的郭成金中举匾“文魁”亦高挂在家庙大厅上。这些匾额足证蓬岛郭氏曾经是文谟武烈,簪缨世第。小宗祠即朴野公祠堂,建于明嘉靖廿六年(1547),明永乐四年(1651)郭瑁第劝募重修,三百多年,沧桑屡易,堂宇代有修葺,迨至“文革”中,前落被供销社占用,蓬岛郭氏宗亲现正筹募重建小宗祠。除了大小宗祠外,蓬岛郭氏尚有泉州三朝铺实吾公祠堂(旧时供入府城读书的学子居住),天柱岩檀樾祠等。至于各房派之私祖,几年来都陆续修葺翻新。
  主要名胜古迹有蓬岛天柱岩、山城华鼎岩、山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天柱岩位于天柱山上,林幽景胜,天成佛地。天柱山原名万寿山,古号湖坪,因云岩祖师肇迹而更名。根据宋郭梓新《万寿山天柱岩开山记》一文记载,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广东潮州府海阳县有一位名叫萧来子的和尚云游来到武荣蓬岛乡,于湖坪结庵弘法,从陡常聚178人,蓬岛、吉潦诸方檀那“富者输财,勇者助力”,为构岩宇,迎师往住,蓬岛郭氏三世祖郭梓新于岩前掘井供佛,其井至今尚存,是宋代保留下来的唯一文物古迹。明嘉靖季(1566),天柱岩与郭氏大宗祠同毁于倭寇之手,五十五年后,即明天启元初(1621),乡贤郭省吾募资重建,故与郭梓新全被寺僧奉为檀樾。天柱山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清南安第一个进士郭直第吟咏“万寿石巅、双湖茗香、山门引翠、花径流觞,弈对八仙、望入双阳、春烟锦柱、石井盈梁”八景诗以志胜。春日看云,夏天避暑,秋赏红叶,冬吟白雪,一年四季,特色各异,天柱山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华鼎岩位于山城村狮山右前方,建成于2003年,主体建筑650平方米,占地近2000平方米,用资340万元人民币,由旅港宗亲郭赞良先生喜舍。华鼎岩景区包括山门、八角莲花池暨花果山、主殿、两护厝、钟鼓楼围墙、小卖部等。主殿两进,面阔五间,后殿重檐歇山式,覆桔红琉璃瓦,剪瓷青龙戏塔。前殿硬山式覆桔红琉璃瓦,四龙腾飞。辉绿岩精雕的花窗、壁垛凿有花草虫鱼、龙凤狮鹿,天兵天将,戏剧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前殿供奉弥勒佛,后殿供奉观音、普贤、文殊诸佛,两侧壁上嵌影雕十八罗汉,整座建筑雕梁画栋,流光溢彩。
  山城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大坪山尾,高米,汉白玉雕成,青松翠柏掩映,庄严肃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山城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红军闽南第二支队。1932年,中共安南永中心县委在山城村成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后因国民党反动派派军队围剿,许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为纪念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解放后于大坪山尾矗立雄伟的纪念碑。
  篮桥郭氏宗祠篮桥郭氏始祖静斋公于明景泰年间开拓至今已五百四十年左右,蕃衍十九世,裔孙达三千余人,并分支在本镇后田村,在港、澳、台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筹建宗祠。在海内外多方联系,1993年农历12月20日择地奠基,次年正月十五日组成以旅台族人善琢先生为首的五十多人的宗祠筹建委员会。而后宗祠于1994年农历八月施工,翌年农历八月竣工,含宗祠外的设施共耗资人民币壹佰参拾万元。
  宗祠占地四分多,为二进中天井建筑,整体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宗祠东尚建村文化中心楼,宗祠西还建健身楼,宗祠东南建灯光球场,气排球场各一个。宗祠后建一座六间店面三层的秀莲楼(此楼系南益集团董事总经理林树哲先生捐资叁拾万元为蓝桥老年人协会建的)整个宗祠四周均筑围墙并装大牌楼一个,大门两个,整个宗祠群占地十余亩,形成篮桥文化体育中心,充分体现了篮桥郭氏的深厚文化内涵,集古建筑与现代园林建筑于一体。
  第五节人物蓬岛郭氏源远流长,本固枝荣,人才济济,堪谓南邑望族。明清两代,中进士3人,举人7人,比较著名的有清初随靖海侯施琅将军东征台湾的郭世耀,官居左都督,封荣禄大夫,康熙皇帝赐“折冲伟略”匾。清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历任湖北广西巡抚署湖广总督郭柏荫暨其子与孙,均以科第荣身,故蓬岛郭氏家庙悬挂“五子科第”“祖孙翰林”以旌其一门显赫。还有清南安第一个进士郭瑁第,携经治汜,颇有政声,当代,更是英贤辈出,如革命烈士郭子仲,解放后任南安县第一任副县长的郭钢,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经济参赞郭永绥,中国新闻社社长郭招金等。旅居新加坡被誉为世界十二大银行家之一的郭芳枫先生是郭德昭第25代裔孙,上述这些杰出人物,虽非全部南安籍,但与蓬岛郭氏都有血缘关系。
  郭国祚字叔兴,号荣庵,南安蓬岛人,年轻时有胆量,善谋略,娴水性,与翁韬密谋,矫作福建巡抚吴留村劝降书信,逾壑攀岩抵邵武山中劝说郑成功部将江几率七万余众归清。且让功不居,改名世耀,应选为翘关千夫长,金门总兵陈龙以世耀熟谙水性,令其率甲士结阵扬帆,随靖海候施琅将军东征台湾,叙功加都督衔,授古北口游击。康熙皇帝视察古北口时,亲自解下日本贡刀,令世耀骑赤免马一试,大加赞叹,遂升其为参将,擢广东副将,旋升广州总兵,御赐“折冲伟略”匾。
  郭瑄第(1601-1654)源名紫霄,字丙奏,号蛰庵,蓬岛人。明崇祯丙子(1636)举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敕授文林郎,任河南汜水知县,时中原方经战火洗劫,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瑄第赴任后,率先招徕失散流民,奖励垦殖,人民安居乐业,“编户数千家,辟地数万亩。”并捐修文庙,重兴学校,亲自将所携经史课授青少年,于是弦诵之声,遍于里巷,社会速趋稳定,颇有政声。著有《蛰庵集》,已佚,另星诗文存留于《南安县志》《诗山书院志》《蓬岛郭氏家谱》。
  郭礽疆(1912—2002),蓬华人。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学生运动。经党组织委派,到厦门海化大同酱油厂秘密从事工人运动,并按党的指示,创设“鹭潮书社”,销售左派书刊,传播革命思想。1931年秋,组织通知其转移闽西苏区,因父亲新丧,未及时前往而与组织失去联系。1936年考入福建省县政训练所土木工程系。1938年到厦门市政府建设科任科员。抗战胜利后,筹创福建第一家机器生产饼干的厦门大中华饼干厂。1948年因通货膨胀而停产。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年复办厦门饼干厂,任厂长。1956年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历任厦门工业局副局长、民建厦门市主任委员、民建福建省委副主委、民建中央委员、福建省人民代表,厦门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知识出处

南安姓氏志

《南安姓氏志》

本书主要由各姓指派专人负责撰稿,大部分稿件均送回审校,最后由市方志委统稿编纂,尽量使资料真实可靠。本书所用人口数字系市方志委2003年6月的调查统计,个别漏统,敬请原谅。本书所用资料文献众多,不能一一列举。由于众手成书,有些语言及风格上未能一致,个别材料或缺;南安历史人物灿若繁星,只择其代表性,人物难免挂一漏百,在此谨向读者致歉。

阅读